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有关民族团结的论文关于少数民族的论文

2024-05-07 来源:我们爱旅游
 有关民族团结的论文关于少数民族的论文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及对策

[摘要]传播技术的进步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提供了开放的媒介传播平台。从传播技术的视角审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面临的多重困境并提出解决思路是本文的重点。本文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入手应对这种困境: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进程;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产业链;削弱知识鸿沟;加大参与性保护力度及构建多元媒体出版体系。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技术困境新媒体技术对策 文化产业是文化和经济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朝阳产业”。文化产业按照经济法则和价值规律,采取规模化生产和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赚取利润和发展经济为目的的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活动。[1]它具有经济性质和物质特征,与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质和精神特征是有所区别的。文化产业把文化资源作为经济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和经营,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相关服务活动,最终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我国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要快速发展当地经济,发展文化产业是有效途径。

一、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传播技术困境 1.民族文化产品保护力不从心

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都位于“老少边穷”、经济欠发达地区。当地民族文化由于有长期的历史积淀,文化资源异常丰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这些地区对外交流相对较少,人民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文化水平较低。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缺少文化自觉,缺乏保护意识。其二,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手段落后。很多地方政府及相应管理部门虽然已经认识到传统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但苦于经费、意识等方面的影响,对文化保护力度欠缺,所采取的手段也相对比较落后。其三,掠夺式的产业化开发,对民族文化资源破坏严重。

民族文化的保护首先要唤起各民族人民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珍重与保护意识。只有各民族人民主动、广泛地参与,才能真正体现各民族的文化权,有效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在对广西贺州土瑶文化进行研究时发现,土瑶文化保护力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其一,土瑶人人数少、分布窄。其二,土瑶人生活在极其穷困、落后、边远的山区。其三,对土瑶文化宣传的手法单一,渠道狭窄。除了人们观念与意识的因素之外,还有技术落后的因素。保护手段的落后使民族文化最瑰丽的部分丧失殆尽。 少数民族文化有保护继承的问题,也有创新的问题。目前,民族文化已经身处文化全球化的传播环境。少数民族文化是一种“活文化”,它的创新和发展都是动态的,将少数民族文化像“文物”一样

置于全封闭的环境下加以保护,其实是对文化和人权的不尊重,忽略了当地人、当地文化发展的需要。 2.文化全球化弱化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科学技术的优势容易产生文化霸权倾向。文化霸权主义容易使文化交流失去平等交互,变成了单向流动。 据统计,美国生产全世界75%的电视节目,60%的广告节目。发展中国家75%以上的文化产品来自美国,而美国市场上的外来文化产品只占1-2%。这种强大的文化实力是美国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这种形势,法国及其他欧盟国家和加拿大等美洲国家都一直在抵制美国文化霸权的扩张,如法国抵制带有鲜明美国文化味道的E-mail的使用和称呼,并为此制定了许多法令和法规。文化传播的不平衡,一方面增强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文化的强势地位,另一方面也弱化了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精髓。站在国家的角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国家文化主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所遭遇到的严重威胁和挑战的本质、境况。 3.技术保护措施欠缺

新中国建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整理出版了大量少数民族古籍、民族概貌丛书、大批历史经典等;抢救了《十二木卡姆》等大批濒临消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挖掘、整理了大批少数民族传

统体育项目和传统医药项目;投入巨资对布达拉宫等大批少数民族文物古迹进行维护。在民族文化保护中,信息技术利用率并不高,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大多停留在纸本保护上。

在“首届中国手机文化盛典”颁奖典礼上,组织者赠送了以藏语、哈萨克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为主要输入法的300部手机。据介绍,该活动旨在推动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移动通信技术相结合,是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向科技化、信息化发展的一种尝试。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手机作为一种新媒体类型其用户数量已经突破7.29亿,[2]利用新型媒体传播民族文化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意义重大。此外,民族文化与数字传播技术手段相互融合还表现在民族文化资料库构建、文化共享平台搭建上。但是,类似方法在目前民族文化保护手段中并不多见,如何运用数字传播技术为民族文化服务成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化道路上值得思考的问题。 4.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在“丰衣足食”的物质生活消费得以满足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人民开始追求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经济开始向精神文化消费转型。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的需求成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增长新生动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就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内在的必然要求。

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一直处于自然生长状态,大部分都没有达到产业化开发的水平或处于低层次的开发之中。具体表现在民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民族文化的宣传不力,对民族文化的运用不够,对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和具体布置。始终没有从“文化事业”真正转化为“文化产业”。 二、合理运用传播技术加速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

