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2021-02-14 来源:我们爱旅游


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既为全社会关注,也是学术研究的热点。本文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特征为基础,通过对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演变特征分析,分别从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群体内差异、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和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在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不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在05年以后开始降低。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通过对基尼系数的回归分析,发现失业率、GDP增长率是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给出了有效缩小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基尼系数;回归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in full swing, from the mid -1990s began ,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continued to expand, both for the whole society , but also academic research hotspot. In this paper, the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a's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 based on recent years by China's urban residents' income gap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al differences within the interior towns from different income groups , respectively , inter-regional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Comparative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were inside at the first rise after a downward trend , the income gap between regions in the gradual expansion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different industries began in 2005 after lowering . And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from both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oint of view , through the Gini coefficient regression analysis found that the unemployment rate , GDP growth is the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based on the results given effectively narrow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of specific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 urban income gap ; Gini coefficient ; regression analysis

目 录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一、引言 ······································································································ 1 (一)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 (二) 文献综述 ······················································································· 2 (三) 研究方法与结构 ··········································································· 4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分析 ···················································· 4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演变特征 ·········································· 4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 5 三、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 8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 8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 11 四、结论与建议 ························································································· 14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

一、 引 言

(一) 选题背景和意义

改革开放前,中国经济的一大特征是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分配格局,片面强调公平而忽视了效率,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允许资本直接参予分配”的格局逐步形成,收入分配体制日趋合理,平均主义、脑体倒挂等现象得到明显改善“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获得了巨大成功,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均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同阶层的收入水平逐步拉开档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经济和就业快速增长时,收入分配问题往往被忽视,但随着90年代末经济步入低增长,各种问题便凸现出来,收入差距因此成为各界关注的敏感话题。

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日益强化,体现在收人分配领域,一方面表现为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制度,经济效率提高;另一方面经济利益在不同人群中分配的差距开始显现并呈扩大趋势,逐渐成为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和谐发展的问题。可以预见,随着市场竞争深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收入差距问题将会长期存在,而中国城镇居民的收人差距问题更具有典型性。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扩大,不仅影响城镇居民内部的收人分配差距,同时会进一步拉大已经存在的城镇和农村居民之间的收人差距。因此,认识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现状和缩小差距的对策,有助于我们深刻地认识中国转型期的经济社会状况,对于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扭转收人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基本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意义重大,并且能为经济和社会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论文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从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分别从城镇内部不同收入群体内差距、地区间差距以及城镇居民不同行业间收入差距的角度,客观评价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在最近几年的演变特征。采用基尼系数这一指标,分析了从1985年城市改革深入以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增大,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为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提供坚定保障。论文采用描述性统计及回归分析的计

1

量方法,通过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因素的回归分析,不仅为政府制定正确、完善的收入分配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而且为有效的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协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文献综述

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已经出现两极分化现象的文献主要有:赵人伟、李实(1999)提出,“两极分化”不等于整体收人差距的扩大,而是指“整体中的部分”有向两极方向变动的趋势,因而可以用 “绝对收人趋势比较法”和“相对收人趋势比较法”研究不同收人组收人变动趋势,从而界定有无“两极分化”;张东辉等(2002)进一步指出,“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是指最高收人组的绝对实际收人提高的同时,最低收人组的绝对实际收人下降,“两极分化”的相对标准是指最高收人组的收人与中位数平均收入的比值上升的同时,最低收入组的收人与中位数平均收人的比值下降。并通过对1985-1999年间城镇居民收人差距进行不同分组研究发现:从绝对标准看,中国城镇居民并没有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但从相对标准看,中国城镇居民中已经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邓涛(2006)利用城镇家庭收人分组资料计算得到历年基尼系数、不良指数及各组收人增长速度,分析得出在城镇居民人均收人快速增长的同时,收人差距在不断扩大,城镇之间的贫富差异日益显著,出现了个人收人悬殊的问题。

对于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未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文献分为“适当论”和“失当论”。国务院研究课题组(1997)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收入差距由绝对平均向比较合理区间发展。通过从可支配收人、福利收人两个层面进行历史比较,发现中国城镇居民总体收人差距处在拉大过程中,但程度仍较缓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人的基尼系数尚处在合理范围,加上福利收人以后,城镇居民收人的基尼系数明显缩小,处于比较平均的区间;赵人伟、李实等(1999)通过对1986年到1995年的城镇居民抽样调查的分组数据进行计算,引人两极分化的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来加以验证,发现其中只有一年 (1988年)同时通过了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认为进人90年代以后中国城镇居民并没有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龚红娥(2003)通过基尼系数、不同收人分组的收入份额国际对比,认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仍居合理范围;陈宗胜、周云波(2002)利用天津市调查数据,计算收人分组的收人份额及收人比值、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指标,综合分析得出:尽管中国城镇居民内部收人差距扩大,但差别仍然在正常范围之内;陈云(2008)通过对城镇居民

