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别与地区
从政党体制的变迁看印度政治中的稳定与动荡
陈金英
[摘要] 独立以来,印度政党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现代化带来的利益多元化打破了传统政治发展的逻辑和机制,从而导致了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逐步走向瓦解。1989年以后,印度政党体制逐步走向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格局,这种新的政党体制的成长过程反映到政治发展中,即表现为政治生活中的稳定局面被打破,政治长期动荡不安。随着新的政党体制的逐步确立,印度政局重新趋向于稳定。
[关键词] 印度;政党体制;政治发展;稳定与动荡
[中图分类号] D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55(2005)03-0069-74
与传统社会相反,现代国家大多实行政党政治。
112政党在整个政治体系的运作中充当着动员的工具。
成。同时印度也是一个拥有无数政党的国家,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时期。1951年至1952年第一次全国大选时,全国就有大小政党192个,参选的政党除了国大党以外,还有印度共产党、右翼社会党、教派组
122织/印度教大会0等多个政党。此后的历次选举中,全
因此,政党体制的变化可以用来分析政治发展的变迁
过程。印度在1947年独立后建立起了现代意义上的竞争性政党制度。但是由于国大党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雄厚的实力,再加上反对派长期力量弱小,在独立后的很长时间里印度政党体制表现为多党并存下的国大党一党独大。在此体制下,印度政治保持了较长时间的稳定发展。此后,由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参与的扩大,国大党一党独大体制受到挑战,多党竞争初露端倪,相应地在政治上引起了一定的动荡。随着新的政党竞争格局逐渐确立,印度政局又开始趋向于稳定。本文从独立后印度政党体制的演变出发,分析印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稳定与动荡,试图揭示出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政党体制影响政治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印度政党体制演变的过程
与印度现代化进程的发展相伴随而生的,是印度政党体制的演变。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制国家,政党在印度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宪法上,独立后的印度政府由议会中选举产生的多数党组
国的政党和参选的政党数目有增无减。在这种多党并存的政党格局下,印度政党体制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在这里以1952年的第一次大选以来人民院历次大选的结果和政府组成来分析。
第一个阶段是独立后的前20年。这一时期的政党体制表现为国大党一党独大。学术界对此有较大的
132
共识。在1952)1962年的前三次大选中,印度政坛上
虽然存在着几十个政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向国大党的执政地位挑战。前三届人民院和各邦立法会议的选举结果充分证明了国大党一党统治地位的稳固性。在1952年、1957年和1962年的人民院大选中,国大党分别获得了全部票数的45%、47.78%、44.72%,人民院议席总数的74.4%、75.1%和73.07%。在各邦的立法会议选举中,国大党分别获得了议席总数的68.
142
2%、65.7%和58.37%。除印度共产党在1957年的喀
拉拉邦选举中获胜之外,国大党在其他所有的邦都取得了绝对多数席位并处于执政地位。这一时期,国大
#69#
从政党体制的变迁看印度政治中的稳定与动荡
党不仅保持了在联邦和各邦政府中的执政地位,而且维持了内部的团结与合作。
第二个阶段是从1967年至1989年的英#甘地和拉#甘地时期,印度政党体系可以称作/国大党)))反对
152
党0体制。这一时期的印度政党体系中,反对党的力
根据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原则,组成政府的政党必须是在人民院选举中赢得多数的政党或政党联盟。如果某政党或政党联盟没能获得人民院的多数席位,但
是能够争取人民院中多数派的支持,通过人民院的信任表决,也可以由该政党或政党联盟组织政府。这种政府往往被称为/悬浮议会0(hungparliament)下的/悬挂政府0(hunggovernment)。在这种悬浮政府下,执政党的同盟党可以通过撤销其支持而变成事实上的反对党,与其它政党联合通过信任表决倒阁。1989年后的历次大选中,印度进入一个悬浮议会和联合政府的时代,没有一个政党能够在大选中赢得半数的选民。要取得在议会中的组阁权,各政党必须尽可能的建立起一个政党同盟,实行联合执政。从1989年后的六届政府来看,都不是由某一政党单独组阁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独立以来的印度政党体制经历了重大的转变。
