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耕织称其用的解释是什么

2022-12-15 来源:我们爱旅游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解释: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诗词名称:《和刘柴桑》。本名:陶渊明。别称:陶潜。字号: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所处时代:魏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出生时间:公元352(壬子年)或365年(乙丑年)。去世时间:公元427年(丁卯年)。主要作品:《命子其三》《赠羊长史》《停云其一》《乞食》《杂诗其三》等。主要成就: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耕织称其用”的详细介绍:

一、《和刘柴桑》的全文 点此查看《和刘柴桑》的详细内容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二、译文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

久已招我隐庐山,为何犹豫仍不前?

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

只是为我亲友故,不忍离群心挂牵。

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

良辰美景入胸怀,持杖返回西庐间。

荒涂无归人,时时见废墟。

沿途荒芜甚凄凉,处处废墟无人烟。

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

简陋茅屋已修耷,还需治理新垦田。

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

东风寒意渐逼人,春酒解饥消疲倦。

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

薄酒虽不比佳酿、总胜无酒使心安。

栖栖世中事,岁月共相疏。

世间之事多忙碌,我久与之相疏远。

耕织称其用,过此奚所须。

耕田织布足自给,除此别无他心愿。

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

人生百岁终将逝,身毁名灭皆空然。

三、注解

见: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呼唤;邀请。何,为什么。竟,竟然。犹豫不决,停留,徘徊不前。只,仅仅。因此,所以;表示因果关系。“夫秦无道,故沛公得至此。独居于一地,孤独地散居。时光,日子。美好的时光。珍奇,稀奇。“此奇货可居。”这里是不寻常的意思。提起。持杖,拄杖。指作者在柴桑县西部的旧居,具体地点难以考证。同“途”,道路。用芦苇、茅草盖的屋顶。茅屋。“如茨如梁。茨,屋盖也。已经修补整理好。就,成。新开垦的田地。畴,已耕作的田地。即“榖风”,指东风。犹“凄紧”,寒凉,寒意逼人的意思。迫近,接近。“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谷风宜和,而反寒,故曰‘转凄薄’。浊酒。饥渴劳苦。劳累。古代习俗,生女后即酿酒,并将此酒埋藏在山坡,等到其出嫁时再取出饮用。此处为比喻薄酒。一说此诗中的“弱女”乃陶渊明之女。喻醇酒。忙碌不安貌。谓诗人己与“世中事”相互疏远。疏远,不亲近。符合,相当。“薄罚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何,疑问词。不断消逝,指时间迁移。指死后。隐藏,藏匿。好像, 如同。“日初出大如车盖。湮灭无闻的样子。

