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花地丁,中药材。为堇菜科堇菜属植物紫花地丁Viola philipica Cav.[V.confusa Champ.;V.yedoensis Makino.]的全草。具有清热解毒,燥湿凉血的功效。主治疔疮痈疽,丹毒,痄腮,乳痈,肠痈,瘰疬,湿热泻痢,黄疸,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别名
野堇菜、光瓣堇菜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心、肝经。
功能
本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
主治
1.主要用于疔疮痈疽,丹毒,痄腮,乳痈,肠痈,瘰疬,湿热泻痢,黄疸,目赤肿痛,毒蛇咬伤。
2.西医诊为单纯性疱疹、急性乳房炎、急性阑尾炎、毒蛇咬伤属于热毒内盛者。
相关方剂
紫花地丁软膏、抗骨髓炎片、二丁冲剂。
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紫花地丁水煎液体外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变形杆菌等。紫花地丁石油醚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对枯草芽胞杆菌、假单胞菌有抑制作用,而甲醇提取物和水醇提取物无效。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亦有抑制作用。醇和水提取物对钩端螺旋体有抑制作用。紫花地丁提取物在低于毒性剂量的浓度下,可完全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HIV)的生长。紫花地丁的二甲亚砜提取物体外有很强的抑制HIV活性的作用,甲醇提取物较弱,提取物还有细胞毒性作用。
2.抑制免疫功能:紫花地丁煎剂灌胃,有下调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及其分泌α-肿瘤坏死因子的作用。紫花地丁水煎剂体外抑制小鼠由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的增殖,下调抗体的生成,但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
医家论述
1.《纲目》:主治一切痈疽发背,疔肿,瘰疬,无名肿毒,恶疮。
2.《玉楸药解》:行经泄火,散肿消毒。
3.《医林纂要》:补肝燥脾,平血热,去壅湿。
4.《药性切用》:泻热解毒,为外科敷治专药。
5.《要药分剂》:能治黄疸内热。
6.《本草用法研究》:通营破血。
7.《上海常用中草药》:治目赤肿痛,麦粒肿,乳痈,肠炎腹泻,毒蛇咬伤。
8.《贵州民间方药集》:外治刀伤,跌打;内服止内出血。
9.《长白山植物药志》:治烫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30g,鲜品30-60g。
外用:捣敷。
临床应用
1.治痈疮疖肿: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紫背天葵子各一钱二分,银花三钱。水煎服,药渣捣敷患处。(《医宗金鉴》五味消毒饮)
2.治疮毒气入腹,昏闷不食:紫花地丁、蝉蜕、贯仲各一两,丁香乳香各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空心温酒下。(《证治准绳》)
3.治肠炎痢疾:紫花地丁、红藤各30g,蚂蚁草60g,黄芩10g。煎服。(苏州医学院《中草药手册》)
4.治黄疸内热:地丁末,酒服三钱。(《乾坤秘韫》)
5.治麻疹热毒:紫花地丁、连翘各6g银花、菊花各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6.治目赤肿痛:紫花地丁、菊花薄荷各9g,赤芍6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7.治毒蛇咬伤:鲜犁头草、鲜瓜子金、鲜半边莲各适量。共捣如泥,敷患处。
8.治外伤出血:鲜犁头草、鲜酸浆草各适量。共捣烂敷患处,用纱布包扎。(7.8方出自《河南中草药手册》)
配伍应用
紫花地丁配蒲公英:二者均有清热解毒的作用,为治疗热毒疮疡肿痛之常用药。紫花地丁偏于解毒,能凉血、散血热壅滞;蒲公英偏于降泄,能疏肝郁而散气滞。二药相须为用,清热解毒、消肿行滞之力增强。适用于痈肿疔毒、丹毒、乳痈等红肿热痛之证,及肠痈等。
食疗药膳
四圣消毒饮
功效:清热消肿、排出毒素。可治疗面部疮痘。
原料:金银花、菊花、紫花地丁、青天葵(合称为四圣)、蒲公英各适量。
做法:将所有药材清洗干净,水煮滚后将所有药材加入煎煮,滚后汤汁入味即可熄火。
用法:可当一般花茶饮用。
使用禁忌
阴疽漫肿无头及脾胃虚寒者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