二、当前印度政党体制分析
1989年以后的印度政党体制发生的重大变革,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从一党执政转变到多党联合执政,意味着印度民主政治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的阶
172段。学者们普遍认为印度的政党体制进入到多党制
量大大增强,不仅开始在邦一级政府中取得执政地位,而且进入到联邦政府组成的角逐过程中,成为执政的
国大党不得不考虑的威胁。1967年的第四次大选是一个分界点。此后,国大党经历了三次严重的分裂,而反对党的力量迅速崛起。国大党在历次大选中得票率的变化清楚地表明了它的衰落趋势。在独立后的前三次大选中,国大党的平均得票率为46%;第四次到第八次大选的得票率平均为42%;第九次大选为39.5%;第十次大选中,尽管出现了拉#甘地被刺的同情浪潮,其得票率也只有36.5%。在1977年的大选中,国大党一度遭到惨败并失去政权。在邦一级政府中,国大党更是损失重大。1967年的大选中,全国有17个邦落入了反对党的手中。到1989年前夕,国大党在全国20多个邦中只有略多于半数的邦仍保持着执政地位,这些邦主
162
要集中在西部和北部地区。国大党丧失一党独大的
垄断地位,并一度于1977)1980年间失去政权,但是由于它比反对派拥有较大的选民支持,基本上在全国大选中能够赢得多数而单独组阁。而且反对党仍然处于动员和崛起过程中,其执政同盟极其脆弱,所以政党体制的结构基本上仍以国大党为核心。
第三个阶段从1989年的第9次大选开始,这一时期印度的政党体制表现为逐渐过渡到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格局,印度民主政治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之前的政党体系下,政治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国大党内部的冲突而不是国大党与反对党之间的冲突。在政治过程中,通常是国大党设定政治议程而反对党对此做出反应。而在1989年以后,国大党成为众多主要政治参与者中的一个,国大党不再仅仅设定自己的政治议程而必须要对其它的政党做出反应了。随着国大党内部的进一步分裂和人民党、印度人民党的先后崛起,国大党主宰印度政府的局面被打破。印度的政党政治开始出现多党制的雏形。但是人民党迅速衰落,印度人民党实力猛增并成为能与国大党并驾齐驱的惟一政党。由于一度出现的三足鼎立局面没有持续下去,没有其它政党能够与这两大政党相抗衡,印度的多党制朝向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格局发展。在这种政党体系下,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能单独执政,但是为首的组阁政党却在两大主要政党之间轮流。
阶段。的确,目前的印度政党政治是通过多党竞争、联合执政来实现的。但是相对于典型的多党制国家而言,印度的政党体制也有自己的鲜明的特点,表现出向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体系发展的趋势。
通常意义上,多党制指一个国家存在多个政党,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能在议会中取得法定的多数席位单独组阁,政府通常是由多个政党联合组成的。多党制在不同的国家根据各政党的实力表现为不同的形式。1989年以后的印度多党制表现为,执政同盟主要围绕着三个同等规模的政党(国大党、人民党和印度人民党)组建,逐渐向围绕着两大党(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组建过渡。从1989年以后的历次大选来看,1996年的大选是一个分界点。在此之前,印度多党制格局初露端倪,多党格局中主要的竞争者集中在国大党(IndianNationalCongress,INC)、从国大党中分裂出来的维#普#辛格领导的人民党(JanataParty,JP)、印度人民党(Bhar-ativaJantaParty,BJP)三者之间,印度政坛一度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1991年大选以后,人民党的选民比例逐步下降,联合阵线(AllianceFront,AF)发生严重分裂,而印度人民党的选民却逐步增加,与国大党近等。
#70#
5国际论坛62005年第3期
自1996年以后,三个同等规模的政党主宰的多党制格局开始演变为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体制。印度人民党迅速崛起,与国大党的实力旗鼓相当,一度被人们看好的人民党及其同盟实力下降。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成为印度政坛上最大的两个全国性政党,大选也开始围绕着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两大党展开竞争。萨托利认为,那些让主要政党在竞选或组建联盟时不得不考虑到的政党,叫做/相关政党0。如果一个政党弱小到大党根本不用担心其争取自己的追随者,这个政党就叫不相关政党。同样,如果一个政党连参加组建执政同盟的必要都不存在,那么它也是不相关
182
政党。印度政党的数量众多,用/相关政党0这一概念
以分享政权,或者自身组成同盟形成单一的政治势力如联合阵线以夺取政权。但是从1991年以后的选举结果来看,后一种情况出现的几率较小。1997年6月至
