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碗茶,带着清香,卢仝诗,传颂千年。
第一碗,春风绿茶,翠绿似钱,清新爽口,在唇间舒展。
第二碗,夏日凉茶,冰镇透心,滋味深长,饮后身清心爽。
第三碗,秋日红茶,浓郁芬香,明亮善变,丰富多彩。
第四碗,冬日普洱,陈香沁人,茶魂浸融,回味悠长。
第五碗,绿茶毛尖,色翠形美,三分水七分火,炮制精良。
第六碗,花茶甘露,品味独特,茶中之花,花中之茶。
第七碗,罕见珍品,铁观音品质,雅韵悠然,茶香氤氲。
七碗茶,品味千年,卢仝诗,历久弥香。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七碗茶歌》的第一句不是“一碗破孤闷”吗?先谢谢了!
诗名:七碗茶歌
作者: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扩展资料:
《七碗茶歌》又称《七碗茶诗》,是唐代诗人卢仝的作品。
诗词背景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七碗茶歌》是《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它写出了品饮新茶给人的美妙意境:第一碗喉吻润;第三碗便能让诗人文字五千卷,扬扬洒洒,神思敏捷;
第四碗,平生不平的事都能抛到九霄云外,表达了茶人超凡脱俗的宽怀;喝到第七碗时,已两腋生风,欲乘清风归去,到人间仙境蓬莱山上。一杯清茶,让诗人润喉、除烦、泼墨挥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写出了茶之美妙。
读《七碗茶歌》
闲暇读到卢仝的七碗茶歌,不觉得就两腋生风飘飘欲仙了,小小尖叶一入杯中那色香味就满溢上来让人欲罢不能了,如正遇上知己红颜,一曲红尘也亦被唱了去。
茶总能与雅相依相存,而雅士亦举腕一投足间也清风拂面了许多,而美人掬茶那就更别有风味了。对此本人羡慕甚多,北方粗山大水无小溪潺潺,无细叶尖尖,从小亦无雅间小杯小盏之所熏陶,所以一举杯就豪饮而下,而主人往往又一一添满,而再一饮而尽,似举起酒盅一干而再干,数次过后,主与客都面似朁色,而我亦只能落荒而逃已,看来想博以雅士之名却是再也不能够了,但对茶亦心之爱之也。
以下附上七碗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的《七碗茶歌》白话文意思?
《七碗茶歌》白话译文
喝第一碗唇喉都湿润,喝第二碗去掉了烦闷。
第三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后发出了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灵。
第七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蓬莱山,在何处?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风飞向仙山去。
山上群仙掌管人间土,高高在上与人隔风雨。
哪里知道有千百万百姓的生命,堕在山巅悬崖受辛苦!
顺便替谏议探问百姓,到头来能得到喘息否?
《七碗茶歌》原文:
唐代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河南沁园景区有五十五眼泉。西湖的桃花岛,四面环水,百竹拥翠,岛下有一泉眼,从入岛的拱桥边喷出,翻涌数尺之高,落入泉组河。其水质清沏甘甜,旧时人称桃花泉。
中唐时的沁园已变成河东、河南、河内的官僚宦族和文人墨客的休闲场所和宴游文化中心。
家住河内济源思礼村的卢仝,(约795—835)号玉川子,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虽出身名门望族,家境却十分贫寒。他耿直孤僻,淡泊名利,尤厌恶官场的孽政弊息,不入科考,隐居山野,刻苦攻读。
不被厚禄所诱,拒绝仕途,以清贫耿介闻名。朝廷闻知卢仝的才学,曾两次征他为谏议大夫(官位五品),但他憎恶朝廷宦官专权,卑视官场龌龊,都未应命而谢绝。正如他《冬日》诗中所曰“上不识天子,下不识王候。”(《全唐诗》卷588〈卢仝诗集〉)。
韩愈尤以喜爱卢仝的才学和狷介高洁的节操,在任河南令时对卢仝时有接济。因此,卢仝一生与韩愈、张籍、孟郊、贾岛浑在一起,成为唐代韩孟诗派的重要人物,继而成为中国的“茶仙”。
沁园的所在地博爱县许良镇与沁阳市的山王庄镇至济源市的五龙口镇和九里沟,全长三十多公里,是南太行脚下最美、最有故事的风景带。不满时世,却又放骇自我的卢仝常邀好友,在这一带观景饮游。因此,九里沟的卢仝茶台遗存尚在,沁园里的“韩茶”、“卢泉”和“七碗茶歌”的故事流传至今。
唐元和四年,家住河内孟州的河南令韩愈与河内济源的卢仝一起逍遥河内的沁园。两人与艺妓坐饮,歌舞一阵,便唤侍女上茶。
而唐时的河内人,只喝当地的菊花茶和冬凌茶。卢仝虽也是河内人,毕竟为“茶仙”,龙井、毛尖无所不用,所以菊花茶虽然淳和甘甜,却缺少清苦之美,因此大为不快。韩愈是来这里移竹的常客,对竹林植物甚是了解,就带卢仝在竹林里采摘一些了竹串子,建议将其泡茶试饮。
结果竹串子未经泡制,泡出的茶苦涩有余,清香不足,卢仝很是苦恼。片刻之后,卢仝突然提议出去看泉,韩愈不解其意,跟在后边。只见卢仝每到一泉,捧水就喝,结果五十五泉看完,肚子喝的鼓胀,逗韩愈捧腹大笑。稍后,卢仝让侍女将桃花泉水盛起,再次烹煮,让韩俞酌饮。
韩愈品后,顿解其意,不尽乐道:“甘苦相济,清雅漫延,别有滋味,好茶、好茶!”原来,竹串子的药理,就是生津和血,清热去火,和肺解毒,加上桃花泉的甘甜和矿物成份的药化反应,竹串子茶变得柔绵、清心,益脾、养神,的确为上佳饮品。
在以后的日子里,韩、卢二人常邀张籍、孟郊、贾岛等朋友多次来桃花泉煮饮,歌赋词呤,留下了很多佳话和诗篇。
唐元和六年,卢仝收到好友谏议大夫孟简寄送来的茶叶,又邀韩愈,贾岛等人在桃花泉煮饮时,著名的“七碗茶歌”就此产生。卢仝的茶歌所表达的饮茶感受,不仅仅是口腹之欲,而是将“竹串子茶”的药理、药效溶入其中,醒神益体,净化灵魂,激发文思,凝聚万象,制造了一个妙不可言的境界。
七碗茶诗,你处于哪个喝茶境界
每天一个茶叶小知识
喝茶的七个境界
七碗茶诗
“茶圣”陆羽。
今天来说说“茶仙”卢仝(tóng)。
