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回忆我的父亲谷文昌

2022-04-15 来源:我们爱旅游
回忆我的父亲谷文昌 口谷豫闽/口述洪钧管根荣/整理 “从 耋 萋嚣 记群众。”渐渐地,我们兄妹割水稻、挖 放”到宁化县,被任命为隆陂水库的总 水渠,样样拿手。有一段时间,我割水 指挥。虽是当领导,但他总是冲在工作 始终是以一个劳动者的面貌出现。”2015 年清明节,窗外细雨霏霏。时值“人民 的好书记”谷文昌诞辰100周年,厦门 检验检疫局退休干部、谷文昌的大儿子 谷豫闽应本刊之邀,深情讲述了记忆中 的父亲。 “你是勤务员的儿子” 1950年,父亲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 长江支队第五大队第三中队党小组长时 按照上级的命令接管了福建东山县。包 括任县委书记的1O个年头,他在这个岛 上一待就是14年,期间总是与群众待在 一起,家里很难见到他的身影。植树造 林、治理风沙、修建水库的现场,总少 不了他瘦削的身影。 虽然身为领导,但父亲年轻时的确 是干农活的好把式。来到东山后,他特 意找人打造了一套农具,有锄头、有镰 刀。每次下乡,他都带着那套农具,下 到田里与农民一起干活,对农民嘘寒问 暖。同时他还对身边的秘书、勤务员说 道:“你们跟我下乡,可不能只站在边上 看着,得跟大家一起劳动。” 在他看 来,只有一边干活,一边和群众聊天、 谈工作,才能听到群众真正的心声,才 是真正深入群众。 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 我们。自我初中开始,每年寒暑假父亲 就把我们兄弟姐妹几人带到农村,下地 干活。刚开始,我也不乐意,冲他抱 怨:“我们又不是农民不用赚工分,为什 么不把时间用来读书、休息?”他严肃地 对我说:“你吃的东西都是农民辛勤的付 出,来之不易,你得去参加劳动,才会 懂得珍惜。”怕我们这些干部子弟有优越 感,父亲经常提醒我们:“我是群众的勤 务员,你是勤务员的儿子,时刻不能忘 稻的速度在村子里数一数二。 “不能一饱忘百饥啊!” 6O年代初是新中国特别艰难的时 期,我家兄弟姐妹共6个,再加上还有 外祖母、舅舅等亲戚需要接济,生活相 当困难。那会儿我正是十四五岁长身体的 时候,可早晨吃的总是米汤配地瓜、咸 菜,每到中午放学,连走回家的力气都 没有了。冬天到了,我们没袜子、衣服 穿,就跑去捡别人不要的袜子和衣服, 再由母亲翻新后接着穿。我穿小了,再 传给弟弟妹妹们。子女如此,当书记的 父亲也如此。他唯一的大衣就是从旧衣 摊里淘的,洗得干干净净的,很是喜欢。 但平时他舍不得穿,只是在开会或有重大 活动时才穿,之后像宝贝一样收着。 “你们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 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父亲常 常这样教育我们。1964年,父亲被调往 福州林业厅任职,上任时,他带着两罐 自制的腌菜。大家都在开他玩笑,他却 笑道:“自己做的,吃惯了,不吃不行。” 我上大学那一段时间,家里养了兔 子、鸡,但家人却很少吃,大多让父亲拿 去卖了,把换来的钱支援有困难的群众。 在他生病的时候,唯一的补品就是鸡蛋。 “年轻人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 “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干净, 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他常对家里人说。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指挥 不在第一线,等于空头指挥”,他对身边 的人讲。 多少年来他的手总是很“干净”,从 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他的腰杆却被常 年的艰苦工作压弯了。 1969年冬,父亲被提前半年“下 一线,以56岁年过半百之躯与群众们一 起抬大块的石条,直把平日里挺得直直 的腰杆给压弯了。 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为了能好好照 顾他,1970年我毕业时主动要求分配到 宁化县与父亲一起工作。当我将这一想 法告诉父亲时,得到的竟是父亲严厉的 批评:“你不要和我在一起,你们年轻人 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就这样,在父亲 的“干预”和鼓励下,我主动要求调到 宁化县最偏远的地方工作。哪里条件艰 苦,但有父亲做榜样,我很快就和当地 的群众打成一片,用所学的知识帮助他 们种起了双季稻。 1972年,父母调到漳州工作,我还 留在宁化。当时父母两人身体都不好, 而我的,I"JL子由于先天性心脏病也时常 住院,我试着向父亲求情:“让我们调回 漳州照顾二老吧?”父亲不同意:“你们 在那边就好,我们有组织照应。” 对家里人来说,父亲就是这样一个 不近人情的“老顽固”。母亲与父亲同为 南下的老干部,解放初就任东山县民政 科科长,但每次提职、提薪的时候,父 亲就会做她的思想工作,要她“让一 下”,这一让就是30多年,直到父亲去 逝后的第3年,母亲才升为行政17级。 许多人称赞父亲是一个“时刻想着 群众、忘记自己的人”。其实,他本身就 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若是站在人群 中,从穿着上、从言行举止上,你看不 出他是个领导。1981年1月30日,他临 去世前留下遗言:“请把我的骨灰撒在东 山”、“我要和东山的百姓在一起,和东 山的大树在一起。”1987年,他的骨灰 被迁往东山,终于如愿以偿了。而父亲 留给我们子女的,是一辈子取之不尽用 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7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