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怎么写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1、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首先可以写《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2、其次可以写这本书的内容简介;3、接着可以写书中体现出来的红色精神;4、最后结尾部分可以写读完《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的心得体会。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1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小时候是把它当作故事书来读的,工作后,我又多次翻阅了这本书。
当年的斯诺先生对中国西北那块神秘的苏区怀有极大的热情,又以极大的勇气穿越重重关隘的封锁,当然斯诺先生的付出也得到了丰厚的回馈——发现了一个“活的中国”,发现了蕴含在亿万劳动人民身上的力量,并断言中国的未来就掌握在他们手中。
就那个时代而言,斯诺先生的《西行漫记》是第一本打破国民党新闻封锁,向世界报导中国___真相的书,并成为那一代西方人了解红色中国的重要途经。美国新闻记者白修德说:“斯诺对中国共产党的发现和描述,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
追踪斯诺先生与普通群众和干部的谈话,以及与红色政权的领导者如周恩来、朱德、林彪,直至_本人给斯诺先生的印象,都被坦率地记录在了那张白纸上。这些被国民党悬赏重金通缉的所谓“赤匪”,突然之间就以或坚定、或执着、或深邃的印象活生生地出现在面前,充满对___乐观的快乐与幽默。透过斯诺先生犀利的笔法、毫无顾忌的问题,我看见了作为新闻人力求中立客观的愿望。
也许很多时候斯诺先生并不能准确理解所听到看到的一切,但可贵的正是忠实的记录。斯诺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当时不为世界所知的延安根据地,红色中国的领导人以宽博的胸怀面对无知的误解和被蒙蔽的扭曲,热忱欢迎这个远道的异乡人,直率而认真地把所做所为告诉斯诺先生,并信任地通过这个白人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反法西斯战场上,被忽视的角落里发生的事情。
《西行漫记》中出现了许多人物形象,不仅有斯诺接触过的红色L党,更多的是那些默默无名的红军战士和苏区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花白胡子,到大渡河与泸定桥的英雄,以及留着辫子牢骚最多的老头,当然还有著名的“红小鬼”,这些普通人的群像是斯诺先生苏区之行所获得的最真实鲜活的画卷。
而通过这些普通的红军战士及苏区百姓的经历,读者自然能够明白当时中国人所遭受到的剥削和苦难并不只是后来的教课书上的呆板字句,而是一个个真真切切血淋淋的悲剧。通读这本书,我们对当时中国之所以选择红军选择共产党的历史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当然如果这本书仅有上述的热情,那么它也不可能在世界范围产生巨大的影响。作为新闻记者,斯诺先生在写作时尽力保持着冷静客观的态度去记录,而作为一个有着高度专业素养的外国人,斯诺先生从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两条线上对当时中国发生的深刻变革进行了观察和思考。
斯诺先生并不只是简单呈现所看到的事实,而是对产生这种.种现实的土地上的人以及他们的历史进行了具有深度的梳理与分析。
正由于斯诺先生深刻探求了中国___发生的背景和原因,才能对共产党的看法及其未来的预测做了这样的总结:
“中国社会___运动可能遭受挫折,可能暂时退却,可能有一个时候看来好像奄奄一息,可能为了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而在策略上做重大的修改,可能甚至有一个时期隐没无闻,被迫转入地下,但它不仅一定会继续成长,而且在一起一伏之中,最后终于会获得胜利,原因很简单,产生中国社会___运动的基本条件本身包含着这个运动必胜的有利因素。”
斯诺先生用深邃的双眼看见了燎原的星火,以透彻的思考读懂了英雄的远征,并预言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___事业如一颗闪亮的红星,必将照耀全中国、照耀全世界——这大概也是书的英文原名的来源吧。
在《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原版刊行8年之后,日本投降12年后,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历史的步伐印证了斯诺的预言,使得这部作品更具传奇色彩。
