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鲁教版九年级下册《触龙说赵太后》教案汇编 篇4

2024-07-18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一、课文悟读 

  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赵国正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赵太后只得“求救于齐”,但齐国按照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赵太后刚刚失去了丈夫,现在又要让儿子做人质,作为一位母亲,内心是何等痛苦!何等矛盾!难怪大臣强谏都没有结果。

  国家的兴衰安危,牵动着每个爱国者的心。国难当头,触龙挺身而出——说赵太后。

  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动之以情,喻之以理,最终说服了赵太后。很多人赞叹触龙高超的劝说艺术,若止于此,仅得皮毛耳!透过那高超的劝说艺术,我们还应看到触龙那种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排忧解难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他让太后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这才是最终打动太后的原因,也才是我们学习此文的最大收获。

  因“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才有了屈原的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才有了苏武牧羊的动人故事;才有了班超的投笔从戎,岳飞的精忠报国;才有了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月干胆两昆仑”……

  懂得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我们才能教育我们的子女、学生,当个人利益和祖国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要舍私利而全大局,听从祖国的召唤。

  二、亮点探究 

  1.触龙说赵太后之前面临的是怎样的局面?

  探究学习:触龙说赵太后之前主要面临三对矛盾:(1)赵与秦的矛盾——“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2)赵与齐的矛盾——“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而长安君又是赵太后最疼爱的小儿子,太后自然不肯。(3)太后与群臣的矛盾——太后出于私情不肯让长安君为质,群臣为赵国安危着想,竭力劝说,而太后却“必唾其面”。

  2.齐国为什么一定要把长安君作为人质?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攻伐,常常由几个国家结盟,共同对付另外的一个或几个国家,结盟的凭据就是派王子或世子到别处或别国作抵押,叫“质”或“质子”,这在战国时代已形成一种制度,主要是由于即使是盟国之间,彼此也不够信任,才用“以人为质”的办法来巩固联盟。

  3.触龙采用什么方法说服了赵太后?

  探究学习:触龙针对赵太后的心理状态采用了一整套“迂回战术”。首先用“缓冲法”。触龙见到“盛气而揖之”的赵太后,根本不提“令长安君为质”的大事,而是避实就虚,从叙述生活琐事人手,自诉“病苦”之情,再问候太后的饮食起居,使太后“色少解”。这样,太后的第一道心理防线被击破,为下一步进谏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其次用“引诱法”。气氛虽有些缓和,但深谈的时机尚未成熟,触龙这时因势利导,提出要为自己的小儿子舒祺谋个黑衣卫士职位的事,这就使太后产生错觉,认为触龙此行只是为子求情,从而解除心中的戒备。同时,触龙以自己的爱子之心为诱饵,巧妙地引出太后的爱子之情,使太后找到感情上的慰藉与共鸣。这样,太后的第二道心理防线又被触龙击破。

  再次用“侧击法”。触龙抓住时机,趁势把话语转到正题。但此时他还是不谈人质的问题,而是采用旁敲侧击的方法,拿长安君与燕后进行对比,提醒太后考虑是否真正做到了与爱燕后相比更爱长安君,同时提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然后,列举事实,证明太后为燕后“计久长”,而真实意图在于暗示太后为长安君“计短也”,并没有考虑到要使长安君“有子孙相继为王”。这样,就在让长安君去齐做人质的问题上,摧垮了太后的抗拒情绪。

  最后用“直人法”。当太后接受了爱子必须“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后,触龙步步紧逼,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人手,分析赵国及其他诸侯国“继者”绝嗣的原因,就在于其子孙“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接着,单刀直人地指出太后只知一味溺爱长安君是错误的,如不让长安君为国立功,则将难以“自托于赵”。由于触龙把爱子之心与关心国家命运之情紧密联系起来,最后使太后心悦诚服地同意长安君到齐国去做人质。

  4.如何多角度理解文章的主旨?

  探究学习:(1)站在赵太后的角度:①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②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到克己奉公。将国家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2)站在触龙的角度:①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②说话办事必须找到使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5.文章在写作上有什么特色?

  探究学习:(1)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全文几乎都是在人物对话中展开的,“其继有在者乎”以下一连串反诘句,用语精辟简约,表现了纵横家巧舌如簧、纵横捭阖的游说特色。

  (2)笔调轻松,刻画细腻。触龙旁敲侧击,深入浅出,娓娓而谈,天下大事在口若悬河的游说中胜券稳操。作者还通过“盛气而揖之”“色少解”等精当的细节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变化。

  三、选题设计

  试分析《晏子使楚》的反驳艺术。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自《晏子春秋》)

  研究方法:

  比较法,推理法。

  参读书目:

  《高中语文新教材读写文鉴》(第一册)。

  摘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