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流量套餐,能别扎心了吗

2021-10-25 来源:我们爱旅游
流量套餐,能别扎心了吗

作者:刘艳

来源:《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17年第12期

文\刘艳

近日,有关“老用户不能自由更改新套餐”的消息让电信运营商再次陷入口诛笔伐。

互联网套餐是电信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合作的一项业务。和传统套餐相比,它的优惠力度非常大,但“仅限新用户办理”的规定招至许多老用户的不满。

专属流量卡受追捧

时下流量需求飞速增长,同时获取用户也是运营商与互联网公司的共同需求,于是两者一拍即合,推出专属流量卡。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中国联通则成为这股流量运营新模式的主要推动者。

这种专属流量卡也被称为互联网套餐,源起于2013年8月广东联通与腾讯微信合作推出的“微信沃卡”。2016年10月,中国联通与腾讯合作推出定制流量卡“大小王卡”,迅速受到用户追捧。

尤其是腾讯“大王卡”,不仅腾讯系的应用全部免流量,而且其他手机应用所产生的流量资费也很便宜——只要每天1元就能包500MB省内流量。算下来,一个月花30元加19元月租费,就能获得15G本地流量。

如今,中国联通席卷流量卡市场。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以来,中国联通就与21家互联网公司联手,合作范围遍及金融、出行、支付、视频、直播、外卖等领域。

各类流量卡对中国联通的业绩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也给另外两家电信运营商带来了压力。当然,他们不会甘于沉寂,如中国电信也陆续推出了十余款流量卡。

此外,受KPI(关键绩效指标)导向和业绩考核的压力,新用户成为运营商争夺的焦点,当移动用户数几乎接近中国人口总数的当下,运营商新用户拓展的难度便可以想象,互挖墙角、对新用户给予甚至低于成本价的优惠政策,成了运营商最有效的获客手段。

自由选择套餐指日可待

由于老用户的套餐普遍较新套餐资费偏高,电信运营商限制老用户办理新优惠套餐一直被诟病,专属流量卡更显得原有的套餐性价比极低。老用户自由更改新套餐的呼声越来越高,引起了相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日前,工信部表示已约谈三大电信运营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一是不得推出限制老用户选择资费的方案,并且要求企业来梳理排查现有的资费方案,如有限制用户资费选择权的行为,立即整改。

二是妥善处理用户相关的投诉,对于用户提出的套餐变更需求积极沟通解决,对于部分与第三方互联网公司合作推出的、不能实现网上直接办理的套餐,通过人工处理的方式为用户办理套餐的变更相关手续。

三是要求企业明确对互联网类的套餐相关系统有一个改造计划的时间表,应该及时对社会公布,尽快实现为老用户在网上直接办理。

此后,三家运营商均表示将严格执行已经发布的有关规定,妥善处理老用户限制选择套餐的问题。

事实上,电信运营商的“全国本地流量”政策也被吐槽多时。

客观地说,电信运营商本地流量赠送力度很大,那些不经常出差的本地用户几乎不用额外买流量。

但那些需要频繁出差的人就很闹心了。按照运营商当前的政策,流量使用顺序是先全国再本地后赠送,会造成经常出差的人全国流量不够用,本地流量爆棚,赠送的流量估计又原封不动还给运营商的情况。

电信行业专家柏松说“虽然对全国流量、本地流量敏感的人群在用户中占比很小,但他们往往是流量大户。虽然三家电信运营商在这场一边倒的舆论声讨中态度暖昧,但联想之前关于流量不清零整改的效率和效果,用户自由选择、转换套餐的日子不远了,估计流量区分本地和全国的问题也会得以改善。”

旧思路难以引领新趋势

业内外一致判断,电信运营商将做出改进让步,但这种对运营商持续施压换来的结果是否合理仍存争议。虽然运营商的能力和服务水平尚待提升,但用十年前的思路来管理今天的市场显然已不合时宜。

通信行业专家陈志刚表示,互联网套餐是运营商借助互联网公司的资源开发的面向特定用户群的产品,现在老用户提出要把已经吃了半截的套餐换成互联网套餐,契约的意义何在?运营商以后还能不能用不同的产品区隔不同的用户?

陈志刚认为,对中国联通来说,针对新用户开发的互联网套餐如果老用户不换卡也能用,不仅失去了最初产品的设计动机,中国联通凭借开发和销售互联网产品这一核心杀手锏实现转型和业绩反转的梦想就破灭了一半。

但是,中国联通作为进行整体混改的电信运营商,在这方面会给行业带来什么样的示范效应,值得关注。

比如,当前电信运营商的套餐资费设计过于复杂,需要有精算师般的智慧才能看明白。电信行业独立分析师付亮说:“让用户真正有选择权不容易。运营商仍需积极引导,不要让用户去海量套餐中‘大海捞针’。”

归根结底.此次事件之所以会演变为对电信运营商不满,关键在于电信运营商的优惠偏向新用户,对长期在网的老用户、高端用户重视不足。

电信运营商推出套餐的本意是“用不同的产品区隔不同的用户”。但运营商们并未如愿,而且把自己搞得很狼狈,这说明他们尚待精细化运营。

陈志刚认为,这一场流量风波让用户很“扎心”,也让电信运营商很“扎心”。无论是经营者还是管理者,如果还沿用十年前的思路,已不能适应流量时代的新要求。(据科技日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