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时代数字公民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摘要:面对当前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难题,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新大陆集团总裁王晶表示:“如果说有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公民’就是那个能撬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困境的支点。”本文通过整理有关数字公民的研究与实践,阐述了数字公民的概念以及数字公民在助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升级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数字公民 信息化 公共服务 社会治理
信息时代,人类在两种空间里生存:一种是现实的物理空间,另外一种是虚拟的数字空间。作为科技界的委员,王晶每年两会期间都带来不少议案或建议,今年,王晶委员重点谈了“数字公民”。她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各级党委政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不少困境。公共服务方面,“门难进,事难办”的现象仍存在;社会治理方面,政府习惯于被动坐等百姓找上门,缺乏主动化;在社会治理工作中,百姓参与积极性不高,多元共治的愿景往往成了政府的“独角戏”。
王晶指出,如果说有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公民”就是那个能撬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困境的支点。
一、数字公民的表征
(一)数字公民的基本内涵
现实社会中,公民是指具有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
人。数字公民则是一个应新兴数字环境变化而产生的概念。在信息社会,传统的公民概念已不足以表达个人身份。正如美国社会学者杰森·欧勒所言:“当今人们除了拥有传统田野式社区中的公民身份之外,还增加了一重现代数字式社区的数字公民身份,即在虚拟空间中运用数字技术从事学习、工作和生活”。
有关数字公民的定义,学界尚无统一定论。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指出:所谓合格的数字公民,是指“能够践行安全地、合法地、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和工具”的人。数字公民教育研究学者迈克·瑞布在其著名的《学校中的数字公民教育》一书中也认为,数字公民是指在应用技术的过程中能够遵循相应规范而表现出适当的、负责任行为的人。这两个定义共同揭示了数字公民的基本特征,即:能够遵循一定的标准,适当且负责地使用技术。
尽管不同学者出于不同的立场,对数字公民的定义并不一致,但把这些定义综合起来进行研究,我们还是可以发现其中的共同点:学者们对数字公民的讨论大都集中在同一个问题上,即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应该如何恰当地、负责地使用各种信息技术,以参与社会活动,促进社会发展。这就是数字公民的基本内涵。
(二)“数字公民”的现实意义
大数据时代的展示。利用实名制、多元身份认证等技术,帮助公民获得一张经过认证的数字世界通行证,并在此基础上融合地理、人际、政务、社会、经济、法制等多维信息,结合政府大数据开放和聚合,构建一个持续更新和优化的动态化个人数据库,保证数据鲜活有效。
获取公共服务的升级版。运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每个公民需求中的痛点、难点、
热点、焦点问题,都可以被捕捉、记录、统计,“数字公民”变得可感知、可识别、可预测,从而便捷提供针对性服务,直击百姓内心深处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参与社会治理的创新形式。“数字公民”不但帮助公民方便的获取公共服务,还可帮助公民愿意参与、主动参与,以最便捷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治理中,不再需开会反馈问题、填写问卷调查,动动手指即可。
二、当前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困境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各级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在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存在以下困境:
(一)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多、获得少
我国社会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加大,出台了不少文件,做了大量工作,但成效仍不显著,百姓往往想办的事办不了,想解决的问题解决不好,幸福感、获得感不足。国家及地方政府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领域建设很多,但各类资源缺乏整合,各方力量缺乏统筹,难以形成合力,少数的治理创新多在“点”上尝试,难以构成体系。
(二)社会治理方面:管理多、服务少
大量工作是从部门管理职能出发,“话难听,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仍存在,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政府习惯于被动坐等百姓找上门、堵上门,这离精细化感知群众所需,直接把服务送上门还有差距。
(三)全民参与方面:引导多、参与少
从中央到地方均强调引导全民参与合作共治,但百姓不参与、少参与的淡漠现象较为普遍,社会治理工作成了政府的“独角戏”。虽然,各级政府部门都在建设门户网站、办事窗口,这些举措看起来使服务渠道丰富多元,但实际上,百姓想办事时要找准入口难,了解分工和流程更难,这种情况常让老百姓“跑断腿、急断肠”,确实不方便。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推进改革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国家迫切希望能为百姓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百姓也迫切希望能享用精细化、主动化、人性化的服务,“如何实现服务的供需平衡?”这个问题不断考验我们,从目前的效果来看,“推力不足,呈胶着状态”是最贴切的概括。
三、“数字公民”助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升级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文件提出“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治理创新发展的动力之一。如果说有一个支点,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公民”就是那个能撬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困境的支点。
(一)“数字公民”的实施方式
“数字公民”充分运用信息化整合,对接各级政府的服务及社会服务资源,以大数据能力进行服务界面优化、形式创新、能力提升,为百姓提供高品质、低成本、方便快捷使用的服务交付过程。在不改变现有政府治理体系基础上,进行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软重构,让人民群众在家里、掌心就能办成事、办好事。
(二)“数字公民”的机制创新
现代社会中,大量互联网产品和服务创新如网购平台、支付宝等,极大方便了百姓生活。政府也以开明的态度、严谨的方式,给予互联网行业包容和支持,为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然而,没有高明的厨师,再丰富的原材料也做不成可口的菜肴。“数字公民”是一个不断挖掘、持续完善的运营过程,需要多元主体、专业团队,及商业化运营机制。只有千千万万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运营和创新,百姓才能得到满足。
(三)“数字公民”在信息时代的实用价值
让百姓办事更便捷。“数字公民”从百姓需求出发,在不改变现有政府条块化、层级化治理体系基础上,运用信息化推动公共服务体系软重构,让百姓在家里、掌心就能办成事、办好事。在服务过程中,及时感知百姓满意度并发现不足,、完善服务资源配置,让数据多跑路,让百姓少跑腿,给百姓更多的便捷感、幸福感。
四、结语
当前,全球化、信息化在促进社会现代化的同时也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新要求,治理能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我坚信,在“数字公民”的助力下,以百姓需求为导向,以公共服务为抓手,充分运用大数据打造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升级版的社会治理体系必将更透明、更有效、更智慧。
参考文献
[1]徐晓林,刘勇;数字治理对城市政府善治的影响研究[M];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
[2]王炬辉;大数据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M];华中科技大学学报,2006(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