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说文解字〉注》第二篇 金坛 段玉裁注

2022-04-26 来源:我们爱旅游
《說文解字》第二篇上金壇段玉裁注

(文中黑粗字爲《說文》原文,小字爲段玉裁注文。錄製版本爲經韻樓《說文解字注》原刻。文中的小篆、籀文、缺字大多數採集自漢字搆形資料庫。標點爲錄製者所加。)

小部

,物之微也。从八,丨見而八分之。八,別也,象分別之形,故解从八爲分之,丨

才見而輒分之,會意也。凡㮯物分之則小。私兆切,二部。凡小之屬皆从小。 少

,不多也。不多則小,故古少、小互訓通用。从小,丿聲。丿,右戾也。房密、匹

蔑二切,又,於小切。按:上二切近是。少之形聲,葢於古雙聲求之。書沼切,二部。 尐

,少也。《方言》曰:“尐,杪,小也。”《孟子》:“力不能勝一尐雛。”趙注:“尐爲

小。”與《方言》同。孫宣公《音義》得之,作匹者非。《髟部》曰:“,束髮尐小也。”《廣韵·十六㞕》曰:“䩏尐,小也。”《方言》“懱爵”注言:“懱,也。”懱卽䩏尐。从小,乀聲,乀,左戾也。讀若輟。子結切,十五部。今俗語說小,往往言子結切之音。

文三

八部 八分尒

,別也。此以雙聲、㬪韵說其義。今江浙俗語以物與人謂之八,與人則分別矣。象

分別相背之形。凡八之屬皆从八。博拔切,古音在十一部。

,別也。从八、刀。會意。刀㠯分別物也。此釋从刀之意也。甫文切,十三部。 ,䛐之必然也。䛐今作詞,《說文》字體本作䛐,尒之言如此也,後世多以爾字爲之。

凡曰“果爾”、“不爾”、“云爾”、“莞爾”、“鏗爾”、“卓爾”、“鼎鼎爾”、“猶猶爾”、“聊復爾”耳,故人心尙爾皆訓“如此”,亦有單訓“此”者。如《公羊》“焉爾之爲於此”,《孟子》“然而無乎爾,則亦有乎爾”是也。語助有用“耳”者,與“爾”絶殊。《三國志》云“生女耳”是也,“耳”之言“而已”也。近人爾、耳不分。如《論語》“女得人焉爾乎”。唐石經譌爲“焉耳”;《詩·陳風》箋:“梅之樹善惡自爾”,宋本譌爲“善惡自耳”,皆是也。古書“尒”字,淺人多改爲“爾”,如《手部》引《論語》“鏗尒”,《考工記》“揱尒”,小徐本不誤,是也。从丨、八,八象气之分散,从丨、八。與小同異。入聲。今本無此二字,上文作从入、丨、八。此依《韵會》所引小徐本訂正。入聲在七部,而尒在十五、十六部閒者。於雙聲求之也。兒氏切。

,䛐之舒也。《曰部》曰:“朁,曾也。”《詩》“朁不畏明”,“胡朁莫懲。”毛,鄭

皆曰:“朁,曾也。”按:曾之言乃也。《詩》“曾是不意”、“曾是在位”、“曾是在服”、“曾是

莫聽”,《論語》“曾是以爲孝乎”、“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孟子》“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皆訓爲乃則合語氣。趙注《孟子》曰“何曾猶何乃也”,是也。是以朁訓爲曾。“朁不畏明”者,乃不畏明也。皇侃《論語疏》曰:“曾猶嘗也,嘗是以爲孝乎?絶非語氣,葢曾字古訓乃,子登切。後世用爲曾經之義,讀才登切,此今義今音,非古義古音也。至如曾祖,曾孫,取增益層絫之意。則曾、層皆可讀矣。”从八,从曰,从八者,亦象氣之分散。聲。者,囱古文。囱在九部,此合韵之理也。昨棱切,六部。“昨”當爲“作”。

尚,曾也,尚之䛐亦舒,故釋尚爲曾。曾,重也;尚,上也,皆積絫加高之意,義亦

相通也。庶幾也。《釋言》曰:“庶幾,尚也。”从八,亦象氣之分散。向聲。時亮切,十部。

,从意也。从,相聽也;㒸者,聽从之意。《司部》曰:“䛐者,意內而言外也。”凡

全書說解,或言䛐、或言意,義或錯見。言从意,則知㒸者从䛐也;言䛐之必然,則知尒者必然意也。隨从字當作㒸,後世皆以遂爲㒸矣。从八,有所从則有所背,故从八。豕聲。豕在十六部,㒸、遂在十五部,合韵冣近也。徐醉切。

,多言也。《莊子》曰:“小言詹詹。”从言,从八,多,故可分。从厃。此當

作厃聲,淺人所改也。《厂部》曰:“屋梠,秦謂之楣,齊謂之厃。”《木部》曰:“屋櫋聯,

秦謂之楣,齊謂之檐,楚謂之梠。”厃與檐同字同音,詹,厃聲。職廉切,八部。

,畫也。《畫部》曰:“畫,畍也。”按:“畍也”當是“本作介也”,介與畫互訓。

《田部》畍字葢後人增之耳,介畍古今字。分介則必有閒,故介又訓閒。《禮》“擯介”,《左傳》“介人之寵”皆其引伸之義也。一則云“介特”,兩則云閒介。从人,从八。人各守其所分也,此依《韵會》所引。古拜切,十五部。

愐以前

,分也。此卽今之兆字也,《廣韵》“兆”,治小切。引《說文》“分也”,此可證孫

,卽兆矣。又云:“,灼龜坼也,出文字指歸。”“文字指歸”者,曹憲所作,此

可證孫愐以前卜部無兆字矣。顧野王《玉篇·八部》有“,兵列切”,《卜部》之後出《兆部》,又云“同兆”,此可證顧氏始不謂古別字。”不知其所本,要與重八之

卽兆字矣。虞翻說《尙書》“分北三苗”云:“北,

無涉。豈希馮始牽合而岐誤與,治《說文》者乃於卜

”下增之云“八,別也,亦聲。兵列切”,以證

部增“”爲小篆,“兆”爲古文。於“

其非兆字。而《說文》之面目全非矣。从重八者,分之甚也,龜兆其一也。凡言朕兆者,

如舟之縫。如龜之坼。从重八。此下刪“八,別也,亦聲”五字,會意。治小切,二部。

楚金云:“或本音兆。”按:此相承古說也。《孝經說》曰:《孝經說》者,孝經緯也,後鄭注經引緯亦曰某經說。鄭志《荅張逸》曰:“當爲注時,時在文綱中,嫌引祕書,故諸所牽圖讖皆謂之說。”“故上下有別。”此引緯說字形重八之意也,上別下別則二八矣。《集韵》改爲“上下有”,非也。

,平分也。从八、厶。八厶,背私也。今本从八从厶,凡此等从字皆淺人所增。

八猶背也,鄭注《堯典》“分北三苗”云:“北猶別也。”證以韋昭《吳語注》云:“北,古之背字。”然則許、鄭之語正互相發明,分別之乃相僢背,其義相因相足,故許不云“八,背也”,而云“猶背”;鄭不云“北,別也”,而云“猶別”。凡古訓故之言猶者視此。古紅切,九部。韓非曰:“背厶爲公。”《五蠹》篇。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自環爲厶”,六書之指事也。“八厶爲公”,六書之會意也。

,分極也。極猶凖也,《木部》棟、極二字互訓,“橦”字下云:“帳極也。”凡高

處謂之極,立表爲分判之準,故云“分極”,引伸爲䛐之必然。从八、弋,樹臬而分也,弋今字作杙。八亦聲。“八”各本誤“弋”,今正。古八與必同讀也,卑吉切,十二部。

,語之舒也。“語”,《匡謬正俗》引作“䛐”。《左氏傳》:“小白余敢貪天子之命,

無下拜。”此正䛐之舒。《亏部》曰:“亏,於也,象气之舒亏。”然則余、亏異字而同音義,《釋詁》云:“余,我也;余,身也。”孫炎曰:“余,舒遟之身也。”然則余之引伸訓爲我,《詩》、《書》用予不用余,《左傳》用余不用予。《曲禮》下篇“朝諸矦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注云:“《覲禮》曰:‘伯父寔來,余一人嘉之’,余、予古今字。”凡言古今字者,主謂同音,而古用彼今用此異字。若《禮經》古文用“余一人”,《禮記》用“予一人”,余、予本異字異義,非謂予、余本卽一字也。顏師古《匡謬正俗》不達斯恉,且又以“予,上聲”“余,平聲”爲分別,又不知古音平上不甚區分,重悂貤繆,《儀禮》漢讀攷糾之詳矣。从八,象气之分散。舍省聲。以諸切,五部。

,二余也,讀與余同。五部。按:《易》“困九四:来徐徐。”子夏作“荼荼”,

王肅作“余余”,皆舒意也。許言之形,未言其義,舉此以補之。

文十二 當云十三 重一 按:此二字誤衍。之音義同余,非即余字也。惟從二余,

則《說文》之例當別余爲一部,上篇蓐、薅不入《艸部》是也,容有省倂矣。

釆部 釆

,辨別也,象獸指爪分別也。倉頡見鳥獸蹏迒之迹,知文理之可相別異也,遂

造書契。釆字取獸指爪分別之形。凡釆之屬皆从釆。讀若辨。蒲莧切,十四部。

古文釆。惠氏棟云:“《尚書》‘平章平秩’平字皆當作,與古文平相似而誤。”按:此肊

測不可从。

,獸足謂之番。从釆,田象其掌。下象掌,上象指爪,是爲象形。許意先有

釆字。乃後从釆而象其形,則非獨體之象形,而爲合體之象形也。附袁切,十四部。

番或从足从煩。此形聲也。

,古文番。按:《九歌》:“芳椒兮成堂。”王注:“布

香椒於堂上也。,一作播。”丁度、洪興祖皆云:“,古播字。”按:播以番爲聲,此屈賦假番爲播也。

,悉也,知寀諦也。諦,《廣韵》引作“諟”,古同部假借也。从宀,釆。鍇曰:

“宀,覆也;釆,別也。能包覆而㴱別之也。”按:此與覈字从襾敫同意。式荏切,七部。

審,篆文宷。从番。然則宷,古文、籒文也,不先篆文者,从部首也。 ,詳盡也。从心,釆。會意。息七切,十二部。

,古文悉。此亦會意,

悉釋

从心,囧。囧者,窻牖麗廔闓明也。

,解也。《廣韵》曰:“捨也,解也,散也,消也,廢也,服也。”按:其實一解字

足以包之。從釆,釆取其分別;从睪聲。《考工記》以澤爲釋,《史記》以醳爲釋,皆同聲假借也。古音在五部,音轉則《廣韵》在二十二昔,施隻切是也。徐鉉所引《唐韵》賞職切。

文五重五鍇本作“重四”,今刊本改作“重五”。

半部 半胖

,物中分也。从八,牛。牛爲物大,可㠯分也。故取牛會意。凡半之屬皆

从半。博幔切,十四部。

,半體也。各本“半體肉也”,今依玄應訂。《周官經·腊人》注曰:“鄭大夫云

‘胖讀爲判’,杜子春讀胖爲版”又云:“膴、胖,皆謂夾脊肉。”又云:“禮家以胖爲半體,元謂胖宜如脯而腥,胖之言片也,析肉意也。”按:許用禮家說。一曰廣肉。此別一義。胖之言般也,般,大也。《大學》“心廣體胖”,其引伸之義也。从肉、半,半亦聲。普半切。十四部。

文三

,半反也。反,覆也。反者叛之全,叛者反之半。以半反釋叛,如以是少釋尟。

从半、反,半亦聲。按:各本云“半也。从半,反聲”,轉寫者多奪字耳。薄半切,十四

部。古多假畔爲叛。

牛部 牛

,事也,理也。事也者,謂能事其事也,牛任耕;理也者,謂其文理可分析也。

《庖丁解牛》:“依乎天理,批大卻道大窾。”牛、事、理三字同在古音第一部,此與“羊,祥也”、“馬,怒也,武也”一例。自淺人不知此義,乃改之云“大牲也”,“牛,件也,件,事理也”,與吳字下增之曰“姓也。亦郡也”同一紕繆。像角頭三、封尾之形也。角頭三者,謂上三岐者象兩角與頭爲三也。牛角與頭而三,馬足與尾而五。封者,謂中畫象封也;封者,肩甲墳起之處,字亦作犎。尾者,謂直畫下垂像㞑也。羊、豕、馬、象皆像其四足,牛略之者,可思而得也。語求切,古音讀如疑。凡牛之屬皆从牛。

,畜父也。从牛,土聲。按:土聲,求之㬪韵、雙聲皆非是,葢當是从土,取

土爲水牡之意。或曰:土當作士,士者,夫也,之韵、尤韵合音冣近。从士則爲會意兼形聲。莫厚切,古音在三部。

,特也。今本作“特牛也”。依《〈詩〉正義》訂。《公羊傳》曰:“魯祭周公,何

以爲牲?周公用白牡,魯公用騂犅,羣公不毛。”何休云:“騂犅赤脊。”按《說文》岡訓山脊,故何謂犅爲牛脊,但毛《詩》衹作剛,許說犅同特,與何異?从牛,岡聲。亦可云“从

剛省”,會意。古郞切,十部。

,特牛也。鉉本云:“朴特,牛父也。”按:《天問》:“焉得夫朴牛?”洪氏引《說

文》:“特牛,牛父也,言其朴特。”皆與鍇本異。葢言其“朴特”,乃注《說文》者語,鉉本改竄上移耳。王逸,張揖皆云:“朴,大也。”《玉篇》㹒訓特牛,《廣韵》㹒訓牛未㓺,此因古有朴特之語而製㹒字。特本訓牡,陽數奇,引伸之爲凡單獨之偁。一與一爲耦,故“實維我特”,“求爾新特”,毛云:“特,匹也。”从牛,寺聲。徒得切,一部。亦作犆。

,畜母也。从牛,匕聲。毗忍切,古音在十五部。經典舊音多云“扶死反”,是

也。《易》曰:“畜牝牛吉。”《離卦》辭也。牝爲凡畜母之偁,而牝牛冣吉,故其字從牛也。按:鍇本無“牝”篆,自是奪去耳,麀字下曰“从牝省”,則非無“牝”字也。

犢㸬

,牛子也。見《釋嘼》。从牛,賣聲。徒谷切,三部。

,二歲牛。字見《爾雅·釋畜》,“牛體長也”,許君則曰“二歲牛”。按:犙字从

參,故爲三歲牛。牭字从四,故爲四歲牛。則㹑字从貳,當爲二歲牛矣,而謂㹑爲籒文牭字。二、四旣不同數,且四之籒文作亖,則牭之籒文當作(牜+亖)。凡此乖剌,當由轉寫脫繆,如《鼎部》“鼏鼏”、《馬部》“䮸䮸”、《衣部》“袗袀”,今皆奪其一,其明譣也。宜易之曰“,

牛體長也”、“㹑,二歲牛”、“犙,三歲牛”、“牭,四歲牛”、“(牜+亖),籒文牭”,則可讀矣,而非可無徵專輒也。从牛,聲。博葢切,十五部。

,籒文牭从貳。按:

犙牭

,三歲牛。从牛,參聲。穌含切,古音在七部。 ,四歲牛。从牛、四,四亦聲。息利切,十五部。㹑

鍇本此下有“仁至反”三字,與十三篇二字反語同。是朱翺不謂㹑卽牭字,而謂㹑乃二歲牛之正字也。疑鍇本本不誤,後人用鉉本改之,未刪朱氏切音耳。《龍龕手鑑》引《玉篇》“直利反”,顧野王亦不云“籒文牭”。

五部。

,騬牛也。《馬部》曰“騬,犗馬也”,謂今之騸馬。从牛,害聲。古拜切,十

,白黑襍毛牛。古謂襍色不純爲尨,亦作駹。古文假借作龍,亦作蒙,《周易說

卦》傳、毛《詩》“小戎”、《周禮》“牧人巾車玉人”皆可證也。牻訓爲白黑襍毛,然則凡謂襍色不純亦可用牻字。从牛,尨聲。此以形聲包會意。莫江切,古音在九部。

,牻牛也。从牛,京聲。吕張切,十部。《春秋傳》曰:“牻㹁。”《閔二年》

傳,本作“尨涼”,葢許引之證此二字,所以從尨、從京也。京者,涼之省也。牻㹁,同義,如尨涼一理相似,傳寫誤爲“春秋傳曰牻㹁”,殊不可通。

犡犖

,牛白脊也。从牛,厲聲。洛帶切,十五部。

,黃牛虎文。从牛,余聲,讀若塗。塗當作涂,同都切,五部。

,駁牛也。馬色不純曰駁,駁、犖同部㬪韵。《廣雅》:“牛屬:郭㸨,丁犖。”桓譚

《新論》作“郭椒,丁櫟”,㸨、椒,犖、櫟皆同韵也。从牛,勞省聲。吕角切,古音讀如遼,在二部。《天官書》“此其犖犖大者”,謂寥寥甚少者也。又:卓犖,超絶也。

㸹犥犉

,牛白脊也。牛惟脊白,是亦駁屬。《廣韵》曰:“㸹出《字林》。”不言出《說文》

何也?从牛,寽聲。力輟切,十五部。

,牛駁如星。駁文似星點。从牛,平聲。普耕切,十一部。 ,牛黃白色。黃馬發白色曰驃,票、

同聲,然則犥者,黃牛發白色也。《內則》:

“鳥皫色,亦謂發白色。”从牛,麃聲。補嬌切,二部。

,黃牛黑脣也。《釋畜》云:“黑脣,犉。”毛傳云:“黃牛黑脣曰犉。”按:《爾雅》

不言黃牛者,牛以黃爲正色,凡不言何色皆謂黃牛也。从牛。聲。如匀切,十三部。《詩》

曰:“九十其犉。”見《小雅》。

㹊㹔

,白牛也。《白部》曰:“㿥,鳥之白也。”此同聲同義。从牛,隺聲。五角切,

古音在二部,讀如堯。

,牛長脊。《廣韵》:“㹔,牛長脊。一曰白脊牛。”按:“一曰”五字疑亦出《說文》,

今佚。从牛,畺聲。居良切,十部。

,牛徐行也。俗謂舒遟曰“𩡦”。从牛,聲,讀若滔。土刀切,二部。按:

舀聲字,周時在尤幽部,漢時已讀入蕭豪部,故許云:讀若滔也。

犫,牛息聲。《心部》曰:“息,喘也。”从牛,讎聲。赤周切,三部。按:今本皆作“犨”、

“雔聲”,而《經典釋文》、唐石經作“犫”,《玉篇》、《廣韵》皆作“犫”,云“犨同”,《五經文字》且云“犫作犨,訛”,葢唐以前所據《說文》無不从言者。凡形聲多兼會意,讎从言,故牛息聲之字从之,鍇、鉉本皆誤也,今正。一曰牛名。此別一義,《廣韵》、《手鑑》皆云“白色牛”。晉大夫卻犫,不知取何義也。《初學記》“名”作“鳴’。

牟㹌

,牛鳴也。从牛,象其聲气從口出。此合體象形,與羋同意。韓愈詩曰:“椎

肥牛呼牟。”桺宗元賦曰:“牟然而鳴,黃鍾滿脰。”莫浮切,三部。

,畜㹌,畜牲也。依《廣韵》、《手鑑》訂。《左傳》、《內則》皆云:“名子不以畜牲。”

从牛,產聲。所切,十四部。

牲牷

,牛完全也。引伸爲凡畜之偁,《周禮·庖人》注:“始養之曰畜,將用之曰牲。”

按:如鼷鼠食郊牛角,則非完全。从牛,生聲。所庚切,十一部。

,牛純色。《牧人》注、鄭司農曰:“牷,純也。”按:凡時事之牲用牷物,凡外祭

毀事用尨,以尨與牷對舉,則牷爲純色天知也。大鄭注釋牷爲純也,爲許所本。後鄭則訓犧爲純毛,牷爲體完具,與許異。《禮》:上脫周字。“祭祀牷牲。”此是引《牧人》祭祀之牲牷,依《韵會》補。从牛,全聲。疾緣切,十四部。

,引而前也。牽、引㬪韵,引伸之,輓牛之具曰牽,“牛人牽徬”是也。牲,腥曰

餼,生曰牽;又,凡聮貫之䛐曰牽。从牛,冂象引牛之縻也,玄聲。苦堅切,十二部。

,牛馬牢也。从牛,告聲。古屋切,三部。《周書》曰:“今惟牿牛馬。”《粊

誓》:“今惟淫舍牿牛馬。”大小徐本皆無“淫舍”二字,今刊本增之,此許偶遺二字,非必許所據《尙書》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馬,故令無以擭穽傷牛馬,若牛馬在牢中,擭

穽安得傷之。《周易》“僮牛之牿。”許及九家作“告”,鄭作“梏”,劉,陸作“角”,不訓牢

也。

,閑也,“也”字今補。養牛馬圈也。《充人》注曰:“牢,閑也。必有閑者,防

禽獸觸齧,牲繫於牢。”故牲謂之牢,如《粊誓》呼牛馬爲牿、《禮》呼牲爲牽也。从牛、

冬省,取其四周帀。从古文冬省也,冬取完固之意,亦取四周象形,引伸之爲牢不可破。魯刀切,古音在三部。

,㠯芻莝養圈牛也。今本“莝”誤“莖”,脫“圈”字,依《文》注訂。莝,

斬芻也。趙岐注《孟子》曰:“艸生曰芻,穀養曰豢。”韋注《國語》曰:“艸食曰芻,穀食

曰豢。”《〈孟子〉正義》引《說文》:“牛馬曰芻,犬豕曰豢。”今《說文》無此語,經傳犓豢字,今皆作芻豢。从牛、芻,芻亦聲。測愚切,古音在四部。《春秋國語》曰:“犓豢幾何。”見《楚語》。

,牛柔謹也。《玉篇》曰:“《尙書》㹛而毅字如此。”按:凡馴擾字當作此,

作。《廣雅》:“㹛,柔也,善也。”从牛,夒聲。而沼切,古音在三部。按:此以貪獸之夒爲聲。《爾雅》注:“犪牛,以有角之夔爲聲。”陸德明誤爲一字。

,《易》曰:“犕牛乘馬。”此葢與《革部》之鞁同義,鞁,車駕具也,故《玉篇》

云:“犕,服也。”以鞍裝馬也。从牛。聲。《辭》今作服。古音聲、聲同在第一部,故服、犕皆扶逼反。以車駕牛馬之字當作犕,作服者假借耳。《左傳》:“王使伯服如鄭請滑。”《史記·鄭世家》作“伯犕”,《後漢書·皇甫嵩傳》:“義眞犕未乎。”《北史》“魏收嘲陽休之,義眞服未”,正作“服”字,此皆通用之證也。今韵犕,平祕切。

,耕也。《山海經》曰:“后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郭傳:“始用牛犂也。”

按:《耒部》耕訓,是、耕二字互訓,皆謂田器,今人分別,誤也。《仲尼弟子列傳》:“冉耕,字伯牛;司馬耕,字子牛。”《論語》“司馬牛”,孔注曰“宋司馬犂也”,此可證司馬牛名耕,一名犂也。葢其始人耕者謂之耕,牛耕者謂之犂,其後互名之。从牛,黎聲。郎奚切,十五部。俗省作犂,《論語》“犂牛之子”,皇注:“犂音貍。貍,襍文也。”張參曰:“犂,洛西反,《論語》借以爲力之反。”張謂借犂爲貍文也,犂、貍異部而相借,如《爾雅》釋騋牝爲驪牝。

,㒳壁耕也。壁當作辟,辟是旁側之語。《莊卄一年左傳》:“鄭伯享王子闕西辟。”

服虔云:“西辟,西偏也。”“㒳辟耕”謂一田中兩牛耕,一從東往,一從西來也。此耕字自人牛言之,與《木部》六叉犂自器言之不同。从牛,非聲。此形聲包會意,非,从飛下翄,

取其相背。非尾切,十五部。《廣韵》入去聲。一曰覆耕穜也。此別一義,未聞。讀若匪。

㹗牴

,牛羊無子也。从牛,聲,讀若糗糧之糗。糗糧見《粊誓》。徒刀切,古音

在三部。

,觸也。《角部》曰:“觸,牴也。”亦作抵、觝。从牛,氐聲。都禮切。十五部。

部。

,牛踶也。《廣韵》曰:“踶,牛展足。”按:展足二字乃字之誤,同跈。

《足部》曰:“踶者,躛也。”與躛互訓,踶猶踐蹋也。从牛,衞聲。于歲切,十五

㹂牼

,牛很不從牽也。从牛、臤,臤者,堅也,故从牛、臤,會意。臤亦聲。喫善

切,古音在十二部。一曰大皃。別一義。讀若賢。

,牛厀下骨也。牛脛也,脛者,骹也。从牛,巠聲。口莖切,十一部。《春秋

傳》宋司馬牼字牛。按:《仲尼弟子列傳》:宋司馬耕字牛,《左傳·哀十四年》兩書“司

馬牛“,不偁其名。許云司馬牼,豈卽司馬耕與?外此《昭卄年、卄一年》宋有華牼,《孟

子》書有宋牼,皆不傳其字。

,牛舌病也。《廣韵》作“牛舌下病”。舌病則噤閉不成聲,亦作。从牛,今

聲。巨禁切,七部。

,徼外牛,各本有“南”字,今依《韵會》。《楚語》曰:“巴浦之犀、犛、兕、

象,其可盡乎。”《後漢·章帝紀》:“蠻夷獻生犀、白雉。”一角在鼻,一角在頂,《爾雅》、

《山海經》郭注、劉欣期《交州記》皆云:有三角,一在頂上,一在頟上,一在鼻上,鼻上角短小。按:《晉語》“角犀豐盈”,《孟子注》“頟角犀厥地”,《戰國策》“眉目準頞權衡,犀角偃月”,此皆謂人自鼻至頂豐滿,如相書所云“伏犀貫頂”也。佀豕。見《釋獸》。劉欣期云:“其毛如豕,頭如馬。”郭璞云:“形似水牛,豬頭。”說各不同也。从牛,尾聲。先稽切,十五部。

牣物

,牣,此複字刪之未盡者。滿也。見《大雅》毛傳。从牛,刃聲。而震切,古

音在十三部。《詩》曰:“於牣魚躍。”於如字。

,萬物也,牛爲大物。牛爲物之大者,故物从牛,與半同意。天地之數起於

牽牛。戴先生《原象》曰:“周人以、牽牛爲紀首,命曰星紀。自周而上,日月之行不起

於、牽牛也。”按:許說物从牛之故,又廣其義如此。故从牛。勿聲。文弗切,十五部。

,宗廟之牲也。《魯頌》:“享以騂犧。”毛傳:“犧,純也。”《曲禮》:“天子以犧

牛。”鄭云:“犧,純毛也。”《牧人》:“祭祀共其犧牲。”鄭云:“犧牲,毛羽完具也。”僞孔注《微子》云:“色純曰犧,體完曰牷。”杜注《左傳》又云:“牷,純色完全也。”說犧皆與許異。从牛,羲聲。許羈切,古音在十七部。賈侍中說:他皆偁名,獨賈逵偁官者,尊其師也。此非古字。《魯頌》毛傳曰:“犧尊有沙羽飾也。”《明堂位》注曰:“犧尊以沙羽爲畫飾。”鄭注《荅張逸》曰:“刻畫鳳皇之象於尊,其形娑娑然,故曰沙。”按:沙、娑、羲古音三字同在十七部。犧牲,犧尊,葢本衹假羲爲之,漢人乃加牛旁,故賈云非古字,許廁諸部末。

文四十五 鍇四十四 重一 此部列字次第大致井井可說

犛部 犛

,西南夷長髦牛也。今四川雅州府淸谿縣大相嶺之外有地名旄牛,產旄牛,而

淸谿縣南抵寧遠府,西抵打箭鑪,古西南夷之地,皆產旄牛。如郭樸注《山海經》所云:“背,厀及胡、尾皆有長毛者,小角,其體純黑,土俗用爲菜。其尾腊之可爲拂子。”云長髦者,謂背、厀、胡、尾皆有長毛,下文氂字乃專謂尾也。此牛名犛牛,音如貍。《楚語》:“巴浦之犀犛。”《上林賦》:“㺎旄貘犛。”以其長髦也,故《史記·西南夷傳》謂之“髦牛”,以其尾名氂也;故《周禮·樂師》注謂之“氂牛”,以氂可飾旄也;故《禮》注、《爾雅》注、《北山經》、《上林賦》注、《漢書·西南夷傳》皆謂之旄牛。氂、髦、旄三字音同,因之讀犛如毛,非也。據《上林賦》則旄、犛異物,《中山經》“荆山多犛牛”,郭曰:“旄牛屬。”从牛,

聲。里之切,一部。按:犛切里之,氂切莫交,徐用《唐韵》不誤,而俗本誤易之。凡

犛之屬皆从犛。

,犛牛尾也。凡經云“干旄”、“建旄”、“設旄”、“右秉白旄”、“羽旄”、“齒革干

戚羽旄”,今字或有誤作“毛”者,古注皆云“旄牛尾也”。旄牛卽犛牛,犛牛之尾名氂。以氂爲幢曰旄,因之呼氂爲旄,凡云“注旄干首”者是也。呼犛牛爲旄牛,凡云“旄,牛尾”者是也。从犛省,从毛。莫交切,二部。按:《〈周禮·樂師〉音義》:“氂舊音毛”,但許不言毛亦聲。而《左傳》“晏氂”,《外傳》作“晏萊”。《後漢書·魏郡輿人歌》:“岑熙狗吠不驚,足下生氂。”與災、時、茲三字韵,則是“犛省亦聲”,在弟一部也。

,彊曲毛也,“也”依《廣韵》補。可㠯箸起衣。箸同褚,裝衣也。《王莽傳》:

“以氂裝衣。”師古曰:“毛之彊曲者曰氂,以裝褚衣,令其張起也。”按:此“氂”皆“斄”之誤。“劉屈氂”亦當本作“屈斄”,屈斄謂彊曲毛也。从犛省,來聲。洛哀切,舊音力之切。一部。