今天,我又捧起这本书。徜徉在字里行间,我仿佛又置身于那个不朽的时代之中。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2
《红星照耀中国》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是一部血的历史图册,是一条正确且艰难的道路。在这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跻身历史的大舞台,他们或智慧,或仁义,或英勇……
红军团长许光达在被敌军重重围困时,临危不乱,通过藤罗,带领300多名红军战士顺利下官帽山,他用智慧和勇敢突围。红军战士们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万五千里的征程换来的是“三军过后尽开颜”,他们用毅力和无畏的精神取胜。还有那红红脸蛋的“红小鬼”,他们精神饱满,想法奇特,他们用蓬勃的力量取胜。
《红星照耀中国》让我明白,这一次次的胜利都源于中国___的正确领导。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背后更是中国___及众多先烈的牺牲,是每一位战士的浴血奋战,拼死搏杀,是用鲜血凝结而成的。没有___就没有新中国,中国___就像一颗闪亮的红星,照耀着中国,照耀着全世界。
我们生于和平的年代,没有令人颤栗的炮火声在耳边轰鸣,也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学会感恩,向在中国前进道路中的___烈士感恩,若没有他们,何来如今的幸福。所以我愿意承载着他们的期望,脚踏实地,勤奋学习,无悔于心,无愧于父母、老师,不负祖国的培养,为中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红星闪闪耀中国,长城巍巍护中华。一寸山河一寸血,百万青年百万兵。愿“红军精神”永存在每个青少年心中,每个中国人心中!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3
红色中国——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词组在半个世纪以前对于外界还是一个陌生而又遥远的新名词。直到记者斯诺进入红军指挥部的那天,他才开始揭开神秘的面纱。也让现在的我们,与他们一起打开新中国的大门。
恍惚之间,我似乎回到了20世纪30年代的共产党队伍中,看到了蒋介石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时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无奈。终于1930年,蒋介石开始对根据地的围剿。1933年5月,蒋介石组织和指挥对各苏区进行更大规模的第五次围剿。而因为共产党错误的路线和战略,蒋介石的围剿成功了,共产党的领导们一咬牙心一横——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于是,世界历史上的奇迹,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了。
在困境中的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没吃的吃树皮,嚼草根,就是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们用他们的血肉之躯创造出了: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战役。长征一路是用红军战士们的遗体铺就的。最终,共产党领导的红军战士用小米加步枪创造了世界军事历史上的奇迹,他们成功了。
斯诺在书中写道:“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部队向来都是军官和士兵并肩作战。”一位外国武官这样说:“就是红军军官习惯说的:同志们,跟我上。而非是:弟兄们,向前冲。”这就是红军们的决心。短短六个字,体现的是共产党人的集体意识与共产主义精神的平等。
红军的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是一个奇迹,它是共产党伟大精神的结晶,也是他们非凡的心里素质的体现,而这些也仅仅占了全书的一小部分,也只仅仅占了红军精神的一小部分。
如今的我们在前辈们用血肉打下的江山上生活,踩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而我们虽身处和平年代,但永不能忘却当时祖辈打拼江山的困苦与煎熬;永不能忘却红军精神的团结与坚强;永不能忘却那闪耀在天空中的红星与那飘扬在天空的用鲜血染红的五星红旗。红军精神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看完这本书我真正理解到了红军精神的伟大与坚强。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4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突然喧嚣,突然烟消云散,仿佛是听起来有声却无形,看起来有形却无声,这是一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战争,这是一场被逼无奈的人民与不讲道理地主的战争,这是一场·········