卢仝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非常著名,属于学茶必背。
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被称为是喝茶的最高境界。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七碗茶的七个境界
喝第1碗唇喉都湿润。
喝第2碗去掉了烦闷。
第3碗刮干我的胃肠,最后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4碗后发出轻汗,平生遇见的不平之事,都从毛孔中向外发散。
第5碗骨健又兼身清。
第6碗好似通了仙灵。
第7碗已经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微风吹拂要飞升。
求卢仝<七碗茶歌>全文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喝不得也,徐徐两腋轻风生。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 生。……" 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对茶的领悟,我们达到了何等层次,这首茶歌可以帮助我们衡量,在寄情于茶,融情于茶,忘情于茶中的层次。
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至今的九里沟还有玉川泉、品茗延寿台、卢仝茶社等名胜。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全诗是什么?
全诗: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
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白话译文:高僧维摩生病了,维摩长者即知文殊与佛弟子将来,于是运用神力将室内搬空,变得一无所有,只自己睡在一床上。文殊菩萨入室,即向维摩诘长者问病。谢灵运已是在俗之人到处遨游。哪里需要魏帝的长生不老药,只需要唐卢诗中的七盏浓茶即可。
出处:出自北宋苏轼的七言绝句《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苏轼在杭州任地方官时,他遍游佛寺,一天喝了七盏浓茶,兴致勃勃,把自己比作维摩菩萨,又比作谢康乐,并说饮了茶,药也不用吃了。
公元1057年(宋嘉祐二年)与弟苏辙同登进士。苏轼与父苏洵、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他诗、词、文、书、画皆工,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
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同辛弃疾并称“苏辛”;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书法方面,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作品有《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东坡七集》等,今存《东坡全集》150卷。
唐朝诗人卢仝《七碗茶歌》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
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这首诗是来自他的《玉川子诗集》的“走笔谢孟谏义寄新茶”,因为太过精彩,所以把这几句单 列,单独成篇,被后人屡屡提及。
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卢仝的“七碗茶诗”
大约在公元813年(唐宪宗元和八年),当时隐居在少室山唐代诗人卢仝,收到时任常州刺史的友人孟谏议(孟简)寄送的新茶,品饮之后诗兴大发,留下了传送千载的诗篇《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因为诗人在诗中所描述的品茶从一碗到七碗时的传神感受,这首诗同时也被称作“七碗茶诗”。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1]
卢仝
日高丈五睡正浓, 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 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 手阅月团三百片。[2]
闻道新年入山里, 蛰虫惊动春风起。[3]
天子须尝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 先春抽出黄金芽。[4]
摘鲜焙芳旋封裹, 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 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 纱帽笼头自煎吃。[5]
碧云引风吹不断, 白花浮光凝碗面。[6]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 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群仙司下土, 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 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 到头还得苏息否。
【作者】
卢仝(775?-835),唐代,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年轻时隐居河南少室山,家境穷困,刻苦读书,不愿仕进。甘露之变时,由于留宿宰相王涯家,同王涯为宦官所害。其诗对当时之朝政及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卢仝著有《茶谱》、《玉川子诗集》,被尊称为”茶仙“。
