有效情境
作者:高宗文
来源:《读写算·基础教育研究》2016年第03期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具体目标中提出:“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将发现和提出问题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日常教学中将发现和提出问题有机地融入到数学课堂中,将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让数学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不断的发现和提问中走向创新,为将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013年12月6日由江苏省教研室主办,连云港市教科所所长孙朝仁老师开设一节八年级数学省级公开课——《物体位置的确定》,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以下是我学习的收获和在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尝试与反思。 片段1:网络学习 回味无穷——《物体位置的确定》 创设情境:对号入座
师:请来新教室上课的同学拿好自己的座位卡,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做好(桌子上已经安排好第几列,第几行)。
师:请等一下,你怎么坐在这啊?你拿到的数字是什么? 学生1:3
师:同学们看看,3是不是这个位置? 学生1:应该是吧
师:哦,那么大家是怎么找到自己的位置的?请一位找到位置的同学说一说。 学生2:因为上面写了第1行第2列,我是根据这个找到的。 师:好的,那么这个同学只有几个数字? 学生齐答:一个数字
师:一个数字能不能确定一个座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学生齐答:不能
师:那这个座位跟三有关系,那这样你就坐在这个座位,好不好?请你把你的号码写一下,写的和其他同学的一样。告诉大家你是第几行第几列? 学生1:第三列的第二行
师:非常好,请坐。那么你这里有什么问题啊?上面写着什么数字啊?(对着站着他身旁的一位同学) 学生3:4,5
师:两个数字能确定一个位置吗?这个同学没有找到自己的座位,你是5,4为什么坐在这里呢?(老师走向座位找那位手里拿着5,4并坐好的同学) 学生4:我以为是第五行第四列 师: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4:5,4 师:那4,5呢? 学生4:思考,没有作答
师:你怎么知道行在前,列在后啊?那5,4要是说成第五行第四列可不可以? 学生4:应该可以
师:那么你们俩只能一个座位了。两个数字能不能确定一个位置? 学生:不能 师: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我发现两个数字还需要说明行和列
师:两个数字要确定谁在前谁在后,也就是说这两个数字要有规则。也就是说是行在前,还是列在前要有个约定。假设我们约定行在前列在后,你们俩觉得谁坐在这个位置? 学生4:应该是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非常好,那么你觉得你应该在什么位置? 学生3:第四行第五列
师:那好,老师给你专设个座位,你觉得应该放在什么位置?(老师跟随学生3放好桌子)生活中还有类似的这样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实例吗?
【听课收获】:孙老师利用“做数学”引导学生探究学习内容。从找座位活动、无法确定座位的活动、另加座位的活动等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可以说孙老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充分地利用实际情境重组教材。其中一开始,老师设置了3个特殊的座位号:只有一个数字3,有两个数字“4,5”和“5,4”,其他同学则分别写上“第几行第几列”或“第几列第几行”;其次,提出问题“生活中还有类似的这样确定物体的位置的实例吗?”引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了只有一个数字是无法确定一个物体在平面内的位置的,只有一个有序数对才能在平面内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路。借助学生活动中产生的认知冲突和疑惑,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动的本质是让学生经历初步的猜想,主动提出问题,并产生数学的思考。自主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将与后续的活动奠定基础。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一个重点就是围绕面积类问题进行教学,由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创造性的提出了一个个精彩的问题,特别是问题一再的变式,可以看出学生之间互相发现、逐步改进增加亮点,学生们也乐于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使得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反思:
1、让“有效情境”成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奠基石”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有积极的态度与情感时,能够使大脑的活动得到促进,从而使各种智力因素得到有效激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导入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提出问题。
片段1中孙老师的课堂设计新颖高效,学生互动真切,之后我注意在课堂上研究情境的设计,片段2中的设计就是源于孙老师的启发,由于“矩形”是学生熟悉的图形,贴近学生生活,很快“拨动”起学生的思维“琴弦”,通过与学生互动,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在操作中自然地获取新知识,从而打开学生此起彼伏的思维闸门,这样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擦出火花,教学效果很好。
2、让“问题变式”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思维力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新课程标准》要求:“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有计划、有意识、有步骤地开展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的教学阵地,片段2中通过例题学习之后引导学生对例题进行变式提问,自主设计,学生一个个源于生活的想法让我大开眼界,收获很多。学生之间互相改编题目,一步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拓宽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是一种艺术,有思想的艺术才会有生命.教师教学时要从学生出发,加强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丰富教学思想,提升教学艺术,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得知识、掌握方法、形成智慧、陶冶情操的场所.
3、让“宽切入点”成为不同层次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平台”
建构主义指出: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老师在教学中要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水平,因材施教,对探究的内容,提供多层次的“切入点”,以便能让所有学生得到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机会。例如,片段2中学生对课本呈现的例题进行变式提问,一开始我只是相结合例题拓展一下,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自主发现,结合所学知识,自主提问,学生从最简单的一面靠墙开始,再到一面开门的设计,最后又有学生设计了即靠墙又开两个门方案,充分的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进行挖掘,问题有简单到复杂,体现了学生思维深度的一步步加深。这样的宽切入口,使全体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复习课中让每位同学都有事可做,真正实现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是今后教学中需要保持并进一步改进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