2

1985-2007年不同收人分组之间的收人增长速度、收入份额、基尼系数等多指标综合分析,发现1985-2005年间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不断“加速”扩大,收人增长的不平衡性不断加剧,但收人差距仍在合理区间。2006年多指标同时出现不同寻常的变化,收人分配调整政策开始显现实际效果,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加速”扩大的局面出现扭转势头。 持“失当论”观点的研究者或是从静态横向比较角度把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的失当表述为“过高”或 “贫富悬殊”,或是从动态纵向比较角度把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失当表述为“恶化”。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1)通过专家问卷调查方式,得到专家们对目前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偏大已经形成共识,其中认为收人差距“过大”和“非常大”的占到66.7%。专家们一致认为,今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甚至会加速扩大。83.3%的专家认为目前城镇居民收人差距“非常不合理”和“不太合理”;肖红叶、王健(2001)利用绝对收人和变异指标分析,得出在城镇居民收入总体水平提高的同时,居民之间的收人差距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拉大,进人90年代差距进一步扩大,其中中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1999年达到0.388,接近两极分化警戒线;牛飞亮(2002)利用基尼系数方法、泰尔指数方法、收人分组法综合分析得到,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在继续扩大,仍然处于合理区间,但已经有走向两极分化的趋势;黄达(2006)结合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三个阶段分析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变化,认为1978-1984年收人差距很小,1985-1994年收人差距迅速扩大,1995-2005年收入差距逐渐超出合理范围;赵桂芝、马树才(2007)综合运用基尼系数、变异指标中的收入均等指数、库兹涅茨比率、收人分组相关的收人不良指数,分析得出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之大,且收人分组收人增长的不平衡性,将进一步推动整个城镇居民内部收人差距的扩大,促使低收人户的收人状况恶化;朱明等(2007)通过计算城镇家庭高、低收人分组可支配收人增长速度、收人比和城镇居民基尼系数,分析得出90年代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逐步拉大,2000年以后又加剧分化趋势,认为这种分配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的。

国内一些有关中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献,对调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对策主要有:曾国安(2002)等提出要加强税收调节作用,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个人税收系统,增加直接税税种;肖红叶等(2001)、魏曙光(2003)等研究者提出个人所得税是缩小高收人阶层同一般人之间收人差距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张沂(2002)等提出,要适当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并建立和完善对高收人者在收人、消费、财产诸方面进行全面有效的税收调节机制,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在消费、财产等环节开征新税种,调节过高收人的问题;魏曙光(2003)进一步提出当前解决个人收人显性化问题需要财政、税

3

务、银行等联手采取措施。朱明等(2007)研究者则认为中国目前的所得税法缺陷很多,不利于缩小收人差距,相反有劫贫济富的倾向。陈宗胜、周云波(2002)提出随着经济体制的逐步转轨,国有企业员工下岗将会持续存在,部分人的收入必然会绝对地减少,落入贫困阶层。政府必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贫困阶层的救济;邓涛(2006)提出,对于低收人居民群体,除了采取相应的“济贫”措施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做好“扶贫”工作,为增加低收人居民的收人创造条件。

上述文献的论述为本文提供了坚实的实证研究基础,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问题,不论是从两极分化角度分析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还是讨论随着经济增长,城镇居民收入扩大是否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分析,都为我国缩小居民收入差距提供理论依据,并结合我国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给出了一些合理的政策建议。

(三)研究方法与结构

本文的重点在于,不仅定性的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而且定量的测度了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大的主要因素,文中借鉴和吸前人已有的研究成果,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人民生活和物价指数几方面,利用回归分析,试图发现影响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依据近年来的相关统计指标,从城市内部不同收入群体内差距、东中西部地区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依据不同行业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角度出发,综合评价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特征,并通过理论分析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从而说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以及影响因素,为政府制定相关措施提供理论性建议。

