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云南省耿马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

2024-02-03 来源:我们爱旅游
云南省耿马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研究

邹石林;段海川

【摘 要】通过对耿马县内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隐患点和灾害点进行野外实地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对耿马县内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耿马县内发育各类地质灾害144处(条),灾害类型齐全.其中滑坡118处,崩塌18处,泥石流沟2处、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各3处,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零星发育泥石流、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地层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期刊名称】《四川地质学报》 【年(卷),期】2016(036)0z1 【总页数】5页(P38-41,46)

【关键词】耿马县;地质灾害;分布规律;影响因素 【作 者】邹石林;段海川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十支队,昆明 650111;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黄金第十支队,昆明 650111 【正文语种】中 文

云南省耿马县位于云南省西南边陲,地处横断山系南段,东接云贵高原,西邻缅甸掸邦高原,位于东经98°48′~99°55′,北纬23°20′~24°03′之间。东与临翔区、

双江县交界,南与沧源县接壤,北与云县、镇康县毗邻,西与缅甸相连。县境内东西最大横距113km,南北最大纵距42km,全县国土总面积3837km2。本次以云南省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耿马县)1∶5万地质灾害详查项目为依托,通过对耿马县域内的地质灾害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其分布规律。 1.1 地形地貌

耿马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东接云贵高原,西邻缅甸掸邦高原。在地貌分区上属于横断山系切割山地狭谷区、滇西南中山宽谷亚区。耿马的地形总体上可分为三个单元:南汀河流域山间宽谷平坝和低热山谷单元,南碧河下游低山丘陵宽谷盆地,南汀河、南碧河上游高山岩溶盆地。耿马县总体地势自东向西由高渐低呈梯级递降,东北侧山形高耸陡峭,有海拔3233.5m的大雪山;西南宽阔倾斜,有海拔511.4m的孟定坝,西南角的南帕河与南汀河汇流出境处,海拔仅450m,全境高差悬殊2783.5m,地形坡度大多在20°~40°之间,局部地段形成悬崖峭壁,地壳抬升强烈,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

耿马县内地貌形态复杂多样,主要有岩溶地貌、侵蚀构造中山地貌、深切割狭谷、侵蚀构造盆地(图1)。 1.2 地质条件概况

县域内地层以寒武系和震旦系地层分布最广,其次三叠系中、下统,二叠系下统,泥盆系中、上统,奥陶系下统有较大面积分布,另外分布各期侵入岩及少量第三系、第四系。由于受北东—南西向断裂的影响,区内地层大多呈条带状展布。其中石洞寺组、草坝山头组的碳酸盐岩对区内发育的崩塌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耿马盆地内的新近系灰、浅灰粘土岩、砂质粘土岩所具有的膨胀性对耿马盆地内地滑坡发育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

耿马县处于滇西经向构造带(即三江经向构造带),位于澜沧江断裂以西“保山-孟连沉降带”中段,地质构造面貌较复杂。区内存在的构造体系有:经向构造体系、

纬向构造体系和北东向构造体系。南定河断裂带自南西向北东斜贯全区,将全区明显地分成西区、东区和南定河断裂带三部分。县域内主要发育有南定河断裂带和东区断裂两部分(图2)。断裂带对区内的地质灾害发育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县域内新构造运动发育,2015年3月1日发生的5.5级地震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一定损失。 1.3 水文气候概况

县域内主干水系主要有南定河、南碧河,分属怒江水系和澜沧江水系。以耿马大山主脊线向北延至耿马县爱国新村以北的白石岩,折向正东邦马山主峰,大雪山主峰,向北沿主脊线抵章驮公社为分水岭,西侧南捧河、南汀河向西归入萨尔温江,汇入印度洋水域,属怒江水系;东侧南皮河、小黑江、勐勐河等归入澜沧江—湄公河水系,最后注入南海,汇入太平洋。由于河流的侵蚀切割,使县域内形成高山深谷相间地形,为地质灾害的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耿马县90%以上的土地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8.8℃,年平均日照时数2162小时,年平均总积温6883.3℃,年平均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331.84mm,年平均蒸发量1640.1mm,年平均相对湿度78%,最冷月平均气温11.6℃,最热月平均气温23.3℃。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地质灾害发育,类型齐全,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其次为崩塌。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全县对居民点和重要工农业基础设施有影响的地质灾害点共144处(条),其中滑坡118处(占灾害总数的81.94%),崩塌18处(占灾害总数的12.50%),泥石流沟2处(占灾害总数的1.39%)、地裂缝和地面塌陷各3处(分别占灾害总数的2.08%),详见表1,其分布状况见图3。滑坡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及危险性最大,其它地质灾害次之。 县域内地质灾害较发育,分布广泛,共涉及全县9个乡镇36个村委会82个自然村。由于受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河流切割、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等因素影响,地质

