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报告(2018~2020)简版
发布智库: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
联系邮箱:icci2018@163.com 微信公众号:国合华夏研究院
一、军民融合的内涵和战略设定………………………………………………………………………………1 (一)内涵和战略布局…………………………………………………………………………………………1 (二)五大发展阶段……………………………………………………………………………………………2 (三)新时代军民融合的内涵和战略设定……………………………………………………………………3 (四)三大主要融合方式………………………………………………………………………………………4 二、军民融合政策解析…………………………………………………………………………………………6 (一)政策发展阶段……………………………………………………………………………………………6 (二)政策战略解析……………………………………………………………………………………………7 三、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11 (一)发展现状………………………………………………………………………………..………………11 (二)发展问题……………………………………………………………………………..…………………13 (三)发展前景……………………………………………………………………………..…………………14 四、军民资源地图…………………………………………………………………………..…………………16 (一)军民融合三大运行架构……………………………………………………………..…………………16 (二)军方合作资源地图…………………………………………………………………..…………………19 (三)民用合作资源地图…………………………………………………………………..…………………19 五、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经验解析和借鉴…………………………………………………..…………………20 (一)国际军民融合发展经验解析和借鉴………………………………………………..…………………20 (二)国内军民融合发展经验解析和借鉴………………………………………………..…………………27 六、国合建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2018年-2020年)……………………………….………….…..….32 (一)发展目标…………………………………………………………………………….…………….……33 (二)找准四个切入点…………………………………………………………………………………..……34 (三)处理好五大主要关系……………………………………………………………..……………………35 (四)配置妥十一个战略要素………………………………………………………..………………………36 (五)实行六大关键措施……………………………………………………………..………………………37 附件一:军民融合政策合集…………………………………………………………..………………………45 附件二:四证申请的详细流程………………………………………………………..………………………47 图1-1 军民融合五大发展阶段………………………………………………………..……………………….50 图1-2 双向融合组织流程图…………………………………………………………..……………………….50 图2-1 军民融合政策发展阶段………………………………………………………………..……………….51 图2-2 军民融合创新性延续示意图…………………………………………………………..……………….51 图2-3 军民融合与结构性改革之间的关系………………………………………………..………………….51 图2-4 军民融合在新时代新周期中与创新、资本、需求的关系…………………………..……………….52 图2-5 军民融合战略能力解析图…………………………………………………………..………………….52 图3-1 国家军民创新示范基地省份分布情况……………………………………………..………………….53 图3-2 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累进表…………………………………..………………….53 图4-1 政府层面军民融合运行框架……………………………………………………..…………………….54 图4-2 园区层面军民融合运行框架……………………………………………………..…………………….54 图4-3 企业层面军民融合运行框架……………………………………………………..…………………….54 图4-4 军工产品研发流程………………………………………………………………..…………………….55 图4-5 民用合作资源地图………………………………………………………………..…………………….55 图5-1 美国军民一体化组织结构………………………………………………………..…………………….55 图5-2 美国军民一体化运作模式………………………………………………………..…………………….56 图5-3 俄国先军后民组织结构…………………………………………………………..…………………….56 图4-4 日本以民带军组织结构…………………………………………………………..…………………….56 图6-1 军民融合发展的四个切入点…………………………………………………..……………………….56 图6-2 军民融合发展要处理好的五大主要关系……………………………………..……………………….57 图6-3 军民融合发展的十一要素和战略发展阶段……………………………..…………………………….57 图6-4 军民融合风险防控组织机构……………………………………………..…………………………….58 研究方法………………………………………………………………………….…………………………….58 版权声明………………………………………………………………………….…………………………….59
12
新时代学刊 2019年第2辑 政策研究
研究背景
近些年,由于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世界在“新平庸”时代的转型发展和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一轮军民融合战略浪潮再度兴起,逐渐成为国际竞争的关
