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桃子》教学反思
一、分析教材
《分桃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分一分与除法”的起始课。“分一分与除法”单元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小数目的平均分,通过分桃子的过程使学生感受随意分与平均分的区别,体验平均分的意义,为今后继续认识除法做了铺垫。
二、分析学生
除法的意义是重要的基础知识,而平均分又是学习除法必须掌握的知识,是学生必须切实学好的。低年级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把平均分概念的建立置入学生实际生活中,并通过分一分的活动,让学生完成对平均分的初步认识,使概念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又可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初步体会平均分的实际意义。
2.能用图示(连一连、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一些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问题。
3.结合实际问题感知平均分的两种可能:全部分完;有剩余,剩余的个数小于份数。
本课重点:
通过分一分活动,体会平均分的意义,并能够用图示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分一分有剩余情况的处理。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对整个教学活动具有导向、激励、评价的功能。通过对目标的制定,我力求抓住本课教学的核心,让学生学有所成;力求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学有所悟。
四、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在教法上,我准备运用情境法、启发式、引导式、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我在教学时特别注重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教学,如: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节课的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探索的空间,多创设同学之间交流的机会;特别注重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学法上,我让学生把手、口、眼、脑全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深刻地认识内容。
五、教学流程
《课标》指出,数学教学的过程就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过程,鉴于此,我把本课的教学流程大致分为三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准备创设有趣的故事情境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里,尽快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进入到学习状态中去。)在森林里,住着猴子一家,在这个家庭里,有聪明可爱的猴哥哥和猴弟弟。有一天,他们两个和妈妈一起上山摘桃子,不一会儿就摘了一篮又红又大的桃子。猴妈妈非常高兴,就挑了几个最好的桃子,要分给他们。看一看,有几个桃子?这节课,我们就来分桃子。
二、引入游戏,体验平均分的过程
(低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游戏,所以,我准备在各种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们动手、动口、动脑,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1 、游戏一:分桃子(帮猴妈妈分桃子)
(1) 让学生拿出8张桃子图片,自己分分试试。
(2)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不同的分法。)
(3)你认为怎样分最合适呢?
引出“平均分”,让学生知道“平均分”的结果是每个人得到的一样多,或者说是同样多。
2、游戏二:小猫分鱼
让同学们小组合作,用学具小棒代替骨头,在小组内亲自动手分一分,让每个孩子都真正参与到活动中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注意分的具体方法:可以一次一条,也可以一次2条。体现分法策略的多样性。
3、游戏三:分骨头
刚才,我们用小棒代替小鱼,那如果没有其他东西代替,可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通过分一分、连一连的方法来进行平均分。
4、游戏四:小蜜蜂,飞呀飞
让10个同学扮做作小蜜蜂,每次飞走一半,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半”的具体含义。
三、课后延伸:
谈话,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去体验,学习更多的分一分的知识。
《分桃子》教学反思
《分桃子》是“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个分一分,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包括:1、分物体时出现不同情况;2、理解分得同样多——平均分:正好分完;有剩余。
新课程告诉我们,只有真正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自己动手动脑,通过摆一摆、填一填、分一分、圈一圈、画一画等实实在在的,生动丰富的活动中感知,才能帮助他们体验平均分,进而在脑海中建立起等分与除法之间的联系,才能真正体会除法的意义。
一、故事吸引,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孩子是听故事长大的。我根据主题图从童话故事“猴宝宝分桃子”导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提出问题“小猴吉吉和利利他们可能吃到几个桃子呢?”激发学生思维。并以此为情节,对各环节进行串联,适应低年级孩子的特点,孩子们都沉浸在故事中,使得教学过程充满童趣,为学生主动探索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情境。
二、关注探究过程,实现自主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数学教学中要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必须注重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探究学习,自我发展。本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发展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实践,“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连一连”,体会了“一样多”“平均分”的含义,经历和体验了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加深了对“平均分”的体验和感悟,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新课程提倡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重要目的之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必要性,进而产生学习的需要和乐学、好学的动力。本课教学,把“分一分”的第2 题变一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宝宝家可能请来了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几条?”为学生创设了充满趣味的、生活化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思考、活动、合作的空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引导学生运用“平均分”的知识,分筷子、分铅笔、分气球,并要求学生回去之后找找生活中 “平均分”的例子。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乐趣与作用,对数学产生亲近感,促进自我发展,让学生的操作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形成鲜明的表象。
四、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形成
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健康的人格,良好的行为品质,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和孩子们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例如“咱们准备好上课了吗?”“咱们就按志晟说的‘可能请来4 只小猫’,请你用小棒代替鱼分一分。”……老师温馨的话语、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才有 “如果请来24只猫,只有12条鱼,我有办法。把每条鱼切成一半,每只猫都分得了半条。”、“请来48只猫,只有12条鱼,每只猫分到四分之一条”的精彩话语。
“把12条鱼。分给3只猫,每只分得一样多。”有一个小女孩要求扮演小猴上台分一分,结果分了好久也没分出来,分来分去,总有一只小猫分的不一样,原来小鱼都粘到一块去了。“如果不是磁铁把小鱼粘到了一块,相信你也是聪明的小猴。”老师看似不经意的一句话给了孩子莫大的鼓励。
本节课中,恰当地结合教学内容和每一项教学活动,抓住有利时机,渗透爱劳动、爱运动、敬老等品德教育,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既鼓励了表现好的学生,又保护了表现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把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的系统工程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角落。
五、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
“预设”与“生成”,是教师行为生成转变的结果。正确目标的预设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我抓住“被除数是12,除数和商不唯一”的特点,把书本第32页“分一分”的第二小题变成了一道开放题:“猴爸爸它们钓了12条鱼,要给每只小猫分得一样多。可能请来几只小猫?每只小猫分几条?”原本,我想自己先假设两种情况引导一下,再放手。但是,“可能请来几只小猫”的话音未落,志晟就说:“可能请来4只。”这是意外的教学资源,我便放手交给孩子们,把学生的资源变成教学资源,较好地达到了预设目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