,古文斄省。

文三 重一

告部 吿

,牛觸人,角箸橫木,所㠯吿人也。从口,从牛。如許說則“告”卽楅衡也,

於牛之角寓人之口爲會意。然牛與人口非一體,牛口爲文,未見告義,且字形中無木,則告意未㬎。且如所云是未嘗用口,是告可不用口也,何以爲一切告字見義哉?愚謂此許因童牛之告而曲爲之說,非字意,故《木部》楅下不與此爲轉注。此字當入《口部》,从口,牛聲,牛可入聲讀玉也。《廣韵》:“吿上曰告,發下曰誥。”古沃切,三部,音轉古到切。○又:汪氏龍曰:“此因嚳字,故立《吿部》。愚謂誠然,嚳从斆省,斆亦教也,教之故急急吿之,吿亦聲。然則當立《斆部》,嚳屬焉?不當有《告部》。”《易》曰:“僮牛之吿。”《大畜》爻辭。僮牛,僮昏之牛也。吿,九家同,王弼作牿。凡吿之屬皆从吿。

,急告之甚也。急吿猶吿急也,告急之甚,謂急而又急也。釋玄應說,嚳與酷音

義皆同。按:《白虎通》云:“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敎令竆極也。”竆極,卽急吿引伸之義。从吿,學省聲。苦沃切,三部。 文二

口部 口噭

,人所㠯言、食也。言語、飮食者口之

大耑,“舌”下亦曰:“口所以言別味

也”。《頤象》傳曰:“君子以愼言語,節飮食。”象形。苦厚切,四部。凡口之屬皆从口。

,口也。“口”俗本譌“吼”,今正。《史》、《漢》《貨殖傳》皆云:“馬蹄噭千。”

徐廣曰:“噭,馬八髎也。”小顏云:“噭,口也。”蹄與口共千則爲馬二百也。按:以口釋噭,

此必本《說文》,《說文》以口建首,下噭、噣、喙、吻字皆與口字轉注相接,此全書之例也。《通俗文》、《埤倉》皆曰:“尻骨謂之八髎。”惟《史記》“噭”字從口,故徐以八髎釋之,尻亦得謂之口也。各本《史記》作“躈”,乃誤字耳。噭與竅音義相同,俗本說文作吼者,葢或識孔字於口字之旁。因誤倂爲一字。从口,敫聲。徐廣苦弔反;小顏江弔口、釣二反;《唐韵》古弔切,二部。一曰噭,呼也。此別一義,呼當作嘑,字之誤也。嘑,號也。《曲禮》“母噭應”,鄭曰:“噭,號呼之聲也。”呼亦當作嘑,俗寫通用耳。《昭卄五年公羊傳》曰:“昭公於是噭然而哭。”注:“噭然,哭聲皃。”《釋文》皆古弔反。

,喙也。《曹風》:“不濡其咮。”毛曰:“咮,喙也。”《玉篇》引“不濡其噣”,咮、

噣二同,朱聲、蜀聲同部也。亦假借作注,《爾雅》“咮星”,《史記》、《考工記》注作注是也。亦作啄,《詩》韓奕傳:“厄,烏噣也。”厄同軛;烏噣,《釋名》、《小爾雅》作烏啄。从口,蜀聲。陟救切,三部。

,口也。《說卦》傳:“爲黔喙。”《左傳》:“㴱目而豭喙。”叚借爲困極之義,《廣韵》

引“昆夷矣”,今《詩》作“喙矣”;郭注《方言》引《外傳》“余病矣”,今《外傳》作“余病喙”。郭云:“江東呼極爲,亦作。”从口,彖聲。許穢切,十五部。彖聲在十四部,合韵也。

,口邊也。《曲禮》注云:“口旁曰咡。”《廣雅》云:“咡謂之吻。”《考工記》“銳

喙”、“決吻”,鄭曰:“吻,口腃也。”《釋名》曰:“吻,免也;抆也;卷也。”从口,勿聲。武粉切,十三部。勿聲在十五部,合韵也。(肉+昏)

,吻或从肉从昏。昏聲也,凡昏

皆從氏,不從民。字亦作䐇、作脗,皆(肉+昏)之俗也。凡言脗合當用此。

部。

,㗋也。《釋鳥》曰:“亢,鳥嚨。”郭曰;“謂㗋嚨。”从口,龍聲。盧紅切,九

㗋噲

,咽也。从口,矦聲。乎鉤切,四部。

,咽也。噲者,會也,聲氣所會也。从口,會聲,或讀若快。苦夬切,十五

部。《小雅》“噲噲其正”,箋云:“噲噲猶快快也”,謂同音假借。盧氏文弨云:《淮南·精神訓》“噲然得臥”,《宋書·樂志·吳吹曲》“我皇多噲事”,皆與快同。一曰噲,嚵也。此別一義。噲亦複舉字也,凡“一曰”之下多複舉本字,俗本作“嚵,噲也”,非。《集韵》作“一曰嚵也”。

吞咽嗌

,咽也。今人以吞吐對舉,據此則咽㗋本名吞,俗云㗋吞是也,猶之㗋本名咽。平

聲,今人以爲下咽字,一見切。从口,天聲。土根切,古音在十二部。

,嗌也。咽者,因也,言食因於是以上下也。从口,因聲。烏前切,十二部。 ,咽也。嗌者,扼也,扼要之處也。咽、嗌雙聲。《漢書》:“昌邑王嗌痛。”《爾雅》

,籀文嗌,上象口,

注云:“江東名咽爲嗌。”从口,益聲。伊昔切,十六部。

下象頸脈理也。此象形字,與亢略同。《漢百官公卿表》曰:“作朕虞。”應劭曰:“,

伯益也。”師古曰:“,古益字也。”按:此假借籀文“嗌”爲“益”,如《九歌》假借古文“番”爲“播”也。趙宋時古文《尚書》“益”作“”,此本諸《漢表》耳。〇 又按:凡言項、領、頸、亢、胡自内言之,故皆从口,自口而入也。

,大口也。从口,軍聲。牛殞切,十三部。

,張口也。《小雅》:“哆兮侈兮。”毛曰:“哆,大皃。”从口,多聲。釋玄應

《說文》殆可切,此本音隱,《唐韵》丁可切,十七部。

呱啾喤

,小兒嗁聲。《咎繇謨》:“啟呱呱而泣。”从口,瓜聲。古乎切,五部。《詩》

曰:“后稷呱矣。”《大雅》。

,小兒聲也。《倉頡篇》:“啾,衆聲也。”《三年問》:“啁噍之頃。”此假噍爲啾也。

从口,秋聲。卽由切,三部。

,小兒聲。啾謂小兒小聲,喤謂小兒大聲也。如《離騷》“鳴玉鑾之啾啾”、《詩》

“鍾喤喤”、“喤喤厥聲”,則泛謂小聲大聲。从口,皇聲。乎光切,十部。《詩》曰:“其泣喤喤。”

,朝鮮謂兒泣不止曰咺。《方言》:“咺,痛也。”凡哀泣而不止曰咺,朝鮮洌水

之閒少兒泣而不止曰咺。从口,亘聲。此依韵會。況晚切,十四部。

唴咷喑㘈

,秦晉調兒泣不止曰唴。《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閒,凡大人、少兒泣而不止

謂之唴,哭極音絶亦謂之唴,平原謂啼極無聲謂之唴哴。”从口,羌聲。丘尙切,十部。

,楚謂兒泣不止曰噭咷。《方言》:“楚謂之噭咷。”按:噭字見上。从口,兆

聲。徒刀切,二部。

,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方言》:“齊宋之閒謂之喑,或謂之惄。”按:喑之言

瘖也,謂啼極無聲。从口,音聲。於今切,七部。

,小兒有知也。《大雅》:“克岐克嶷。”毛曰:“岐,知意也;嶷,識也。”按:此

由俗人不識㘈字,蒙上“岐”字改從山旁耳。高注《淮南》曰:“軫之,讀如‘克岐克㘈’之㘈,《太玄》作懝,《釋文》:‘懝,牛力切。’又音擬,擬然有所識別也。”从口,疑聲。魚力切,一部。《詩》曰:“克岐克㘈。”

,小兒也。《內則》云:“孩而名之。”爲作小兒而名之也。从口,亥聲。戶

,古文咳,从子。《內則》、《孟子》皆作此字。按:《亥部》有古文亥,

者,

亦古文也,於史趙之言知之。

來切,一部。孩

則右當作古文亥,而亦从

,口有所銜也。《夏小正》曰:“田鼠者,嗛鼠也。”《爾雅》“鼸鼠”,古本亦作“嗛”,

故孫叔然云:“嗛者,頰裏也。”《廣韵》曰:“嗛,蝯藏食處也。”嗛鼠食積於頰,人食似之,

故“頰車”或曰“鼸車”。假借爲銜字,如《佞幸傳》“大后由此嗛韓嫣”是也;亦假借爲歉字,“商銘嗛嗛之食”、“嗛嗛之德”是也;亦假借爲謙字,如子夏《周易》、《漢·藝文志》“謙卦”作“嗛”是也。《志》云“合於易之嗛嗛,一嗛而四益”,轉寫下句从言,遂滋異說。

从口,兼聲。戶監切,古音葢在七部。

,含味也。含而味之,凡湯酒膏藥舊方皆云“㕮咀”,《廣韵·九麌》云:“㕮咀,

嚼也。”按:㕮卽哺字,古父、甫通用,後人不知爲一字矣,“含味”之上似當有“哺咀”二字。从口,且聲。吕切,五部。

啜㗱嚌

,嘗也。《孟子》:“徒餔啜也。”从口,叕聲。昌說切,十五部。一曰喙也。此

別一義。

,噍也。“也”當作“皃”。从口,集聲,讀若集。雧省作集,子入切,七部。 ,嘗也。見《儀禮》。从口,齊聲。在詣切,十五部。《周書》曰:“大受

同祭嚌。”《顧命》文。《儀禮》多言嚌肺啐酒,據《周書》則酒至齒亦云嚌也。

,齧也。《少儀》:“侍食於君子,小飯而亟之,數噍。”按:“數噍”句絶,所謂亟

之也。从口,焦聲。才肖切,二部。古讀平聲,如“嚼復嚼,今年尙可後年饒”是也。嚼

,噍或从爵。古焦、爵同部同音,《唐韵》乃分,噍切才,嚼切才爵矣。今北音去

聲,南音入聲。

,欶也。《欠部》云:“欶,吮也。”从口,允聲。徂沇切,十四部。

,小㱃也。《士冠禮》注曰:“古文啐爲呼。”按:呼與啐音義皆隔,必是誤字。當

是古文啐爲之誤。如古文酳作,今《禮》皆誤酌也。从口,率聲,讀若㕞。所劣切,十五部。

嚵簭

,小也。从口,毚聲。士或切,八部。一曰喙也。此別一義。

,啗也,喙也。“喙”上當有“一曰”二字,各本作“噬”,今正。《說文》有“”

變,不當用爲諧聲。《周禮·梓人》“攫殺援簭”,正作“簭”,從

無“筮”,則“筮”者

聲而省吅也。又:《周禮》卜筮字皆作“簭”,此則假借也。从口,聲。時制切,十五部。按:《詩》:“噬肯適我。”毛曰:“噬,逮也。”此謂噬爲逮之假借也。《釋言》作“遾”,

《方言》亦作“噬”。

啗嘰

,食也。从口,臽聲,徒濫切,八部。讀與含同。與今音異。

,小食也。《大人賦》曰:“嘰瓊華。”按:《皀部》有旣字,云“小食也”,嘰與旣

音義皆同而各字;《玉藻》“進禨”,《少儀注》曰:“已沐飲曰禨”,皆當作此嘰。从口,幾聲。居衣切,十五部。

,噍皃。按:釋玄應書三引《說文》皆云:“㗘㗱,噍皃也。”《廣韵·十九鐸》、《卄

六緝》皆云:“㗘㗱,噍皃。”《釋行》均書同。《說文》古本當先㗘字,云“㗘㗱,噍皃也”;次㗱字,云“㗘㗱也”。今㗘字、㗱字廁㒳處,無㗘㗱之語,葢《口部》脫誤多矣。从口,尃聲。補各切,五部。

含哺

,嗛也。从口,今聲。胡男切,古音在七部。《禮樂志》“吟靑黃”,以吟爲含。 ,哺咀也。哺咀葢㬪韵字,釋玄應引許《淮南注》曰:“哺,口中嚼食也。”又引

《字林》:“哺咀,食也。”凡含物以飼曰哺,《爾雅》:“生哺鷇。”从口,甫聲。薄故切,

五部。

,滋味也。滋言多也。从口,未聲。無沸切,十五部。

,食辛嚛也。嚛謂辛螫,《火部》引《周書》:“味辛而不熮。”《吕覽·本味》:“味

辛而不烈。”嚛與熮烈同義,《玉篇》云:“伊尹曰:‘酸而不嚛。’”此古伊尹書之僅存者,酸疑當作辛。辛而不嚛,卽本味之辛而不烈也。从口,樂聲。火沃切,古音在二部。

,口滿食。从口,窡聲。丁滑切,十五部。

,飽出息也。各本作“飽食”,今依《玉篇》、《衆經音義》訂。息,鼻息也。《內

則》:“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噦噫。”《莊子》:“大塊噫氣,其名曰風。”《靈樞經》曰:“五

藏氣心主噫。”按:噫字亦作餩,見《廣雅》、《玉篇》,《廣韵》於北、烏克二反。高注《淮南》書曰:“垓讀如人飮食太多,以思下垓之垓。”“以思下垓之垓”,乃“以息上餩之餩”之誤,高注多言“心中滿該”,亦謂此也。从口,意聲。於介切,古音在一部。《論語》:“子曰‘噫,天喪予!’”鄭氏、毛詩“噫,此皇父”,“噫,厥哲婦”,皆爲有所痛傷之聲。

,喘息也。《小雅》傳曰:“嘽嘽,喘息也,馬勞則喘息。”一曰喜也。《樂記》“其

樂心感者,其聲嘽以緩”注:“嘽,寛綽皃。”从口,單聲。他干切,十四部。《詩》曰:“嘽嘽駱馬。”證前一義。

唾,口液也。《曲禮》:“讓食不唾。”《內則》:“不敢唾洟。”从口,聲。湯臥切,

,唾或从水。

十七部。涶

咦呬

,南陽謂大呼曰咦。呼,外息也;大呼,大息也。从口。夷聲。以之切,古

音在六脂。

,東夷謂息爲呬。《方言》:“呬,息也,東齊曰呬。”《釋詁》郭注亦云:“今東齊

謂息爲呬。”疑許襲《方言》,“東夷”當作“東齊”,字之誤也。从口,四聲。虛器切,十五部。按:《大雅》:“民之攸墍。”毛曰“墍,息也。”墍不訓息,此正謂墍卽呬之假借。《爾雅》:“呬,息也。”某氏引《詩》:“民之攸呬。”葢三家《詩》作“呬”,毛《詩》作“墍”。《說文·尸部》有㞒字,《鼻部》有齂字,皆臥息也,亦皆虛器切,凡古休息與鼻息同義。《詩》

