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校园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2024-08-03 来源:我们爱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校园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朱力 孙敬婷

来源:《科技资讯》2018年第32期

摘 要: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下,校园贷款平台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亦不断崛起发展。由于校园贷受众自身的特殊性,以及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由恶性校园贷引起的社会问题,“校园贷”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通过调查长沙某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现状,分析当前校园贷盛行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金融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校园贷 大学生 社会监管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1(b)-0240-02 校园贷,是指在校学生向各类借贷平台借钱的行为。随着学生消费需求规模与日俱增以及银行学生信用卡在此领域的退出,学生贷款领域的空白亟需填补——在巨大消费市场与商机面前,各类金融贷款纷纷进军此学生贷款领域,恶性校园贷亦“乘虚而入”。 1 校园贷发展现状分析

对于校园贷的发展现状,本文借助于问卷星对大学生校园贷的基本情况做了简单调查分析。调查期间,共收到256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主要为长沙某省属高校本科生,涵盖不同院系和不同年级,主要包括公安类和非公安类群体,综合考虑调查对象的年级、生源地、性别等因素。

1.1 大学生的月消费情况

大学生群体作为校园贷的直接用户,其态度决定了校园贷的发展空间。由该校大学生月生活费水平,知该校大学生月生活经济承担水平差异大,且有10%的学生无固定月生活费用。 由该校大学生月收支状况可知,该校大部分学生月生活费足以承担月消费;15%的同学坚守发扬了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做到了收大于支,每月生活有盈余;但仍有38%的同学未能合理计划、使用生活费,导致月消费远大于月生活费数目,其中,绝大多数通过借贷平台以实现收支平衡。

1.2 大学生对校园贷的态度

根据走访调研的数据发现,90%的同学认为向亲戚朋友借钱是件很尴尬的事情;仅30%的同学认为向不熟的人或信贷机构借钱事件尴尬的事情,并表示在此情况下更愿意尝试使用各类校园贷以缓解应急之需。由此可知大学生在借钱消费时,更倾向选择不熟悉的人或校园贷。大学生对于向他人借钱行为的态度看法,亦为恶性校园贷在各地高校泛滥成灾的原因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校园贷盛行的原因 2.1 学校金融常识教育的缺失

中小学对学生金融常识普及的忽视、消费观念引导塑造的滞后。目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异化及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其理财规划能力、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的缺失。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小初中学校、老师仅重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对学生金融常识的普及、消费观念的及时引导和正确塑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行为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的观点看法。而许多家庭父母从小为以身作则,大手笔花销,奢靡浪费,未给孩子树立良好榜样,导致其从小缺乏金钱观念;同时,不少父母在孩子年幼时缺乏对孩子在理财规划方面的管教和勤俭节约意识的培养,导致其对金钱的使用缺乏计划性、在购买物品时缺乏自制力。导致其在离开父母,外出求学时,依旧保持此类思维定势,难以克制自身的购买欲,使其出现大量非理性消费。

2.2 广告宣传的影响

广告宣传的虚假性。许多校园贷打着“无抵押信用贷款”“无首付,零利息”“分期付款”的旗号,在校内招摇撞骗。大学生初入社会,思想较为单纯,对陷阱辨识能力不足,极易被恶性校园贷“放心借、轻松还”的虚假广告所迷惑,参与并深陷其中。

广告宣传的渗透性。在各大高校的食堂、洗手间、教室、澡堂、洗衣房等地,均可发现形形色色的校园贷广告充斥其中。加之学校对校园贷广告管理的巨大缺失,导致很多同学误以为校方对此类校园贷持默认甚至支持的态度。许多缺乏辨识能力的大学生极易在广告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放松对校园贷的警惕,抱着尝试的心态参与其中。

此外,不少恶性校园贷会在用户浏览购物网站、使用网购软件和支付软件时弹出有关分期付款或贷款消费的广告,许多大学生在想要购买的商品面前缺乏自制力,难以克制自己的非理性消费,抱着体验尝试的态度使用校园贷。

2.3 校园贷自身的便捷性与恶性校园贷套路的隐蔽性

校园贷“无需担保”“手续简易”“审核快捷”等特点使得其确能在短期内给大学生带来极大的便利;但恶性校园贷背后隐藏的高风险、高利率的贷款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入套,并深陷泥沼,难以脱身。故有不少缺乏警惕的大学生难以分辨正规校园贷款平台与恶性贷款平台,极易被恶性校园贷表面的便捷性所迷惑而忽视了其隐藏着的陷阱。 2.4 大学生消费心理及行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首先,消费心理畸形发展,许多大学生对打折优惠的理解存在巨大偏差,尤其是部分女生直接将“折扣优惠”与“免费赠与”相等同。错误的消费观念、随波逐流的消费方式等均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消费理智。其次,当今不少大学生盲目跟风,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攀比心理更是推波助澜,导致大量非理性消费的产生。

