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读三国演义心得体会

2021-03-24 来源:我们爱旅游

  提起《三国演义》,大家马上能联想到“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曹操败走华容道”、“过五关斩六将”等经典片段。最早接触《三国》是小时候看电视剧,后来也细看了原著,当时只是觉得其情节跌宕、高潮迭起。那是特崇拜诸葛亮,认为他就是文曲星下凡,但凡你能想出来的,就没有他不知的。可谓是“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四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河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神哉!当时的我也给曹操扣上了“奸雄”的帽子,狡诈圆滑善变者,孟德也!

  再后来,《百家讲坛》十分盛行。易中天“一品三国”又让我更加辩证地看待这个故事,更客观地去分析其背景、环境、人物性格、人物心理,当然我的见识还是很有限的。

  其实回头来想,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毕竟是文学作品,它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神化孔明,丑化孟德。作者是站在刘蜀的立场去考量是非的,他之所以“拥刘反曹”的实质在于“拥美德,反暴政”,这又与孔子的儒家思想有很大关联。历史老师常说:“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也就是说罗贯中有意通过三国之间军事、政治、外交的较量,揭示了当时矛盾重重、动乱不安的局面,并总结各种斗争的经验和智慧。可以说《三国演义》既描写前世,也暗示当世,还警示后世。

  抛开对《三国演义》的各种评价,我想到了时下它的流行及其原因。

  我觉得现代《三国演义》的流行有几个原因。首先是它本身具有吸引读者的魅力,再有如流行歌曲、翻拍热、游戏等时尚元素的推动,最重要的则是民众的英雄情结。

  都说中国人提倡集体英雄主义,西方人推崇个人英雄主义(“超人”“蝙蝠侠”“变形金刚”都可体现),但我并不完全赞同。

  我们对诸葛亮智慧形象、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美人格的崇拜,对关羽重义尚勇的性格和“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高尚气节的崇拜都属于个人主义崇拜。这种崇拜不仅来源于人们对英雄的幻想--可能幻想自己是某位英雄睥睨天下、驰骋万里,还来源于一种呼唤,为这个时代呼唤英雄精神。话说从古到今,这个时代缺少什么,就高调宣传什么,这个看看《新闻联播》就知道,此处暂不深究。

  至此,我不禁想起苏子的话:“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也想到赵翼《论诗》中“江山代有才人出”,还有润之:“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云云。或许“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哪,离合总关情啊,担当生前事啊,何计身后评。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