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关社会实践的报告

2022-03-05 来源:我们爱旅游

  采风时间:20xx年10月13日——20xx年10月27号

  采风地点:杭州

  考察对象:西湖,乌镇

  20xx年10月13日——21日

  经历拉火车一夜的颠簸,我最后踏上这片如诗如画的江南土地——杭州,这座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城市。清新的空气,精致的城市布局,星罗棋布的街心公园,人们安逸闲适的神情,铅华淡去,浮躁尽无,这些无一不让我为之心动。坐车的劳累抑郁之情一扫而空,带着清爽的情绪,我游览这座夕年“暖风熏的游人醉,只把杭州当汴州”的美丽城市,透过细心的体味,感悟,比较以前学过的知识和资料,我有拉一些自己新的见识,现透过几个角度,对西湖境貌总结如下:

  一、从自然地理气候角度看西湖环艺

  旧西湖位于杭州市中心,古称武林水、钱塘湖、西子湖,宋代始称西湖。而今,西湖水域面积扩展为约7平方公里,三面云山环绕,东部紧临历史文化名城杭州,构成以秀美为极致的湖泊型风景名胜区。

  从地理上看,西湖有天目山余脉和钱塘江的山川作为依托,构成三面环山,中涵碧水的湖泊地貌。山不高而层峦叠翠,水不广而平湖如镜。湖外有山,山外有江,江湖相映,山川并秀。山水比例尺度恰到好处,给人以自然亲切秀逸清雅的美感。湖区附近建筑充分尊重自然地势的起伏陡缓,因地制宜,或在湖傍筑一水榭(平湖秋月),或在峭壁之侧做半亭之景(六一泉),或在悬崖之畔做吊脚楼(四照阁),建筑与自然气韵相互渗透,色彩调和,淡雅,最大可能的融入拉周围环境中,体现出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

  从气候上看,西湖十景"中由气候和天气构成的美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断桥残雪"。晨有"苏堤春晓";晚有"雷峰夕照"。古人称西湖"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各有各的彩图,各有各的意趣。这些美景无一不与杭州地区的气候环境有着直接关系,气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这几处景观的观赏性和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一个好的景致设计,地理和气候变化的因素是需要我以后注意思考和学习利用的。

  二、从人文历史文化角度看西湖环艺

  杭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而西湖更是历代文人骚客的挥毫泼墨的聚集地中的明珠。“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千年的积淀使得她比其他地方拥有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湖区附近的园林建筑则充分的把这深厚文化底蕴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出来。

  该地区的园林建筑,多如淡雅的山水画,建筑精致,布局以自然和谐为基调,尽可能的利用到周围的环境,并容入其中,建筑色彩色调明快,处处透着一股唐诗宋词般的意境美,悠远而深刻。例如:十景之一的“柳浪闻莺’,那里循湖岸行,铺岸如茵,泉池碧澄,小桥流水,隐约不时传来清脆悦耳的莺啼,这莺啼点出了静中闻声的绝好意境。又有万树柳丝倒挂轻垂,犹如一道绿色的帐幔,再加上“晴波淡淡树冥冥,乱掷金梭万缕青”的点景之作,意境不可不谓之清幽也。又如“天上月一轮,湖中影成三”素有“小瀛州”之称的“三潭印月”,透过运用亭、榭、桥、石、廊等园林建筑,组成重重层次,构成富有变化的景区。虽然湖中有湖,但不感觉水多,陆地虽狭,却处处引人入胜,个性是当游人踏着那九转三回三十个弯的九曲桥,来到碑亭和“我心相印”亭时,景色变化其妙无穷。从曲桥的湖面望去,那亭亭玉立的三塔正好在“心心相印”亭的两旁和中间圆洞门的框景之中,如是在中秋赏月,那皓月中天,塔内灯光、月色、湖波、塔影,相映成趣,诗情画意,尽蕴育其中。

  三、从建筑风格上和环艺设计角度看

  该地区环艺设计效法自然而又高于自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极富诗情画意,具有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风格,极力创造体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在具体造园的手法上,如为了创造完美的园林意境,造园中很注意引注泉流,或为池沼,或为微缩的飞瀑。临水又置以亭、榭等,注意划分景区和空间,在大范围内组织小庭院,并力求建筑的造型、大小、层次、虚实、色彩并与石态、山形、树种、水体等配合默契,融为一体,具有曲折、得宜、描景、变化等特点,构思新颖奇特。整体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北方的厚重粗旷豪迈和严格等级制度下规整的结构布局,该区建筑布局灵活多变,以自然天道和谐为主,婉约精致而园景很少重复。

  典型的如郭庄:园内临流建阁,有船坞、假山,高低错落有秩。同时该园还超多吸收苏州园林的建园手法和绍兴景致的特色(如园中两个池塘,一个是自然形态,湖石堆砌,池畔曲廊,宛若苏州园林;另外一个是石板砌成的方池,显是绍兴风格。)灵活而深富意境之美。

  步入郭庄,先见“静必居”,后入“一镜天开”。前为宅园部分,是当年主人居家会客处。后为园林部分,是以水为主题的精致花园,也是郭庄特色集中体现的部分。进门经复廊几经周折到正厅,上悬以匾额“香雪分春”。后堂旧有的一幅楹联重新制作后挂在庭前:“红杏领春风,愿不速客来醉千日;绿杨足烟水,在小新堤上第三桥”。顿时把人引入了高雅的意境。这是一座颇具浙江特色的四合院,左右厢房和后堂构成一小院,院中清一色的石板铺装,中间是一个用石板栏杆围成的方池,池中涓涓细流不断,构成江南居民特有的恬静气氛。园中的曲廊、池阁、后山、石桥构成了一幅精致的景色。湖畔的“乘风邀月”轩,敞室临湖,正对六桥烟柳,览尽湖光山色。晴日月夜,确有乘风邀月之妙趣。还有假山上的“赏心悦目”亭,居高临下,四周湖山秀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中秋月夜,若能在亭中吟饮赏月,那真可谓神仙之乐。还有相邻的一处佳景是二层楼的“景苏阁”,原是绣楼,面临苏堤压堤桥,背后有宁静雅致的花园,此处也是庭园的主体建筑,楼下曾是主人下棋弹琴场所,楼上陈列着文房四宝,是当年主人咏诗作画的地方。矮墙月门前分别题曰:“枕湖”、“摩月”。站在月门里透视,可见葛岭等倩影,如摄入画中一般,倍添人