曰:“犬夷呬矣。”《大雅》“混夷駾矣,維其喙矣”,合二句爲一句,與《日部》引“東方

昌矣”相似,“混”作“犬”,“喙”作“呬”,葢亦用三家《詩》。《馬部》引“昆夷駾矣”,則毛《詩》也。毛云:“喙,困也。”《方言》:“䭒、喙、呬,息也。”按:人之安寧與困極皆驗諸息,故《假樂》“綿之呬”,不嫌異義同偁;喙與呬,不嫌異字同義。

喘呼

,疾息也。此分別言之。“息”下曰“喘也”,渾言之也。从口,耑聲。昌沇切,

十四部。

,外息也。外息,出其息也。从口,乎聲。荒烏切,五部。今人用此爲號嘑、

召字,非也。

吸噓吹喟

,內息也。內息,納其息也。从口,及聲。許及切,七部。 ,吹也。从口,虛聲。朽居切,五部。

,嘘也。从口、欠。口欠則氣出,會意。昌垂切,古音在十七部。

,大息也。《論語》㒳云“喟然歎曰”,謂大息而吟歎也,何晏云“喟然,歎聲也”,

,喟或從貴。胃、貴聲同部。

殊非是。从口,胃聲。丘貴切,十五部。嘳

啍嚏

,口气也。从口,聲。他昆切,十三部。《詩》曰:“大車啍啍。”《王風》,

毛云:“啍啍,重遟之皃。”按:啍言口气之緩,故引伸以爲重遟之皃。

,悟解气也。“悟解气”者,“欠”字下云“張口气悟”是也。悟,覺也;解,散

也。《通俗文》曰:“張口運气謂之欠㰦。”鄭注《周易》“百果艸木皆甲坼”曰:“皆,讀爲人倦解之解。”郭注《方言》“蛤解”曰:“解,讀解悟聲之解。”皆是許意,嚔與欠異音同義。

玉裁按:許說嚔義非是,不必曲侚。嚔之見於《月令》、《內則》者各一,鄭氏《終風》箋曰:“疐讀當爲不敢嚔咳之嚔,今俗人嚔云‘人道我’。”此古之遺語也。《月令》:“民多鼽嚔。”謂鼻塞而妨嚔。《說文》噴下“一曰鼓鼻”,而釋嚔爲欠,直以其字从口不从鼻故耳。殊不思《內則》旣云“不敢嚔”,又云“不敢欠”,其爲二事憭然。《素問》說五气所病,腎爲欠爲嚔,亦分二事。倘云“嚔卽是欠”,則《內則》、《素問》皆不可通矣,故嚔解當改云“歕鼻也”爲安。口與鼻同時气出,此字之所以从口也。至若《詩》“願言則疐”,毛傳云:“疐,跲也。”《釋文》“疐”作“疌”,“跲”作“劫”,自是古字通叚。觀“狼跋”傳“疐,跲也”,而其“疐”本又作“疌”,可證。崔靈恩《集注》乃改“劫”爲“㰦”,訓以“今俗人體倦則伸,志倦則㰦”,音丘據反,是葢以附合許之嚔解,而不知許自解嚔,非解毛之疐也。改疐爲嚔,自鄭君始,許在鄭前,安得從鄭易毛。各本有“詩曰願言則嚔”六字,休寧汪氏龍以爲後人妄增者,是也,今刪。學者可以知毛、許於《詩》本無㰦說,唐石經作嚔者,乃從鄭,非從毛。从口。疐聲。都計切,古音在十二部。

唫噤名

,野人之言。《論語》曰:“質勝文則野。”此字會意兼形聲。从口,質聲。之日

切,十二部。

,口急也。从口,金聲。巨錦切,七部。

,口閉也。《史·淮陰矦傳》:“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此假吟爲噤也,吟、

噤義相似。从口,禁聲。巨禁切。七部。

,自命也。《祭統》曰:“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此許所本也。《周禮·小祝》

故書作“銘”,今書或作“名”;《士喪禮》古文作“銘”,今文皆爲名。按:死者之銘,以緇

長半幅,緽末長終幅,廣三寸,書名于末曰“某氏某之柩”,此正所謂自名。其作器刻銘,亦謂稱揚其先祖之德。著己名於下,皆衹云名已足,不必加金旁,故許君於《金部》不錄銘字,從《周官》今書、《禮》今文也,許意凡經傳“銘”字皆當作“名”矣。鄭君注經乃釋銘爲刻。劉熙乃云“銘,名也,記名其功也”,吕忱乃云“銘,題勒也”,不用許說。从口、

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見,冥,幽也,故㠯口自名。故从夕、口,會意。武幷切,

十部。

吾哲

,我自偁也。“偁”各本作“稱”,誤。《釋詁》曰:“吾,我也。”从口,五聲。

五乎切,五部。

,知也。《釋言》曰:“哲,智也。”《方言》曰:“哲,知也。”古智、知通用。从

改篆也,今悉正

口,㪿聲。按:凡从折之字皆當作“斤艸”。各本篆文皆作手旁,用

之。陟列切,十五部。悊

,哲或从心。《韵會》引《說文》古以此爲哲字。按:《心部》

,古文哲从三吉。或省之喆。

云:“悊,敬也。”疑敬是本義,以爲哲是假借。嚞

,尊也。此“羊,祥也”、“門,聞也”、“戶,護也”、“髮,拔也”之例。从尹、

口,尹,治也。口㠯發號。此依《韵會,又補一“口”字。尹亦聲,舉云切,十三部。

,古文象君坐形。小徐本作

命咨召問

三部。

,使也。从口,令。令者,發號也,君事也。非君而口使之,是亦令也,故曰

命者,天之令也。眉病切,古音在十二部。令亦聲。

,謀事曰咨。《左傳》曰:“訪問於善爲咨。”毛傳同。从口,次聲。卽夷切,

十五部。

,也。《言部》曰:“,召也。”从口,刀聲。直少切,二部。

,訊也。《言部》曰;“訊,問也。”引伸爲禮之聘問。从口,門聲。亾運切,十

唯唱

之。

,諾也。此渾言之。《玉藻》曰:“父命呼,唯而不諾。”析言之也。从口,隹聲。

以水切,十五部。

,導也。《鄭風》曰:“唱予和女。”从口,昌聲。尺亮切,十部。古多以倡字爲

,相應也。从口,禾聲。古唱和字不讀去聲。戶戈切,十七部。

矣。”

,大也。《衞風》毛傳曰:“咥咥然。”《周易》:“虎尾,不咥人。”馬云:“齕

也。”此別一義。从口,至聲。許旣切,又直結切,古音在十二部。《詩》曰:“咥其

,也。馬融曰:“啞啞,聲。”鄭云:“樂也。”从口,亞聲。於革切,古音

在五部。按:《字林》云“謚,聲,呼益反”,此由“言啞啞”字音形皆變而云然。啞俗訓爲瘖,幺下切。《易》曰:“言啞啞。”《震卦》辭。

噱唏

,大也。从口,豦聲。其虐切,五部。

,也。《廣雅》:“唏唏,也。”从口,希聲。依《韵會》訂。虛豈切,十五

部。一曰哀痛不泣曰唏。《方言》:“唏,痛也。”凡哀而不泣曰唏,於方則楚言“哀曰唏”。《十二諸矦年表》曰:“紂爲象箸而箕子唏。”

部。

,兒也。司馬相如賦:“亾是公听然而。”从口,斤聲。宜引切,古音十三

,多言也。《孟子》、毛傳皆曰:“泄泄猶沓沓也。”《曰部》云:“沓,語多沓沓也。”

《言部》又云:“詍,多言也。”引《詩》“無然詍詍”。从口,世聲。余制切,十五部。《詩》曰:“無然呭呭。”《大雅》今作“泄泄”。

,聲嘄嘄也。《周禮·大祝》注:“祈嘄也,謂爲有災變,號呼告神以求福。” 嘄,

陸音叫。从口,䲷聲。古堯切,二部。按:《玉篇》有無嘄。,古弔反,聲也。此以倒

之爲聲,卽嘄字也。《廣韵》引《漢·刑法志》“首”,今志作“䲷首”。《地理志》“鉅

鹿郻縣”,今《說文》作鄡縣。“鄡”與“嘄”疑皆淺人改作,非許書本字。

,相謂也。謂欲相語而先驚之之䛐,凡言“咄嗟”、“咄唶”、“咄咄怪事”者皆取

猝乍相驚之意。《倉頡篇》曰:“咄,啐也。”《說文》:“啐,驚也。”李善注曹植《贈彪詩》引《說文》:“咄,叱也。”从口,出聲。當切,十五部。

,應也。《方言》:“欸,然也。南楚凡言然者曰欸,或曰。”按:《廣雅》“欸,

然譍也”本《方言》,許以唉訓應,《欠部》欸訓訾,與《方言》異,葢唉、欸古通用也。玄應書引作“譍聲也”。从口,矣聲,讀若塵埃。烏開切,一部。

哉,言之閒也。《釋詁》:“孔、、哉、延,虛無之言閒也。”許分別釋之曰,“哉爲

言之閒。”鍇云:“若《左傳》‘遠哉遙遙’、《論語》‘君子哉若人’是,哉爲閒隔之䛐。”按:

如鍇說,則必句中乃爲言之閒,豈句末者非耶?句中哉字皆可句,凡㒳者之際曰閒,一者之竟亦曰閒,一之竟卽㒳之際也,言之閒歇多用哉字。“若哉生明”、“初哉首基”,則又訓哉爲始,凡竟卽爲始。从口,聲。將來切,一部。

,聚語也。《小雅》傳曰:“噂猶噂噂,沓猶沓沓。”从口,尊聲。子損切,十三

部。《詩》曰:“噂沓背憎。”《人部》又引《詩》“僔沓背憎”,《<詩>釋文》曰:“噂,《說文》作僔。”《五經文字》亦云:“僔,《詩·小雅》作噂。”陸、張皆不云《說文》有“噂”,則知淺人依《詩》增也。

,聶語也。《耳部》曰;“聶,附耳私小語也。”按:聶取㒳耳附一耳,咠取口附耳

也。从口,耳。七入切,。七部。《詩》曰:“咠咠幡幡。”《巷伯·三章》“緝緝翩翩”,

《四章》“捷捷幡幡”。許引當云“咠咠翩翩”,而云“咠咠幡幡”者,誤合二章爲一耳。“咠咠”今《詩》作“緝緝”,毛云:“緝緝,口舌聲。”

,吸呷也。司馬相如賦曰;“翕呷萃蔡。”張揖曰:“翕呷,衣起張也。”《海賦》:

“猶尙呀呷,餘波獨湧。”李善曰:“呀呷,波相吞之皃。”《吳都賦》曰:“諠譁喤呷。”《廣韵》:“喤呷,衆聲也。”从口,甲聲。呼甲切,八部。

嘒嘫唪

,小聲也。《小雅》:“鳴蜩嘒嘒。”毛曰:“嘒嘒,聲也。”按:《商頌》:“嘒嘒管聲。”

毛曰:“嘒嘒,和也。”从口,彗聲。呼惠切,十五部。《詩》曰:“嘒彼小星。”

,語聲也。《方言》:“欸,然也。”《廣雅》:“欸、、然,譍也。”按:然卽嘫,

應聲也。从口,然聲。如延切,十四部。

,大也。《玉篇》、《手鑑》皆作“大聲”。从口,奉聲,讀若《詩》曰“瓜

瓞菶菶”。方蠓切,九部。按:今《生民》作“瓜瓞唪唪”,而《玉》、《口》二部㒳引皆作

“菶菶”。

,盛气也。《門部》曰:“闐,盛皃。”聲義與此同,今毛《詩》“振旅闐闐”,許所

據作“嗔嗔”。《玉藻》:“盛氣顚實。”注云:“顚讀爲闐,盛身中之氣使之闐滿。”《孟子》:“塡然之。”是則聲同得相假借也,古音陳,今俗以爲謓恚字。从口,眞聲。待年切,十二部。《詩》曰:“振旅嗔嗔。”《小雅》。

嘌嘑

,疾也。《檜風》:“匪車嘌兮。”毛曰:“嘌嘌,無節度也。”按:無節度者,卽上

章所云疾驅,非有道之車也。从口,票聲。撫招切,二部。《詩》曰:“匪車嘌兮。”

,號也。《号部》曰“號,嘑也”,是爲轉注。“雞人夜嘑旦以嘂百官”,此嘑字之

僅存者也。若“銜枚氏嘂呼歎嗚”、《大雅》“式號式呼”,以及諸書云“叫呼”者,其字皆當作嘑,不當用外息之字。嘑或作謼,崔靈恩毛《詩》:“式號式謼。”从口,虖聲。荒烏切,

五部。

喅嘯

,音聲喅喅然。从口,昱聲。余六切,古音在七部。

,吹聲也。《召南》箋曰:“嘯,蹙口而出聲也。”从口,肅聲。穌弔切,古音在

,籀文嘯从欠。《欠部》重出歗字,引《詩》“其歗也謌”,今《詩》“惟條

三部。歗

其歗矣”,作“歗”。

,說也。“台說”者,今之“怡悅”字,《說文》怡訓和,無悅字。今文《尙書》:

“舜讓于德不台。”見《漢書·王莽傳》,班固典引,而《五帝本紀》本之作“舜讓于德不台

懌”。《自序》曰“唐堯遜位,虞舜不台”,“惠之早霣,諸吕不台”,皆謂不爲百姓所悅也。古文《禹貢》:“袛台德先。”鄭注:“敬悅天子之德旣先。”从口,㠯聲。与之切,一部。按:《湯誓·高宗彤日》、《西伯戡黎》皆云“如台”,《殷本紀》皆作“柰何”;《釋詁》台、予同訓我,此皆以雙聲爲用,何、予、台三字雙聲也。

嗂启

,喜也。从口,聲。余招切,二部。此字與䚻義相近。

,開也。按:後人用啟字訓開,乃廢启不行矣。啟,敎也。《玉篇》引《堯典》:

“胤子朱启明。”《釋天》:“明星謂之启明。”从戶,口。會意。康禮切,十五部。此字不

入戶部者,以口、戶爲開戶也。

嗿咸

,聲也。《周頌》傳曰:“嗿,衆皃。”按許以字从口,故釋與毛異。从口,貪聲。

他感切,古音在七部。《詩》曰:“有嗿其饁。”

,皆也,悉也。“咸,皆也”,見《釋詁》。从口,从戌。會意。胡監切,古音

在七部。戌,悉也。此从戌之故。戌爲悉者,同音假借之理。

,平也。今義云“示也,見也”。从口,壬聲。直貞切,。十一部。壬之言挺也,

故訓平。

,助也。从又,口。

者,手也。手不足以口助之,故曰助也。今人以左右爲

又字,則又製佐佑因爲左右字,于救切,古音在一部。

,語時不啻也。玄應引《倉頡篇》曰:“不啻,多也。”按:不啻者,多之䛐也。

《秦誓》曰:“不啻若自其口出。”《世說新語》云:“王文度弟阿智,惡乃不啻。”《玉篇》云:

“買賣云不啻也。”可知爲市井常談矣,不啻如楚人言夥頤。啻亦作翅,支聲、帝聲同部也。《疒部》“疧”下曰:“病不翅。”《孟子》曰:“奚翅食重。”从口,帝聲。施智切,十六部。一曰啻,諟也。《言部》曰:“諟,理也。”亦用諟爲宷諦字。讀若鞮。疑此謂後一義之讀。

,善也。从士,口。居質切,十二部。

,密也。密,《山部》曰“山如堂者”,引伸訓爲周緻也。《左傳》晏子曰:“淸濁

小大,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濟也。”以周與疏反對。又:“襄二

十七年春,胥梁帶使諸喪邑者,具車徒以受地,必周。”杜皆云:“周,密也。”按:忠信爲周,謂忠信之人無不周密者。从用,口。善用其口則密,不密者皆由於口。職畱切,三部。

,古文周从古文及。及之者,周至之意。

,大言也。引伸爲大也,如說《尙書》者云“唐之爲言蕩蕩也”,見《論衡》;又

爲空也,如梵書云“福不唐捐”。凡陂塘字古皆作唐,取虚而多受之意,《部》曰:“隄,唐也。”从口,庚聲。徒郎切,十部。啺

,古文唐从口、昜。亦形聲。

,誰也。从口、,又聲。,古文疇。按:此篆疑有誤。《白部》曰:“,

䛐也。从白,聲。”引《唐書》帝曰:“咨。”與此音義大同,但其字“从口,聲”足矣,不當兼从“又聲”。“又”在一部,非聲也。《老部》、《酉部》、《巾部》皆从

聲;《竹部》

、《火部》、《言部》、《邑部》

皆从聲,絶無从

聲之字,可知此正當作,爲之聲。直由切,三部。

嘾噎

,含㴱也。《莊子》曰:“大甘而嘾。”从口,覃聲。徒感切,古音在七部。 ,飯窒也。《王風》:“中心如噎。”毛曰:“謂噎憂不能息也。”噎憂雙聲,憂卽終

日號而不嚘之嚘,氣逆也。今本毛傳譌脫,惟《玉篇》不誤。《鄭風》傳:“憂不能息,憂亦讀爲嚘。”《欠部》曰:“欭,嚘也。”欭嚘卽噎憂,劉氏台拱說。从口,壹聲。烏結切,十二部。

,咽也。咽當作噎,聲之誤也。《欠部》曰:“䯉,咽中息不利也。”與嗢音義同,

云嗢噱者,嗢在

中,噱在口也。从口,聲。烏切。聲在十三部,與十五部

合音冣近也。

,不歐而吐也。《欠部》曰“歐,吐也”,渾言之;此云不歐而吐也者,析言之。

歐以匈㗋言,吐以出口言也。有匈㗋不作惡而已吐出者,謂之哯。《玉篇》、《廣韵》作“不顧而唾”,非也。从口,見聲。胡典切,古音在十四部。

吐噦

,寫也。从口,土聲。他魯切。五部。

,气啎也。啎,逆也。《通俗文》曰:“氣逆曰噦。”《內則》曰:“不敢噦噫。”《靈

樞經》說“六府氣,胃爲氣逆噦”。从口,歲聲。於月切,十五部。

,違也。違與韋同,相背也。从口,弗聲。符弗切,十五部。《周書》曰:按:

《說文》引《微子》篇“咈其耇長“、”我興受其䢙”皆系《周書》,引“予顚躋”,則曰《商書》,未知孰是誤字。《洪範》一篇《商》、《周》說異,《微子》則必是《商書》也。“咈其

耉長。”《玉篇》引《易》“咈經于丘”,今《易》作“拂”,葢誤。

,語未定皃。《東方朔傳》曰:“伊憂亞者,辭未定也。”《集韵》云:“憂或作嚘。”

又,《老子》:“終日號而不嗄。”《玉篇》作“不嚘”,云“嚘,氣逆也。”《太玄》:“柔兒于號。三日不嚘。”傅奕挍定《老子》作“㱊”,㱊同嚘。从口,憂聲。於求切,三部。師古一矦反。

吃,嗜啖

,言蹇難也。从口,气聲。居乙切。十五部。

,喜欲之也。此依《韵會》本。“喜”當作“憙憙”,悅也。經傳多假耆爲嗜。从

口,耆聲。常利切,十五部。

,噍啖也。《荀子·王霸》篇“啖啖常欲人之有”注:“啖啖幷吞之皃。”从口,

炎聲。徒敢切,八部。一曰噉。《韵會》無此三字,云“或作噉”。按:《口部》無噉字,

《玉篇》、《廣韵》皆正作噉,云“啖同”,以犫字例之,葢《說文》本作“噉”。

哽嘐啁

,語爲舌所介也。哽介雙聲。《漢書》:“祝哽在前。”从口,更聲,讀若井汲

綆。古杏切,十一部。

,誇語也。《孟子》:“何以謂之狂也?曰:其志嘐嘐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

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从口,翏聲。古肴切,古音在三部。

,啁,此複舉字未刪者。嘐也。《楚語》:“鵾雞啁哳而悲鳴。”啁,大聲;哳,小

聲也。从口,周聲。陟交切,古音在三部。《倉頡篇》:“啁,調也,謂相戲調也。”今人“啁”作“嘲”。

,諂聲也。淫哇也,《王莽傳》,又假䵷爲哇。从口,圭聲,於佳切,古音十六

部。讀若醫。醫在第一部,相隔遠甚,疑是翳字,翳在十六部。

,語相訶歫也。歫,今之拒字。訶歫者,訶而拒之。从口、䇂,音愆。䇂,惡

聲也。口䇂,以口拒惡聲也。讀若櫱。五葛切,十五部。

吺呧

,讘吺,逗。多言也。《言部》曰:“讘,多言也。”讘吺,《玉篇》作“

吺”。

从口,殳聲。當矦切,四部。

,苛也。苛者,訶之假借字。漢人多用荷爲訶,亦用苛爲訶。从口,氐聲。都

禮切,十五部。按:《言部》有詆字,云“訶也”,《口部》“呧”似複出。《集韵》詆、呧爲

一字。

,苛也。“苛”亦當作“訶”,玄應引作“訶”。凡言呰毀當用呰,《喪服四制》:“呰

者莫不知禮之所生也。”鄭云:“口毀曰呰。”玄應引如此。今《禮記》作“訾”。按:《少儀注》㒳云“訾,思也”。从口,此聲。將此切,十六部。

嗻唊

,遮也。《廣韵》:“嗻,多語之皃。”然則遮者,謂多言遏遮人言也。从口,庶聲。

之夜切,古音在五部。

,妄語也。《廣韵》:“唊唊,多言也。”从口,夾聲,讀若莢。古叶切,八部。 ,多言也。从口,盍聲,讀若甲。榼切,八部。 ,訶聲。嗙喻也。从口,旁聲。補

切,十部。司馬相如說“淮南宋蔡舞嗙

喻”也。《上林賦》:“《巴渝》宋蔡,淮南《于遮》。”此所偁非賦文,葢凡將之一句也,劉逵

引“黃潤纖美宜製襌”,歐陽詢引“鐘磬竽笙筑坎矦”,知凡將七言爲句。

,高气多言也。《廣韵》曰:“高聲皃。又多言”从口,蠆省聲。按:篆文作。

此直云聲可矣,不當云省。訶介切,十五部。《春秋傳》曰:“噧言。”未見所出,惟《公羊·襄十四年經》“鄭公孫(口+)”,二傳作“”。疑“噧言”二字有誤,當云“鄭公孫(口+)”。

叴唠呶叱噴

,高气也。从口,九聲。巨鳩切,三部。《詩·叴矛》,是此叴字。臨淮有叴

猶縣。見《地理志》。按:韓子智伯伐仇猶,非此縣地。

,嘮呶,讙也。从口,勞聲。敕交切,二部。

,讙聲也。从口,奴聲。女交切,古音在五部。《詩》曰:“載號載呶。”見

《小雅》。毛曰:“號呼,呶讙也。”

,訶也。訶,大言而怒也。从口,七聲。昌栗切,十二部。

,吒也。从口,賁聲。普䰟切,十三部。一曰鼻。此別一義。許釋嚔爲欠,

以鼻繫之噴。

,噴也,叱怒也。此三字明叱、噴、吒三字互訓也。《曲禮》曰:“母吒食。”謂

當食而叱怒他事,嫌於怒食,故注云“嫌薄之”。《淮陰矦傳》曰:“項王喑噁叱吒,千人皆廢。”从口,乇聲。陟駕切,古音在五部。亦作咤。

噊啐唇吁嘵

,危也。見《釋詁》。从口,矞聲。余律切,十五部。

,驚也。从口,卒聲。七外切,十五部。《儀禮》今文以爲酒字。 ,驚也。後人以震字爲之。从口,辰聲。側鄰切,十三部。 ,驚也。从口,亏聲。況于切,五部。按此篆當删,說見亏部。

,懼聲也。《豳風》毛傳曰:“嘵嘵,懼也。”从口,堯聲。許幺切,二部。《詩》

曰:“予維音之嘵嘵。”《玉篇》、《廣韵》作“予維音之嘵嘵”,本《說文》也,今本《說

文》作“唯予音之嘵嘵”。

,大呼也。“呼”當作“嘑”。《廣韵》:“㗲嘖,叫也。”《左傳·定四年》:“嘖有煩

,嘖或从言。《百官公卿表》:“典客,太

言。”从口,責聲。士革切,十六部。謮

初元年更名大鴻臚。”應劭曰:“郊廟行禮謮九賓,鴻聲臚傳之也。”今《漢書》譌“讚”。

嗸,眾口愁也。《董仲舒傳》“嚻嚻苦不足”,《食貨志》“天下謷謷”,《陳湯傳》“熬熬苦

之”,皆同音假借字也。从口,敖聲。五牢切,二部。按此字《五經文字》、《玉篇》、《廣韵》、《經典釋文》皆下口上敖,本《說文》也,今《說文》作“嗷”,後人所改。《詩》

曰:“哀鳴嗸嗸。”《小雅》。

,唸吚,逗。呻也。今本無“唸”者,淺人以爲複字而刪之;無“呻”者,淺人

所改也,今依全書通例補正。从口,念聲。都見切,古音在七部。郭音坫。今切都見者,

因《詩》作“殿”也。《詩》曰:“民之方唸吚。”《大雅》文,今作“殿屎”。

吚,唸吚也。《釋訓》:“殿屎,呻也。”毛傳:“殿屎,呻吟也。”陸氏《詩》、《爾雅音義》

皆云:“殿屎,《說文》作‘唸吚’。”从口,伊省聲。依《詩》、《爾雅音義》、《五經文字》云:“屎,《說文》作‘㕧’。”然則今本《說文》作“㕧”者,俗人改也。以虫部字例之,亦爲“伊省聲”。馨伊切,十五部。

㘙呻吟嗞

,呻也。从口,嚴聲。五銜切,八部。《廣韵》作“㘙。 ”

,吟也。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渾言則不別也。从口,申聲。失人切,

十二部。

,呻也。从口,今聲。魚音切,七部。䪩,吟或从音。

,嗟也。嗟,《言部》作“”,云“,嗞也”,與此爲互訓。今本《言部》作

“咨也”,淺人改耳,謀事曰咨,音義皆殊。《戰國策·秦策五》:“平原令見諸公,必爲言

之曰:‘嗟嗞乎,司空馬。’”《詩·綢繆》:“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毛傳:“子兮者,嗟茲也。‘茲’當作‘嗞’,古言‘嗞’,今人作‘嗟咨’,非也。”《廣韵》:“嗞嗟,憂聲也。”“从口,茲聲。子之切,一部。

,哤異之言。《齊語》曰:“四民者勿使襍處,襍處則其言哤,其事易。”韋注:“哤,

亂也。”从口,尨聲。莫江切,九部。一曰襍語,漢人多用襍爲集字,集語猶聚語也。

讀若尨。㒳義讀同。

叫嘅唌

,嘑也。从口,丩聲。古弔切,古音在三部。按:《㗊部》“嘂”、《言部》“訆”

皆訓大嘑,與此音同義小異,疑叫字淺人所增。

,嘆也。从口,旣聲。苦葢切,十五部。《詩》曰:“嘅其嘆矣。”《王風》。 ,語唌嘆也。《梁鴻傳》:“競舉枉兮措直,咸先佞兮唌唌。”注:“唌音延,讒言

捷急之皃。”郭注《爾雅》:“假爲㳄字,夕連切。”从口,延聲。十四部。

,吞歎也。《九經字㨾》作“吞聲也”。非,按:“嘆歎”二字今人通用,毛《詩》

中㒳體錯出,依《說文》則義異。歎近於喜,嘆近於哀,故嘆訓吞歎,吞其歎而不能發,詳《欠部》。从口,歎省聲。他案切,十四部。一曰大息也。此別一義,與喟義同。

,㵣也。疑當作“㵣音也”,今脫音字耳。《莊子·庚桑楚》:“終日嗥而嗌不嗄。”

崔譔本作“不喝”,云“啞也”。《子虛賦》:“榜人歌聲流喝。”郭璞曰:“言悲嘶也。”又,謝希逸文:“喝邊簫於松霧。”从口,曷聲。於介切,十五部。

,不容也。鄭注《考工記》曰:“哨頃,小也。”《記投壷》曰:“某有枉矢哨壷。”

从口,肖聲。才切,二部。

吪噆吝

,動也。見《釋詁》、《毛〈詩〉傳》。从口,化聲。五禾切,十七部。《詩》曰:

“尙寐無吪。”《王風》,又《小雅》:“或寢或吪。”今各本作“訛”,非也,訛卽譌字。

,嗛也。玄應引作“銜也”,嗛、銜音義同。从口,朁聲。子荅切,七部。

,恨惜也。慳吝亦恨惜也。从口,文聲。按;此字葢从口、文,會意。凡恨惜

者多文之以口,非文聲也。良刃切,十二部。《易》曰:“㠯往吝。”《蒙初六爻》辭。按:《辵部》引“以往遴”,不同者,許《易》偁孟氏,或兼偁他家,或孟《易》有或本,皆未可知也。

,古文吝从彣。

,異䛐也。䛐者意內而言外,異爲意。各爲言也。从口,夂。陟侈切。夂者,

有行而止之不相聽意。《夂部》曰:“從後至也,象人㒳脛後有致之者。致之止之,義相反

而相成也。”古洛切,五部。

否唁

,不也。从口,不。按:否字見《不部》,此誤增也。

,弔生也。《庸風》:“歸唁衞矦。”《春秋》:“齊矦唁公于野井。”《穀梁傳》、毛傳

皆云“弔失國曰唁”,此言“弔生”者,以弔生爲唁,別於弔死爲弔也。何注《公羊》云:“弔亡國曰唁,弔死曰弔。”與此相發明,今本《公羊注》“弔死國曰弔”,衍“國”字。从

口,言聲。魚變切,十四部。《詩》曰:“歸唁衞矦。”

哀嗁

,閔也。閔,弔者在門也,引伸之凡哀皆曰閔。从口,衣聲。烏開切,古音在

十五部。

,号也。号,各本作“號”,今正。“号”下曰“痛聲也”,此可證嗁号與嘑號不同

字也。号,痛聲;哭,哀聲。痛在內,哀形於外,此嗁與哭之別也。《喪大記》“始卒,主人啼,兄弟哭,婦人哭踊”注:“悲哀有㴱淺也,若嬰兒中路失母,能勿啼乎?”按:鄭用襍記語也,嗁俗作啼。《士喪禮》作“諦”,古多假諦爲嗁。从口,虒聲。杜兮切,十六部。

