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童年创伤经验与个体精神行为障碍的关系研究

2024-08-24 来源:我们爱旅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童年创伤经验与个体精神行为障碍的关系研究

作者:回溯 何利娜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8年第15期

【摘要】在经典的精神分析理论中早有指出,早期经验对人格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童年早期经验多为创伤性经历。本文通过多个研究得出童年创伤经历对个体发展的负性影响,从而指出在教育中家长和教师应注意保护儿童,以免他们受到创伤。 【关键词】童年创伤经历 精神障碍 神经症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5-0240-02 童年创伤经历可能是一次突如其来的重大打击,也可能是一系列打击造成的精神结果。创伤事件的发生打破了儿童的安全感、满足感和自我价值感,使儿童暂时性陷入无助感,并且打破了过去常用的应对机制。创伤虽然始于外部事件但是许多内部变化就会在儿童身上出现,这种变化会持续下去保持多年影响人格的正常发展(Terr,1911)。

各种神经症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可以追溯至儿童时期的创伤性经历,这一论断引起了人们对早期经验的重视。这一问题不仅是单纯的社会问题更是心理学问题。近二十年来,许多研究者对童年创伤与成人心理与人格、精神障碍之间的关系非常关注。许多研究表示童年创伤经历和成人的各种精神障碍高度相关。比如抑郁、焦虑、创伤后应激障碍、人格障碍、物质滥用等。

一、童年创伤经历与强迫症之间关系的研究

Perry(Perry,1995)强调,当遭受创伤时,低龄儿童开始的反应是警觉性增高,这是向照看者发出的寻求注意和帮助的信号,但如果没有得到帮助,随着创伤或威胁的继续存在,儿童接下来的反应就是固着,然后是分离或放弃。从而引起一些障碍,如神经症。 有研究(赵冬梅,2010)曾经采用家庭环境量表(FES-CV)与童年虐待与创伤量表(CAT)以及关于强迫行为的访谈对多名被试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示,强迫症组别儿时创伤和虐待体验更多,更多的是处于不良的氛围,承担了更多应激和压力。童年创伤可能使病人发展出一种对强迫易感的特征,这是一种在应付童年创伤中习得的反应模式,而这种特征将增加以后发生强迫症的易感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传统的家庭环境更容易对儿童造成创伤,在长辈压力之下孩子可能会被迫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或者会受到一些来自长辈的责骂。个人认为,在这种墨守陈规的家庭环境,孩子容易出现压抑或者焦虑从而在某些特殊的应激情况之下容易患上强迫症。 二、童年创伤与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属于癔病范围,早在19世纪著名学者Janet通过对大量癔病病人的观察提出分离的概念,用来阐述癔病产生的机制。其中躯体化症状被视为一种身体与心理分离的结果,而导致这种分离的原因之一就是创伤。研究发现,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性晤谈,收集其病史的过程中,患者童年时期有严重的创伤性经历比如被虐待和丧母,成年以后突出的病症是躯体化障碍和惊恐发作,其发生的加重与分离和劳累联系在一起。发病情景类似于童年的创伤情境,症状表现也类似于过去,提示其躯体化障碍是过去创伤性反应的再次唤起(孟宪璋,2002)。所以躯体化障碍起源于童年时期不可逃避的持续性身体虐待所导致的生理应激反应。症状的形成机制牵涉到情绪的压抑,躯体反应的分离,继发性获益以及受虐型的客体关系内化,而后者导致最创伤主动的追寻倾向。 三、有关成瘾行为

在精神分析的“早年经历”观点中,有研究者认为,网络成瘾的起因可追溯到婴儿口唇期。婴儿通过母体的哺乳获得生理上的满足,并将此作为代表母爱关怀,温暖,安全等美好的感觉和回忆保留在潜意识里。在现实中一旦遇到矛盾冲突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保存在潜意识里免得口唇期满足感被重新唤醒所以会导致一些上瘾行为。比如网瘾,网络使用者为了协调由于本我和超我引起的矛盾和冲突便会以各种各样的精神防御机制来化解生活中的问题以及上网引起的焦虑与负罪感,因此强化了不良的防御机制形成了网络成瘾(赵艳芳,2009)。 四、童年创伤与反社会人格障碍

个体在早年经受的躯体虐待越严重,观点采择能力越低,躯体忽视和性虐待越严重,自身的体验的困扰越高。受到虐待和忽视的儿童长大成人后更容易形成反社会人格障碍,原因可能是由于其生活中与其他人交流互动的结果。影响来自以下几个方面:父母亲或者养育者表现出反社会行为(虐待),孩子难以学习和适应到亲社会的行为(徐凯文,2010)。因此产生了虐待的代际性传承。其次是童年的虐待经历会导致大脑的功能的受损,进而可能导致反社会人格障碍。不过也并不就是所有创伤性经历的个体在长大之后都会有反社会人格障碍。 五、结语

早期经验对个体的负面影响从行为到精神等各个方面。在日常的教育中,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儿童的举止以及为他们创造好的活动环境,避免受到外界的一些伤害。在现如今的大环境下,我们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深入的去着手对这些儿童进行及时的干预专业人士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搞研究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这一点,让理论为实践服务,减少儿童成长经历中负性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Terr L C.Childhood traumas:An outline and outview,American JournalPsychiatry,1991,148,10-20.

[2]赵冬梅.儿童早期心理创伤对人格发展的影响[J].教育学刊,2010,2,22-25. [3]孟宪璋.躯体化障碍与童年期的创伤[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2,10(3),183-188 [4]赵艳芳.精神分析理论视角下的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J].世纪桥,2009,4,148-149 [5]徐凯文.心理创伤、共情缺陷与反社会人格障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0,4,253-258.

[6] Perry B D,Pollard R,Blakely T,et al.Childhood trauma,the neurobiology of adaptation and use-de-pendent development of the brain:how states become traits.InfantMental Health Journal,1995,16(4):271-291

作者简介:何利娜(1993-),女,汉族,陕西延安人,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应用心理硕士专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