  们游园的兴致。跨出月门,便是船坞,不由引人下船,去畅游西湖美景。

  在现代代城市发展中,该区极注意开发,利用原有的自然美景,逢石留景,见树当荫,依山就势,按坡筑庭等因地制宜的造园,又新建立出一系列典型如“新西湖十景”。使的整个城市呈现出建筑,人文,自然和谐统一的风貌。

  如何能把天人和一的建筑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居家环境要求容入到设计理念当中,杭州之行给我深深上拉一课。

  20xx年10月22日——27日

  如果说杭州之行园林让我感受到的是精致细腻的贵族气息,那么无疑乌镇带给我的就是如小家碧玉般的温婉淳朴和自然。那是一份江南水乡所独有的宁静致远。

  小桥,流水,人家”是乌镇的真实写照。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出一派古朴、明洁,幽静的韵味。

  从格局上来说,河网在乌镇内和主干道重合,连桥成路,流水行船,作成亦路亦水的形式。水网体系联结京杭运河、太湖和乌镇的池塘、水井,理想的解决了农作、饮用、排水、观赏、运输等水问题。

  在乌镇很少见常因风水而设的斜门左道,为避免气冲而立的屏墙、照壁和当路放置的“泰山石敢当”等符镇,而是多轴线明确、卑尊有序的各式住宅。据导游介绍,这是因为当地深受儒家文化和吴越文化的影响所导致的。

  从特色建筑上看,乌镇与众不同的是沿河的民居有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面用木桩或石柱打在河床中,上架横梁,搁上木板,当地人称“水阁”,这是乌镇所特有的风貌。水阁三面有窗,凭窗可观市河风光。

  从某种好处上来说,水阁是乌镇的灵气所在,虽然它没有奢华,难比高楼。但有了水阁,乌镇的人与水更为亲密;有了水阁,乌镇的风貌更有韵味;有了水阁,乌镇的气质更为悠雅;有了水阁,乌镇的历史添了一份委婉。水阁是乌镇的独创,也是乌镇的魅力所在。

  桥是江南水乡古镇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乌镇也不例外。据说乌镇历史上桥梁最多时有120多座,真正是“百步一桥”,而此刻仍然有30多座。

  我只有幸游览拉西栅的通济桥、仁济桥,中市,东栅的应家桥、太平桥、仁寿桥、永安桥、逢源双桥,南栅的福兴桥,浮澜桥和北栅的梯云桥,利济桥。有些桥上还刻有古人的题词(如通济桥:“寒树烟中,尽乌戌六朝旧地;夕阳帆外,是吴兴几点远山。”“通云门开数万家西环浙水;题桥人至三千里北望燕京。”)深含历史文化的韵味,显得古朴沧桑。正是这些桥把小镇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整个小镇呈现出“小桥,流水,人家”的风貌,使得动静结合把人与自然紧密联系在拉一齐。

  乌镇的石板小巷自然而然的融入在水与桥的山水画中,浑然天成。微湿的青板石路让人不由联想到雨打芭蕉,在烟雨朦胧的水乡尽头会不会有一个有着丁香一样芬芳的美丽姑娘,带着淡淡的忧愁在等着归人,如梦如幻。而此刻依然在小巷居住的人们所带来的生活气息,又让人感觉亲切温暖。巷深而不失意境,在很多古镇中很难得。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整个乌镇:

  形式上,均衡的整齐美。一块块砖叠垒的墙,一条条石板铺成的路,街边的一间间店铺,河边的一间间小屋,它们平行相连或持续必须距离,表现出自然状态下的整齐美。装饰纹样上多采取二方连续的纹样,伴着蜿蜒曲折的街道,错落有致的老房子,给人一种运动的秩序美感。

  艺术上,美感来源于她的客观形式美,色调的同一性,黛瓦粉墙,黑白二色。以灰色为主基调,色彩的明度不高,和谐淡雅,建筑安排变化而统一。

  环境氛围上,宁静感是古镇美的另一个方面。古镇的氛围是十分闲适的,所有活动都是自主的,与现代都市的竞争压抑构成鲜明的比较,漫步在宁静的石板巷,倾听脚步在另一小巷上的回音笃笃,能够得到心理上的放松和解脱。

  背景文化上,历史厚重感。她的布局、建筑空间形式是千百年来人们生活逐步构成的,背后映射着历史沧桑感。每一块石头、每一块砖都记载无数被遗忘的故事,凝聚了古代东方文化。

  总的来说,乌镇之美在于她因地制宜的格局和独具江南韵味的建筑,吴山越水赋予她容颜,勤劳的人民赋予她灵气,让人身处其中不由感到天人和一,上善若水。

  结尾语:

  这次采风考察总体来说收获是丰富的,不仅仅更加清晰的了解拉江南水乡文化对建筑风格的影响,更深刻的理解拉天人和一和以人为本思想在建筑装饰上的和影响,找到拉自己以后需要注意的地方和设计的一些灵感方向,为以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打下拉好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