灾害的发育程度及分布特征差异较大。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全县9个乡镇都有灾害发育,多呈零星点状发育,在孟定盆地周边,耿马断裂附近呈线状分布,在勐永镇、勐撒镇、耿马镇、大兴乡的部分地段集中发育。

3.1 地质灾害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地质灾害多分布于河流沿岸及谷坡地带。县域内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南定河、南碧河及其各级支流沿岸狭谷地带。例如,南碧河流域沿岸谷地地带是地质灾害集中发育的地区之一,该区域分布有地质灾害点75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83.3%,其中滑坡65处、不稳定斜坡5处、崩塌1处,泥石流1条、地面塌陷2处,地裂缝1条,分别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72.2%、5.5%、1.1%、1.1%、2.2%、1.1%;南定河流域分布有地质灾害点15处,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16.7%,其中滑坡8处,崩塌1处,不稳定斜坡6处,分别占全县地质灾害总数的8.9%、1.1%、6.7%。

地形地貌是地质灾害能否发生的首要条件。地形地貌条件的差异,造成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变化,在地形坡度越陡、高差越大的地段就越容易产生地质灾害。 在全县144处地质灾害点中,分布于缓坡(8°~25°)上的有37处,占总数的26%,分布于陡坡地段(25°~60°)上的有91处,占总数的63%,分布于60°以上地段的有16处,占总数的11%。由此可见,地形坡度越大越有利于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的形成。统计资料表明,分布于缓坡地段的地质灾害以滑坡、泥石流为主,分布于陡坡地段的地质灾害则以不稳定斜坡及崩塌为主(图4)。 县域内2条泥石流沟,纵坡降80‰,地形坡度相对较平坦。就泥石流沟坡降而言,越接近物源区,纵坡降越大,反之越接近泥石流沟出口,纵坡降越小。就泥石流沟类型而言,缓坡坡段多形成沟谷型泥石流,而陡坡坡段多形成坡面型泥石流。 3.2 地质灾害与岩性及活动构造的关系

地层岩性及地质构造是县域地质灾害形成的重要基础条件。据统计,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主要发生于岩体破碎、地质构造发育、节理裂隙密集、岩体结构不完整、风化作用强烈的斜坡地带。例如,在南碧河一带二叠系地层发育,结构破碎,稳定性差,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发育,地质灾害占全县地质灾害点总数的60%以上。此外,在断裂破碎带和褶曲构造核部,岩体受构造作用影响,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破碎松散,也常常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带。

地层岩性决定着岩土体的力学强度及抗风化能力,地质构造又加剧岩土体的破碎,地质灾害的发育与两者关系极为密切。野外调查成果表明,由粉砂岩、泥岩、页岩、千枚岩组成的软质岩组、软硬相间岩组或碎裂~散体结构岩组分布区,岩体力学强度低,抗风化能力弱,风化深度大,风化强烈,并且存在较大的风化差异,岩体中各种结构面发育,此类地段易产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而在较硬夹较软岩岩组或坚硬岩组分布区,岩体力学强度大,风化程度较低,各种结构面发育,该类地段易形成不稳定斜坡及产生崩塌地质灾害。据统计,在全县发育的地质灾害之中,发育于软质岩组、软硬相间岩组或碎裂~散体结构岩组中的滑坡占全县滑坡总数的90%以上,而发育于较硬夹较软岩组或坚硬岩组分布区中的不稳定斜坡占全县不稳定斜坡总数的80%以上。

由于区域性构造活动强烈,岩体结构破碎,河流侵蚀切割强烈,在地表水强烈的侵蚀切割作用下,河谷不断加深,两侧岸坡不断变陡,并使坡体岩土体趋于临界稳定状态,稍有外部营力就使斜坡稳定状态被破坏,进而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同时斜坡上松散物质在降水和地表水流的冲蚀作用下,被搬运到南定河、南碧河沿线堆积,从而形成泥石流灾害。 3.3 地质灾害与水文气象的关系