其次,消费结构不合理,当今大学生中,物欲型消费占主体,大学生消费倾向于以享乐休闲为主,学习方面花销占比较小。消费结构不合理,过度重视享受型消费,消费无计划,缺乏理财意识,攀比消费严重,炫耀性消费突出成为当今大学生消费的一大特点。 3 完善校园贷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

一方面,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做到奖惩并举 ,加强校园信贷行业的引导与监管,并辩证看待校园贷的发展,注意校园贷自身的特殊性。政府应辩证看待校园贷的发展,区分正规校园贷和恶性校园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应对措施:鼓励正规校园贷的发展以满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需要,同时严厉打击非法恶性校园贷事件。

有需求才有市场,当今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丰富的合理需要,是校园贷得以存在发展的根本原因。故本研究认为,政府不应对此采取一刀切的措施,完全禁止校园贷在中国市场的存在,而应有效的加以规范引导,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励志项目有关部门可以予以财政上、政策上的一定扶持,使良性校园分期贷款在有关部门的监管下合法运营、使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另一方面,加速相关部门牵头联动,加强行业内部联系交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行业运行准则并规范贷款签订条约。国家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进一步加强整治行业内违法行为;对于违规的运营行为,并责令行会对其进行监督整管;对于违法犯罪行为,追究负责人相关责任。并针对违法恶性校园贷在校泛滥成灾这一现象,建立系统完善的举报、奖励、保密、反馈机制,鼓励大众检举揭发正在运营的恶性校园贷款机构和非法借贷平台。 3.2 加强金融风险教育,提高规避风险能力

首先,教育部及有关部门应将正确消费观念的引导与培养,金融风险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金融常识的增加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及高等教育内容范畴。目前,大学生消费心理的异化及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归根结底,是其理财规划能力、金融风险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的缺失。因此,为防止此类恶性事件再发生,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应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并在日常教育中插入金融风险意识、法律维权意识的培养,培养其理财规划、投资与使用的能力。

其次,加强信贷风险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范能力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各大高校应将普及金融知识、开展相关讲座、开设远程课堂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工作日常化,使大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耳濡目染下提升自己对陷阱的辨识能力,防止恶性校园贷及其变体有机可乘。并进一步普及法律知识,使得大学生有能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利。

最后,设立校园金融服务中心 ,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审核认定机制,切实关注经济上存在困难的同学。各高校可设立内部金融服务中心,为急需用钱的同学提供短期贷款或兼职工作,帮助其渡过难关。同时,完善奖学金、助学金审核认定机制,使国家补助真正用于品学兼优或家庭困难的同学身上。

3.3 养成理性消费习惯,营造勤俭节约氛围

首先,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适度消费原则要求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与自身经济承担能力向适应,其精髓为把握限度,不盲目追求时髦。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倡导的适度消费,不是对超前消费的全盘否定,而是抵制不理性的过度消费。作为每月生活费较为固定的大学生,应在自己经济实力承受范围内进行消费,忌炫耀攀比,避免沦为月光甚至日光族。

其次,避免盲从,理性消费,加强自我保护能力。错误的消费观念、随波逐流的消费方式等均不利于大学生真正做到消费理智。只有大学生自己树立理性消费的意识,才能在“光棍节”等打折特惠时期坚定自我,拒绝无用花销。其次,大学生应学会运用自己的思维,理性思考判断此类事物是否真正为己所需,而非盲目随波逐流,带来大量不必要花销和巨大浪费。此外,学生们应通过日常所学、生活常识积累增加自身的辨识能力,理性判断出校园贷及其各类利用虚假宣传虚假活动进行伪装的变体,防止自身陷入恶性校园贷的漩涡。

最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大学生应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将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扬光大。厉行节俭、反对浪费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当今社会主流的合理适度消费想统一。发扬节约精神,并不是抑制消费,倡导理性,也不是完全限制消费数额。大学生应该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合理消费且拒绝无用的浪费和无益的花销,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自我投资,使有限的费用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参考文献

[1] 吴昀霖.高校大学生校园贷的危害及解决对策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7(3). [2] 杨阳.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校园贷款[J].广西教育,2016(4):1.

[3] 黄春霞,孟宪喆,李华臣.“校园贷”凸显的大学生信用安全教育缺失及应对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7(3):72-75.

[4] 瞿婵.论校园借贷消费的法律风险及规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7):106. [5] 郑春梅,贾珊珊.博弈视角下我国校园贷平台规范发展的机制设计[J].对外经贸,2016(9):120-122.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