1998年4月的高达政府之所以能够成立,乃是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互不妥协的结果。而且此后这种作为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之间的第三种势力发生了严重的瓦解,几乎从印度政坛上消失了。尽管1991年以后的几届政府极不稳定,但是人民院中第一大党和第二大党的位置非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莫属,两党席位总数占到全部议席的半数以上。政府基本上是在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各自与其它政党组成盟友、两大联盟轮流执政之间摇摆。从目前印度政治的发展来看,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势力逐渐稳定,其它政党还未曾表现出迅速崛起挑战两大党地位的迹象。同时也可以预测的是,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人民院中第一大反对党的位置仍将在这两大政党之间轮流。(从表1中可以看出1989年以后政党力量的对比)
来分析那些成为国大党及印度人民党争取的对象或考虑的对象以区别那些无数作用很小的政党是非常有用的。这些相关政党包括除了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之外的全国性政党和主要地方政党。这些/相关政党0实力都不足以与这两大党抗衡,它们或者与这两大党结盟
表1 1989年以后历次人民院大选各主要政党议席分布及组阁政党
选举年份总议席
1989525INC 193
主要政党及政党联盟议席分布
BJP
JP 141
OTHERS105
组阁党
JP86
1991509INC 227
BJP 119 JP 60 OTHERS103INC
1996545INC 140
BJP 161
JP/AF 160
OTHERS84AF
1998545INC+ 167(INC 141)
BJP+ 252(BJP 176)
OTHERS126BJP
1999543INC+ 133(INC 112)
BJP+ 298(BJP 182)
OTHERS112BJP
2004542INC+ 220(INC 145)
INC+ 220(BJP 138)
OTHERS137INC
资料来源:¹李芳、刘沁秋:5印度)))在第三条道路上踯躅6,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ºhttp://www.indian-elections.com
在这种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体系中,政党之间的结盟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因为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能赢得议会中的多数,都必须尽可能的寻找到更多的盟友,以保证在大选中取得人民院中的多数席位,实
现组阁的目标。但是,如果同盟政党越多,各政党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就会越多,要在今后的政府任期中取得一致保持团结也就越困难。因此,对于这种多党联合执政下的组阁政党而言,建立一个/最小规模的最广泛政党同盟0就是其努力的目标。这种同盟要足够广泛以致能够在议会中取得多数的席位,不至于因为某个
同盟党的退出导致内阁倒台;同时又要将这种同盟数目限制在最小规模的水平上,保证联合起来的同盟不至于因为成员数目过多分歧过大而难以协调。从国大党和印度人民党两党近年来的竞选策略来看,建立一个规模合适的政党联盟是至关重要的。1998年大选,印度人民党靠着十几个小党的支持组织了联合政府,但执政仅13个月便由于全印德拉维达进步联盟退出联合政府而倒台。在1999年举行的第十三次大选中,印度人民党与13个小党组成全国民主联盟联合竞选才得以获得多数议席。组阁后,该党为防止重蹈复辙,
#71#
从政党体制的变迁看印度政治中的稳定与动荡
将联合政府的盟党扩大到24个,这样即使有个别政党撤消对它的支持,联合政府也不至于垮台。2004年大选,国大党作为曾在印度政坛叱咤风云数十年的大党,一改过去坚持独立组阁执政的做法,开始放下身段,与一些有实力的地方党派组成政党联盟。事实证明,这一策略为国大党最终在大选中获胜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印度政党体制变迁的政治学分析
政党作为政治机构的确定性特征在于,政党是将国家机构与公民社会联系起来的机制。无论一个政党是否已经自由当选为执政党,这种联系机制都在发挥作用,并进而可以细分为一系列的组合功能:目标达成;利益表达;社会化与动员;精英形成与录用。政党制度的发展与政治的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政治的发展会引起政党制度的变迁,而政党制度的演变反过来又会为政治的发展提供支持或增加不稳定因素。通过分析印度政党制度的发展过程与印度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可以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些相关性因素。
