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
谈判中对己有利,这种理解水平给谈判带来了机动性,以更好地驾驭谈判,谈判中所可能产生的结果范围或潜在交易区域,取决于谈判双方所受到的限制,即谈判尺度。下面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了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供你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篇1
战国时期,由于苏秦采用了合纵抗强的谈判谋略屡屡取得成功,使燕、赵、齐、楚、韩、魏,六个弱小的国家合为一个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联合体,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时间20xx年之久。
公元前320xx年,苏秦先到燕国,劝说燕文公与近在百里的赵国联合,以防千里之外的强秦。在苏秦的劝导下,双方达成共识,燕文公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于是封他为武安君,授以相印,送兵车百乘,让苏秦到各国去实施合纵抗强的策略,抑制秦国的侵略。
苏秦来到赵国,同赵肃侯进行谈判。向他提出,秦国不敢进攻赵国,是因为害怕韩魏两国袭击其后方。如果秦秦国先打败韩魏再举兵攻赵,那么赵国就难以抵抗了。苏秦接着又向赵肃侯指出,六国之地5倍于秦国,六国之兵十倍于秦国,如果能够联合起来,同心协力,必定能够打败秦国。因此他希望赵王邀请韩、魏、齐、燕、楚等六国国君进行谈判,共商六国联合抗秦大业,这样秦国就不敢对六国中的任何一国进攻了。听了苏秦的话,赵王大喜对他大力嘉奖、然后,苏秦又秦赵王之命,前往其他各国进行谈判。
针对国家实力中等的各国,苏秦在谈判中指出;齐国与秦国不可能共同存在,就像两虎相争不能并存一样的道理。齐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齐国弱,秦齐两国注定要交锋。既然如此,齐国应该召集其他小国,结成联盟。共同抵抗强大的秦国。这样一来,无论秦国多么强大也远远抵不过六国联合的力量。如果,齐国与秦国交好,就要向秦国奉送土地和财富,如果同五国联合,反而会得到五国的赞赏并且可以从中受益。权衡利弊之后,齐国当然应该同五国联盟,共同抵抗秦国。
对付合纵抗强的谈判策略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连横击弱法。连横击弱指的是在谈判过程中,针对谈判对手的合纵抗强而采取的有效措施,其目的是要通过分化合纵联盟。拉拢合纵成员以消弱合纵联盟的抵抗力量,各个击破,最后达到把全部弱小力量打破,从而实现其全部谈判目标的目的。
为了迫使六国屈服于秦国,挫败苏秦的合纵之策,张仪极力倡导并成功地运用了连横击弱的策略,最终使秦国独霸天下。
公元前320xx年,作为秦国相国的张仪首先游说并贿赂齐、楚两国的相国,晓以利害,使齐楚两国脱离合纵联盟,投奔秦国,孤立韩魏。在同齐国的谈判中,张仪向齐国指出,齐国不尽早合秦国联盟,与秦国和好,秦国一旦和邻国的韩魏率先联合,就可以以三个方向对齐国发动进攻,加上韩魏两国早就想得到齐国的土地,随时都在窥视着齐国,伺机动手。而只要齐国先和秦国联盟,他们就不敢对齐国下手了。与此同时,张仪还进一步指出,弱小的齐国和强大的秦国作战,不会存在任何取胜的可能性,即使侥幸得胜,也将付出惨重的代价,那时如果,韩魏两国一起进攻,齐国就只有灭亡了。
在同楚国的谈判中,张仪向楚王指出,楚王曾经同秦国多次交战。但每次都被秦国打的大败,损失惨重。但是,如果楚国能够从合纵同盟中退出,与秦国合好,秦国出兵攻占卫和阳晋两个地方,封锁要害,楚国再鼎力攻打宋国,进而再向东挺进,那么泗水之上的十二诸侯,就全部归属楚王所有了。