嗀咼嗼

,歐皃。今俗語如此。从口,㱿聲。許角切,三部。《春秋傳》曰:“君將嗀

之。”《左·哀卄五年》文,“之”《玉篇》作“焉”。

,口戾不正也。《通俗文》:“斜戾曰咼。”从口,冎聲。苦媧切,古音十七部。 ,嗼也。三字一句。俗本刪字,非也。《宀部》曰:“寂,無人聲也。”从口,

叔聲。前歷切,古音在三部。

,嗼也。按:《歺部》云“寂,㱳”,義略同。《爾雅·釋詁》曰:“嗼,定也。”

《吕覽·首時》篇“嗼然”,高注:“嗼然,無聲也。”今毛《詩》;“求民之莫。”毛曰“莫,定也。”又“貉其德音”,《左傳》、韓《詩》“貉”皆作“莫”。韓云:“莫,定也。”从口,莫聲。莫各切,五部。《玉篇》亾格切。

,塞口也。《廣雅·釋詁》曰:“,塞也。”《易·巛六二》:“囊无咎。”𢭽

字也。从口,(氏+丿)(《漢語大字典》作“氒”字,xyh注 )省聲。(氏+丿)卽《氏

部》氒字。五部。

變或作氒,或作牙。凡聲字,

變皆爲舌,如括、刮之類。古活切,十

,古文从甘。戴先生曰:“古文(氏+丿)不省,誤爲从甘。”按:汗簡、《古

文四聲韵》云:“、(氐下+口)皆同厥。出古《尚書》。”(氐下+口)即(氏+丿)不省者也。

,使犬聲。見《左傳·宣二年》。使犬者,作之噬也。《方言》曰:“秦晉之西鄙

自冀隴而西使犬曰哨。”郭音騷,哨與嗾一聲之轉。《公羊疏》云:“今呼犬謂之屬。”从口,

族聲。穌奏切,三部。《釋文》素口反。《春秋傳》曰:“公嗾夫獒。”按:嗾,服本作取,云取嗾也。嗾夫獒,使之噬盾也。今本《釋文》、《正義》皆譌亂,“取”誤爲“㖩”。

,犬鳴。从口,犬。口犬者,動口之犬也。《字林》作“㕹”,則爲形聲字。《太

玄》曰:“鴟鳩在林,㕹彼衆經。”《文》注引《戰國策》作“”,亦是形聲字。符廢切,十五部。

咆嗥

,嗥也。《廣韵》曰:“咆虓,熊虎聲。”从口,包聲。薄交切,二部。 ,咆也。《廣韵》:“噑,熊虎聲。”《左傳》曰:“狐貍所居,豺狼所噑。”从口,

,譚長說:嗥从犬。《公羊春秋經》:“趙盾試其君

皋聲。乎刀切,古音在三部。獋

夷獋。”

喈哮

,烏鳴聲也。从口,皆聲。古諧切,十五部。一曰鳳皇鳴聲喈喈。按:此八

字葢後人所增,鳳皇亦鳥耳。《詩·風雨》曰:“雞鳴喈喈。”《卷阿》曰:“邕邕喈喈。”

,豕驚聲也。按:哮亦作豞,許角切。《吳都賦》曰:“封豨

”。李云:“,

豨聲。呼學切。”亦卽哮字,但字形有譌耳。从口,孝聲。許交切,亦許角切,古音在三部。

喔呝

,雞聲也。从口,屋聲。於角切,三部。

,喔也。呝喔雙聲。《射雉賦》:“良遊呃喔,引之規裏。”《廣韵·卄一麥》曰:“呝

喔,鳥聲。”疑㒳篆文下本皆云“呝喔”,後人亂之耳。从口,戹聲。烏格切,十六部。

,鳥口也。今人噣、咮、啄三字同音通用,許分別甚明,人口不曰咮。从口,

朱聲。章俱切,古音在四部。按:《廣韵·十虞》曰:“讋咮,多言皃。”《四十九宥》曰:

“咮,鳥口。”然則大徐用章俱一切,誤也。

,鳥鳴也。《小雅》:“鳥鳴嚶嚶。”毛曰:“嚶嚶,驚懼也。”《釋訓》曰:“丁丁嚶

嚶,相切直也。”鄭曰:“嚶嚶,㒳鳥聲也。”按:《詩》“鳥鳴嚶嚶”,出自《幽谷》,本不言何鳥,昔人因嚶嚶似離黃之聲,出谷遷喬;亦似離黃出蟄土而登樹,故就嚶改鸎,爲倉庚之名。唐試士以“鸎出谷”命題 ,本毛《詩》也。古者,倉庚名離黃、名黃、名楚雀、名黃栗畱、黃鸝畱,不名黃鸎,亦無鸎字也。惟高誘注《吕覽》曰:“含桃,鸎桃,鸎鳥所含。”

陸璣《詩疏》云:“黃鸝畱,豳州人謂之黃鸎。”鸎字始見,要因其聲製字耳。果名,依高誘作鸎桃爲是,鄭注《月令》作櫻桃者,乃俗人所改。《詩》“交交桑扈,有鶯其羽”,毛公云:

“鶯然有文章也。”鶯絶非鸎,唐人《耕韵·鶯》注:“鳥羽文也。”鸎注:“黃鸎也。”一韵中可竝用,舊本唐詩黃鸎字皆如此。元明以後,淺人乃謂古無鸎字,盡改爲鶯,而鶯失其本義。而昔人因嚶製鸎之理晦矣。《玉篇》:“鶯,鳥有文。”“鸎,黃鳥也。”分別亦是,而謂倉庚爲黃鳥,失《詩》之訓。毛《詩》黃鳥,非倉庚也。至《集韵》、《類篇》乃皆合鶯、鸎爲一字,斯謂不識字。从口,嬰聲。烏莖切,十一部。

啄唬

,鳥食也。鳥咮銳,食物似琢。《吳都賦》說水鳥曰:“彫琢蔓藻。”从口,豖聲。

丁角切,三部。

,虎聲也。鍇本不誤,鉉本改爲“嗁聲”,誤甚。自吠篆已下,皆言鳥獸矣。《通

俗文》曰:“虎聲謂之哮。”唬當讀呼去聲,亦讀如罅字。从虎、口,虎亦聲也。五部。从口、虎,與吠意同,主於說口,故不入《犬》、《虎部》。○此下鍇有“一曰虎聲”四字,鉉本此四字在“从口”之上,皆淺人誤增。讀若暠。《說文》無此字,鉉用《唐韵》呼訝切;《玉篇》呼交切,與此讀合。

呦噳

,鹿鳴聲也。見《小雅》。从口,幼聲。伊虯切,三部。,呦或从欠。

,麋鹿羣口相聚皃。《大雅》:“麀鹿噳噳。”毛曰:“噳噳然,衆也。”《小雅》:“麀

鹿麌麌。”毛曰:“麌麌,衆多也。”按:毛意“麌麌”卽“噳噳”之假借也,《說文》無“麌”。

从口,虞聲。魚矩切,五部。《詩》曰:“麀鹿噳噳。”

,魚口上見。師古、玄應皆作“衆口”。按:“魚”是也。《淮南書》:“水濁則魚

噞喁。”劉逵注《吳都賦》曰:“噞喁,魚在水中羣出動口皃。”喁本狀魚,引伸他用,如《論

語·素王受命讖》“莫不喁喁延頸歸德”、《淮南書》“羣生莫不喁喁然仰其德”、《司馬相如傳》“延頸舉踵喁喁然”皆是也。从口,禺聲。魚容切,葢古音在四部。

,促也。以㬪韵爲訓。从口在尺下復局之。尺所以指厈規榘事也,口在尺下,

三緘其口之意。一曰博所㠯行棊,象形。博當作簙,簙,局戲也。六箸十二棊,簙有局以行十二棊,局之字象其形。此別一義。渠錄切,三部。

,山閒陷泥地。閒,《玉篇》作“㵎”;陷,當作“淊”,字之誤,《水部》曰:“淊,

泥水淊淊也。”从口,謂山閒。从水敗皃。謂淊泥。谷字、酋字皆从水半見,㕣亦从水半見。出於口也,水敗土而淊泥多,是曰㕣。讀若沇州之沇。按:漢

沇州字已多作“兖”,

以轉切,十四部。九州之渥地也,毛傳曰:“渥,厚也。”故㠯沇名焉。此釋州名之意,沇爲九州之渥地,如㕣爲山閒之渥地,其義同,其音亦同也。葢从谷,上从列骨之殘(沇二字爲之。

- 一)字,(

,古文㕣。按:下

- 一)象水敗也。漢人作兖字者,葢合和、

文一百八十 鍇一百八十二 重二十一 張次立曰:“重二十,補遺訡。”訡字今不補。

凵部 凵

,張口也。象形。“也”《廣韵》作“皃”。口犯切,八部。凡凵之屬皆从凵。 文一

吅部 吅

,驚嘑也。《玉篇》云:“吅與讙通。”按:《言部》讙、譁二字互訓,與驚嘑義別。

从二口。凡吅之屬皆从吅。讀若讙。況袁切,十四部。

,亂也。从爻工交吅。疑有譌脫,《寸部》“,繹理也。从口、从工、从又、

从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彡聲。”與同意,是則从吅、从爻,从工者,亦亂也;从己,分理之。不云理,不云亂者,互見其義也。《乙部》曰:“亂,治也。”《部》曰:“,治也。幺子相亂治之。”凡言亂而治在焉,《易》“竆則變也”。《莊子》“在宥傖囊”,崔譔作“戕囊”,云“戕囊”猶“搶攘”。晉灼注《漢書》曰:“搶攘,亂皃也。”搶攘㬪韵,本在陽唐韵,轉入庚韵,攘卽之假借。凡髮亂曰鬇鬤;艸亂曰薴,皆搶攘同意。

一曰窒。,《玉篇》作“穰”,葢誤。窒葢充塞之意,周,漢人語也。讀若穰。㒳

義同讀,在十部。唐韵女庚切。

,古文。

,敎命急也。嚴、急㬪韵。趙注《孟子》曰:“事嚴,喪事急。”从吅,敦促之意。

,古文嚴。

聲。語杴切,八部。

咢單

,譁訟也。引伸爲徒擊曰咢。又,《韋賢傳》:“咢咢黃髪。”从吅、屰,屰亦

聲。五各切,五部。

,大也。當爲“大言也”,淺人刪“言”字。如“誣,加言也”,淺人亦刪言字。

《爾雅》、《廣雅》說“大”皆無“單”。引伸爲雙之反對。《大雅》:“其軍三單。”毛云:“三單,相襲也。”鄭云:“丁夫適滿三軍之數,無羨卒也。”从吅、

,大言故从吅。吅亦

聲。都寒切,十四部。闕。當云“

,闕”,謂形未聞也。

,呼雞重言之。當云“喌喌,呼雞重言之也”,淺人刪之耳。《夏小正》“正月雞

桴粥。粥也者,相粥之時也。”案:“相粥之時也”,一本作“相粥粥呼也”,粥、喌,古今字。雞聲喌喌,故人效其聲之。《風俗通》曰:“呼雞‘朱朱’:俗說雞本朱公化而爲之,今呼雞曰朱朱也。謹按:《說文解字》喌从二口,二口爲讙。州其聲也,讀若祝。祝者,誘致禽畜和順之意,喌與朱音相似耳。”今按:應仲遠似當引《小正》爲原本。从吅,从州聲,

之六切,三部。讀若祝。依《風俗通》則祝當重,謂喌喌讀若祝祝也。《左傳》“州吁”,《穀梁》作“祝吁”。《博物志》云:“祝雞翁善養雞,故呼祝祝。”

文六 重二

哭部 哭

,哀聲也。从吅,从獄省聲。苦屋切,三部。按:許書言省聲,多有可疑者。

取一偏旁,不載全字,指爲某字之省,若家之爲豭省、哭之从獄省,皆不可信。獄固从㹜,非从犬,而取㹜之半,然則何不取㺉、獨、倏、之省乎?竊謂从犬之字,如狡、獪、狂、默、猝、猥、狦、狠、獷、狀、獳、狎、狃、犯、猜、猛、犺、㹤、狟、戾、獨、狩、臭、獘、獻、類、猶卅字皆从犬,而移以言人,安見非哭本謂犬噑,而移以言人也。凡造字之本意有不可得者,如秃之从禾;用字之本義亦有不可知者,如家之从豕、哭之从犬。愚以爲家入豕部从豕、宀,哭入犬部从犬、吅,皆會意,而移以言人,庶可正省聲之勉強皮傅乎。《哭部》當廁《犬部》之後。凡哭之屬皆从哭。

,亡也。《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謂,故《中庸》曰:“事死如事生,

事亡如事存。”《尙書》大傳曰:“王之於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於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於在者乎?”皆存亡與生死分別言之,凶禮謂之喪者,鄭《禮經目錄》云:“不忍言死而言喪,喪者,棄亡之辭。若全居於彼焉,己失之耳,是則死曰喪之義也。公子重耳自偁身喪,魯昭公自偁喪人,此喪字之本義也。”凡喪失字本皆平聲,俗讀去聲,以別於死喪平聲,非古也。从哭、亡,亡亦聲。此從《禮記》奔喪之禮,《釋文》所引。息郞切,十部。

文二

走部 走

,趨也。《釋名》曰:“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此析言之,許渾言不別

也。今俗謂走徐,趨疾者,非。从夭,止。夭者,屈也。依《韵會》訂。《夭部》曰:“夭,

屈也。”《止部》曰:“止爲足。”“从夭,止”者,安步則足胻較直,趨則屈多。子苟切,四部。《大雅》假“本奏”爲“奔走”。凡走之屬皆从走。

趨赴

,走也。《曲禮注》曰:“行而張足曰趨。”按:張足過於布武。《大雅》:“左

右趣之。”毛曰:“趣,趨也。”此謂假借趣爲趨也。从走,芻聲。七逾切,古音在四部。

,趨也。《聘禮》:“赴者未至。”《士喪禮》:“赴曰君之臣某死。”注皆云:

“今文赴作訃。”按:古文訃告字衹作赴者,取急疾之意。今文从言,急疾意轉隱矣,故《言部》不收訃字者,从古文不从今文也。凡許於禮經从今文則不收古文字,如《口部》有“名”,《金部》無“銘”是也;从古文則不收今文字,如“赴”是也。《襍記》作訃不作赴者,《禮記》多用今文《禮》也。《左傳》作赴者,左明述《春秋傳》以古文,故與古文《禮》同也。从走,卜聲。芳遇切,古音在三部。

,疾也。《大雅》:“來朝趣馬。”箋云:“言其辟惡早且疾也。”《玉篇》所

引如是,獨爲不誤。早釋來朝,疾釋趣馬也。又“濟濟辟王,左右趣之”。箋云:“左右之諸臣皆促疾於事。”《周禮》“趣馬”,大鄭曰:“趣馬,趣養馬者也。”按:趣養馬,謂督促養馬。古音七口反,音轉乃有淸須、七句二反。後人言歸趣旨趣者,乃引伸之義,輒讀爲七句,以別於七苟,非古義古音也。从走,取聲。七句切,古音在四部。

