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血小板形态学;血小板病
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观察血液病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医院检验人员应掌握的一项基本技术,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是观察血液病的一个极其重要,无法替代,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没有血涂片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很多血液系统疾病难以确诊。但是近年来发现一个问题,有相当数量的检验人员仅注意白细胞、红细胞的形态学检查,而忽视对血小板形态学的观察,而血涂片中血小板的形态学及数量的改变对血小板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1.血涂片检查中的基础准备工作及注意问题
1.1 优秀的细胞形态学工作人员,应当全面地熟悉和掌握临床血液学与形态学及其与之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具备解决血液病诊断与血液学形态学检验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1.2 制作质量合格的血涂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细胞分布均匀、边缘整齐、两侧留有空隙要求,血涂片制成后尽快固定染色,用瑞特--姬姆萨复合染液对血涂片进行染色,以免溶解和退变。
1.3 观察血涂片正常细胞的形态学特点,看有无异常细胞,从血涂片中红细胞与血小板的大致比例可以初步判断血小板的增多或减少程度,血小板的形成变化可以反映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等功能变化。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学改变也十分重要。
2.血小板病的诊断原理
血小板是由骨髓巨核细胞产生的无核细胞,正常静止状态下呈两面微凸的圆盘状,平均直径2-3um, 胞浆灰蓝色,内含较多紫红色颗粒,在血涂片中血小板由于被激活,使颗粒易集中在胞体中央并可见伪足伸出,活化的血小板则呈不规则形,表面有大量星芒状突起,彼此间常发生黏附 、聚集,血小板常聚集成团。血小板膜上有丰富的糖蛋白受体,是血小板发挥其功能的分子基础。静止与活化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分子缺陷常导致血小板止凝血功能异常,某些糖蛋白分子在血小板膜上高表达又是血小板被活化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当血小板表面结合有自身抗体时常导致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的上述变化,通常用荧光素标记的单克隆抗体结合流式细胞术分析,可以敏感、特异、快速地诊断血小板病和进行血小板功能研究。
3.血小板病在血涂片中血小板数量形态学改变
3.1 血小板无力症患者血涂片中的血小板数量形态学变化:血小板形态与数量未见异常,但血小板散在分布,几乎见不到聚集的血小板。
3.2 巨血小板综合症患者血涂片中血小板数量形态学变化:血小板数经常轻度减少,伴巨大血小板,直径可达8um,其嗜天青颗粒集中在血小板中央,形成假核状,或淋巴细胞样,为本病的特征形态学所见。
3.3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涂片中血小板数量形态学变化:血小板数量减少,急性型者血小板形态大致正常,慢性型者可见异形血小板,巨大血小板等改变。
3.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涂片中血小板数量形态学变化:血小板增多明显,血涂片中血小板大片状簇集,可见小型、大型、巨型及畸形血小板,偶见巨核细胞碎片。
3.5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小板数量形态学变化:血小板数减少,但可见大血小板。可见较多的红细胞碎片,呈盔形、新月形、小球性等畸形。
4.重视显微镜的检查技术
血小板的测定易受较多因素影响,如一些小的细胞碎片,气泡、尘埃,其体积能与血小板曲线低端(左边)重叠,小红细胞则与曲线的高端(右边)重叠,通过在0—70fL内对数正态分布曲线的拟合一般可排除上述干扰,但在一些病理情况下,仪器不能拟合血小板分布曲线时,则无血小板分析结果,此时,须做血涂片和显微镜计数检查。当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值单项减低也需要做血涂片,各种血液系统疾病血小板的形态是不尽相同的,工作中还呈遇见过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结果明显减少(排除标本凝集情况),而血涂片显示血小板数正常,分析结果考虑为患者对抗凝剂敏感所致。总之,血液分析仪只是一种过筛检查,当血细胞的数量、比例、分布或直方图等发生异常或临床有疑似血液系统疾病时,一定要做血涂片检查。镜下血涂片检查应当是对血液分析仪的一个补充,有时还能验证或评价血液分析仪的结果是否正确。
近年来、随着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技术、新设备不断进入检验科,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但形态学这一检验人员的基本功随着现代化仪器的进入而被淡化,而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检验是检验人员的基本功之一,任何先进设备不能替代人工肉眼来辨认。目前检验界已经注意到这一现象,也在各方面呼吁要加强形态学发面的力量和质量的管理力度,以提高检验人员镜检细胞形态的意识和水平,更好地为临床和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淑娟,王建中,吴振茹.现代血细胞图谱.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80—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