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2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1小时前
动力心理学,以弗洛伊德的理论为基础,主要关注于“施虐-受虐”这一心理动力学现象。它探讨的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个体在社会和性关系中同时表现出屈服和攻击的态度,伴随着强烈的破坏倾向。这种状态被认为与力必多能量的投注相关,且施虐与受虐之间存在密切关联。
研究“施虐-受虐”的意义在于理解负性治疗反应,这是分析师在治疗原发性人格障碍(如自恋、偏执和边缘型人格障碍)时遇到的主要挑战。治疗中的负移情往往以施虐受虐的形式显现,这种现象不仅限于特定阶段,而是心理结构的一部分,反映了满足、防御和适应的多个维度。然而,我们尚未充分理解施虐受虐的实质和总体动力学,这正是动力心理学研究的焦点。
动力心理学从适应性的角度出发,试图揭示这一现象的动力和起源。根据“适者生存”的核心法则,研究认为施虐受虐现象存在适应意义,即它是生命运动中的一种适应策略。本文将基于公认原理进行假设和推理,同时通过个案分析来支持这些观点,以期深化对负移情和治疗反应的理解,提升处理人格障碍的能力。
动力心理学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侧重研究行为的动力和动机的心理学观点。W.冯特因受了18、19世纪的生理学的影响,他的心理学侧重感知觉方面的研究,忽视了心理学的动力方面。但由于进化论强调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和行为的驱动力,以及S.弗洛伊德重视人的行为的动机作用,人们逐渐对动机这一领域产生了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