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心悸
病需辨证分型 :1. 心虚 胆怯证:治法 应镇惊定志, 养心安神。方 选安神定志丸 。2. 心血 不足证:治法 应补血养心, 益气安神。方 选归脾汤。3 . 阴虚火旺 证:治法应滋 阴清火,养心 安神。方选天 王补心丹和朱 砂安神丸。4 . 心阳不振 证:治法宜温 补心阳,安神 定悸。方选桂 枝甘草龙骨牡 蛎汤和参附汤 。5. 水饮 凌心证:治法 宜振奋心阳, 化气行水。方 选苓桂术甘汤 或真武汤。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7个基础方应对心悸,让心慌不安的感觉远离
我导读
感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紧张,胸闷……你是否曾经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中医中所说的心悸。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切不可忽视,当及时治疗。如何治疗呢?下面这篇文章告诉你——
一 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缓,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 治疗原则
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实证常因痰饮、瘀血等所致,治当祛痰、化饮、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之多少,攻补兼施,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心悸多由情绪波动、劳累过度而诱发,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嘱患者自我控制情绪,静坐或静卧安养,常可自行缓解。
三 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
龙齿,朱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人参。
【临床应用】 心气虚损明显者,重用人参,加黄芪;心阳不振者,以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
2.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临床应用】 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肉桂;阴虚甚者,加麦冬、阿胶、玉竹;自汗、盗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3.阴虚火旺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阿胶、芍药、鸡子黄。
【临床应用】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以滋补肾阴、清泻虚火;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养心安神;心阴亏虚、心火偏旺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养阴清热、镇心安神;若阴虚夹有瘀热者,可加丹参、赤芍、牡丹皮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夹有痰热者,可加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
4.心阳不振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炙甘草、生龙齿、生牡蛎。
【临床应用】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心阳不足、寒象突出者,加黄芪、人参、附子益气温阳;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症者,可加补坎益离丹。
5.水饮凌心
【症状】 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脉沉细而滑。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临床应用】 兼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以和胃降逆;阳虚水泛,下肢浮肿,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小便不利者,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痰饮蓄于心胃,怔忡不已,可选用茯苓饮子。
6.心血瘀阻
【症状】 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黄、当归。
【临床应用】 *窒闷不适,去生地黄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兼气虚者,去理气之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滋养阴血;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兼夹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7.痰火扰心
【症状】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
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
【临床应用】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生大黄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龙齿、生牡蛎、石决明镇心安神;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黄滋阴养液。
READING
好书推荐
了解更多疾病辨治——
全书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心病基础篇,系统阐述了中医心病的源流,心的生理学特性,心病病因病机,心病诊断方法,心病辨证,心病治则与治法;下篇心病临床篇,选择15种常见及多发心病,每种病阐述了该病的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病因与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名医经验精粹等,对提高中医临证思维能力以及其临床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心病临床论治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政德 李鑫辉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7个基础方应对心悸,让心慌不安的感觉远离
我导读
感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紧张,胸闷……你是否曾经有过这种感受?这是中医中所说的心悸。若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切不可忽视,当及时治疗。如何治疗呢?下面这篇文章告诉你——