四、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诗人闲话家常,回答友人刘遗民的提问,并对其表示安慰和劝勉之意。 在陶渊明的众多诗文中,《和刘柴桑》向来被人们认为是讨论陶渊明与佛教关系的重要作品,而有人认为历来将其与陶渊明“雅不欲予莲社”相联系得出陶渊明反佛之说实为误读。清代吴瞻泰《陶诗汇注》谓“此诗为庐山无酒而发”,张玉榖看作是“别刘归家和刘之作”(《古诗赏析》),方东树《昭昧詹言》却说是“和刘即自咏”。见仁见智的理解中,却折射出这首诗歌的潜在容量与张力。题材上,这是首田园交游诗,融田园诗、交游诗于一体,首四句、末八句畅叙交游,中间八句共话田园。 诗歌前四句组成一个独立整体。“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为刘柴桑的问语,“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是陶渊明的答语,二者浑然地融于一体。援引他人的问语入诗,一问一答,是陶诗的新创。陶诗《饮酒二十首》(其九)“褴褛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直接镶田父语入诗;《九日闲居》“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直接援引旁人的规劝语入诗,而不是陶渊明的自述语。前两句“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相问,后两句“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作答。陶渊明以“爵”、“虚罍”自比,表示不愿受尘垢的沾染;“寒华”比喻入仕的营苟之人,“徒自荣”表明陶渊明不愿效仿他们,人各有各的操行。从这四句一问一答的方式看,可能在此之前曾有人劝仕过陶渊明(如《归去来兮辞》序云:“亲故多劝余为长吏”),陶渊明作了这首诗表明长期归隐的心迹,算作回答。这种问答体的写作范式,对后来杜甫 “三吏三别”的创作影响很大。 “山泽久见招,胡事乃踌躇”是兴来之笔,半空劈面而至;“直为亲旧故,未忍言索居”陡然作答,前句淡然,后句紧促,奠定了全诗的内容基调。下句“良辰”、“奇怀”紧承“未忍言索居”而来,是“未忍”的落脚点;“挈杖”、“西庐”展现的是隐居之人、之境的惬意、悠然。整体构筑而出的是一幅人、物交相而织的静穆画面。这种静谧随着一“入”一“还”,顿时洋溢着的仿佛满是动感,微微起伏着,荡漾着。这一“入”一“还”,带着鲜明的方向感,仿佛由画面的一个小角边缘向中央延展。“入”动作轻快敏捷,“还”行动缓慢蹒跚,在同一组动态的画面中构成鲜明的比照。一急一缓,朝着同一方向进发,目标的指向上传递而出的是同一种浓郁的归宿感,一种自然、温馨、心灵的归宿。“良辰”给人的是扑面而来的自然春光,下句“新畴”、“谷风”、“春醪”的田园风光,就围绕着“良辰”而展开。“良辰”成了中间八句田园写景的“诗眼”。“奇怀”情意深长,耐人寻味。陶渊明嗜奇,爱读奇书,好采“奇”字入诗。“奇翼”、“奇文”、“奇歌”、“奇光”、“奇姿”、“奇绝”、“奇踪”等意象,在其笔端层出不穷,铸造奇幻纷纭的精彩世界。 如果说“良辰入奇怀,挈杖还西庐”展示更多的是幽雅、闲适,那么“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就顿然衰败不堪了。“荒途”、“无归人”、“时时”、“废墟”,字字用力,着墨狠重。显然前后两组镜头有着天壤之别,但却又都是真实的描绘,是诗人“挈杖还西庐”途中所见的真实写照。诗人所处的江州为东晋军事重镇,屡经桓玄、卢循叛军的蹂躏掳掠。诗人也不止一次地描绘过这种衰败:“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徘徊丘垅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无复馀”(《归园田居》其四)、“阡陌不移旧,邑屋或时非。履历周故居,邻老罕复遗”(《还旧居》)。回看这些诗,语气外似平淡,但一个个狠重、密集的衰败意象攒集,其力透纸背的力量也绝不逊于“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平淡之中,却足以穿透时空,传响于古今。这种“诗而史”的写法,表明诗人在欣赏着“良辰入奇怀”的惬意与飘然时,并未忘怀现实。他依然还在回答着“未忍言索居”中“未忍”的理由,亲旧固然是一方面,“良辰”也是一方面,但他最“未忍”忘却的恐怕要算是触目惊心的废墟了。留下来整饬这些时时可见的“荒途”与“废墟”,就成了他不“见招”于“山泽”的最大原由。“茅茨已就治,新畴复应畲”,清晰地展示着诗人整饬一新的景象;“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一种整饬后的劳累与欢愉溢于言表,跃然纸上。四句既是自然田园风光的描绘,也是一种社会风光的象征性写照。陶渊明并非真的忘却世事,在百事凋敝、儒业失传的年代里,他牢记“先师”遗训:忧道不忧贫,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着本分的事。弃官归隐后,他从事讲习之业(《感士不遇赋》序),传授门生。所以诗中“茅茨”、“新畴”,就不是简单的自然物象,而是如屈原《离骚》中“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蘅与芳芷”一样,兰、蕙、留夷、揭车、杜衡、芳芷,不仅仅是香草之名,而且成了诗人培养下人才的代名词。所以这四句写景之中,又暗蕴着比兴之体。 “栖栖”以下六句,作者又从大处上进行劝勉,回想尘世中的事,忙忙碌碌,而现在岁月已使人们彼此越来越远。耕田织布,只要自己够用,也没有过高要求。百年之后,身体与名声是都会被淹没的啊!这种人生苦短的思想自然有消极的成分,但作品中表现出来的浮云富贵,敝屣功名的观点也好似一副清凉剂,对那些热衷于刀口上舔血的如蝇小人也是一篇极好的醒世之文。 全诗语言朴素,平白如话,娓娓道来,亲切感人,给人一种情真意切,平易随和之感。

五、陶渊明其他诗词

《桃花源记》《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一》《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一》

相同朝代的诗歌

《观沧海》《短歌行》《龟虽寿》《苦寒行》《蒿里行》《步出夏门行冬十月》《龟虽寿》《步出夏门行艳》《气出唱》《陌上桑》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和刘柴桑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