【评析】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唐代诗人卢仝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作品。其中《七碗茶歌》最广为人知和传颂,甚至在日本也极受推崇,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
诗歌可分三个部分,不妨简言之为“得茶、饮茶、悟茶”。
1.得茶
开头写孟简送来的新茶,至精至好,这本该是天子、王公、贵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宠若惊之感。其中“阳羡”为今江苏宜兴的古称,“阳羡茶”则在唐朝达到了空前的鼎盛,经过陆羽等人的举荐,“阳羡茶”为首选的贡茶,皇帝满足后会赐给近臣。宋代文豪苏轼曾留下了“雪芽我为求阳羡,乳水君应饷惠泉”的咏茶名句,这还让人联想到苏轼与王安石间“王安石验水”的故事,可见当时阳羡茶、与巫溪水之精妙。
卢仝一生爱茶成癖,作为社会地位较低的白衣,获赠好茶三十片,确实是件乐事。“至精至好”“开缄””手阅”等夸张的修饰把嗜茶之人得到好茶喜悦之情演绎的淋漓尽致。而在“自煎吃”“碧云引风吹不断”之句中,可见对爱茶之人把煮水煎茶的过程也视为一种乐趣的情景。
2.饮茶
中间叙述煮茶和饮茶的感受,这段《七碗茶歌》也最广为传诵。其大意是由于茶味好,所以一连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时,觉得两腋生清风,飘飘俗仙,写得十分浪漫。这七碗茶的不同感受,语言通俗,虽十分夸张,但在我们饮茶时多多少少也会有其中类似的感受。“发轻汗”“毛孔散”想是爱茶人都会有的饮茶的一种快意与欢欣。这也许正是此段广为传诵的原因。
但也有文人雅士的不同看法,如清代诗人袁枚认为茶应该细品,曾在《试茶》中批评卢仝“叹息人间至味存,但教鲁莽便失真。卢仝七碗笼头吃,不是茶中解事人。”其实这是因为个人遭遇不同,感受自然不同。卢仝饮茶的一种快意,也不失为百姓一种茶的幸福。
3.悟茶
最后,忽然笔锋一转,转入为苍生请命,希望养尊处优的居上位者,在享受这至精好的茶叶时,知道它是多少茶农冒着生命危险,攀悬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来的。茶似乎给卢仝创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似乎只有在这片天地中,他那颗对人世冷暖的关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这倒是具有现实的意义,常言“高山云雾出好茶”,一杯好茶从采摘、到加工,经历了劳作的茶农的辛勤,值得我们去珍惜。
【注解】
[1]走笔:谓挥毫疾书。
[2]月团:指茶饼。茶饼为圆状,故称。
[3] “闻道”二句,指茶农春天采茶之艰辛。
[4]”仁风”二句:意谓天子的”仁德”之风,使茶树先萌珠芽,抢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琲瓃,珠玉,喻茶之嫩芽。
[5]纱帽笼头:纱帽于隋唐以前为贵胄官吏所用,隋唐时则为一般士大夫的普通服饰。有时亦指普通人的纱巾之类。
[6]碧云:指茶的色泽。风,指煎茶时的滚沸声。白花:指煎茶时浮起的泡沫。
七碗茶诗及解释 关于七碗茶诗的原文及解释
1、《七碗茶诗》
唐·卢仝
一碗喉吻润, 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 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 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2、解释:
一碗喝下去滋润了嘴唇和喉咙;
两碗下肚打破了孤独烦闷的心情;
三碗喝下后搜肠刮肚寻章摘句,只记得文字五千卷;
四碗喝下轻微发了些汗,平生经历的不平事,都向浑身的毛孔发散;
五碗喝下后感觉全身的肌肉和骨头清爽无比;
六碗下肚感觉飘飘欲仙,通达神灵;
七碗就吃不得了,只觉得两腋下习习清风徐徐生出。
关于茶叶最好的一首诗
关于茶叶最好的一首诗如下: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唐,卢仝,节选,《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七碗茶歌)》
赏析:
关于茶诗,不得不提的便是卢仝的这篇《七碗茶歌》,一首诗歌便被封神!以一篇茶诗而被后人封神,估计也就卢仝一人而已。中国自古是诗的国度,有很多咏茶的诗词佳作,白居易有茶诗六十多首,却没有一首能够像卢仝这样的酣畅淋漓。
这是“茶仙”卢仝在喝完朋友寄来的阳羡贡茶之后所写的作品,一连七碗,而且将每一碗的感受都这样形象的写了下来,笔走龙蛇,一气呵成,读来犹如啜饮了一壶好茶,茶仙的称号,果然当之无愧。
作者简介:
卢仝(约775年-835年),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逐州市)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中国唐朝中期诗人,人称“卢仝体”。卢仝少有才名,未满20岁便隐居嵩山少室山,不愿仕进。
卢仝年轻时隐居少室山,家境贫困,刻苦读书,颇有拯世济民之志,但终生未能仕进。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卢仝的诗对当时的朝政与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特,近于散文,有《玉川子诗集》。
卢仝为人清正耿直,朝廷曾两度礼遇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均不就。卢仝曾经被恶少恐吓,向韩愈诉说,韩愈要为他评理,卢仝考虑到不法之人会恨韩愈,不想再追究此事,韩愈因此更加佩服他的度量。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