一 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心跳过缓,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汗、颤动、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至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原因诱发。
4.可见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心电图、血压、X线*摄片等检查有助于明确诊断。
二 治疗原则
心悸虚证由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并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心悸实证常因痰饮、瘀血等所致,治当祛痰、化饮、活血化瘀,并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之多少,攻补兼施,或以攻邪为主,或以扶正为主。心悸多由情绪波动、劳累过度而诱发,药物治疗的同时,需嘱患者自我控制情绪,静坐或静卧安养,常可自行缓解。
三 辨证论治
1.心虚胆怯
【症状】 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声响。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治法】 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药】 安神定志丸。
龙齿,朱砂,茯苓,茯神,石菖蒲,远志,人参。
【临床应用】 心气虚损明显者,重用人参,加黄芪;心阳不振者,以肉桂易桂枝,加附子;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者,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五味子、酸枣仁。
2.心脾两虚
【症状】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少寐多梦,健忘,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舌淡红,脉细弱。
【治法】 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药】 归脾汤。
白术,茯神,黄芪,龙眼肉,酸枣仁,人参,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
【临床应用】 气虚甚者加黄芪、党参;血虚甚者加当归、熟地;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肉桂;阴虚甚者,加麦冬、阿胶、玉竹;自汗、盗汗者,加麻黄根、浮小麦。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淡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两虚,治以益气养阴、养心安神,用炙甘草汤加减。
3.阴虚火旺
【症状】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数。
【治法】 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方药】 黄连阿胶汤。
黄连、黄芩、阿胶、芍药、鸡子黄。
【临床应用】 肾阴亏虚、虚火妄动、遗精腰酸者,加龟甲、熟地黄、知母、黄柏,或加服知柏地黄丸以滋补肾阴、清泻虚火;阴虚而火热不明显者,可改用天王补心丹滋阴养血、养心安神;心阴亏虚、心火偏旺者,可改服朱砂安神丸养阴清热、镇心安神;若阴虚夹有瘀热者,可加丹参、赤芍、牡丹皮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夹有痰热者,可加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
4.心阳不振
【症状】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 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桂枝、炙甘草、生龙齿、生牡蛎。
【临床应用】 大汗出者,重用人参、黄芪,加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或用独参汤煎服;心阳不足、寒象突出者,加黄芪、人参、附子益气温阳;夹有瘀血者,加丹参、赤芍、桃仁、红花等;如病情严重,汗出肢冷,面青唇紫,喘不得卧,则重用人参、附子,加服黑锡丹;心阳虚以心悸、气喘不宁为主症者,可加补坎益离丹。
5.水饮凌心
【症状】 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小便短少。舌淡苔滑,脉沉细而滑。
【治法】 振奋心阳,化气利水。
【方药】 苓桂术甘汤。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临床应用】 兼呕吐者,加半夏、陈皮、生姜以和胃降逆;阳虚水泛,下肢浮肿,加泽泻、猪苓、车前子;若肾阳虚衰,不能制水,水气凌心,症见心悸、咳喘、不能平卧、浮肿、小便不利者,可用真武汤,温阳化气利水;痰饮蓄于心胃,怔忡不已,可选用茯苓饮子。
6.心血瘀阻
【症状】 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
【治法】 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 桃仁红花煎。
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黄、当归。
【临床应用】 *窒闷不适,去生地黄之滋腻,加沉香、檀香、降香利气宽胸;胸痛甚,加乳香、没药、五灵脂、蒲黄、三七粉等,活血化瘀、通络定痛;兼气虚者,去理气之青皮,加黄芪、党参、黄精补中益气;兼血虚者,加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滋养阴血;兼阴虚者,加麦冬、玉竹、女贞子滋阴;兼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淫羊藿温补阳气;兼夹痰浊,而见胸满闷痛、苔浊腻者,加瓜蒌、薤白、半夏理气宽胸化痰。心悸由瘀血所致,也可选用丹参饮或血府逐瘀汤。
7.痰火扰心
【症状】 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 清热化痰,宁心安神。
【方药】 黄连温胆汤。
黄连、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
【临床应用】痰火互结,大便秘结者,加全瓜蒌、生大黄以加强清火化痰之功;惊悸不安,酌加珍珠母、龙齿、生牡蛎、石决明镇心安神;火郁伤阴,舌红少津,加沙参、麦冬、玉竹、天冬、生地黄滋阴养液。
READING
好书推荐
了解更多疾病辨治——
全书内容包括上、下两篇,上篇心病基础篇,系统阐述了中医心病的源流,心的生理学特性,心病病因病机,心病诊断方法,心病辨证,心病治则与治法;下篇心病临床篇,选择15种常见及多发心病,每种病阐述了该病的概念、沿革及临床特点,病因与病机,诊断与鉴别诊断,辨证要点与治疗原则,辨证论治,名医经验精粹等,对提高中医临证思维能力以及其临床实践具有参考价值。
版权声明
本文部分内容选自《心病临床论治精要》(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黄政德 李鑫辉主编),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 悦读中医 推荐发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