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语文考评课教学设计《晏子使楚》 篇4

2024-07-18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读通全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善辩的口才。

  3.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难点:

  了解全文的主要的内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师:我国历的春秋时期,有一位能言善辩的政治家,他就是晏子。

  学生介绍晏子。

  师:晏子真名叫晏婴,那么为什么人们叫他晏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读准字词,读通句子;找到有关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段落。

  2.检查生字学习情况,指导“敝、臣”的书写顺序;“橘”的笔画较多,指导学生写好右边部分。

  3.出示词语,强调读好“敝国、大夫”。

  4.再读课文,按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每部分内容,体会课文首尾照应的写法。

  (三)大胆质疑

  通读课文,了解故事的起因和结果,学生提出问题。

  预设: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的?楚王为什么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读懂晏子的语言,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楚王是如何侮辱晏子的?

  1.找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学习作者描写人物语言神态的写作方法,并用简短的语言概括。(钻狗洞、没人才、没出息。)

  2.细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结果,从三个“只好”体会楚王的毫无办法。提出合作讨论的问题:晏子反驳楚王的哪些话最精彩?

  (二)品读晏子

  1.出示合作提示。

  (1)默读课文,找出晏子三次有力反击楚王的话,用(  )表示。

  (2)从晏子精彩的语言中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2.汇报交流。

  第一回合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得出结论: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才(  )。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  )。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段话呢?(怒气冲冲地、不卑不亢地、冷静地。)

  第二回合

  (1)读懂“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摩肩接踵、举袖成云、挥汗如雨。)

  (2)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说着他故意笑了笑。

  得出结论:上等人访问上等国家,下等人访问(  )。我最不中用,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

  (3)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言善辩。)

  第三回合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这段话中出现了两个“水土”,意思分别是什么?

  (2)得出结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到了淮北变成了(  ),所以淮北的自然条件(  )。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可一到楚国,(  ),所以楚国是(  )。

  (三)课堂小结

  晏子为什么能最终获得楚王的尊重?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侮辱 反驳 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大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着笑脸

  没出息 强盗国营农场 只好赔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