全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综述近年来国内有关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的研究动态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首先介绍了目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演变的现状及特点,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分别从地区、行业以及内部差距进行综合评价。其次,从基尼系数角度,分析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第三部分,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物价指数等方面进行回归分析,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根据前文理论综述和实践验证,提出有效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对策和建议。

4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趋势分析 (一)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内部差距演变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增加。1978年至2012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4元增加到24564.7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增长16.2%。但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步拉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我国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表 2-1 我国城镇居民各阶层人均可支配收入状况(单位:元) 指标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人均可支配收入 最低收入户(10%) 较低收入户(10%) 3649.2 3970 4429.1 4885.3 5540.7 6504.6 中等偏下户(20%) 4932 5377.3 6024.1 6710.6 7554.2 8900.5 中等收入户(20%) 6656.8 7278.8 8166.5 9190.1 10269.7 12042.3 13984.2 15399.9 17224 19544.9 22419.1 中等偏上户(20%) 8869.5 9763.4 11050.9 12603.4 14049.2 16385.8 19254.1 21018 23188.9 26420 29813.7 较高收入户(10%) 11772.8 13123.1 14970.9 17202.9 19069 22233.6 26250.1 28386.5 31044 35579.2 39605.2 最高收入户(10%) 18995.9 21837.3 25377.2 28773.1 31967.3 36784.5 43613.8 46826.1 51431.6 58841.9 63824.2 最高与最低收入之比 7.89 8.43 8.87 9.18 8.96 8.74 9.17 8.91 8.65 8.56 7.77 7702.8 2408.6 8472.2 2590.2 9421.6 2862.4 10493 3134.9 11759.5 3568.7 13785.8 4210.1 15780.8 4753.6 17174.7 5253.2 19109.4 5948.1 21809.8 6876.1 7363.3 10195.6 8162.1 11243.6 9285.3 12702.1 10672 14498.3 24564.7 8215.1 12488.6 16761.4 表2-1是2002-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以看出,在城镇居民收入不断持续增加的同时,其内部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02.8元和

18995.9

元,最高收入户为最低收入户的

15780.8元43613.8元,

7.89倍;而2008年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最高收入户是最低收入户的9.17倍,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经济体制改革深化造成的市场经济深化与收入多样化是其主要原因。新职业的出现及新要素参与分配势必对收入格局进行重构,也表现出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城镇居民家庭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虽然是由市场决定的,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各类劳动、服务的需求和供给弹性的不同而导致家庭就业者间收入上的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非工资收入,从社会阶层看,部分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国有企业的承包者和经营者、外贸企业的中方高级雇员、歌星影星、新办公司的负责人等收入过高。从收入种类看,财产收入增长最快,财产分配不公必然导致收入分配不公的结果。

5

2. 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地区差异加大。从收入来看,不管是省份之间,还是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之间,各地居民收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表2-2 东中西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 人均年可支配收入(元) 2009 1.45 1.00 1.01 收入比 2010 1.46 1.00 1.01 2011 1.44 1.00 1.01 2012 1.43 1.00 1.01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08 东部地区 18769.90 20483.75 22819.88 25906.44 29040.60 1.44 中部地区 13002.87 14135.28 15682.69 17994.39 20348.43 1.00 西部地区 13012.51 14225.71 15777.18 18112.70 20557.33 1.00

由于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由表2-2可知,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例:2008年为1.44:1:1 (以中部地区为1),2010年扩大为1.46:1: 1.01,到2012年这一比例变为1.43:1:1.01,可以发现东部地区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东部与中部、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额由2008年的5767.03元和5757.39元分别扩大到2012年的8692.17元和8483.27元,说明近五年来,我国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在逐渐扩大,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近。

表2-3 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对比

年份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最低的 贵州 宁夏 宁夏 新疆 新疆 甘肃 甘肃 甘肃 甘肃 甘肃 甘肃 地区 5944.1 6530.5 7217.9 7990.2 8871.3 10012.3 10969.4 11929.8 13188.6 14988.7 17156.9 最高的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上海 地区 13249.8 14867.5 16682.8 18645 20667.9 23622.7 26674.9 28837.8 31838.1 36230.5 40188.3 最高与最低之2.23 2.28 2.31 2.33 2.33 2.36 2.43 2.42 2.41 2.42 2.34 比

由表2-3可知,2002年以来,我国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最低。2002年贵州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944.1元,而上海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249.8元,上海与贵州之比为2.23,贵州是上海市的44.86%。而2008年甘肃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969.4元,最高的上海市为26674.9元,二者之比为2.43。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地区间的绝对产

