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健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1期
文/陈健红河州建筑设计院云南红河661400
【摘要】在工程实践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及砌体墙面,开裂现象时有发生,如裂缝过宽,会使钢筋严重锈蚀,降低结构强度,缩短结构的使用年限,给建筑工程安全造成威胁。本文对于结构裂缝产生原因及预防对策,从设计计算及构造措施、施工、材料、环境、使用等因素进行探讨,以期引起各方面注意,从而达到减少或预防结构裂缝的目的。
【关键词】结构裂缝;开裂原因;预防对策
一、钢筋混凝土梁
结构计算现在均用计算软件进行计算,但设计人员应提高业务素质,切忌漏算荷载,并掌握好各种参数的选择,并应加强审校。这对设计人员应该是起码的要求,但在设计实践中屡有漏算荷载、参数选择错误发生,特别是任务繁重时,设计人员计算过程不予复核。这样做可能蕴含风险,如造成梁强度不够或裂缝过大且多,甚至梁断裂,就会酿成安全事故。
设计应综合开间、跨度、荷载大小、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合理的确定梁的截面尺寸。有些设计人员误认为梁截面越大越放心,其实不然,由于配筋率太低,且钢筋直径选择又较大,则易使裂缝宽度超过规范限值。设计人员应重视梁的裂缝问题,对所有梁一般均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很多设计人员往往只重视梁的强度计算,在梁的跨度较大时重视挠度计算,而对裂缝宽度验算有所忽视,这是非常不妥的,挠度偏大可用施工起拱解决,裂缝宽度过大则影响安全使用。
主次梁交接之处,容易出现裂缝,主梁应设置附加横向钢筋并配置恰当。不少设计人员对附加横向钢筋(加密箍筋,加吊筋)配置不当,主要是主梁箍筋在次梁位置两侧未加密,或设吊筋没有伸至梁底部,使主梁在次梁底面下产生斜裂缝,如仅设吊筋就更为不对。附加横向钢筋应优先选用箍筋(防止斜裂缝效果较好),附加箍筋不易每侧超过五根,当附加箍筋不足以承担集中力时増设吊筋,吊筋不宜多于两根,应伸至梁底。
需要进行疲劳验算的钢筋混凝土梁,应按规范规定,在梁下部1/2梁高的腹板内,沿两侧配置纵向钢筋,并按下密上稀的方式配置。
工程施工时应切实注意梁的截面尺寸,钢筋位置及保护层厚度的正确,模板应严实不漏浆,石子应有良好配并应洗净,不得采用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及劣质钢筋,不得采用特细沙,混凝土应浇捣密实。在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应确定做好试配工作,在使用添加剂后增大混凝土流动性,加大坍落度,但强度不一定还能达到要求,应重新确定混凝土配合比。钢筋混凝土梁裂缝,可能也与施工时未加养护及施工超载有关,某工程施工时,混凝土尚未达到设计强度,即将拆模后的大量钢模版,脚手架钢管、砖砌块等堆放在楼面上,粗略估计施工荷载6KN/㎡,远大于楼面活荷载标准值。
二、钢筋混凝土现浇板
在板的配筋中,除按荷载及受力布置受力钢筋外,还考虑到温度应力、混凝土干缩及负弯矩的产生,需配置一定数量的构造钢筋,构造钢筋的布置除满足一定的长度间距外,还应注意其布设位置,切不可错位错向。规范GB50010-2002中规定了楼板厚度的最小值,在工程实践中,
一定要确保楼板的厚度满足设计及规范要求,要考虑板中大量管线埋设,板厚宜适当加厚,一般至少大于100mm,为防止板四角部位出现45°裂缝,可在板块的四角增配与对角线平行的φ8@150钢筋,其范围可取L/4-L/3(L指板的短向跨度)。悬挑板≧1.5m时,应注意与其连接板块厚宜大于悬挑板厚。
有些施工现场管理不善,混凝土还未浇灌,部分钢筋因人为因素(踩踏、堆料等)改变了其间距位置、有效高度,这样容易在板角部及温度变化较大处产生斜裂缝。钢筋混凝土板成型后的养护,也是关系到其楼板质量的一个主要方面,尤其是一定时间内的湿度及温度养护,可以有效地防止干缩裂缝的产生。
规范GB50010-2002第3.1.8条规定:未经技术鉴定或设计许可,不得改变结构的用途及使用环境,我们在设计图纸中应注明房间的功能用途,结构计算也按房间用途不同确定其荷载值,使用中也要严格按房间用途使用,不可随意改变其用途,让其超载运行。
三、砖混结构墙体
目前在砖混结构房屋中,墙体出现裂缝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特别是端单元的内外纵墙,门窗洞口上,与外纵墙相接的横墙端部出现斜裂缝,有时还会出现水平裂缝,裂缝宽度多数在2mm以下,有的砖混住宅在建成使用一段时间后出现墙体裂缝,由于裂缝在较长时间内不稳定,并且随气候发展变化,故不能及时采取措施,给使用者心理带来不安全感。裂缝破坏了结构的整体性和装饰效果,降低了房屋的抗震能力和耐久性。
上述裂缝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屋面及外墙面长时间受阳光辐射,屋面与墙体、外墙与内墙产生较高温差,有资料测得温差高达300C左右,而且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钢筋混凝土的线膨胀系数10X10-6/0C是砖砌体线膨胀系数5X10-6/0C的两倍,因此,当屋面保温、隔热性能差时,这种由温度引起的裂缝更为严重。屋面变形受到墙体的约束,屋面板对墙体顶端产生水平堆力,使墙体与屋盖的接触面受剪,剪力与垂直压力构成了墙体双向应力,当主拉应力大于墙体的抗拉强度,墙体便被拉裂,沿墙体分布的剪力大致为两端大、中部小,使横墙及内纵墙端部出现“八”字形裂缝。
在砖混结构设计中,考虑强度计算、抗震构造措施较多,控制温度应力的措施少,在出现墙体裂缝时,不可否认,结构设计未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利,是形成墙体裂缝的重要因素之一。规范对温度应力未明确规定计算方法,设计人员认为不考虑也不算是设计错误,设置构造柱只考虑符合抗震规范,不考虑实际存在的温度应力,特别是在房屋端部更应加强构造柱设置。有的设计人员选用砖、砂浆强度等仅仅考虑砌体的竖向承载力和抗震水平力,越到顶层其强度越低,而对温度应力引起的抗剪强度及变形则考虑较少。
砖混结构施工中砌筑时保证砖和砂浆标号,砖块洒水湿润,灰缝饱满,注意砖墙与构造柱的接搓咬合,提高砖砌体施工质量,保证砌体的抗剪强度。屋面施工完毕后应立即施工保温层、隔热层,前后相隔时间不能太长,特别是夏季施工时更应注意。
房屋裂缝的出现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由于裂缝的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根据目前的技术经济水平,尚不能完全防止和杜绝。工程中出现由于温度变形、砌体干缩、混凝土温度收缩引起的裂缝,我们要针对裂缝情况,认真分析,合理地采取预防裂缝的措施,就可以做到使裂缝的产生达到可以接受的程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