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科学逻辑在行政决策中的应用

2024-06-20 来源:我们爱旅游
人文政治.189. 论科学逻辑在行政决策中的应用 史 伟 (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四川 成都610059) 摘要:科学逻辑作为一门思维科学,在行政决策过程中必然起着重大的作用。然而,在长期的行政实践中,却极少受到人们的重视, 以致在历史及现实中产生了种种悲剧。本文就科学逻辑在行政决策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行政决策;科学逻辑;程序化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1)09—0000—02 迄今为止,每每谈到科学逻辑的应用问题,人们往往只是局限于自 然科学领域。如果综观人类历史,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应该早于自然科 学。自从人类社会形成起,人们就开始了对社会的研究,社会科学就应 个集体决策而不是个人决策的过程,这样决策者之间就有一定的互动关 系,这种互动关系也不可能是绝对协调的。因此,基于以上种种原因, 最优化的决策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的。在决策的实践中,行政决策一定 运而生了;而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则诞生于近代工业革命的前后。此 是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下进行的,如果我们等到了接近于最优化决策之 后,社会科学便与自然科学产生了分道扬镳,而且逐渐形成了一道“不 后才做出决策,那么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作出一项决策。 可逾越”的鸿沟。而作为一种方法论的科学逻辑则成了自然科学的专 我们党和政府在历史上有过太多这样的失误。比如在50、6O年代 利,进而与社会科学“绝缘”。但随着近代社会科学的发展,人们越来 提出的“超英赶美”政策、“跑步进入社会主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 越感觉到社会科学要健康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方法论。本文 大产”……这种种行政决策都是在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最优化。在这种行 所要探讨的正是这一种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专利的科学逻辑,在社会科学 政决策中尤其是关乎国家大政方针上,一味追求“最优化”是不合乎实 领域中依然是可以生根发芽的,并且是必不可少的。 际的。因此,我们的行政决策只能坚持相对满意的决策原则。 一、行政决策中应用科学逻辑的必要性 四、行政决策中非逻辑——直觉、情感因素的应用 决策就是决策主体根据自己所处的条件和环境在多个可能中的行动 尽管,严格按照科学的思维方式进行行政决策可以减少失误,达到 方案中选择一个符合自己偏好的行动方案的过程。它是研究决策的一般 精确,但是,决策毕竟是人的行动,人并不是按照机器那样规律地运 规律并借以指导人们实施合理决策的一门科学。所以决策应该是一门社 行、规律地产生的。因此,行政决策过程中,人的主观因素是不可忽视 会科学。又因为决策并非如其他实验科学一样具有“可观性”,因此, 的。“我们认为在行政决策科学化的道路上,对于人际互动和情景定义 决策又是人们的一项高级的思维活动。人们的这项思维活动既要考虑到 的困难,文化背景和价值选择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行政决策过程中,偏 以前的经验事实,又要注重当前的社会环境,还要对将来可能产生的影 好的整合必须要加强。同时实际生活中的决策活动又对行政决策的偏好 响有一个基本的预见。尤其政府行为的行政决策,更是关乎广大人民群 整合手段以来增多。按马克斯・韦伯的行为类型,人们的现实行动可以 众的切身利益,因此行政决策必须是科学的,必须是一个合乎逻辑思维 分为四中类型:价值合理的行为,目标合理的行为,传统的行为,情感 方式的过程,必须是要照顾广大人民群众意愿的。这样,科学逻辑便可 的行为。前两种是理性的行为,后两种是情感的行为。就决策的行为来 以在行政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所谓的逻辑思维方 说,一般都是理性的行为,然而理性的人们在决策过程中,由于其活动 式,是指逻辑思维形式、规律和方法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用于指导人 本身的非人格因素和利益关系,导致人们的非理性化倾向,使得感情行 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式。它具体包含知识、经验、问题和对事物 动也出现在决策过程中。 结果的推测等。而行政决策的本身就是一个从经验到现实,再到未来的 合理性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但是在合理欲望指导下创造出的各种 分析与综合过程,可见,行政决策的过程必然也是一个逻辑思维的过 行政决策支持系统并不能完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行政决策中, 程。 情感的人和理性的人交织在一起,既给决策埋下了风险,又为我们研究 二、科学逻辑要求行政决策程序化与非程序化相结合 决策科学,进行风险防御留下了空间。因此,行政决策中,我们应该充 程序化决策是指反复出现的,具有一定结构且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 分发挥人的“非逻辑因素”的积极作用,发挥人作为一种“会思维的 加以解决的决策。