6

业在逐渐扩大,其中东部地区的城镇居民收入要明细高于西部地区的城市。

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主要归结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增长快的地区,收入增长也快,反之,经济增长慢的地区,收入增长也慢。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快速提高我国综合国力,采取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倾斜政策,东部沿海地区发展迅猛,中、西部地区相对缓慢,经济增长的差异扩大了收入差距。

3.不同行业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明显扩大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电力、电信、石油、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国有行业的职工不足全国职工总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总额却相当于全国职工工资总额的55%。行业的平均工资高低之比也在攀升阶段,如表2-4所示:

表 2-4 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平均工资比较

年份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行业平均工资(高)

部门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金融业 金融业 金融业

工资/元 30897 33449 38799 43435 47700 54906 60398 70146 81109 89743

行业平均工资(低) 高低之比 部门 农林 农林 农林 农林 农林 农林 农林 农林 农林 农林

工资/元 6884 7497 8207 9269 10847 12560 14356 16717 19469 22687

4.488234 4.461651 4.727551 4.686051 4.397529 4.371497 4.207161 4.196088 4.166059 3.955702

从表2-4可以看出,自2003年以来,农、林、牧、渔业一直是行业报酬最低的,说明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效率提高的速度不如有一定技术含量的行业的提高速度。2008年以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也的行业平均工资最高,2009年开始金融业的行业平均工资最高,这是由于近年来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和第三产业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关行业的平均报酬较高。按大行业来分,2012年平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业89743元,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业22687元,二者相关3.96倍;2005年最高的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8799元,最低的是农林牧副渔业8207元,二者相差4.73倍。从我国城镇居民最高收入行业与最低收入行业平均工资之比,我们可以看出,虽然自2005年起,二者之间的比例有所下降,但下降的比例很小,行业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仍然很大。

7

(二)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动趋势

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 1722 年提出来的, 故称之为基尼系数。它是以洛伦茨曲线为基础来计算的, 反映的是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不平均分配的百分比。洛伦茨曲线在西方国家常用来测定社会收入分配的平均程度, 而基尼系数则是联合国规定的用来衡量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指标之一, 主要用来测定各国或各地区、各种族、各行业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

表 2-5 城镇居民基尼系数表

年份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基尼系数 0.160798 0.163567 0.162751 0.170766 0.175511 0.172441 0.163417 0.178989 0.197748 0.210645 0.20383 0.203916 0.21797 0.225491

年份 基尼系数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0.232356 0.244774 0.255288 0.263373 0.31749 0.326109 0.332062 0.328479 0.324389 0.3303 0.323489 0.317905 0.3112 0.3101

1985-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数据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基尼系数总体趋势都是不断扩大的 (见表2-5)。基尼系数的值从1985年的0.16上升到2012年的0.31,翻了一倍。从1985年开始基本是持续增加, 1992-1994年增幅较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以及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与世界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居民之间收入差距迅速扩大。根据国际一般标准,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不争的事实,但还没有达到两极分化的程度。

8

图 2-1 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变化趋势

通过图2-1,我们也可清晰的发现近30年来,城镇内部居民间的收入分配差距总体上是在不断地扩大。从1985-2004年增幅较大,2005年以后增幅逐渐平缓。2005年达到高峰,随着国家一系列调整收入分配政策的实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加大的势头得到一定的扼制。

三、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导致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因素很多,既有原有体制的刚性作用因素,也有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的因素;既有制度因素,也有非制度因素;既有合理因素,也有非合理因素。这些因素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变化产生作用的方式、程度都不相同,作用的机制也相当复杂,而且有些因素因资料有限难以进行定量的分析。 (1)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是收入分配领域研究的重要方面\"其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955年库兹尼茨提出的著名的“倒U假说”: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过渡的长期过程中,个人收入分配的差距必然经历一个漫长的“先恶化、再改进”的变动轨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目前正处在倒U曲线的上半部,再加上实行的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政策,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全体居民收入普遍提高的同时,高收入阶层由于财富积累自身优势,拥有的资源往往为价格较高的稀缺性资源等,在经济发展中分得了更多的蛋糕,得到了更多的经济利益,直接造成收入差距越来越