超趫

,跳也。跳一曰躍也;躍,迅也;迅,疾也;然則超與趣同義。从走,召聲。

敕宵切,二部。

,善緣木之士也。依《二京賦》注、《衆經音義》訂。《吳都賦》曰:“趫材悍

壯,此焉比廬。”成公綏《洛禊賦》曰:“趫才逸態。習水善浮。”按:張注列子《說符篇》“異伎”云:“僑人”;郭注《山海經·長股國》言有喬國,“今伎家僑人象此”。僑人今俗謂之踹僑,僑卽趫字,去嚻切。从走,喬聲,去嚻切,二部。讀若王子蹻。王子蹻,葢卽王子喬,周靈王太子晉也。又有王喬者,蜀武陽人也。《淮南·齊俗》訓:“王喬,赤誦子。誦同松。”師古注《王褒傳》“僑松”云:“王僑,赤松子。”凡辭賦言“喬松”者皆謂王喬,非王子喬。

,輕勁有才力也。《周南》傳曰:“赳赳,武皃。”《釋訓》曰:“洸洸赳赳,武也。”

《〈詩〉音義》引《爾雅》:“武作勇。”从走,丩聲,居黝切,三部。讀若鐈。喬聲在二

部,合韵冣近。

,緣大木也。與蚑音義略同。一曰行皃。此別一義。《小雅》:“鹿斯之奔,維足

伎伎。”《玉篇》作“䞚䞚”。从走,支聲。巨之切,“之”當作“支”,十六部。

趮趯

,疾也。《考工記》:“羽豐則遟,羽殺則趮。”鄭云;“趮,㫄掉也。”按:今字作“躁”。

从走,喿聲。則到切,二部。

,躍也。《召南》傳曰:“趯趯,躍也。”《足部》曰:“躍,迅也。”从走,翟聲。

以灼切,古音在二部,平聲。

,蹠也。,跳起也。《足部》曰:“楚人謂跳躍曰蹠。”从走,厥聲。居月切,

十五部。

,度也。與《辵部》“”字音義同。《周頌》“對越在夭”箋云:“越,於也。”此

假借越爲粤也。《尙書》有“越”無“粤”,《大誥》:“文矦之命越字。”魏三體石經作“粤”。《說文》引“粤三日丁亥”,今《召誥》作“越三日丁巳”。从走,戉聲。王伐切,十五部。

,也。从走,㐱聲,讀若塵。丑忍切,十三部。按:趁當平聲,同《馬部》

駗,張人切。今人趁逐字作此,反語爲丑刃,非古義古音也。

,趁也。按:趁卽《屯·六二》:“屯如亶如。”馬融云:“難行不進之皃。”亶

俗本作邅,葉林宗抄宋版《釋文》、吕祖謙《音訓》皆作亶。《馬部》作“駗驙”,駗驙,馬載重難也,皆雙聲㬪韵。疑㒳篆下本皆作“趁也”。从走,亶聲。張連切,十四部。

趞趬

,趬趞也。从走,昔聲。七雀切,古音在五部。一曰行皃。

,行輕皃。今俗語輕趬,當用此字。从走,堯聲。牽遙切,二部。一曰趬,

舉足也。今俗語謂舉足正如此。按:趬趞雙聲字,疑篆當先趬後趞,“趬”下曰“趬趞,

行輕皃。一曰趬,舉足也。从走,堯聲”,“趞”下云“趬趞也。从走,昔聲”,今本葢淺人

所亂。

,急走也。从走,弦聲。形聲包會意,从弦有急意也。胡田切,十二部。,倉卒也。倉,俗从卄,誤。《夬·九四》:“其行次且。”次,鄭作

。《論語》:

“造次必於是。”造次,馬云“急遽也”,鄭云“倉卒也”,然則“次者,趀之假借字”,錢氏大昕說。从走,聲,讀若資。取私切,十五部。

趥䟉䞪

,輕行也。从走,票聲。撫招切,二部。

,行皃。从走,臤聲,讀若菣。棄忍切,十二部。 ,行皃。从走,酋聲。千牛切,三部。

,行皃。《篇》、《韵》皆曰:“小兒行。”从走,蜀聲,讀若燭。之欲切,三部。 ,行皃。从走,匠聲,讀若匠。疾亮切,十部。

,走皃。走疾於行。从走,叡聲,讀若紃。詳遵切,十三部。按:此字今篆作

,說云“㕡聲”。溝

字讀若郝,部分絕遠。依《廣韵·十八諄》作“”,則與

《玉部》的璿、字同一諧聲取韵。詳遵與似沿分十三、十四部,而冣近也。《玉篇》亦作

,祀傳切,今改正。

,走意。《廣韵》“走皃。”从走,薊聲,讀若髽結之結。結者,今之髻字。鄭

注經《少牢饋食》、《追師》、《弁師》、《襍記》用“紒”字,从《禮》今文也。許造《說文》,

《髟部》四用“結”字,此一用結字,从《禮》古文也。《士冠禮》“采衣紒”注云:“古文紒爲結。”許不从今文,故《糸部》無“紒”。,古㞕切,十五部。

趖䟈

,走意。《廣韵》:“走皃。”从走,囷聲。丘忿切,十三部。

,走意。《花閒詞》曰:“荳蔲花閒趖晚日。”今京師人謂日跌爲晌午趖。从走,

坐聲。穌和切,十七部。

,走意。石詩:“𩡦𩡦。”从走,憲聲。許建切,十四部。

,走意。从走,臱聲。布賢切,十二部。按:鍇本作“臱省聲”,而其篆文不省。 ,走也。从走,聲,讀若《詩》“威儀秩秩”。此偁《假樂》“威儀抑抑,德

音秩秩”誤合二句爲一。如“東方昌矣,昆夷呬矣”亦然也。秩秩,李仁甫本作“祑祑”,《少牢·餽食禮》注曰:“古文替爲秩。”秩或爲與䟈,讀如秩相似,直質切,十一、十二部合韵冣近。

部。

,走也。《篇》、《韵》皆作“走皃”。从走,有聲,讀若又。于救切,古音在一

䞿䞗赹

,走輕也。从走,烏聲,讀若鄔。安古切,五部。

,走顧皃。从走,瞿聲,此形聲包會意。瞿,鷹隼之視也。《記》曰:“見似目

瞿。”讀若劬。其俱切,五部。

,走皃。从走,寒省聲。今本“寒”作“蹇”,誤。《篇》,《韵》皆丘言、虛言二

切。鉉云:九輦切。

,疑之等䞗而去也。等讀若。等䞗㬪韵字。濡滯之皃。疑之,故等䞗而去。等

在之止韵,音變入咍海韵,音轉入拯等韵。从走,才聲。倉才切,一部。

,淺渡也。从走,此聲。雌氏切,十五十六部。

,獨行也。《唐風》:“獨行煢煢。”毛曰:“煢煢,無所依也。”熒聲、匀聲合音冣

近,故煢、赹同義。从走,匀聲,讀若煢。渠營切,十一部。匀聲古在十二部。

,安行也。《廣韵·九魚》:“𩡦,安行皃。”按:《欠部》:“歟,安气也。”《心

部》:“㦛,趣步㦛㦛也。”《馬部》:“,馬行徐而疾也。”《論語》曰:“與與如也。”《漢書》:

“長倩懙懙。”从走,與聲。余吕切,五部。

,能立也。起本發步之偁,引伸之訓爲立,又引伸之爲凡始事、凡興作之偁。从

走,已聲。《五經文字》云“从辰巳之巳”,是;《字鑑》“从戊己之己”,非也。墟里切,

十五部。

,古文起,從辵。

三部。

,畱意也。从走,里聲,讀若小兒咳。“咳”今本作“孩”,誤,許用小篆也。

戸來切,一部。

,行也。《廣韵·一送》曰:“䠢,疲行皃。”《大人賦》說螭虯“沛艾赳螑,仡以

佁儗兮。”張揖曰:“赳螑,申頸低卬也。”按:赳螑猶䠢。从走,臭聲。香仲切,古音在

趛趌

,低頭疾行也。从走,金聲。牛錦切,七部。 ,趌,逗。怒走也。去吉切,十二部。

,趌也。凡異部㬪韵,必部分相近。从走,曷聲。居謁切,十五部。 ,疾也。《齊風》:“子之還兮。”毛曰:“還,便捷之皃。”按毛:以還爲之假借

也,或毛、許所據《詩》本作。从走,睘聲,讀若讙。況袁切,十四部。

,直行也。从走,乞聲。魚訖切,十五部。

,趨進如也。有但引經文不釋字義者,如此及詞之矣,“絬衣長,短右袂”

赽趩

是也;又“色艴如也”;又“足躩如也”。从走,翼聲。與職切,一部。

,踶也。《足部》曰:“踶,躗也。”按:踶,蹋也。从走,夬聲。各本作“決省

聲”,非。古穴切,十五部。

,行聲也。石詩:“其來趩趩。”从走,異聲,讀若敕。丑亦切,一部。一

曰不行皃。按:趩字,鍇本在部末,疑、趩本一字而二之,如《水部》之潩、瀷也。

趆趍

,趨也。《玉篇》:“走皃。”《廣韵》:“趨走皃。”从走,氐聲。都禮切,十五部。

《篇》、《韵》皆去聲。

,趍趙,二字句。夊也。夊,行遟曳夊夊也,楚危切,各本皆譌“久”。《玉篇》、

《廣韵》不誤。趍趙雙聲字,與歭䠧、箸、蹢躅字皆爲雙聲轉語。从走,多聲。直离切,

古音在十七部。

趙赾

,趍趙也。从走,肖聲。治小切。

,行難也。《廣雅》:“赾,難也。”按:今人靳固字當作此赾字。从走,斤聲,

讀若堇。丘堇切,十三部。

,走意也。从走,敻聲,讀若繘。居聿切,十五部。夐古音在十四部,合音

冣近,故觼、亦同字。

,遠也。《辵部》曰“逴,遠也”,音義同。《上林賦》:“捷垂條,逴希閒。”玄應

引如是,《史記》作踔。郭璞曰:“踔,懸擿也。”《吳都賦》:“狖鼯猓然,騰趠飛超。”按:許云遠者,騰擲所到遠也。从走,卓聲。敕角切,李善吐敎切,今俗語如綽,二部。

,趠䟑也。三字一句。趠䟑㬪韵字。《廣韵》:“趠䟑,行皃。”《方言》:“,行也。”

卽䟑字。从走,龠聲。以灼切,二部。

,大步也。从走,矍聲。丘縛切,五部。

,超特也。《廣韵》曰:“同跇。”按:《足部》有跇字,“也”。“,踰也。”

《禮樂志》:“體容與,迣萬里。”迣,迾也,於義隔。《史記·樂書》作“跇”。《吳都賦》“跇踰竹柏”,李善引如淳曰:“跇,超踰也。恥曳切。”與跇音義同。从走,契聲。丑例切,十五部。

,走也。从走,幾聲。居衣切,十五部。

,走也。《篇》、《韵》皆作“”,云“走皃”。从走,岪聲。敷勿切,十五部。

,狂走也。《東京賦》:“捎魑魅,斮獝狂。”薛曰:“獝狂,惡戾之鬼。”按:“獝”

當作“”。从走,矞聲。余律切,十五部。《廣韵》同。

䟂趉

,行遟也。今人通用慢字。从走,曼聲。莫還切,十四部。

,走也。《玉篇》曰:“卒起走也。”按:今俗語有之。从走,出聲,讀若無尾

之屈。《尾部》曰:“屈,無尾也。”高注《淮南》云:“屈讀如秋雞無尾屈之屈。”《方言》:

“隆,屈。”郭音屈尾。瞿勿切,十五部。

,竆也。毛傳“鞫,竆也”,《說文》“,竆也”,“,竆治辠人也”,皆於雙聲

㬪韵求之。《廣韵》曰:“趜,困人也。”从走,匊聲。居六切,《廣韵》又巨竹切,三部。

,趑趄,逗。行不進也。《易》:“其行次且。”《釋文》“次,本亦作趑,或作”,

馬云“卻行不前也”。“且,本亦作趄,或作跙”,馬云“語助也”,王肅云“趑趄,行止之礙

也”。按:馬云“卻行不前”者,於次本字得其義也;云“語助”者,《王風》毛傳所云“且辭也”。馬、鄭同用費氏《易》,而馬“次”,鄭“

”不同。趑者,後出俗字,趄又因趑而

加走旁者也,許不錄。鉉之前已有趑字,注曰“趑趄”,鉉因又補趄篆爲十九文之一,今姑皆存之,俟好學者㴱思焉。从走,次聲。取私切,十五部。

趄䟒趢䞭

,趑趄也。从走,且聲。七余切,五部。

,蹇行𩡦也。从走,虔聲,讀若愆。去虔切,十四部。

,行䟒趢也。《廣韵》:“䟒,曲走皃。”从走,雚聲。巨員切,十四部。一曰行

曲脊皃。《玉篇》無“行”字。

,䟒趢也。《東京賦》曰:“狹三王之趢。”薛云:“趢趗,局小皃也。”从走,录

聲。力玉切,三部。

,行速䞭䞭也。鍇本“行速䞭䞭”,䞭䞭者,行速皃。鉉本改下“䞭”爲“也”字,非。

《夊部》曰:“夋,行夋夋也。”《廣雅·釋室》曰:“䞭,犇也,子綏反。”今本“綏”譌“繡”。

从走,夋聲。七倫切,十三部。

,側行也。側行者,謹畏也。从走,朿聲。資昔切,十六部。《詩》曰:“謂

地葢厚,不敢不。”《小雅》“”作“蹐”,毛曰:“蹐,累足也。”《足部》引“不敢不

蹐”,此不同者,葢三家文異也。朿聲、脊聲同部。

,半步也。今字作“跬”。《司馬法》曰:“一舉足曰跬,跬三尺;㒳舉足曰步,步

六尺。”从走,圭聲,讀若跬同。丘弭切,十六部。“讀若跬同”,當作“讀若圭”三字,淺人所改也。“伍”被傳作“窺”,同部假借;《祭義》作“頃”,異部假借;支與淸轉移次近也,荀卿子作“蹞”。

䞾䞳䞣

,䞾,逗。輕薄也。䞾,周漢人語。从走,虒聲,直离切,十六部。讀若池。

鍇本作“地”。

,僵也。僵,僨也。此與《足部》之“踣”音義竝同,未審孰爲本字,孰爲後增。

从走,咅聲,讀若匐。朋北切,一部。

,距也。“距”當作“歫”。歫,止也。一曰槍也。按:蹠弩主於䟫歫,故曰䞣張。

省作厈。”㴑,《字林》作“”;《九

从走,㡿聲。鍇本不曰“省聲”,《五經文字》:“㡿,

經字㨾》,省作“坼”;又,鍇本“”,鉉作“”,是知今本篆作䞣,云“㡿省聲”,

非也,今正。車者切,古音在五部。《漢令》曰:“䞣張百人。”《史》、《漢》《申屠嘉傳》:“材官蹶張。”如淳曰:“材官之多力能腳蹋強弩張之,故曰‘蹶張’。律有‘蹶張士’。”孟康曰:“主張強弩,蹶音其月反。《漢令》:‘蹶張士百人。’”考許書䞣二字竝出,云“蹠也”,䞣云“歫也”,引《漢令》“䞣張百人”,與如、孟引作“蹶張”不合。今尋繹字義,者,跳起也;䞣者,拓也。如、孟二家作“蹶張”皆由認蹶、、爲一字耳。讀《說文》者因㡿、厥相似,合、爲一字。《篇》、《韵》皆云“同”,正誤合二爲一之證也,厥之省不得作“”。