耿马县地处横断山系南段,北回归线横穿县境,属北温带和南亚热带相交的结合部,主要受印度洋暖湿气候和西南季风的影响,形成干、湿两季。由于受构造运动影响,

境内地形起伏,海拔高低悬殊,立体气候明显。海拔800m以下的低热山脚和河谷坝区气候炎热多雨,终年无霜;海拔800m以上地区气候温和,多雨多雾,时有霜降。

降水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降水的季节性控制了地质灾害的时间分布,降雨强度和年际分配均匀程度又直接影响到地质灾害的发育程度。据统计,县域内90处地质灾害点中,发育于雨季的有82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85.4%。滑坡、不稳定斜坡的活动次数、位移量均与降水量关系密切。降雨强度越大,持续时间越长,越有利于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及活动。但滑移量峰值又总是滞后于降水量峰值。县域内泥石流沟均发生于大暴雨中,说明水动力条件是决定泥石流能否形成的三个必要条件之一。泥石流发生规模的大小与频率的高低,受降雨强度和前期降雨量的多少控制。

降雨对滑坡、不稳定斜坡的影响在于:当降雨量达到一定程度后,降水就会沿着节理裂隙或裂缝渗入,转化为地下水,软化滑带(面)、增加滑体重量,增大下滑力,如果地下水位上升至滑带(面)之上时,更有利于滑体(潜在滑体)滑动。 降雨对泥石流的影响在于:泥石流发生前期,降水使泥石流沟流域内残坡积物、工程弃体和风化岩土体处于饱和状态,当降水量达到一定程度后,便形成强烈的地表迳流,把上述松散物质搬运、携带到沟底汇集,并从上游向下游运移,形成泥石流(或直接形成坡面型泥石流)。降雨持续时间越长,降雨强度越大,形成泥石流的可能性越大,运移速度越快,危害性就越大。 3.4 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关系

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属山区县,山高坡陡,地形起伏,岩土体风化破碎严重,大部分坡段岩土体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人类工程活动及农业垦植等,不但破坏了原有的植被,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同时也破坏了坡体应力平衡状态,从而诱发或加剧了地质灾害的产生及发展。根据本次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全县90%以上的地质灾害点

均分布于植被破坏严重、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强烈的地段,具有人类工程活动越强烈地质灾害越发育、植被覆盖率越低地质灾害越发育的特点。

1)区内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点状产出、线状延伸、局部集中发育的特点。全县9个乡镇都有灾害发育,多呈零星点状发育,在孟定盆地周边,耿马断裂附近呈线装状分布,在勐永镇、勐撒镇、耿马镇、大兴乡的部分地段集中发育。

2)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除耿马盆地内大多滑坡发育于斜坡坡度在5°~15°外,区内滑坡主要发育20°~45°斜坡上,崩塌多发育于陡坡或陡崖地段。

3)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诱发的主要因素。区内泥石流、滑坡、崩塌多发生于6~9月降雨集中期,尤其耿马盆地内的滑坡表现尤为明显。

4)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区内滑坡多为土质滑坡,滑面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基岩接触面,有少量软岩质滑坡,主要发育于耿马盆地新近系灰、浅灰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中。崩塌主要发育在石洞寺组、草坝山头组等碳酸盐岩中。

5)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收稿日期:2016-6-16

基金项目:《云南省地质调查局关于镇康县、沧源县、耿马县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经费的通知》(云地调[2015]21号文)

作者简介:邹石林(1987-),男,贵州人,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基础地质及地质灾害

2)总体上不同地质灾害发育明显受地形地貌影响。除耿马盆地内大多滑坡发育于斜坡坡度在5°~15°外,区内滑坡主要发育20°~45°斜坡上,崩塌多发育于陡坡

或陡崖地段。

3)夏季强降雨是区内地质灾害诱发的主要因素。区内泥石流、滑坡、崩塌多发生于6~9月降雨集中期,尤其耿马盆地内的滑坡表现尤为明显。

4)岩性控制地质灾害类型。区内滑坡多为土质滑坡,滑面为第四系残坡积层和基岩接触面,有少量软岩质滑坡,主要发育于耿马盆地新近系灰、浅灰粘土岩、砂质粘土岩中。崩塌主要发育在石洞寺组、草坝山头组等碳酸盐岩中。

5)耿马盆地内的滑坡直接受新近系灰、浅灰色粘土岩、砂质粘土岩的膨胀性控制,降雨和人类经济工程活动是滑坡发生的直接诱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