9

大\"这一点也是与库兹尼茨倒U假说相一致的。 (2)产业结构调整

图 3-1 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从图3-1可以看出,1985年以来,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已经发生明显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第二产业保持稳定。从变化的趋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下降速度较快,这与我国一直以来的产业结构调整关系紧密。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资源在各产业间的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转化,是经济发展的标志之一,也是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所要实现的目标之一,收入差距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直接相关,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产业结构逐步调整的过程。

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已是世界潮流,结构调整意味着国民经济中第一、第二产业比重的降低和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结构升级意味着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和升级。从我国国民经济的整体来看,90年代以来,产业机构正逐渐从工业化初、中期向中、后期转化,第一、第二产业的比重逐步降低,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也逐步提高。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趋势必然导致直接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人数的减少,同时产业的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在此过程中,农村人口大量涌往城市,迅速扩大城镇失业者和低收入者的队伍,加深了贫富悬殊的鸿沟。这表明,产业结构调整在多方面都有可能扩大人们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再者,随着生产率的逐步提高,技术进步使得先进的大工业生产与传统的小制造业之间。资本雄厚规模巨大的厂商与小本经营的企业之间,在生产率上造成显著差异,从而带来了收

10

入差距的悬殊。

(3)失业率居高不下

图 3-2 我国城镇居民失业率

从我国城镇居民失业率变化趋势可以看出,1985年以来,失业率一直呈上升趋势,2000-2003年失业率上升最快,2004年以来没有太大的波动,但整体失业率仍然高于4%。在我国,对于普通城市居民而言,从单位获取工资是其最主要收入来源,福利及其他劳动收入所占比重较少,对于低收入者更是如此。在过去较长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遗留下来一个庞大的隐形失业大军,改革开放政策揭开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面纱,失业大军开始显化。首先进入失业大军的是那些经济效益差,处于亏损状态,濒临破产的国有企业的裁减人员,下岗人员以及破产企业的失业人员;其次,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量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尤其是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的东部地区城市,结果造成可供现代机器大工业部门的劳动人口远远超过其实际需要,直接促使了城镇居民失业率的提高。失业率的上升,不仅仅是低收入阶层的人数增加,更主要的是低收入阶层的收入份额相对的,甚至绝对地降低,此时即使中等收入水平以上各阶层的收入份额保持不变,据此计算的基尼系数也将上升,收入分配的差距也必将扩大。

(二) 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1.影响因素的选取

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结构性矛盾因素,又有体制障碍因素。归纳起来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水平,无论是从收入分配的多种理论中,

11

还是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都可以看到收入分配的影响会体现在经济增长上。我们选用了GDP增长率作为指标。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国家产业结构的导向也使得收入产生差距,如国家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产生一批高收入人员,如TI产业、金融产业的从业人员相对来说收入比较高,同样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一些夕阳产业工人下岗或失业,从而使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这里选用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作为解释变量。三是物价指数。物价指数的变化影响着消费,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消费行为,使得收入分配格局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日益突出,这里选用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四是失业率。失业率的居高不下也是造成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对于低收入者更是如此,失业率一旦上升,不仅仅是低收入阶层的人数增加,更重要的是低收入阶层收入份额相对甚至绝对降低,这里选用城镇人口失业率作为指标。

综上所述,本文选取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4个解释变量是:失业率X1;GDP增长率X2;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X3;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X4。

2.逐步回归原理

Sargon(1964)提出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模拟动态行为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即从一个多参数的模型开始,利用统计检验(F检验和T检验),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剔除不显著的因素,对模型进行简化。蒙特卡罗通过模拟研究,对其提出的方法进行了检验,之后的学者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应用到经济学领域。西南大学赵云河(2006)运用逐步回归法建立了昆明市国税收入的预测模型。之后的学者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经济问题都有选择使用逐步回归方法, 这种方法在影响因素很多的情况下,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应用很广泛,医药、自然等领域的研究也会应用该方法。

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是,从当前在圈外的全部变量中,挑选其偏回归平方和贡献最大的变量,用方差比进行显著性检验的办法,判别是否选入;而当前在圈内的全部变量中,寻找偏回归平方和贡献最小的变量,用方差比进行显著性检验的办法,判别是否从回归方程中剔除。选入和剔除循环反复进行,直至圈外无符合条件的选入项,圈内无符合条件的剔除项为止。

在逐步回归计算中需要用到线性代数中的消去变换法进行变量的选入。对选入变量的回归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剔除变量仍进行F-检验。 经过若干次选入变量和剔除变量之后,所有变量再没有可入选或剔除的,选择变量的步骤停止,整理资料,得出回归方程。逐步回归法由于剔除了不重要的变量,因此,无需求解一个很大阶数的回归方程,