键切入点。世界军民融合在新时代中快速发展,以创新、高效、开放、辐射为特征的国际军民融合战略格局在世界范围内铺开。美国、俄国、日本等国
家相继在本国颁布各种政策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增强技术研发水平,拓展发展渠道,把军民融合的战略性发展作为新时代新动能,全面激发各领域、各阶层的奋斗活力。我国作为世界级大国,在军民融合领域也形成了一套自有的战略体系。
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对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形成了关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科学体系。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战略途径,成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新矛盾背景下,军民融合的战略落地和商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两个主题。因此,为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贯彻落实新时代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特编制此报告。
研究方法 本报告采取了专家访谈、横向对比、案例分析和模型研究等方法。
报告要点
一是新时代军民融合是党的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七大战略之一,
是提升国家发展动能,塑造国际发展势能的重要抓手;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应有之义。
二是军民融合有三大方式:军转民、民参军和双向融合。其中,双向融合是军民融合未来发展的最重要的融合方式。
三是军民融合政策导向以37号文为分界点。在
此之前,国家政策偏重于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防科技工业投资和科研生产方面,以指导意见为主。在此之后,政策的完整性、影响力呈优化趋势,指导性政策框架基本形成,可操作性增强。
四是军民融合战略逐步从进行时到完成时,军民融合发展是军事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性延
续,是结构性改革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推新周期形成的重点突破领域,是构建祖国安全之盾、
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五是军民融合产业发展迅猛,未来发展空间广
阔,航空业、核工业和通信产业会迎来发展新机遇,民参军会形成新亮点。 六是未来三年的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主要做好
五个数字工作,即树立1个目标,找准4个切入点,处理好5大主要关系,配置妥11个战略要素,实行6大关键措施。 一、军民融合的内涵和战略设定 (一)内涵和战略布局
军民融合是一个强国强军的概念。 军民融合是一个融合配置的概念。 军民融合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战略布局。 军民融合要在8大重点领域做出突破,形成6大融合体系。
(二)五大发展阶段
从军民融合发展的历程来看,总共经历了初创期、成长期、发展期、调整期和变革期5大发展阶段。 (三)新时代军民融合的内涵和战略设定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新思路、新战略。同时,报告对于新时期军民融合的内涵和
战略设定做了扩充和调整,以更高的战略眼光、更宽广的视野和更纵深的格局,将军民融合深嵌在建
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中。
军民融合是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的重要内容,
军民融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的七大战略之一,是提升国家发展动能,塑造国际发展势能的重要抓手。
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应有之义。
(四)三大主要融合方式
军民融合就是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的高
度,按照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要求,从中国国情和军情出发,统筹国防和经济建设,形成国防与经济社会动态开放、交互互动、融合发展的国家建设系统的新模式。军民融合主要有民参军、军转民和双向融合三种主要方式。民参军主要有四个
途径,军转民主要由三个途径。双向融合是指综合
13
新时代学刊 2019年第2辑 政策研究
军转民和民参军的优势,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上进行一系列更加广泛的合作。
二、军民融合政策解析 (一)政策发展阶段 略。
(二)政策战略解析
1.军民融合战略逐步从进行时到完成时
军民融合战略逐渐从原有的进行中的融合战略进行时态发展到以节点管控的完成时态,从单一的认知转化为融合科学定位、历史方位、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战略途径和战略保障等一系列的复杂认知,从单一战略体系发展到国家战略生态系统。具体来说,体现在五个方面:
c从发展战略到国家战略 d从问题导向到愿景导向 e从功能一体化到责任一体化 f从“被动防守”到“主动出击” g从“纸上谈兵”到“落子为棋”
2.军民融合发展是军事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的创新性延续