大部分后起的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往往会出现由于政治意识和参与的扩大而带来的政治上的不稳定。按照亨廷顿的说法,通过建立稳定的政党制度可以减少这种不稳定的可能性。进行现代化的政治体系的稳定程度,决定于其政党的力量强弱。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可以保证进行现代化的国家有高水平的
1102
政治稳定。印度独立后持续20年的政治稳定,显然与它拥有一个强大的政党是分不开的。国大党一党独大的政党体制为印度的政治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基本一致和政治生活中的团结,从而为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稳定的社会条件。国大党能发挥这种作用,一方面与它在印度独立过程中的革命党地位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它在独立后所实行的路线有重要关系。作为一个相当多元的社会,独立后的印度不仅面临经济上的阶级冲突,同时还存在宗教、种姓、民族和语言的多重分裂。尼赫鲁的/社会主义类型社会0思想在很大程度就是力图弥合这种分裂的产物。在意识形态上,国大党力图将各种多元的利益和冲突整合进政治过程,同时由于它拥有高水平的政治录用,因此能够最广泛地吸收各种不同的政治势力。而且,在这种政党体系下,新的集团和力量只能靠参加国大党才能进入到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当中。政治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国大党内部各派别之间的冲突,而这种内部矛盾也能保持在控制之中,合作
192
仍然具有优先性。因此,尽管当时印度政坛上虽然存在着几十个政党,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政党能够向国大党的执政地位挑战。这种统治地位压制了政治生活中的冲突和分裂,保持了稳定,印度也被普遍认为是非西方世界中少数几个政治稳定的民主国家。
独立后20年的现代化努力,使得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传统社会中原始、和谐、平衡的状态被打破,旧的社会结构开始解体。各种新兴的社会力量开始产生并日益壮大,社会利益趋向于多元化和复杂化。正如布莱克所说:/现代化带来的问题与其提供的机会一样重大,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必须把现代化看作是同时具有创新和破坏作用的过程,它既提供了新的机会,也可能使人类付出混乱和痛苦的代价。0在这个过程中,原先被压制的各种利益和力量开始觉醒并要求在政治上取得参政权。由此带来的是政治上的分歧开始出现,妥协和让步不再能让人满意。现代化使国大党越来越难以对各种社会势力兼收并蓄,并同时满足这些不同有时候甚至是互相对立的利益。与此同时,国大党内部也开始出现了难以调和的矛盾。1969年国大党的第一次分裂不仅对国大党自身有着重要影响,也对印度的整个政党体系影响深远。国大党原本象征着民族团结的政治一致性被破坏了,此后,党派之间的政治行动日益由合作转向对
1122抗。这个阶段印度政党体系中国大党一党独大的地
1112
位开始动摇,不仅表现在其它政党在人民院中占有越来越多的议席,而且这些政党在邦一级的政府中取得了政权。试图调和对立利益、走中间路线的国大党受到来自左翼和右翼两个方面的批评。但是这时反对党还处于觉醒、成长过程中,没有自己、鲜明、稳定而且富有成效的政治纲领,难以对广大选民有吸引力。而且它们自身也经历着不断的分裂组合,从而无法形成一个个强有力而且持久存在的反对党。或者说,反对党基本上还停留在反对派的阶段因而无法形成根本性的挑战。同时由于国大党的历史传统以及它的运作惯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保持了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作用。在没有其它更好的政党作为替代选择的情况下,人们尽管对国大党已经相当不满,但是他们也认为如果不是由国大党来领导,也没有其它政党可以做的更好。因此,在经历了1967年大选的第一次挫折后,国大党在此后的将近20年时间里仍能保持印度第一大党的稳固地位,从而保持了印度政局和政党政治的相对稳定。
以1989年为标志,不断此消彼长的反对派正式形
#72#
5国际论坛62005年第3期
成了稳定和持久的反对党,政党体制的分裂格局最终确立下来,印度政局的动荡日益明显。在这种分裂体制的初期阶段,各主要政党的目标在于壮大自己的势力或者削弱对方的势力。由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不可能通过短暂的努力超越国大党,实现政治承诺,争取到众多支持者,因此意识形态就成为各政党吸引选民的重要武器。人民党和印度人民党的兴起与衰落过程最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主要政党在意识形态和政策方针上往往针锋相对互相攻击,以争取第一大党的地位从而取得议会中多数。而其它政党则与这两大政党保持等距离以突出自身。由于各政党的领导人都有理由希望自己进入政府,即使他们的政党或议会团体只占据议院中的少数席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没有特殊的动力促使政党领导人缓和、折衷本党纲领和原则的纯粹性、僵硬性与极端性,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吸引更广泛的选民的支持。