说服力齐楚两国之后,张仪又赶到魏国,劝说魏国也屈服于秦国,好让其他国家一起效仿。但是秦魏两国的谈判由于魏王采用了强硬的态度,拒绝秦国的要求而破裂。张仪于是密令秦国向魏发起进攻。直到公元前320xx年,魏、韩、赵、燕四国联合齐楚一并向秦国发起进攻。但是由于齐国和楚国被秦国拉拢,导致出师不利。四国军队在函谷关遭到秦军的反击,损失惨重。秦军又乘胜兵代韩,大败韩军,斩首八万,威震各国。
在这种情况下,张仪又乘机找到魏王进行谈判,劝导魏王向秦国妥协。张仪向魏王威胁说,六国合纵联盟根本不能成功,亲兄弟同父母尚且因争夺财产而相互残杀,六国怎么可能靠苏秦的几句话就长久联合起来的呢。如果魏国不向秦国屈服,一旦秦军出兵,魏国就危在旦夕。由于魏王年幼无知,面对联军的惨败,韩军的覆灭之势,经不住张仪的威吓,便背弃了合纵联盟。此后,张仪继续游说六国推行连横击弱的策略,离间六国合纵之约,威逼六国争相割地贿赂秦国。由于各国纷纷向秦国示好请和,苏秦苦心经营起来的合纵抗强策略被完全瓦解,六国中无论是实力最强大的秦国,还是相对弱小的韩、魏等国,都没有足够的实力与秦国抗衡。而秦国对六国的要求也越来越苛刻,不时索取金银珠宝,或土地牛羊等,使得六国的实力一天天微弱下去,最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抵挡得住秦国大军的进攻,终于被秦国逐个吞并。张仪的连横击弱法帮助秦国最终统一了全国。
为了对合纵抗强联盟分化互解,张仪所代表的秦国不惜采用欺骗、拉拢、贿赂、威吓甚至边打边谈的手段,追使六个实力弱小的国家合纵联盟逐渐解体,投靠了秦国。因此,分化瓦解,各个击破是连横击弱的核心战术,如果不能够成功瓦解解合纵联盟,任凭秦国再强大的力量,也无法击破六国联合起来的力量,战国七雄局面就会继续,维持下去,也就没有后来的秦国统一天下了。
3、触詟说服赵太后。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公元前265年,赵太后刚刚统治赵国不久,就遭到了秦国的猛烈进攻。被迫无奈,赵国只有向齐国求救。齐国国王尽管答应出兵相救,但是要求必须以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非常疼爱自己的小儿子,所以严词拒绝,并且发出命令,不准任何人再去劝谏。一天,左师触詟求见太后,太后知道他又是来劝说她用长安君做人质的,所以非常不高兴。触詟步履艰难地进入宫内,走到太后跟前,对太后说:“老臣的脚有些毛病,行动不便,因此好久没能够来见您。我担心太后的身体不舒适,今天特地来看望。怎么样?您的饭量还行吧?”太后回答说:“我每天只能吃粥过活。”触詟又说:“我进来食欲也不太好,但我每天坚持散步,饭量才有所增加,身体也渐好。”听到触詟闭口不提人质的事情,赵太后的怒气和戒备心也就渐渐地消失了,两位老人便亲切地攀谈起来。
聊了一会儿,触詟又对太后说:“我有个小儿子,最不成才,可是我偏偏最疼爱这个小儿子,恳求太后允许他到宫里当一名卫士。”太后赶紧问道:“他几岁了”。触詟回答说:“今年15岁。年纪虽然不大,可我想趁我还活着时托付给您。”太后听到触詟这些爱怜小儿子的话,似乎找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对触詟说:“真想不到,您们男人也爱怜小儿子呀!”触詟说:“恐怕比你们女人还要更胜一筹呢!”太后不服气地说:“不会吧,还是女人更爱孩子”。
君臣二人谈到这里,触詟见时机已到,于是将话题慢慢地转到劝太后以小儿子做人质,以挽救赵国的命运这个主要话题上去。他对太后说:“老臣以为您爱小儿子爱得还不够啊,远不如您爱女儿那样深。”太后并没有同意左师的看法。左师又继续解释说:“父母爱孩子,必须为孩子作长远的打算。想当初,您送女儿嫁到燕国去的时候,虽然她为她的远离而伤心,您抱着她痛苦,但是又祷祝她不要返回来,希望她的子子孙孙相继在燕国当国王。您为她想得这么长远,这才是真正的爱啊。”然后触詟又接着往下说:“您如今尽管赐给长安君好多土地、珠宝,如果不使他有功于赵国,您百年之后,长安君又将依靠谁呢?所以说,您对长安君并不是真正的爱护啊。”
