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天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天前
自人类社会建立,家庭与国家的概念随之形成。父子关系、君臣关系分明,亲疏有别。孔子在《论语》中倡导的,是子为父隐的道德准则,即在涉及父辈时,应含蓄隐晦,以维护伦理教化。《春秋》则强调区分内外,隐藏恶行,彰显美德。历史学家在记述涉及君主或亲人的事件时,常常隐讳不言,尽管这可能偏离,但为了维护社会的名教秩序,他们这么做是必要的。
然而,历史上也存在一些史家曲解事实,如王隐、虞预等人,他们歪曲事实,互相攻击。还有些人凭空虚构,如王沈《魏录》中对甄氏的贬斥,陆机《晋史》对葛氏的虚构,班固接受贿赂写史,陈寿受米才记录,这些都是记录中的虚伪和欺骗,是史家的丑行,为人们所痛恨。
尽管历史上不乏曲笔之作,但只有那些事实已为人所知的,我们无需过多关注。对于那些贤者未察觉、后人未知的事迹,我们可以借此拓宽视野,揭示。如《后汉书》中关于更始帝的描述,虽有曲笔,但也揭示了光武帝的美德。同样,东观的历史记录可能存在偏见,如陈寿的《国志》因缺乏史官而记录不实。
史书的公正性曾受到质疑,如魏收对敌国的不实记载,如果不能理解这种曲笔的本质,就难以评价其真实性。李氏《齐书》被称为实录,可能是因为缺乏严格的考据,但过度的虚构赞美实属不当。史书的作用本应是公正评价,但有时却成为私怨的工具,这与明辨是非的初衷背道而驰。
在历史的动荡时期,如汉末、晋初,许多忠臣义士以身殉国,却被史载为叛逆,这对激励人们忠于君主的意义何在?史书原本应警醒贼臣逆子,现在却使忠良蒙羞。史官的曲笔,既是时代的反映,也是权力滥用的结果。从梁陈到隋周,史书的公正性逐渐被质疑,这正是国家应当反思和改革之处。
历史编纂术语。为当权者隐瞒、曲折历史的。故为曲笔,与“直笔”意思相反。 【释义】:1、古时指史官不据事直书,有意掩盖的记载。 2、指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笔法:故作曲笔。 3、不写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情感来写出自己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