相反,这些政党有必要强调它们在意识形态上的纯粹和独特性,使自己的政党与其它的政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区别开来,以便动员党员的支持。1989年上台的人民党一度因反对国大党的腐败而吸引了众多选民,被人们看好,但是由于在意识形态及路线方针上与国大党并无二致,因此在其许诺的政治目标无法实现以后便迅速失去了吸引力。印度人民党成立之初,由于淡化教派主义色彩,企图在吸引印度教徒的前提下不至于过分招惹其它教派,结果影响十分有限。1989年宗教派强硬人物阿德瓦尼担任该主席后,强调维护印度教派利益,其/印度教沙文主义0观念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在1991年的大选中获得89席,1996年中获得119席,1998年更是超过国大党成为议会中的第一大党。而在此期间,印度人民党大打宗教牌,不惜挑起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从而将自身的存在灌输给印度民众是其发展速度惊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通过意识形态区别其它政党甚至通过挑起纷争强化自身的存在,既是这一时期新的政党体系形成过程中政党斗争的一个结果,也是印度政治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进一步的结果是,在这种新的政党体制形成初期,由于没有一个政党有希望独自执政甚至能够主导一个政府,因此没有一个政党的党纲有可能得以切实贯彻,相应地在意识形态上折衷用更加实用主义的态度来解决实际问题也没有引起各政党领导人的重视。在这种情况下,各政党的领导人不是致力于真正的社会问题,而是全神贯注于纯粹的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问题以保持自己的选民群体,或者挖空心思打击反对党
1132
阻止其执政。在权力的斗争和转移过程中,各主要政
党缺乏合作的愿望和动力。1996年的选举最好地说明了这一现象,联合阵线的上台就是最好两大政党之间互不让步的结果。由于国大党不甘心自己多年的一党组阁地位被取代,在对新崛起的主要对手)))印度教人民党执掌政权上主要采取对抗行动。国大党的主要针对目标是印度人民党,因此为了达到不让选举产生的第一大党)))印度人民党上台组阁的目的,在自身组阁无望的条件下不推选总理候选人,放弃组阁权,转而支持联合阵线。但是由于国大党和联合阵线之间缺乏合作的真诚和基础,联合政府很快就垮台了。这一时期印度政坛中的动荡不安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新的政党体制形成过程中政党之间斗争的结果。这种多党竞争局面是一种破碎的多党制格局,各党派之间彼此缺乏信任和联合的基础。
一般认为,印度的多党制造成了印度政局的不稳定。但是在瑞士和斯堪的那维亚民主国家的经验证明了多党制是可以创造出稳定而温和的政治的。因此,政治稳定和不稳定不能简单的从执政的政党数量来区分。为此,萨托利区分了/适度多元主义0和/极端多元主义0政党制度的差别。在/极端多元主义0情况下,政党可能会以/远离中心0或离心的方式进行竞争。政党不是采取中间主义的立场,而是在意识形态上走向极端,致力于进行在/政治上出价高于别人0的竞争。相反,在/适度多元主义0的情况下,政党以/追求中心0或向心的方式竞争。他们的纲领和承诺以吸引/处于中间0的投票者为目标,较少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上的独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生活趋向于平静和稳定。在印度这样一个存在着文化上的极端多元主义的国家,/政治上的适度多元主义0就是必不可少的保持一致的手段。独立以来,国大党的世俗主义一直是印度社会的主流,这种中间调和路线赢得了相当程度的认同。因此在一种新的政党体制形成过程中,新兴政党往往通过强调意识形态来凸现自身,在竞选中来赢得选票。但是一旦这些政党取得了其应有的地位,在新的政党体制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参与了政权,就不得不把自身意识形态上强烈的排他性原则隐藏起来了。印度人民党利用印度教增强了实力,并通过削弱其选民的世俗主义思想而最终上台执政。但是一旦在位,它在宗教政策上与此前的几届政府相比并没有走得太远。1998年印度人民党及其盟友公布的/治国议程0即是证明。这前后转变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其成立之初因为担心被无限期地拒绝参与政府而必须在意识形态上与对
1142
#73#
从政党体制的变迁看印度政治中的稳定与动荡
手针锋相对,而在上台之后面临政治稳定及实际的执政需要则不得不考虑妥协,承认这种多元性了。因此在新的政党体制逐渐确立,各主要政党在新的政党结构中的地位逐渐稳定后,政治生活中的秩序就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这也是近年来印度政局走向平稳的重要原因。