中共十八大以来军队改革一直在进行,特别是2014年9月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了军事理念的四个转变。虽然主要是从战争角度着眼,但强调了“军事创新”的重要性,创新就包括创新体制机制。数年来,从理念转变、军委调整、战区划分到军民融合委员会,军改一直按照这个步骤按部就班的推进。配合军民结合和产业改革的大趋势,最终在渠道开拓、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活力激发的合力下,军民融合发展的创新性延续水到渠成。
3.军民融合发展是结构性改革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4.军民融合发展是助推新周期形成的重点突破领域
5.军民融合发展是构建祖国安全之盾、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石
国家领土主权安全与国家战略利益拓展相互交织;国防安全与国内安全稳定相互交织;传统领域安全与新兴领域安全相互交织;军事安全与其他安全相互交织;现实安全与潜在安全相互交织。要求我们必须用军民融合发展的方式获取和保持相应的战略能力。
当前我国正处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在激14
烈的国际竞争和剧烈的权力格局变动中赢得主动,关键是实现经济系统和军事系统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要形成军民之间强大合力,需要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三、中国军民融合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截止到2016年,我国军工集团中,有2054家
单位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单位,军工单位、民口企业、民营企业各占1/3,其中民营企业增长趋势明显;整个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超过万亿,平均增长速度超过20%;作为军民融合式发展的基础工程即体制机制有了很大改进和提高。 自2009年起,工信部组织开展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目前已在全国22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分7批次认定和挂牌了32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从整体分布上看,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的东中西部分布均衡,其中东部有基地11个、中部有基地9个、西部有基地12个。从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上看,湖南和陕西各有三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河北、辽宁、湖北、四川、贵州和重庆各自有2个国家级军民结合产业基地,其他
为1个。
图3-1 国家军民创新示范基地省份分布情况
据国防科工局信息中心统计,在2000亿元以上
的共有两家,分别是哈尔滨经济开发区和四川绵阳科技城。基地实现工业总值在2000亿元以下1000亿元以上的共有3家,分别是重庆璧山工业园、重庆两江新区工业开发区和宁波鄞州区。余下产值均在1000亿元以下。前八个示范区实现工业总产值占总示范区总产值的60%以上,说明我国军民融合还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新时代学刊 2019年第2辑 政策研究
图3-2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基地工业总产值累进表
我国的民参军企业仍为中小企业为主。净利润规模大于1亿元的不到两位数,平均净利润规模不到3000万元。以军品为主的民营企业,大多以生产元器件、零部件为主。大多数民企现阶段主要涉足电子元器件、零部件等先进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多数处于配套供应商的地位,极少数达到了生产骨干的地位。
军事和民用两大领域之间有很强的通用性,85%的现代军事核心技术同时也是民用关键技术,80%以上的民用关键技术也被直接运用于军事目的。为了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军民深度融合可以发挥积极作用。
(二)发展问题
虽然近年来军民融合取得了飞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军民融合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问题。从根本上来说,军民融合发展面临着三大问题:军地部门对融合发展的认识较为片面、领导体制不够完善和军民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1.军地部门对融合发展的认识较为片面 对国防部门来说,自成体系的思维定势和本位主义观念习惯于自我保障模式;对地方而言,缺乏在各自工作领域中贯彻国防需求的强烈意识,存在着把军民融合仅仅看作是为国防和军队建设作贡献的倾向,影响了地方推进军民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领导体制不够完善
国家主导的军民融合需要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协调管理、强力推动。在融合发展的高层决策方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沟通协调渠道还不够畅通,在涉及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创新体系建设和国家资源统筹管理上,政府和军队、政府有关综合管理部
门之间还缺乏有效地沟通和协调整合机制;在行业管理方面,我国军民融合目前在融合重点领域建构的跨军地、跨部门的协调机构难以将军地之间、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同意见进行高效整合,军民