因为科学逻辑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人类思维活动 动物”的优势,使得行政决策更加优化可行。同时又应该防止人在决策 是应该遵循一定规律的。这种理性的形式要求行政决策过程也必须遵循 过程中过度夸大主观情感因素,虽然主观的直觉与情感因素是能够触发 一定的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准确运行,从而得出合理的决策。?比如在 创新的源泉,但是,客观的环境依然是不可忽视的。从另一方面来说, 日常的行政活动中,一些或者有大部分都是操作中可以反复的(如:政 行政决策中的直觉、情感因素虽然是触发决策者创新灵感的一个源泉, 府年度总结报告、政府官员换届选举、一般职位的聘任等)这些行政行 而由于个人利益的诱惑,这又会成为行政决策不公正的祸首。所以,直 为的决策就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并且根据各方面的数据资料做出 觉、情感因素的应用就应该在一定科学的机制指导下进行。因此,从更 精确合理的安排。这样才能够避免行政决策中产生不必要的偏差,进而 高的层次看来,这种非逻辑因素的应用又必须是在一个更大的逻辑范围 符合逻辑的理性要求。然而,另一方面,由于行政决策所面临的是一个 内进行。 复杂的、变动的信息社会,对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仅仅用程序化的方式是 五、行政决策中决策者错觉的产生与避免 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中,必须迅速做出决策的时候,就不 行政决策中的错觉是指一种认识的偏差,又可称之为认识的偏误。 可能根据原有的一系列程序进行决策了。 偏误不同与错误,它是人们不自觉产生的,如同人们看东西时会产生错 非程序化决策是指结构性不好,非重复出现的,而且通常是重要的 觉一样。但是,这种错觉的存在却很可能给行政决策带来不可估量的损 决策。因此决策中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时,也就是在以前决策中从没遇 失。行政决策中认识的偏误造成决策者产生错觉的原因有多种,按照行 到过的问题时,打破程序化也是十分必要的,这样的行政决策才更具有 政决策的过程来划分可以分为:信息获取阶段的认知偏差;信息加工阶 弹性,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政决策的程序化 段的认知偏差;信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信息反馈阶段的认知偏差。 的打破非但没有违反科学逻辑的理性,相反地,这样才是逻辑理性的重 下面我们以一些具体的历史事件来说明。 要体现。因为科学的思维既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规律办事,也要求人们 在5O年代末,我国广大农村兴起了“浮夸风”的热潮,当时曾经 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不做规律的奴隶。 出现过“亩产13万斤”的超历史记录,“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三、科学逻辑要求行政决策放弃最优化而争取满意性原则 等一些荒唐的13号随处可见。分析这种历史现象我们可以发觉,这首先 人们都知道,在大多数重要的行政决策中,有绝大部分都是不确定 是行政决策者在信息加工上出现了认知偏误,因为国外资本主义的亩产 性的决策。这主要是由以下几方面造成的:首先,行政决策要求有充分 量都很高,而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所以生产力一定比资本主义 的信息,而对许多问题尤其是突发性问题或新出现的问题时,决策对象 高。于是,就在行政决策中指定了一些不合实际的行政目标。在信息输 的信息往往是不完全的,甚至有些信息是错误的;其次,行政决策是 出中又出现了“如意算盘”的错觉,感到事情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出现, 作者简介:史伟,2010级研究生,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科学技术哲学专业。 190・ 渔 不蒙骗群众。或者可以先实验,对不当的地方进行完善,再逐步推广。 4、对反馈的信息应该客观对待。有些决策者喜欢听到好的评价, 对不好的信息就听而不闻,这样的危害是极大的。另一方面,应该充分 发挥舆论媒体的作用,让群众有自由表达的机会,从而使到行政决策者 能够获得真实的反馈信息,进一步采取行政补救措施。 总体上说,行政决策要走上科学化之路,关键就在于决策者自身素 质的提高。首先,决策者要培养科学的精神和健全的逻辑思维能力。其 次,决策者要具备合乎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结构,根除计划经济时 代的思维模式,构建市场经济的思维结构。最后,决策者必须要培养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热爱国家,热爱人民。 参考文献: 并且认为未来的一切都已经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就强烈要求人们按质按 量完成。而另一方面,广大人民在“革命热情”的鼓舞下,“积极响应 党的号召”,于是,就在信息的反馈中造成了行政决策者的错觉,认为 这样的行政目标真正实现了,吸收了这一信息,进而又在下一步的行政 决策中提出更高的指标。这样的恶性循环就导致了当年许许多多荒谬和 悲惨的事件发生。 六、结论 1、信息获取的渠道要开阔。这要求实行决策民主化,广开言路, 利用群众雪亮的眼睛去发现和纠正行政决策中的偏误。 2、信息加工要透明化、科学化。这主要是克服以前的“黑箱操 作”,决策要在广大人民的视野之下进行,尤其是关乎人民利益的决策, 要让人民知道这个决策是怎样出来的,到底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 另一方面,是引进现代的科学技术,如计算机的使用、这样可以提高决 策的科学性、精确性,减少技术上的失误。 