与此同时,由于两大政党都意识到不可能通过壮大自身的势力来达到削弱对方把对方变成绝对的少数,政党及其领袖就会能够理性地接受成为合法的反对派的事实,不再纯粹的为阻止对方组阁而作倒阁的努力。各政党都意识到无休止的制造政府倒台和政治动荡对于自身并无好处,因此在政党的发展上开始向更加务实的实际工作方面努力。在竞选中,越来越多地强调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方案。政党承认竞选的失败并接受选举的结果是一个政党体系逐步成熟的标志。在这种情况下,接受选民的选择和政党之间讨价还价组成的联合政府,保持政治过程的稳定是各政党的共同价值取向。1999年大选再次失败以后,国大党开始接受印度人民党继续执政而自身居于反对派的事实。而此次印度人民党也在大选结果公布后也很快表态将成为议会中的反对派。从目前的趋势来看,此届国大党政府还不可能出现反对党组织倒阁的局面。由此也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印度政坛将保持相对稳定,1989年以后内阁频繁倒台的局面不大可能重演。这种稳定的政治局面是新的政党体制形成之后所带来的结果。
总而言之,从1989年以后印度政党体制的发展来看,印度政治发展过程的波折正是新的政党体制形成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旧的政党体制被打破,新的政党体制又未真正确立,政党的分裂和重组、政党政治中的一致与冲突均在政治生活中得到反应。而这种变革的起因又是因为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多元化给传统政治发展的逻辑和机制带来了挑战,打破了原有的政党体制。二者之间具有共生性。随着两大党制下的多党竞争体系的确立,这种成长过程中的动荡不安将逐步淡出政治舞台,印度政治生活中的稳定局面将得到较长
时间的保持。
[注释]
112亨廷顿:5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61M2,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433页。
122李芳、刘沁秋:5印度)))在第三条道路上踯躅61M2,四川人
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93页。
132国内以叶正佳先生的观点为代表。西方学者中,[美]斯坦
利#A.科查内克:5印度国大党)))一党民主制的动力6中认为1967年的大选标志着印度政治体制从一党统治制向多党制转变的开始,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26页。印度学者雅达维也认为印度政党体制的第一个阶段是一党独大的/国大党体制0,独立后持续20年。Y.Yadav,/Reconfigu-rationinIndianPolitics,0EPW,January13-20,1996,第95)104页。
142斯坦利#A.科查内克:5印度国大党)))一党民主制的动力6
1M2,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06页。
152/国大党)))反对党体制0的提法出自雅达维对印度政党体
制的研究结果,对此本文基本表示同意,但是在这一阶段的时间划分上有所保留。雅达维认为这一阶段持续到1993)1995年的邦选举,本文则认为1989年的第9次大选更有象征意义。
162梁洁筠:5尼赫鲁家族浮沉记61M2,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
第299页。
172叶正佳:5从印度议会民主体制的发展历程看第12届人民院
大选61J2,5南亚研究61998年第1期。
182转引自迈克尔#罗斯金:5政治科学61M2,华夏出版社,2001
年版,第230页。
1925布莱克维尔政治学大百科全书6/政党发展0条1M2,中国政
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1页。
1102亨廷顿:5变动社会中的政治秩序61M2,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440页。
1112布莱克:5现代化的动力61M2,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第23)24页。
1122弗兰克#R.弗兰克尔:5印度独立后政治经济发展史61M2,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47页。
1132参见劳伦斯#迈耶:5比较政治学)))变化世界中的国家与
理论61M2,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85页。
1142转引自迈克尔#罗斯金:5政治科学61M2,华夏出版社,2001
年版,第230页。
作者简介:陈金英,上海对外贸易学院法学院助教,复旦大学2004级博士生。(上海,200433)收稿日期:2005-01-13修改日期:2005-01-20
#74#
CountryandRegion
53 ThreeYearsandaHalfAfter/9#110)AStudyofAmericanPollsby MeiRenyi
ThreeyearsandahalfafterSeptember11,newchangeshavetakenplaceintheUnitedStatesofAmerica:domesticdiv-i