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视野来看,高新技术和人文、艺术的结合将促使文化产业更快发展。传播技术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其一,传播技术为文化产业提供必要的载体,比如纸张、光盘及网络等,使文化产品更有利于传播,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其二,数字传播技术使文化产品的附加值增大,符合消费社会的需求。其三,传播技术使“地球村”成为可能,文化全球化实现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少数民族区域的经济发展已经从资源约束转变为知识和技术约束。科技已成为新时期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

1.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进程

达·芬奇说,“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优秀民族文化,必须借助于新型传播科技才能融入世界先进文化的主流。数字化是运用传播技术进行民族文化保护和开发的前提。将各种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及视频等数字化,可以实现数字资源最大化的利用,实现文化的集成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以多媒体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中的运用为例。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对于民族文化资料库的建设意义巨大。它扩展和放大了民族文献资料的信息空间和种类,突破了民族文献资料在数量和文本表现形式上的局限。多媒体技术先进性地采用了图像、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多样化形式来表达资料信息内容,使民族文献资料的表达更符合包括少数民族人民在内的所有受众文化消费的需要。

因此,将各族民族文化遗产、艺术作品、文化艺术科研成果和历史文物等进行数字化,经过加工处理最终形成数字文化产品,并借助互联网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将大大增强我国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同时,民族数字文化产品使国内传播更加便捷,人民更了解各族民族文化,更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保护。 2.打造高品质的文化产业链

构建高品质的文化产业链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举措。文化的所谓产业化开发,包括文化产业链条化、规模化及社

会化。产业链条化是指相关产业的联动性,上、中、下游产业的衔接性。产业链条化是社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基础和前提。 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链条化,特别要注重建立适应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特点的投融资体系。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一个融合很多产业内容的综合性产业,其分类应保留弹性,可以依据环境变化拓展相关产业链。

3.削弱知识鸿沟,加大参与性保护力度

目前,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包含3个层次的涵义。其一,它是提供直接满足最终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文化产业”。其二,它是将文化创意活动“投入”到其他产品和服务中并获得高附加值收入的“创意产业”。其三,它还是通过数字互动技术把非职业人员和普通消费者吸引到创新和创意活动中来新型文化产业。这种新型文化产业需要“消费者协同”和“用户引导”来共同实践。其实,其本质即文化的参与性、互动性。懂得、热爱自己的文化,认识其真正价值,才会珍惜它、爱护它,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保护它、发展它。这就需要文化自觉。

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是在长期文化熏陶中才逐渐形成的。民众的文化品位、认识水平等通过适当引导是可以提升的。在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到处是保护良好的文化设施和文物古迹,随处可见形态各异

的雕塑以及为数众多且藏品丰富的博物馆,这些吸引了众多参观者。浓厚的文化氛围使人深刻感受到文化的价值和力量,文化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

科学技术的普及也有助于少数民族区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通过科技基础设置和服务网点的建设,通过培养科技推广人才,不断提升科技信息服务水平,加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通过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和网络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应用和普及,形成实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些举措都有助于削弱民族区域的知识鸿沟,提升当地人民的文化素养,使参与性保护得以顺利实现。 4.构建民族文化多元媒体出版体系

在进一步推进数字化的基础上,建立全国性民族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系统,有效利用数字传播技术手段,对优秀民族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形成大规模、分布式、全息性的民族文化资源数据库群。在此基础上构建民族文化多元媒体出版体系。

多元媒体出版体系具有多元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特性。 多元化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产品出版的多种媒体类型选择。如对民族文献资料的保护,传统单一的民族文献纸质载体已难以适应现代民族文献工作的发展要求。在收集民族文献资料时,通过录音笔、数

码相机、数码摄像机可直接获得数字文献资料,再通过计算机处理等,最终可以图书、光盘、幻灯片以及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出版发行民族文化产品。

智能化则主要体现为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出版等环节完全由计算机辅助完成。数字技术的成熟使得原有各种形态的民族文化素材、文字、图像、影像、语音都可转化成数字形式,突破了原本分属印刷、电波、电子媒介形态之间的壁垒,使得民族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得以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运行。

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在《蓝海战略》一书中提出的蓝海战略,要求企业把视线从市场的供给一方移向需求一方,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多元化出版体系所具有的个性化特征充分体现为民族文化产品市场的主导权逐渐由生产者转移到消费端。站在文化产品消费主体的立场上构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才是经久不衰之路。 小结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毕竟处于发展初期,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将不断显现。正确判断和预期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趋势对于“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转换意义重大。运用现代传播技术是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具有全球视野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借鉴西方国家少数民族文

化产业发展经验,合理掌握经济与文化融合的尺度都将有助于摆脱困境。少数民族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随着我国体制环境[3]的进一步优化,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将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注释:

[1]艾斐:《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人民日报,2004-5-11.http://www.china.com.cn/chinese/CU-c/561568.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09年10月通信业运行状况.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23/12800944.html

[3]张晓明等:《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实现新的跨越》,《2008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