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16小时前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16小时前
《西江月》
宋?苏轼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由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赏析
这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于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作者在词中描绘出一个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境界,把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感受融为一体,在诗情画意中表现自己心境的淡泊、快适,抒发了他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
上片头两句写归途所见:“照野渳浅浪,横空隐隐层霄。”弥弥,是水盛的样子;层霄,即层云。春夜,词人在蕲水边骑马而行,经过酒家饮酒,醉后乘着月色归去,经过一座溪桥。由于明月当空,所以才能看见清溪在辽阔的旷野流过。先说“照野”,突出地点明了月色之佳。用“弥弥”来形容“浅浪”,就把春水涨满、溪流汩汩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横空”,写出了天宇之广。说云层隐隐约约在若有若无之间,更映衬了月色的皎洁。此两句暗写月光。
“障泥未解玉骢骄”,是说那白色的骏马忽然活跃起来,提醒他的主人:要渡水了!障泥,是用锦或布制作的马荐,垫在马鞍之下,一直垂到马腹两边,以遮尘土。词人在这里只是写了坐骑的神态,便衬托出濒临溪流的情景。此时,词人不胜酒力,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即欲眠于芳草。“我欲醉眠芳草”,既写出了浓郁的醉态,又写了月下芳草之美以及词人因热爱这幽美的景色而产生的喜悦心情。
过片二句,明写月色,描绘从近处观赏到的月照溪水图,更进一步抒发迷恋、珍惜月色之佳的心情:“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琼瑶,是美玉,这里比做皎洁的水上月色。可惜,是可爱的意思。这里用的修辞手法是“借喻”,径以月色为“琼瑶”。此句以独特感受和精切的比喻,传神地写出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悦赞美。
“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用马鞍作枕,倚靠着它斜卧在绿杨桥上“少休”。这一觉当然睡得很香,及至醒来,“杜宇一声春晓”,通过描写杜鹃在黎明的一声啼叫,把野外春晨的景色作了画龙点睛的提示。这一结尾,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生动地表现了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
作者以空山明月般澄澈、空灵的心境,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把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化到大自然中,忘却了世俗的荣辱得失和纷纷扰扰,表现了自己与造化神游的畅适愉悦,读来回味无穷,令人神往。
醉落魄
宋 范成大
栖乌飞绝。绛河绿雾星明灭。烧香曳簟眠清樾。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
好风碎竹声如雪。昭华三弄临风咽。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
赏析
本词开篇两句诗人烘托了一个静谧的环境,描写了夜幕降临时的景色。白天鼓噪的乌鸦都已隐匿,银河被一层青雾笼罩,天上繁星明灭闪烁。
第三句,诗人展开了一系列动作描写:焚一炉香,拽来一领竹席,卧倒在茂密的林间、参差的影下……
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将诗人的闲适之情表露无遗。
上片歇拍两句: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何人在扶疏的花影下吹笙,乐声悠扬,悠扬的乐声里,满地淡黄月光。
此两句的意境特别像陈与义在《临江仙》中的两句词:“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但是陈词中含有淡淡的忧伤,而范词两句更加清疏融浑。
九个字,有声有色,上片至此,诗人成功地营造了一个极其唯美的场景,虽然上片句句都在写景,但是在这样的景中,我们能充分感知诗人的那一份悠闲与惬意。
下片,诗人继续描写笙声,“好风碎竹声如雪”。诗人此刻卧于树荫之下,感受清凉的晚风穿过竹叶发出的细碎声音,夜色中,笙声缥缈而来,仿佛美丽的雪花落在身侧。本句,诗人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雪花的飘落来形容笙乐给诗人带来的感受,月下听笙,优美而清静,用感觉形容听觉,使得诗句更加具有了神韵。
“昭华三弄临风咽。”此一句中的“弄”有两种含义,一是演奏乐器本身可谓之“弄”,另一含义,一曲也可以称为“一弄”,例如古琴曲“梅花三弄”中的“三弄”是指一支曲子的三种变奏。几曲吹罢,余音不尽,晚风中还依稀回荡着断续的乐声。
最后三句:鬓丝撩乱纶巾折。凉满北窗,休共软红说。鬂发被风吹乱,头巾也被风吹起,诗人暗想,有如此好风,穿透北窗,我的室内也一片清凉吧。
此时此刻诗人远离尘嚣,远离世俗纷争,这一份清净惬意,岂是那红尘俗世中追名逐利的凡人所能体会的。
本首小令,从内容与表达情感来看,应是诗人辞官退居之后的作品,诗人写景唯美清幽,传情悠然自得,最后结句充分表明了诗人鄙视追名逐利,追求淡泊宁静的超然境界。一句“花影吹笙,满地淡黄月”,堪称情景俱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