12

显著提高了计算效率;又由于忽略了不重要的变量,避免了回归方程中出现系数很小的变量而导致的回归方程计算时出现病态,得不到正确的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逐步回归法是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数学方法。在应用中比较广泛,许多学者在研究税收时多使用这个方法,其他领域的问题研究也使用这个方法。

逐步回归有两个主要优点:一方面,在方程中可以包含尽可能多的自变量,尤其是包含了那些对y有显著作用的自变量;另一方面,在最终方程中没有包含一些不必要的自变量,即那些对y作用不显著的自变量。因此本文选择逐步回归法,从动态角度出发,探索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因素,为今后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3.回归分析

本文选取1985年以来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作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为上述的4个指标,为剔除价格因素影响,选取1985年的价格指数为基准,剔除价格变动的影响,得到各经济变量实际的变化值。在回归过程中我们逐个加入自变量,t值不通过检验的剔除,参数估计结果为:

表 3-1 回归结果

变量

C X1 X2

系数

-0.017234 0.074356 0.002417

标准误

591.7102 20.15681 0.036716

T统计量

-2.687259 19.85365 2.263799

概率值.

0.0115 0.0000 0.0325

拟合优度

0.958480 变量的均值

0.943533 变量的标准差 0.001442 AIC统计值

0.246828 0.064597 -6.273990 -6.034020

259.8224 0.000000

调整拟合优度值 标准误的回归值 残差平方和 对数似然值 D-W统计量

0.002057 SC统计值 89.69886 F统计量

1.731220 F统计量的概率值

当随机干扰项的方差不再是常数,而是随解释变量变化而变化,就会出现异方差问题。异方差会导致参数估计非有效,但不影响无偏性,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模型预测失效。对回归方程进行White检验,用eviews回归得出:

13

表3-2异方差检验

怀特检验结果: F统计量 n*R2

0.397853 概率值1.485701 概率值

2

0.825324 0.123701

从表3-3可以看出,回归方程nR=1.49,而在5%的显著水平下,查表得临界值X2(5)=11.07。因为nR2=1.49<X2(5)=11.07,所以,表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经济变量由于存在惯性,会产生序列相关问题,后果是参数估计非有效,但不影响无偏性,变量的显著性检验失去意义,模型的预测失效。5%的显著性水平下,查DW统计表可知,临界值dl=1.16,du=1.65,回归模型的DW值为1.73,模型不存在自相关。根据检验结果可知,两个回归模型既不存在异方差,也不存在自相关问题,最后得到回归方程:

ˆ= -0.017+0.074Xˆ1+0.002Xˆ2 Y (19.85) (2.26)

R2=0.96 F=259.82 SE=0.01 DW=1.52

在回归过程中,我们运用逐步回归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最后得到上述模型。从回归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影响因素中,影响显著的为:失业率(X1)、GDP增长率(X2)。从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失业率对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扩大影响最大,而且是正向影响,即失业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将扩大0.074。GDP增长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0.002,说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会逐渐扩大,在保证经济增长速度稳定的前提下,如何控制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在合理范围内,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关注的。经济的快速增长与失业率的上升,对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不仅关系到收入分配的改革,也影响到未来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进行调整和控制。综上所述,定量分析的结果显示:在影响基尼系数的四个因素中, 失业率(X1)和GDP增长率(X2)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与定性分析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

四、 结论和建议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我国城镇居民内部收入差距明显扩大,东、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近五年来,中部与西部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相近,东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地区。不通行业间城镇居

14

民的收入差距也呈扩大的趋势,农、林、牧、渔业一直是行业报酬最低的, 2008年以前,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也的行业平均工资最高,2009年开始金融业的行业平均工资最高,这是由于近年来对于人力资本的重视和第三产业以及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使得相关行业的平均报酬较高。在对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中,我们发现失业率和GDP增长率是影响城镇收入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失业率的提高将显著影响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基于以上分析的结论,我们给出如下建议:

(1)缩小地区差距,国家发展经济的政策向中西部转移。经上述研究发现,东部地区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缩小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应继续坚持加快发展中西部的战略,在东部与中西部优势互补、互相促进中减小地区收入差距。地区间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是以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为前提的。在国家的产业政策中,把产业政策和地区倾斜结合起来,以逐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要进一步加大国家对中西部的支持,优先在中西部地区安排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引导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在财政转移支付中,与人均GDP挂钩,以纵向转移为主,由无条件援助向有条件援助过渡,由“输血”机能向“造血”机能转变,真正努力做到缩小地区差距。