左师触詟的一席话,至情至理,说得太后心服口服。太后心想,我现在可以给小儿子很多的土地和财富,但是这些并不是他自己挣来的、等我以后不在了,他对赵国没有任何功劳,那时可就真的会有麻烦了。想到这里,赵太后立即吩咐给长安君准备车马礼物、送他到齐国作人质,催促齐国马上出兵帮助赵国解围。齐国国王看到长安君果然作为人质来到自己这里,于是马上派兵援赵,两国共同联手击退了秦国的兵马,赵国的危难终于得以解救。
中国古代谈判经典案例篇2
范蠡错派使者害子。
范蠡是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的著名谋士,一次他的次子因杀人被囚禁在楚国的监狱里,他决定派自己最小的儿子携带一千两金子到楚国去通融一下,以便把儿子给救回来。范蠡的大儿子因父亲派小弟而没派他没面子,竟然要自杀,范蠡见此,不得不改变主意,只好派长子前去楚国。并写了一封书信带给自己的好友庄生,同时告诫长子,到了楚国一定要把这一千两金子送到庄生家,由他处理,万万不能与庄生因为任何事情发生争执,否则会坏事。范蠡的长子来到楚国后,把一千两金子送到庄生家。庄生看了书信后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让他马上离开楚国,一刻都不要耽搁,而且保证他弟弟会立即被保释出来。范蠡的长子听了之后,假装离去,然后自作主张偷偷地留了下来,藏在一个朋友家里。原来,庄生家境贫寒,平时以清廉耿直而受到人们的尊敬。范蠡送给庄生的一千两金子,庄生并不想接受,但又怕范蠡的长子以为自己拒绝帮忙而心生猜忌,就先收了下来,准备以后又机会再还给范蠡。
这天,庄生趁晋见楚王的机会,对楚王说自己夜观天象,发现楚国将由一场大灾难,只有实施仁政才能够消除掉这场大灾难,庄生建议楚王大赦天下,把监狱里的囚犯全部释放,这样就可以避免这场灾祸。楚王听了庄生的话,下令赦免囚徒。范蠡的长子听说以后认为既然楚王要大赦天下,自己的弟弟也应该被释放,而自己带来的一千两金子就白费了。于是他又来到庄生家里。庄生问他为什么没有回国,他说听说弟弟马上就被释放,特地前来辞行,庄生立即明白了他的来意,就让他把那一千两金子带回去。等范蠡的长子离开后,庄生非常愤怒,心想被他骗了,既然我把你弟弟,给救出来了,为什么还要把金子要回去?即便不来,我也会把金子给你还回去的。既然你这样,我就不客气了。于是庄生又一次去见楚王,他对楚王说:“大王本来是想实施仁政以消除灾祸,但现在人们却传说范蠡的儿子因为杀人被囚禁在楚国,他家拿了好多金子贿赂大王手下,所以大王的赦免不是为楚国的百姓,而是范蠡使用了金子的原因,一旦传开,大王您的威望可就大大降低了。”楚王听了以后,心想,范蠡竟敢在我国如此放肆,这还得了,于是立即令先根据罪行把范蠡的二儿子杀掉,然后再赦免监狱里的犯人。
范蠡的大儿子万万没想到楚王会在大赦天下之前先把自己的弟弟杀死,他想来想去没想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只好哭哭啼啼地带着弟弟的尸体回国去了。回到家里,他把事情经过一说,家里人都非常悲痛,只有范蠡自己心心理最清楚,他告诉大家说,是大儿子把老二害死的。
家里人不明白其中的原因,范蠡对大家说:“我早就料定了他会害死老二的。这并不是他故意要害死自己的弟弟,而是其他原因。老大从小就和我一起,经历了太多的艰难困苦,知道钱财得来不易,对钱财非常看重。当他把金子送给庄生后,知道自己的兄弟将要被放出来,他觉得自己的钱白花了,就想方设法把金子要了回来。这样做必然会激怒庄生,老二能不被杀吗?而小儿子则不同,他从小没吃过苦,从懂事开始,吃穿住行,他不知钱财来之不易,也不会吝惜钱财。我当初派他前去楚国,就是考虑到这方面的原因。”
范蠡因错派了谈判的使者导致儿子丧命,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