sionhasintensified;oppositiontotheIraqWarhasforthefirsttimebecomegreaterthansupportofthewar;thenumberofpeoplewhoopposethesacrificeofcivillibertiesforwaronterrorismhasincreased,butthedangeroussignisant-iimmigra-tiontrendisstillverystrongwhichactuallyreflectshowAmericansviewthemselvesandothersandhowothersviewAmer-icans.Thegapbetweenthetwoperceptionshasgrownwider.
58 Think-TanksandG.W.BushpsForeignPolicyby ZhangChun
Itisanimportantphenomenonthatthink-tankshavebeengreatlyinvolvedintheU.S.politics.Think-tanksgenerate/new
thinking0,provideexperts,givevenuetobuildingsharedunderstandingonpolicyoptions,educateU.S.citizens,andprovidethird-partymediationforpartiesinconflict.G.W.Bushalsoappointedmanyanalystsfromthink-tanks,especiallytheneo-conservativeonestoserveinthegovernment.Thetheoryofpresidentialcharacterandpoliticalcyclewillprovideussometheoreticalframeworkforforecastingthatthink-tankpsroleinforeignpolicyofG.W.Bushpssecondtermmayin-crease.
64 AnalysisofJapanpsMilitaryStrategicAdjustmentinthePos-tcold-warEra
by LiJianmin
Aftertheendofthecoldwar,thepursuitofthestatusof/ordinarycountry0becomesthethemeofJapanesepolitics.Cen-teringaroundhow/tomakecontributiontointernationalsecurity0,JapanhasmadegreatadjustmenttoitsmilitarystrategythroughparticipationinUNpeace-keepingoperations,reinforcementofJapan-Americanalliance,andstrengtheningofin-dependentsel-fdefensecapacity.Restrictionsonthemilitaryactionofthesel-fdefensecorpshavegreatlyweakened.Inthenewcentury,/preemption0hasactuallybecomeJapanpsmilitarystrategy.Japanhasacceleratedtheprocessofturningit-selfintoamilitarypower.
69 ThestabilityandturbulenceinIndianpolitics:analysisofthechangeinIndianpartysystem
by ChenJinying
Indianpartysystemhasundergonethreestages.Theunderlyingreasonisthatthemult-idimensionofinteresbroughtaboutbymodernizationbreaksthetraditionallogicandmechanismofthepoliticaldevelopment,whichleadstothecollapseoftheone-partysystemdominatedbytheIndianNationalCongressParty.Since1989,Indianpartysystemhasbeenmovingto-wardsamult-ipartycompetitionunderthedominationoftwomajorparties.Asareflectionofthedevelopmentofnewpartysystem,Indiapspoliticalstabilityhascometoanend,usheringinaperiodofpoliticalturbulence.Withtheconsolidationofthenewpartysystem,Indianpoliticswillmovetowardstostabilityagain.75 AnAnalysisonGermanFinancialSituation
by YuanJianhua
ByanalyzingtheReportontheFinalAccountingofRevenueandExpenditureof2004andtheReportofBudgeton2005F-i
nancialYear,wecandiscoverthefinancialsituationofGermanyatpresent.ThetworeportsalsotellusthetrendofGer-maneconomicpolicy,andwhetherGermanycanabidebytheStabilityandGrowthPactoftheEuropeanUnion.
#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