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深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阅读是汲取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对智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指导阅读任何一篇课文,都是给学生智慧仓库里增添一笔财富;阅读教学中的任何一项训练都不同程度地起到开发学生智力的作用。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叶圣陶先生说:“阅读让全民族精神起来。”可见,我们的教育不仅需要有限的物质空间,更需要有无限的精神空间,只有扩展无限的教育空间,我们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而这种无限的教育空间就是我们的课内外阅读。
我的做法如下:
一、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学习的第一前提”,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语文兴趣,与之形成配合默契的良好关系。要做到教学默契,教师的高度责任心和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而要做到教学默契,教师应根据需要,运用不同的教法把课讲得形象生动,言之有物,恰到好处。
首先,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赢得学生的喜爱。有接近才会有热爱,对学生要有无私的发自内心的爱;给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宽容;不断扩展自己的学识;让自己有敢于创新的勇气,如:七年级的采访活动中,让学生去采访校长等。这些我认为都可以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觉和体验,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其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新课标要求教师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与时俱进、创设合适的教学情景和条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机,引导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技能,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尝试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课文教学。抓住中学生好奇、喜欢新事物的心理特点,课堂上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故事、幽默、演唱、表演等,而不框于某个固定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上好每一节课。
并且组织各种丰富的语文活动,提升学生能力,将学生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语文课散发出特有的人文光彩和多姿多彩的艺术魅力。20xx年举行《祝福汶川》诗歌朗诵会,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20xx年进行了《小戏剧大舞台》自编、自导、自演活动,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了他们创作的兴趣。同年9月开展了《献给教师节一份特殊的礼物》的调查报告活动,让学生理解老师,并从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品味人生价值。还进行了《校长推荐制好还是不好》的班级辩论活动,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他们关注社会的意识。
二、立足教材,以课本为依托,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知识面。
在语文版的议论文和说明文单元的教学中,我综合了学科关于这两种文体编排的特点,筛选了《谈骨气》、《中国石拱桥》和《故宫博物院》三篇课文对学生进行议论文和说明文知识的教学,再转入对课内文章的学习,进行训练巩固,加强提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让学生对本县的桥进行实地考察,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知识的印象,也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由于课本涉及的内容很广,有社会、文化、历史、政治、地理、人文风情等,而教材容量又很有限,因此,我还鼓励学生多看课外相关内容,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网络和媒体,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量,对他们的阅读方向作适当的指导。如: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人物传记,我让学生查找了有关鲁迅、毛泽东等人物的生平事迹,以及他们思想成长变化的原因,对人物的内在精神有进一步的把握,使学生对文章有更深的了解,丰富他们的知识。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课时,我让学生阅读了史学家对苏轼的评价,让他们知道在苏轼身上既有儒家、法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也有佛教思想对他的渗透。这就能解释清楚在他作品中反映出来时而豁达,时而郁闷的复杂心理,与其他人相比,同是天涯沦落人,处境相似但心境却相异,从而使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不少。
三、课内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所以,语文的课堂教学要联系社会,关注现实。
学生是时代的主人,他们会用日渐成熟的大脑去思考社会、思考人生,他们关心时局,了解社会。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会经常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传输一些国内外的要闻和评论,并让他们讨论一些社会的问题。如讲到《马说》这一课时,先让他们讨论一些话题,如:中国难以出现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是什么?当代的中国应怎样合理利用人才等等。又如在讲述《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这一课时,也让他们就中国20xx年发生的大雪灾、汶川大地震、近年的洪涝灾等自然灾害作了分析,并讨论其根源,了解西部大开发的意义以及在水土流失上的措施等。每当谈论这些话题时,学生们总是能很积极认真地参与,并常常在课后与我一起探讨这些问题,这种探讨不仅融合了师生之情,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也在增加。
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使语文课生动活泼,引人入胜,除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还要我们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素质提高。“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须有一桶水,不断用知识充实自己,才能轻松自如地运用多种技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课堂,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的实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