3、在信息的输出阶段应该按照一定的程序。首先应该对决策实施 的环境进行充分了解,同时遵循客观性的原则,不煽动群众的情绪,也 [1] 毛连胜,孙涛.逻辑今探[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杨爱华.公共决策[M].团结出版社,2000. [3] 郁慕镛.科学逻辑与科学方法论[z].南京大学哲学系资料 20oo. (下接第194页) 社.1995. 共产主义小组卓有成效的教育活动,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 进一步结合起来。中国工人阶级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由自在阶级 向自为阶级的转变。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经和中国工人阶级结合起 来,便使中国革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这些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的发展。 参考文献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白亚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解析.太原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10(4) [4] 韦磊.张秀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述评.东北师大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10(5). [5]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研究综述.中共郑 州市委党校学报2009(6) [1]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 (下接第196页)“传宗接代”的思想的影响,中国现今的《婚姻法》 废除了一夫多妻制,实行西方的一夫一妻制,女性的地位上升,性别的 地位趋于公平,但是“传宗接代”这~思想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里可谓 是根深蒂固。每一个中国的年轻人都面临着结婚生子的命运,这就是上 文所说的同性恋者在社会中所面对的家庭的压力。从笔者对川大周围同 性恋者以及异性恋者调查中表明,如果一个同性恋者对自己的朋友表达 自己的性倾向,他或者她的第一反应永远是,“那你如何对你的父母交 代。”这种“对家庭负责,对父母负责”的传统家国观念永远是中国同 性恋者心中的一座不可逾越的大山。 中国的恐同症相较于西方社会赤裸裸的攻击与反抗来说,更是一种 畸变。中国同性恋亚文化的氛围是一种压抑,不知从何发力从何伸长的 社会要小很多,但“出柜”的同性恋者比率相较于“矛盾大自由也就 更凶猛”的西方社会少之又少,就像马丁路德金所说,“社会最大的悲 悲哀,也许,在当今中国各个文化领域都存在这种莫名的悲哀,找不到 个适合当今中国文化的突破口,于是只有沉默。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 不是表面化的攻击、赤裸裸的暴力,而拒而远之,来自心底的漠然,甚 至对周围的同性恋者施予一种高姿态的嘲笑以及歧视。而这种来自内心 的漠然也直接导致了在中国大陆鲜有大型的同性恋维权运动,人们更多 的考虑的是,自身与直系亲人对于同性恋倾向的疏远,至于其他人不关 己事。这种漠然同样也影响到同性恋族群内部的抗拒以及不信任,怕自 我的同性恋身份的暴露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导致个体的自卑与放纵,都 是与主流社会漠然的态度有关。 主流社会默认同性恋现象的存在,却不给予法律的保护。除了以上 的原因以外,还与中国的民主开化程度、国人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当今 中国价值观物质化有关。 这也是为何中国的同性恋者所面临的压力看似比崇尚基督教的西方 一剧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过度沉默。” 总的来说,西方的恐同症基本上来源于基督教的教义,也就是对于 《圣经》中对于同性恋描写的普遍解读。而中国的恐同症则是中西方思 想的杂交,从而形成的一种冷漠的畸变。笔者认为,研究同性恋亚文 化,为同性恋者争取权利,不仅有益于同性恋者这一个特殊的群里,同 时也有利于推进中国乃至世界的民主进程,而研究中西方人们“恐同 症”的根本成因,是从根本上探究主流社会对于同性恋的态度,从而找 到办法进行正确的指导与纠正。由于命题和论文准备时间过短,文中所 表达的思想很多都是主观分析,而缺少理论以及历史依据,怎样结合现 实以及理论,对该命题进行更细致以及全面的分析,是笔者应当继续思 考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李银河.你如此需要安慰[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5. f2] 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3] 罗曼.“同性恋”研究文献综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 科学版),2007,4(4):34~36. [4]Dennis Altman.The Homosexualization of America[M].Boston: Beacon,1982. 『5] Enrique TRueda.The Homosexual Network l M I.Connecticut: Devin Adair Publisher.198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