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改革,根据课改的要求,通过近三年的实践,教师和学生逐步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有了一些具体的感性认识。下面就谈谈自己近几年来在课改实践中的少许心得体会。
一、学到的心得:
(一)、“课堂”的观念变了。
1、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往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的,增长的能力才是“货真价实”的,养成的情感才是“真真切切”的。
2、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把训练等同于教学,把训练当成课堂中的主要行为,是我们课堂中常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个体差异,体育教学需要练习,但更需要兴趣。
3、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更应该是探究知识的场所。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质,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期盼。
4、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示的场所。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从不同的角度,课堂展示的是不同的情景,课堂总处在一种变化的状态,要求教师必须要根据变化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把学生置于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应学生而动,应情景而动,课堂才能生动,有活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余地大。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师对教学内容和教材处理更加机动灵活,以往在小学或高中教材内容,现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安排在初中进行教学。例如:小学的一些技巧、游戏、高中的球类。
(三)、评价方法的改革。
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向激励、反馈调整。新课程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我校在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同时,也注重学科性评价,也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个亮点,这样不但老师关注孩子们的点滴进步,也得到了家长的重视。通过实践,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意识都明显提高。
(四)、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形成特长,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课堂上重视了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表现出积极、认真,学习效果好。
(五)、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
现在的课堂形式多样,经常有学生讨论、评价、交流,让大家共同提高,教师多是鼓励性语言,学习内容宽泛,学生兴趣和积极性比以前更高。
(六)、加强引导。
新课程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自主言行,各抒己见,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引导。防止这种情况:教师非常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而同学间的言行伤害另一个学生的自信心。
(七)、教师要多尝试各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或由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练习方法,提高教学实效,同时体育教师应由教练型向陪练型转变。
二、课改中遇到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仍然滞后,亟待更新
当前部分老师对新课改在认识上还存在一些误区:有的认为,课程改革无非是换换教材、摆点花架子,评价学校的好坏和教师水平的高低还是要看分数,看学习成绩,看升学率;还有对新课程缺乏系统的学习与研究,错误地认为与自己关系不大。
家长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往往是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认为体育只是“玩”,会影响文化学习,因此不支持,不同意子女参加体育锻炼。这些对新课标的在农村小学的实施都带来了阻力。体育在农村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是装门面的“花瓶”,严重影响着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而有些学生缺少动机,缺乏兴趣,对体育满不在乎。家长缺乏对体育的认识,往往是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认为体育只是“玩”,会影响文化学习,因此不支持,不同意子女参加体育锻炼。这些给新课标在学校的实施过程中都带来了阻力。
(二)教师专业水平不高,面临挑战。
教师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观念、知识、能力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反思型实践者、课程开发者和研究者。但目前部分体育教师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很难达到新课改对教师素质的要求。部分学校还存在代课教师和非体育专业毕业的教师,这部分人体育教育素质相对薄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