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谈翻译中的“忠实”问题

2021-12-31 来源:我们爱旅游
谈翻译中的“忠实”问题 陈艳飞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200062) 宗教典籍翻译的影响,使西方译论中长期存在着关于“忠实” 问题的讨论。F・阿莫斯(Flora Amos)在《早期翻译理论》中表示, 翻译理论史都不是“清晰可辨、依次进行的发展史”,译者往往忽视 了或根本不知道前人的相关著述,早期译者对“忠实”、“准确”甚至 “翻译”一词含义的界定往往相差很大。因此,这类问题的争辩注 定“无果而终”。 “美而不忠”的译者。他认为“译者应首先紧扣原作者的意思;其 次,如有可能也紧抠他的字眼;最后尽可能再现他的性格 译者必 须仔细研究原作者的性格,不删减削弱,不增添扩充,非常忠实地 使之完整无缺,一如原作。”这里所说的“忠实”已经包含了整体意 思、原作选词、作者风格等多个方面。 对于“美”与“忠”,我们应当考虑到这样一些问题: l、“美”与“忠”并非完全对立,优秀的译者应使二者在译作中 相结合,但“忠”应当是“美”的前提,若以译文优美为首要原则,很 容易以辞害义,甚至产生既不忠又不美的译文。 2、风格的再现也应是“忠实”的要求之一。若力求忠于原作, 则要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考虑原作风格。但文学作品风格多样, 不能给语言平易朴素或奇谲怪异的作品也披上高雅华丽的外衣。 但是,对“忠实”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依然是有意义的,我们应 综合考虑时代背景、译者目的等多种因素。 一、从词语层面的忠实到对原作意义的忠实 西方翻译一开始就以原作为中心,无论是用希腊语翻译《圣经 ・旧约》的《七十子希腊文本》,还是最初对希腊典籍的译介,都紧 西塞罗在《论最优秀的演说家》中对之前的译法提出了批评: 我不是作为解释员,而是作为演说家进行翻译的。我所保留 随原文,以至有些地方近乎死译。 正如英国的泰特勒所说,要使译文既忠于原作,又具有文采,译者 就“必须既用原作者的灵魂,又以他自己的发音器官来说话”,任何情 况下都不能因笔调而偏离思想,也不能只顾译文的流畅和优雅而牺牲 的是原文的思想与形式,或者人们所说的思想的“外形”……我认 为没有必要追求字对字的翻译,而应保留语言的总体风格与力量。 “解释员”与“演说家”式的翻译,即“直译(字对字)”与“意译”两 种基本方法。显然,他对罗马时代“字对字”的翻译不屑一顾。贺拉 斯在《诗艺》中强调,“不要像某个忠实的译者那样逐字翻译”,翻译 的目的是在译文中产生一个美学上令人愉悦、同时又具有创造性的 原作的思想和笔调。他实际上强调了对原作思想和风格的忠实。 三、总 结 1、“忠实”应全面而有重点。“忠实”的含义在逐渐变化,涵盖 的因素越来越广。现在我们谈到的“忠实”至少应包括对原作的整 体意义、语言风格及形式特征等的再现。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的 形式在表情达意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忠实应是译者创造性地将 文本。圣哲罗姆也援引过这两人的观点,他在《至帕马丘信》中说: 在从希腊语到拉丁语的翻译中——《圣经》的翻译除外,因为 原文意义及各方面特征结合起来于译文中再现。忠于意义是首 要,原作中因文化差异而存在的异质性尤其应当保留。 2、直译、意译应统一于“忠实”。有些翻译家虽明确表示反对 直译,但在翻译实践中却为了再现原文意义与风格,而将直译意译 《圣经》中连词序都具有玄义——我所采用的都是“意对意”的翻译 方法,而不是“字对字”的方法。 圣哲罗姆认为“字对字”的翻译会使译文背离原文的真正含 义,而“意对意”的译法有利于传达原文意义或内容。“直译/意 译”、“内容/形式”之争便肇始于此。 总结以上观点,我们发现: l、圣哲罗姆用西塞罗和贺拉斯的观点证明逐字翻译不可行, 但三人的观点和方法也有差别。在西塞罗和贺拉斯的时代,罗马 以胜利者自居,将希腊作品视作“文学战利品”,二人正是在目的语 相结合。“直译”本身并不是翻译方法的极端,它可指“接近原文语 义的翻译方法”,当它走向极端时,译文的自然程度才会遭到损害。 因此,直译与意译应相互协调,同时为“忠实”这一目标服务。 3、“忠实”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下的相对忠实。语言与文化的差异 及译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译文难以做到绝对忠实。“忠”与“不忠”不 是纯粹文本对比意义上的问题,它涉及各方面的因素,如翻译目的、对 读者需求的考虑、译者的个性和主体性的影响等。在文学翻译的实践 中,译者的主观色彩和风格永远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处理好译者 (拉丁语)处于强势的背景下,主张译作超过原作,译者高于作者。 而哲罗姆虽反对直译,却不完全排除直译成分;他强调《圣经》必须 直译,但又列举了许多意译的例子,显然他又支持必要的时候《圣 经》的翻译也要变换形式,因此他实际上主张直译、意译协调使用。 2、“忠实”在贺拉斯看来,最初指“字对字”的翻译。西塞罗与 贺拉斯反对“忠实”的译者,是反对照搬原作、“字对字”的直译法。 与原作者、译语文化与源语文化的关系。译者与原作者应当是在平等 而又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对话和沟通,不能以牺牲一方的利益为代价去 实现另一方的目标或利益。正如乔治・斯坦纳所说: 译者既是阐释者,又是读者,当他怀着特定的目的来理解文本 时,便破坏了各种力量的均衡。只有当他试图恢复这种能量的平 而对于哲罗姆来说,“忠实”是目标,不等于字字对应(直译),忠实 要求直译、意译相结合,一味直译无法再现原文总体意义时就需意 译。因此哲罗姆以忠于原作的整体意义为准则,他看到了翻译问 题的复杂性、直译与意译的辨证统一性。 二、如何看待“美”与“忠” 17世纪复古之风盛极一时,翻译家们围绕古典作品的译法展 开了古今之争。在法国,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被高雅风格取代。 衡是,才算是忠实于他的文本,才能使他作出负责的反应。 【参考文献】 [1]杰里米・芒迪.翻译学导论一理论与实践EM].商务印书馆,2007,P37 [2]George Steiner.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 ̄aEMJ.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2,7. 德・阿布朗古尔“美而不忠的翻译”大受赞扬,同时“美而不忠”也 成了直译派抨击活译派的武器。著名翻译评论家之一达尼埃尔・ 于埃在专著《论翻译》中 批评了古代西塞罗等人的活译法,及当时 E33Douglas Robinson.西方翻译理论~一从希罗多德到尼采[M].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9. [4】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EM].商务印书馆,2006,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