《红星照耀中国》出于美国人埃德加·斯诺,在当时所有人都不了解红军,不了解中华苏维埃,只有从国民党政府放出来的“红匪”“反政府”“红军杀人无数”的幌子消息,没有人进入红区秉实的写出一本真正红军的书,但斯诺做到了,他不顾“白匪”的扫荡、威胁和外界传闻“红匪”的强暴毅然地进入了红区,他以他的声誉、真诚、以他一个记者的身份创作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他是红色的,他是真诚的,他是值得全世界人民纪念的,他永远忘不了红色的中国,在病危之时,他挤出了一句:“我热爱中国”。也正如_所说:“斯诺先生是中国人民的朋友,他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做出重要的贡献,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这本书描述了红军的坚强坚毅,无所畏惧,甚至还有许多有趣的事儿,红军中的孩子也非常坚强却又很可爱,有一种融入骨子的军人气质,但外面还有一层孩子的稚气,让人怜爱,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故事感人肺腑,但也有一些资产阶级,家财万贯,但还不停的剥削无产阶级,贪得无厌,甚至从中还出了“里通外国人”像如“四马”中的马鸿逵明目张胆地让日本人在西北地区建飞机场,他的捐税项目是怎么做的呢?大概有40多项捐税,简直举不尽举,而且盐专卖,每个月必须买半磅盐,不管他用不用的完,而红军去打败了他使百姓过上了平等的日子,不在被当作奴隶,不在负债,变成了一个完完全全的自由之身,像这样的事有很多,很多。
感谢斯诺先生,感谢《红星照耀中国》让我们了解了与我们时隔80余年的旧中国,感谢红军,感谢中华苏维埃。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5
假期在西安参观华清池时,本是奔着《长恨歌》的凄美故事,却被参观了“西安事变”的旧址。这可说是改变了中国历史的事变,竟就在一片郁郁葱葱中,幽静的蔽所发生了。
屋舍间一排排的玻璃窗上,残留的弹孔痕迹令人心惊肉跳,破碎的玻璃,裂痕狰狞的向外扩散着填满了玻璃窗。前方的山,当年的蒋介石便是惊慌的在险峻山路上一路逃遁,却终遭囚禁在此。
《红星照耀中国》的开头与结尾便均有提及,这消息着实令作者惊鄂,他在苏区与红军们共同生活,观察记录,与他们相伴。在那段岁月里,他遇到许多被他戏称为“拥有天价人头”的红军将领们。他们毫不在意的行走街市,与农民们友好相处。那份真挚与朴实,也感动着埃德加。斯诺的心。
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也在无形间变化着。刚到此地时,不甚明了的他心中好奇且怀疑,那份疑惑在谈话中不断加深着。他时常问询将士们的生平,却越发困惑,这群狂热的革命者们为何将革命视若珍宝,与一切其他都重要百倍,那献身般的追求使他不解,直至前线,与那出身入死,在前线奋战之人深切交流,才终是得了些思绪。
斯诺是绝对的中立者,他不时与民众们争讨他们对共产党的看法,他听见一致的回答,“还是共产党好啊!”一路上,共产党所到之处,兴建工厂,兴办学校,农民们安定的过着他们的日子,士兵们日复一日刻苦的锻炼。
而国民党所过,却尸横遍野,浓烟滚滚是烧毁的房屋。土地、牲畜被夺走,沉重的负税令农民们不堪重压,无论干何事,总有道税压在心头,令人胆寒。
斯诺思索着,他总是认为共产党也总该干过抢夺压榨似的事儿,但那开始时的讥讽却是烟消云散。虽不能断言他的心已归属于红军,但最终离去时,那句“谁真的害怕人民,谁信任人民?”却不难看出此时的他,心中孰轻孰重。
我尤对书中那群少先队员们颇有好感,与我们一般大的年纪,却在为他们心中的革命事业一丝不苟的尽一份力量,那勇敢与自尊令人钦佩。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总抱着一股执着的劲儿,不论是热血或是对革命的追崇,这群孩子们的心中,革命早是攀上高位的,他们也无一不对此坚信不疑。
红军战士们都普遍年轻,他们参加进长征时,多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充满了活力,往往提及长征,总与艰难、困苦挂勾,但当斯诺问及此时,却总听见他们爽朗的回答,“不累!”
在这里,每位将领,每位战士,每个农民,都在尽他们所能向斯诺——这位来到苏区的“外人”展现着他们的魅力,毫无保留的诏示。
如今,红星照耀的中国,为其抛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们,你们看见了吗?
以上就是小编今天的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