产业相对分离,造成了资源浪费。例如,当前各地发改委、国防科工办、科技部门,都从不同角度开展军民融合工作,但在政策安排、资源统筹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交叉或矛盾,未形成最大程度合力。
3.军民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 (三)发展前景 1.航空业 2.核工业 3.通信产业 四、军民资源地图
(一)军民融合三大运行架构
军民融合的运行架构在政府层面、园区层面和企业层面是有区别的。在政府层面,目前已经实现
了线上申请和服务。中央军事委员会装备发展部搭
建有全军武器装备采购信息网,是全军武器装备采购需求信权威发布平台,是军工企事业单位、优势民营企业产品和技术信息的重要汇集渠道。由总装备部装备采购信息服务中心负责维护和管理,主要包括采购需求、集中采购、采购公告、政策法规、民参军指导、企业名录、产品技术和服务指南等栏
目。各地方政府也搭建起了供需对接平台。各平台、网站根据国防建设、军方建设和地方发展的需求发布信息,军工集团和民营企业提供方案和操作。达成合作意向后,进行开发生产和研究规划,通过招投标委托开展。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财政资金、基金、PPP融资、担保、审批、资源调度等方面实行
监管和推进。
在园区层面:略。 在企业层面:略。 (二)军方合作资源地图
在中国主要有13个国家级军工企业,都是央企背景,总部多设在北京,在各个地区设有分部。这些军工企业的客户非常多元,包括总参、总后、总
装、武警、公安、海军、空军、二炮、军事院校及军工科研院所。这些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产业中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在技术水平、资源能级方面也远远高于相关民营企业。 相关单位的军工产品研发流程已经很成熟,从
初样评审到最后定型都有严格把控,但是运作效率有待提升。 (三)民用合作资源地图
民营企业也是军民融合的重要参与者,民营上
15
新时代学刊 2019年第2辑 政策研究
市企业作为民企中的佼佼者,对促进军民深度融合,
4.资本支撑:完善投融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资
“民参军”良性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军民融合类民营上市企业遍布中国,但是,京、鲁、苏、粤、川渝的上市企业占据总数的近70%。
五、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经验解析和借鉴 (一)国际军民融合发展经验解析和借鉴 1.美国——军民一体化模式 2.俄国——先军后民模式 3.日本——以民带军模式 4.以色列——以民掩军模式 5.国际军民融合经验探析
(二)国内军民融合发展经验解析和借鉴 从总体来说,地方政府军民融合发展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鼓励军、民用科技成果相互转化应用、支持民间资本进人国防科技工业领域(目前已有十几个省出台了相应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了具体的资金支持计划、支持军转民和民参军的综合性政策。在这个基础上,不同的地区发展出了不同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其中,海淀区、四川省和陕西省三个地区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参考意义的地方军民融合模式。
1.海淀区——市场创新模式 2.四川省——机制创新模式 3.陕西省——集群创新模式 4.国内军民融合经验探析
六、国合建议——军民融合发展战略(2018年-2020年)
(一)发展目标 (二)找准四个切入点 (三)处理好五大主要关系 (四)配置妥十一个战略要素 (五)实行五大关键措施
1.风险控制:全面引入风险管理制度,建立全风险管理体系
2.产业组合:集聚“塔尖”势能,推进产业差异化、结构化和生态化发展
3.协同发展:打造协同创新平台,建立协同一体化发展系统
16
本杠杆势能 5.开放共赢:完善开放共赢机制,建立国际化军民融合发展生态
在战略设计层面,把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纳入国家总体安全战略的整体设计之中,统筹和谋划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战略目标、战略任务、战略方向、战略重点、战略任务、战略路径、战略举措等等,健全和完善军民融合发展国际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制度。
在合作交流层面,潜心打造军民融合国际化发展的技术支撑,稳步推动军民融合向海外利益攸关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上战略通道等境外空间拓展延伸。熟悉国际规则、提升海外运筹能力。利用国内最早走出去的一批能源、资源、基建、运输、金融、通信企业的力量,深入开展军民融合的国际合作,着力开辟军民融合发展的国际空间。打造高端国际军民融合交流合作平台,打造军民融合对外交流窗口。
版权声明
《中国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报告(2018-2020年)》所有文字、内容、图表及表格版权归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本报告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商业目的。如
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报告所使用的数据来源于国家部委网站、国家统计局数据、专项调研及公开资料等。本报告的观点及结论基于以上数据、报告的洞察与分析。
对读者等基于本报告信息做出的战略决策与投资行为,国合华夏城市规划研究院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篇文章为报告节选内容,如有涉及版权纠纷问题,请及时联络我们。
邮 箱: icci2018@163.com 官 网: www.icci.online 微信公众号:国合华夏研究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