(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扭转企业亏损局面,降低失业率,增加职工收入。在进行定量分析影响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分析中,失业率是最显著的影响变量,因此,降低失业率对于缩小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我国出现的就业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跟我国产出就业弹性较低有关,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制度上的扭曲,致劳动力市场价格相对于资本价格仍然显著偏高,使得投资的资本密集倾向在微观上仍是理性行为。因此,扶贫工作要充分考虑经济增长与就业机会创造的统一,不可片面追求资本密集型,而应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发挥比较优势。

(3)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从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可以发现,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呈上升趋势,若要缩小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就应当加快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不充足,社会覆盖面低,社会保障标准偏低,而且社会化程度低,如养老、医疗、工伤、救济制度等和单位密切联系,新建立的养老、失业保险制度等尚不完善,这种状况造成了由于地区、行业差距、单位经营状况的好坏,使得不同地区、行业、单位的

15

收入及福利待遇差距甚大。因此,应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最低工资保障线,用以解决企业因经营困难或临时性停产、半停产而拖欠职工最低工资的发放问题,以及设立政府统筹并支付的最低生活保障线,保证城镇贫困居民的最低生活。同时变企业保障为社会保障,尽快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实现管理服务社会化,拓宽筹资渠道,实现社会保障资金来源多样化,必须对传统的筹资方式进行改革。

16

参 考 文 献

[1] 张东辉,徐启富.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2,(1). [2] 邓涛.中国城镇居民规模收人分配格局[J].企业经济,2000,(12).

[3] 国务院研究课题组.关于城镇居民个人收人差距的分析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1997,(64). [4] 龚红娥.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仍居合理范围[J].宏观经济管理,2009,(9).

[5] 陈宗胜,周云波.城镇居民收人差别及制约其变动的其他因素—就天津市城镇居民家庭特征的

影响进行的一些讨论[J].经济学,2002(3).

[6] 肖红叶,王健.中国居民收人分配格局的统计分析[J].统计研究,200l,(7).

[7] 赵桂芝,马树才.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分配差距测度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7,(5). [8] 朱明,吴伟.中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问题研究[J].边班经济与文化,2008,,(2).

[9] 陈宗胜,周云波.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对城镇居民收人及收人差别的影响—三论经济发展对收

人分配的影响[J].南开经济研究,2001,(4).

[10] 李爽.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分析[J].宏观经济管理,2001,(6).

[11] 赵人伟.转型时期的收人分配改革对策[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2). [12] 王小鲁,樊纲.中国收人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研究,2005,(4). [13] 罗楚亮.城镇居民收人差距的发展因素与改革因素[J].上海经济研究,2004,(1). [14] 魏曙光.中国现阶段应更加注重社会公平[J].内蒙古统计,2006,(6).

[15] 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关于城镇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分析和建议[J].经济研究参

考,1997,(64).

[16] 韩文秀,尹艳林,冯建林.中国居民收人差距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3,(83). [17] 赵明霞.中国区域间城镇居民收人差距分析[J].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3).

[18] 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人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J].

经济评论,2002,(5).

[19] 张沂,龚德恩.中国城镇居民规模收人分配格局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2002,(3). [20] 曾国安.论市场经济中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必要性[J].经济评论,2009,(2).

[21] 施峰.缩小居民收人差距:中国和平发展垂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J].经济研究参

考,2005,(38).

[22] 杨眉,高汝熹,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区域差异变动实证研究[J].软科

学,2006,20(6):39.

[23] 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

[24] 牛飞亮.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 [25] 贾俊雪,郭庆旺.中国区域经济趋同与差异分析[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5).

[26] 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07(3). [27] 陆迁,赵学平.中国三大经济地带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 [28] 陈宗胜.体制改革:对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 [J].中国社会科学,2001(6). [29] 李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政策与建议, 2001(6).

[30] 陈晓东.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别研究评述[J].新华文摘,2001(12).

[31]黄继东.从基尼系数看我国居民收入的差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

版,2003(10):64-67

[32] 王亚芬,肖晓飞,高铁梅.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实证研究[J].财经问题研

究,2007(6):65-71

[33] 李定.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治理对策 [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研究生

院,2009(10)

1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