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于夏秋季节。临床表现可分轻、重两型。轻者,大便次数增多,每日数次到十余次,呈黄色或绿色,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有酸味,有时伴少量黏液,排便前啼哭不安,腹部咕噜咕噜响,排便后多转为安静。大多不发热,无脱水症状。重者,伴有发热,精神萎靡,大便每日十余次到数十次,多伴水和电解质紊乱及全身中毒症状。对婴幼儿的健康威胁很大,因此积极防治和饮食忌口不可忽视。
根据临床观察,婴幼儿腹泻直接致病因素多与肠道感染、饮食、气候变化有关,其中又都与饮食有明显关系。如:肠道内感染往往是由于不注意饮食卫生,将细菌、病毒真菌等带入胃肠而致腹泻;饮食不当、喂食过多或过少、不定时、食物成分不适宜,或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都会引起消化功能紊乱而致腹泻;气候寒冷或突然变化,腹部受凉使肠蠕增强,气候太热使消化液分泌减少,又因口渴而多喂乳汁、冷饮,增加消化道负担而致腹泻。所以本病的防治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和限制,减轻胃肠道负担,健脾消化,即强调饮食的忌口。
婴幼儿腹泻可分为暑湿泻、伤食泻、虚寒泻等三种。根据不同的病情而决定饮食的忌口。暑湿泻,一般指肠道内感染和消化液减少,又饮过多的乳汁和饮料而致。多暴注下利,如筒吊水,倾泻而出,其气臭秽,并见发热、口渴等。此时饮食应忌乳食(如牛奶、奶制品)、冷饮、生冷果瓜、瓜子、果仁、巧克力、油腻之品(如肉类、油煎食物等),其中特别要严忌不易消化和不洁食物,否则会明显加重病情。即使蔬菜也应忌粗纤维和炒菜,应以菜汁为主。伤食泻,一般指饮食不节制,暴饮暴食,或过多食入不易消化之品所致。临床多见脘腹胀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如蛋花,或如豆渣,气味酸臭,也可伴暖气,泛恶酸腐之味,舌苔白厚腻。此时一般要禁忌不易消化的食物摄入,如油煎食品、油腻刺激之食物,凡荤腥之品均属忌食之列。临床可采用半流质为主喂食,如粥汤、葡萄糖水;也可加入少许消化药,如伤食于油腻的肉类,可用鸡内金焙干研粉口服。一般2~3天可愈。但必须忌食上述食物,尤其是坚硬不洁的饮食。虚寒泻,多因患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感受风寒或喜食冷食所致。多见大便溏薄,食后即泻,便色白而不臭,并见食欲不振,面色无华,精神倦怠等。患者必须严格掌握食物的禁忌,首先禁忌冷食(包括冷饮)和不易消化的食品,如粗硬香脆的食物和油腻厚味之品(像煎炒的花生米、蚕豆、熏鱼、虾等),同时还要注意少吃或不吃海腥,因为该类水产多为性寒。即使平时腹泻停止,也要注意上述食物的忌口,以免损伤脾胃,导致腹泻反复或加重。
总之,婴幼儿腹泻是小儿的常见多发病,不仅需要药物治疗,也更需要注意食物的忌口,否则容易导致长期腹泻,急则可致阴阳两竭,酿成慢性,甚则引起死亡;缓则可引起疳积、五迟、五软等缠绵难愈疾病。千万不要因为小儿腹泻后,给予大量的“营养品”,而忽视食物忌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