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河之南 兴起新文旅

2024-12-21 来源:我们爱旅游

“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大河之南 兴起新文旅

人民网河南频道记者 徐驰 尚明桢 王佩

入夜,一道水幕在洹河月亮岛缓缓升起。“洹溯·大邑商”实景演出拉开帷幕。辉煌灿烂的殷商文化,扣人心弦的妇好传奇,令人惊叹的殷墟文物,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3000多年前的殷商王朝。“它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黄河文化与远古历史的深度体悟,很震撼。”社交媒体上,游客留言赞叹。

黄河,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地处黄河文化腹心,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挖宝藏,着力创新,一批黄河文化旅游新创意、新场景、新玩法在大河之南悄然兴起。

谋定文旅融合,河南拥抱黄河大IP,让“文化”出圈,赢旅游流量。

文旅融合寻破圈

河南是黄河文化孕育、形成、发展的集大成之地。作为黄河文物大省、非遗大省,河南文化旅游却曾面临一些尴尬:“有说头,没看头”“难见实物、难以体验”,文旅市场长期不温不火。

“文化大省得拼文化,不能守着宝藏过‘穷日子’。”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文化自信回归,国潮兴起。河南乘势而上,创新黄河文化表达,以文旅融合寻求文旅产业破圈。古都游、文博游、演艺游,依托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河南旅游“花样”不断。

制作黄河泥埙,体验“黄河号子”,在焦作嘉应观黄河文化博物馆,前来研学的孩子们以各种有趣的方式了解黄河文化。类似这样的博物馆、遗址,在河南黄河沿线有200多家,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扇了解黄河文化的窗。数据显示,仅文博游一项,今年1月至7月,全省博物馆接待观众4260余万人次,“到博物馆去”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今年国庆节,河南游客接待量前5位的景区全部来自沿黄地市。黄河文化旅游带,俨然成为河南文旅最亮眼的“黄金带”、最旺盛的“流量带”。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黄东升介绍,河南正在规划建设总里程约4810公里的“黄河古都”一号旅游公路,串联起黄河沿线38处高热度旅游区、46处中热度旅游区,将打造“快旅慢游深体验”的黄河文化旅游廊道。

夜色中的洛邑古城。洛阳市老城区委宣传部供图

以文促旅增底蕴

敷粉、画眉、点绛唇……每到节假日,李新敏都“化妆化到手软”。作为一名汉服妆造师,随着洛阳汉服火爆出圈,高峰期每天接待数十位游客已成为李新敏的工作常态。

华灯初上,洛邑古城已涌入上千名游客。在这里,唐代酒楼、宋代商铺,交相辉映;小桥流水、青砖黛瓦,一步一景。裙裾飘飘、团扇遮面的古装佳人或倚窗凝思,或凭栏望月,置身其中,让人不辨古今。“来一次洛阳、穿一次汉服”,成为无数人的浪漫之约。

曾经的洛阳,旅游热只持续在牡丹花开的一个月,冬天更是淡季。如今,城还是那座城,改变何来?“感觉洛阳更有文化味儿了,街上到处都是穿汉服的,还多了很多有意思的博物馆。”洛阳市民李女士说。

这种文化魅力外地游客感受更深,喜爱汉服的张悦彤已经是第三次来,“第一次穿唐装,第二次穿战国袍,这次我想再体验下别的款,洛阳打造了很多跟汉服适配的场景,也把很多历史文化融入旅游中,越了解,越喜爱。”

以文促旅,给旅游增内涵。深挖文化底蕴,旅游淡季不淡。

从视频平台上刷到“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后,陈洁被深深吸引,直奔郑州看剧。火车站剧场令陈洁印象深刻。观众不是坐在台下看,而是参与其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从被新颖的形式吸引,到被剧情展现的“河南人舍小我取大义”的故事所感动,她仿佛触摸到了那种历尽苦难依然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里带给我的心灵震撼是以往任何景点从来没有过的。”从“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出来后,陈洁决定再去河南博物院、洛阳天子驾六遗址、开封清明上河园游玩,“河南是一个文化宝藏,值得我们探寻。”

“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21个剧场、近700分钟不重复的剧目演出,将黄河文化与中原文明浓缩至“黄河、土地、粮食、传承”的主线故事中。自开城以来,“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凭借着厚重的文化题材、高浓度的戏剧手法以及专业的数字化创新技术,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观众。据统计,2024年1—11月,戏剧幻城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其中,70%以上都来自省外,85后观众占比85%。

在中原大地,黄河文化的考古发掘、赓续文脉、创新表达一直在持续。河南建立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梳理出947项省级以上非遗项目、488个重大文化遗产。建成开放殷墟、隋唐洛阳城等7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沿黄世界级大遗址公园保护走廊。9个国家级、55个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在黄河沿线成功创建。

激活文化密码,底蕴深厚的河南吸引力满满。

陕州锣鼓书演出现场。人民网记者 王佩摄

以旅彰文促传承

“仰韶文化曙光现,大禹治水开山川。黄帝铸鼎龙飞天,周召分陕在陕塬……”冬日午后,伴随着铿锵有力的锣鼓声和高亢粗犷的古旋律,陕州锣鼓书正在三门峡市陕州地坑院民俗文化园上演。一支配合默契的乐队神情投入地“敲、说、唱”,引来连声喝彩。

“地坑院营造技艺和陕州锣鼓书都是国家级非遗。当非遗遇上非遗,我的血液仿佛随着锣鼓声一起沸腾了。那一刻,‘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这句话在我眼前具象化了,传承千万年,中国人生生不息。”来自青海的游客王女士感慨。

曾经,锣鼓书的传承一直是主唱秦仙绸的心病。“锣鼓书学习难度大,年轻人对戏曲缺乏兴趣,传承越来越艰难。”所幸的是,在政府主导下,陕州地坑院被精心保护并打造成文化旅游项目。地坑院走红后,秦仙绸借势将陕州锣鼓书的舞台搬到了这里,冷门非遗成了热门节目。

“靠着旅游带动,喜欢这门曲艺的人多了,知名度也广了。现在地坑院成了锣鼓书传承的根据地,不少年轻人都来拜师学艺。”从艺49年,锣鼓书焕发生机,秦仙绸倍感欣慰。

以旅彰文,让文化活起来,更火起来。

郑州商代古城墙的西南角外,曾是连片棚户区的背街小巷阜民里,如今在政府的打造下,这里成为人们体味历史风韵与烟火人间的热门打卡地——一边是古老厚重的商代夯土城墙,一边是国潮、时尚小店汇聚的创意街区,人们或在高高的城墙上眺望时尚的青春秀场,或坐在潮巷一角遥想3600多年前商都的模样,手捧潮味十足的文创,触摸遥远灿烂的文明,继而走进商都遗址博物馆,完成一场文化的洗礼。

用旅游的方式传播文化,让文化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品得出味道。

黄河文化激活了河南文旅的新质生产力。黄东升介绍,河南省“十五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将继续把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摆到重要位置,以龙门石窟、少林寺、殷墟甲骨文等世界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为牵引,打造郑汴洛安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争创世界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