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下学期科学教学工作总结

2020-04-14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一、教材解读

  二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磁铁 " 和“我们自己”两个单元组成,其中“磁铁”单元 7 课,“我们自己”单元6 课,还有一个“科学阅读”内容,两个单元合计13 课,原则上每课需 1 课时来完成教学。

  1、“磁铁”单元

  本单元的 7 课课题分别是:《1、 磁铁能吸引什么》,《2、 磁铁怎样吸引物体》,《3、

  磁铁的两极》,《4、 磁铁与方向》,《5、 做一个指南针》,《6、 磁铁极间的相互作用》,《7、磁铁和我们的生活》。其中,1—2 课研究的是磁铁能吸引怎样的物体以及怎样吸引,

  3—6 课研究的是磁铁两极的特点以及指南针的制作,第 7 课是本单元的总结课。

  本单元的学习线索有两条,分别是“磁铁与周围物体之间的作用”和“磁铁两极的

  特性”,这两条学习线索贯穿整个单元。学生在趣味化的探究中观察与交流磁铁的特性,

  了解磁力能使两个不接触的物体产生相互作用,认识指南针的结构、功能和原理,利用

  磁铁的性质创造性地制作指南针以及磁铁玩具,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三点:(1)让学生多“体验” ,体验磁铁实验带来的

  意外和惊奇;(2)让学生多“观察” ,仔细观察磁铁实验中的各种现象;(3)让学

  生多“论证”,利用磁铁实验中收集到的证据展开讨论。

  特别说明的是,“磁铁”单元的学习不是小学生认识磁现象的终点,教科书依

  照课程标准,在高学段设置“能量”单元,从能量角度来探究磁和电的相互转化,从

  而体现“学习进阶”思想。

  2、“我们自己”单元

  本单元的 6 课课题分别是:《1、 观察我们的身体》,《2、 通过感官来发现》,《 3、 观

  察与比较》,《 4、 测试反应快慢》,《5、 发现生长》,《 6、 身体的“时间胶囊”》。其中,1—4

  课从身体的结构人手,逐步发展到对感觉器官的认识,5—6 课为学生提供了一次关注

  自身健康成长的机会。

  本单元从认识人体的外部结构引入,设计了一些用感官(眼、耳、鼻、舌、皮肤)

  感知各种环境刺激的活动,并引导学生感受自己的成长发育过程,以此促进他们理解

  人的生命特征,并为他们在小学中、高学段学习人体系统打下基础。在这个单元中,

  学生将有机会观察讨论人体的基本结构,将眼、耳、鼻、舌和皮肤作为帮助我们认识

  世界的感觉器官来认识,尝试回顾自己的生长以及期盼自己身体的生长变化。

  学生主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通过用感觉器官进行观察,了解自已感觉器官的基本功能。在观察中,发现感觉器官所接收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能够帮助学生对周围的事物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分析和判断。二是要发展自己的健康意识,通过回顾之前的生长变化,学生将对自己身体健康生长的意识与对未来几年身体生长变化的期盼相结合 , 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

  上述两个单元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如实记录,并能在观察和记录的基础上进行猜想和推理;当发现事实与自已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养成用事实说话的意识;能围绕一个主题做出猜测,尝试从多个角度、用多种方式认识事物。

  二、学情分析

  1、思维层次和行为习惯

  经过一个半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2、知识衔接和学习基础

  “磁铁”单元的学习学生是有良好的学习基础的。因为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都见过、玩过磁铁,对许多磁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也产生了一些疑惑,这就成为教学的起点。

  “我们自己”单元是继“植物”和“动物”之后的第三个有关生命科学的单元。从一年级开始,不同的观察活动都将感觉器官的观察活动作为一个活动重点来处理,学生对于感觉器官的功能已经很熟悉,所以在感觉器官的认识活动中,重点呈现了感觉器官对于人认识世界所具有的学习功能的表现,教学中的活动表现出从感觉入手到知觉判断的过程。

  三、具体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

  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

  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

  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

  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 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

  5、创造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

  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 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