,動也。《篇》、《韵》皆云“躒同”。《大戴禮》曰:“騏驥一躒,不能千步。”从走,

樂聲,郎擊切,古音在二部。讀若《春秋傳》曰“輔䟏”。當作“春秋傳有輔䟏”六字,

見《襄卄四年》。今傳作“躒”,又有荀躒。

,動也。楊雄《河東賦》曰:“神騰鬼趡。”師古子、才二反。按:《說文》有

趡無趭,《廣雅·釋室》:“騰趭,犇也。曹音子肖。”今疑趭恐誤字,子肖恐誤音耳,然《大人賦》曰“騰而狂趭”,師古音醮;《吳都賦》“狂趭獷猤”,李子召反,則古非無趭字矣。

从走,隹聲。千水切,十五部。《春秋傳》曰:“盟于趡。”見《桓十七年》。陸翠軌反。趡地名。此三字後人增。

,田,逗。易居也。《周禮·大司徒》:“不易之地,家百畮;一易之地,家二

百畮;再易之地,家三百畮。”大鄭云:“不易之地,歲種之,地美,故家百畮;一易之地,

休一歲乃復種,地薄,故家二百畮;再易之地,休二歲乃復種,故家三百畮。遂人,辨其野之土,上地、中地、下地以頒田里。上地夫一,田百畮,萊五十畮;中地夫一,田百畮,萊百畮;下地夫一,田百畮,萊二百畮。”注:“萊謂休不耕者。”《公羊》何注曰:“司空謹別田之高下美惡,分爲三品:上田一歲一墾;中田二歲一墾;下田三歲一墾。肥饒不得獨樂,墝埆不得獨苦,故三年一換主易居,財均力平。”《漢書·食貨志》曰:“民受田,上田夫百畮,中田夫二百畮,下田夫三百畮。歲耕種者爲不易上田,休一歲者爲一易中田,休二歲者爲再易下田,三歲更耕,自爰其處。”《地理志》曰:“秦孝公用商君,制轅田。”張晏云:“周制三年一易,以同美惡。商鞅始割列田地,開立仟伯,令民各有常制。”孟康云:“三年爰土易居,古制也,末世浸廢。商鞅相秦,復立爰田,上田不易,中田一易,下田再易,爰自在其田,不復易居也。”按:何云“換主易居”、班云“更耕自爰其處”、孟云“爰土易居”、許云“田易居”,爰、轅、、換四字音義同也。古者每歲易其所耕,則田廬皆易。云三年者,三年而上中下田徧焉。三年後一年仍耕上田,故曰“自爰其處”。孟康說古

制易居爲爰田,商鞅自在其田不復易居,爲轅田。名同實異,孟說是也。依孟,則商鞅田分上、中、下而少多之。得上田者百畝,得中田者二百畝,得下田者三百畝,。不令得田者彼此相易。其得中田二百畝者,每年耕百畝,二年而徧;得下田三百畝者,亦每年耕百畝,三年而徧。故曰“上田不易,中田一易,下田再易,爰自在其田,不復易居”。周禮之制,得三等田者彼此相易。今年耕上田百畝,明年耕中田二百畝之百畝,又明年耕下田三百畝之百畝,又明年而仍耕上田百畝。如是乃得有休一歲休二歲之法,故曰“三歲更耕,自爰其處”,與商鞅法雖異而同也。鞅之害民,在開仟伯。从走,亘聲。羽元切,十四部。

,走頓也。《足部》曰“蹎,跋也”,此與音義同。从走,眞聲,讀若顚。都年

切,十二部。

,喪擗。今《禮經》、《禮記》皆作“踊”。《足部》曰“踊,跳也”,是二字義

殊也。《左傳》“曲踊三百”、“三踊于幕庭”之類當从足,若“卽位哭,三踊而出”之“踊”當从走。擗,鉉作“辟”,《詩·邶風》、《爾雅》諸家本多作“擗”。撫心爲擗,跳躍爲。

从走,甬聲。余隴切,九部。

,止行也。今《禮經》皆作“蹕”,惟《大司寇》、《釋文》作“䟆”,云“本亦作蹕”,

是可見古經多後人改竄,亦有僅存古字也。《五經文字》曰:“䟆,止行也。”《梁孝王傳》:“出稱警,入言䟆。”一曰竈上祭名也。《篇》、《韵》皆有襅字,云“竈上祭”。从走,畢聲。卑吉切,十二部。

,進也。按:《水部》“漸”云:“漸水也。”則訓進者當專作,許所見《周易》

卦名當如是矣。从走,斬聲。藏濫切,八部。《廣韵》作“䟅。染切”。

,趧婁,逗。四夷之舞各自有曲。趧婁,今周禮作“鞮鞻氏”。注云:“鞻讀爲

屨,鞮屨,四夷舞者屝也,今時倡蹋沓行者自有屝。”按:今《說文·革部》“鞮,革履也”,無鞻字。《釋文》引《說文》:“鞮,屨也。”《字林》“鞮,革屨也”,“鞻者,靲屨”,是則《字林》乃有鞻字,許,鄭《周禮》所無。鄭注當本作“婁讀爲屨”,《革部》之“鞮”是常用之屨,《走部》之“趧婁”乃四夷舞者之屨。“曲”當作“屨”,聲之誤也。四夷之舞各自有屨,正與鄭注說同,許意當亦婁讀爲屨。从走,屨也,故从走。是聲。都兮切,十六部。

趒赶

,雀行也。今人槩用跳字。从走,兆聲。徒遼切,二部。

,舉尾走也。从走,干聲。巨言切,十四部。按:此後人所增,非許書本有也。

《衆經音義》曰:“《通俗文》曰‘舉尾走曰揵’,律文作‘赶馬走也’。”然則唐初《說文》無赶,卽有赶亦不訓舉尾走。都人士鄭箋:“,螫蟲也。尾末揵然,似婦人髮末上曲卷然。”《釋文》引《漢書音義》“揵,舉也”,此舉尾用揵不用赶之證。

文八十五重一

止部 止

,下基也。與

同部同義。象艸木出有阯。止象艸木生有阯。屮象艸木初生形,

象艸過屮枝莖益大,出象艸木益滋上出達也。故㠯止爲足。此引伸假借之法。凡以韋爲皮韋,以朋爲朋黨,以來爲行來之來,以西爲東西之西,以子爲人之偁皆是也。以止爲人

足之偁與以子爲人之偁正同。許書無趾字,止卽趾也。《詩·麟之止》:“易賁其止,壯于前止。”《士昏禮》“北止”注曰:“止,足也。”古文止爲趾,許同鄭从今文,故不錄趾字,如从今文名,不錄古文銘也。或疑銘、趾當爲今文,名、止當爲古文。周尚文,自有委曲煩重之字不合於倉頡者,故名、止者,古文也;銘、趾者,後出之古文也。古文《禮》、今文《禮》者,猶言古本、今本也。古本出於周,從後出之古文;今本行於漢,轉從冣初之古文,猶楷之體,時或有捨小篆用古籒體者也。諸市切,一部。凡止之屬皆从止。

,跟也。《足部》曰:“跟,足歱也。”跟、歱雙聲。《釋名》曰:“足後曰跟,或曰

踵。踵,鍾也,上體之所鍾聚也。”按:劉熙作踵,許歱,踵義別。从止,重聲。之隴切,九部。

,歫也。今音丑更切,古音堂,今俗语亦如堂。《考工記》“維角䟫之”,大鄭曰:“䟫

讀如牚距之牚,牚距即牚歫字之變體。”車䟫,《急就篇》、《釋名》作“車棠”,《說文·金部》作“車樘”,《木部》曰:“樘,衺柱也。”今俗字䟫作“撐”。从止,尚聲。丑更切,古音十部。

,䠧也。《足部》曰:“䠧者,歭䠧不前也。”歭䠧爲雙聲字,此以䠧釋歭者,雙聲互

訓也。《心部》曰“箸”,《足部》曰“蹢躅”,毛詩曰“踟躕”,《廣雅》曰“蹢䠱”、“跢跦”,皆雙聲㬪韵而同義。从止,寺聲。直离切,(按:“离”當作“釐”)一部。假借以歭爲偫,以䠧爲儲。《粊誓》:“峙乃糗糧。”峙卽歭,變止爲山,如岐作歧,變山爲止,非眞有从山之峙,从止之歧也。歭䠧之歭平聲,峙具峻峙之峙亦作跱,上聲。

,止也。許無拒字,歫卽拒也。此與彼相抵爲拒,相抵則止矣。《書》傳云:“歫,

至也。”至則止矣,其義一也。漢石經《論語》:“其不可者距之。”字作距,許歫與距義別。

从止,巨聲。其吕切,五部。一曰槍也。《木部》曰:“槍,歫也。”㒳字互訓,槍者,謂

牴觸也。一曰超歫。《史記》:“投石超距。”超一作拔,《漢書》:“甘延壽投石拔拒,絶於等倫。”張晏曰:“拔拒,超距也。”劉逵曰:“拔拒謂㒳人以手相按,能拔引之也。”

歬歷

,不行而進謂之歬。从止在舟上。昨先切,十二部。按:後人以齊之前爲

歬後字。又以羽生之翦爲前齊字。

,過也。傳也。引伸爲治曆明時之曆。从止,厤聲。郞擊切,十六部。 ,至也。从止,叔聲。昌六切,三部。

,人不能行也。《王制》:“瘖聾跛躃。”按:跛,《說文》作“,蹇也”,蹇行

,是能行而竵邪不正者也。躃,《說文》作“”。有足而不能行者,如有牟子而無見曰

矇也。荀卿書、《賈誼傳》皆假辟字爲之。服虔曰:“辟,病躃不能行也。”从止,辟聲。

必益切,十六部。

歸,女嫁也。《公羊傳》、毛傳皆云:“婦人謂嫁歸,此非婦人假歸名,乃凡還家者假

婦嫁之名也。”从止,婦省,當云“从婦止,婦省”,寫者奪之。婦止者,婦止於是也。

聲。舉韋切,十五部。林罕妄改爲“追省聲”。㱕,籀文省。會意。

,疾也。凡便捷之字當用此,捷,獵也,非其義。“豫九四:朋盍簪”,子夏傳云:

“簪,疾也。”鄭云:“速也。”晁說之云:“陰弘道。”按:張揖《古今字詁》作“撍”,《倉》云:“撍,疾也。”說之案:撍、簪同一字,王原叔謂卽《詩》不寁字,祖感反。玉裁按:《釋詁》:“寁,速也。”本或作疌。从又,(又,手也)从止,鍇曰:“止,足也。手足

共爲之故疾。”屮聲。疾葉切。按:屮聲在十五部,疌在八部,合音也。

,機下足所履者。者,躡也。从止从又人聲。尼輒切,八部。

,蹈也。从反止,讀若撻。《廣韵》引《文字音義》同。他達切,十五部。 ,不滑也。从四止。色立切,七部。

文十四重一

癶部 癶登

,足剌也。剌,㬪韵字。剌,盧達切。从

。凡之屬皆从。

變作癶。讀若撥。北末切,十五部。

,上車也。引伸之凡上陞曰登。从癶豆,象登車形。都滕切,六部。

籀文登从。按:籀文省之肉,小篆倂肉、省之。

,㠯足蹋夷艸。《周禮》夷氏掌殺艸,一作雉氏。从癶、从殳。从癶,謂以足蹋

夷也;从殳,殺之省也。《艸部》芟亦从殳。癶亦聲。普活切,十五部。《春秋傳》曰:“癹

夷薀祟之。”隱六年《左傳》,今癹作芟,音衫。又班固《荅賓戲》:“夷險發荒。”晉灼曰:“發,開也。”今諸本多作芟。按:發亦癹之誤。

文三 重一

步部 步

,行也。《行部》曰:“人之步趨也。步徐,趨疾。”《釋名》曰:“徐行曰步。”从相背。止

相竝者,上登之象;止

相隨者,行步之象。相背猶相隨也。薄故切,

五部。凡歩之屬皆从步。

,木星也。五星:水曰辰星;金曰太白;火曰熒惑;木曰歲星;土曰塡星。越歷

韵。宣徧陰陽。宣歲雙聲,此二句謂十二歲而周十二次也。十二月

二十八宿。歲越

一次。《釋天》云:“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孫炎云:“歲星行一次也。”賈公彥引《星僃》云:“歲星一日行十二分度之一,十二歲而周天。”从步,行於天有常,故从步。戌聲。戌,悉也。亦是會意。相銳切,十五部。律曆書名五星爲五步。此釋从步

之意。《漢書·律歷志》云“五步”。

文二

此部 此

,止也。《釋詁》曰:“巳,此也。”正互相發明,於物爲止之処,於文爲止之䛐。

从止、匕。句。匕,相比次也。此釋从匕之故,相比次而止也。雌氏切,十五部,漢人入十六部。凡此之屬皆从此。

,窳也。闕。將此切,十五十六部。按:此非許本文。《史記·貨殖傳》云:“呰

窳偷生,無積聚。”《漢·地理志》:“啙窳媮生而無積聚。”應劭曰:“啙,弱也。”晉灼曰:

“啙,病也。窳,惰也。”徐廣曰:“呰,窳,苟且惰嬾之謂也。”師古曰:“呰,短也。窳,弱也。言短力弱才不能勤作。”是皆啙窳爲雙字,不以窳釋啙。小顏云“啙,短”者,本《方言》,今《說文》以窳釋啙,非《史》、《漢》文義。又:凡云闕者,或闕其義,或闕其音,或闕其形。旣釋爲窳,則義非闕也;其音則如淳音紫;其形則从此从吅,此亦聲,皆非葢闕無可言者。許以訾入《言部》,以呰入《口部》,惟啙不入《吅部》入《此部》,許必審知其說,今本葢許說亡後淺人補之也。《釋詁》曰:“茲、斯、咨、呰、巳,此也。”疑呰本作啙,訓此。故許類諸此止也,而入《此部》歟?

,識也。从此,朿聲。遵誄切,古音在十六部。一曰藏也。藏,今字也,古作

臧。《廣雅》“石鍼謂之㭰”,與識訓相近。又:㭰,韏也,與藏訓相近。韏同舒卷之卷。

《说文解字》第二篇下金坛段玉裁注 正部 正

,是也。从一,句。一㠯止。江沅曰:“一所㠯止之也,如乍之止亡,毌之止姦,

,古文正,从二。二,古文,古文正,从一足。足亦

皆以一止之。”之盛切,十一部。凡正之属皆从正。㱏

上字。此亦同辛、示、辰、龙、铜、音、章皆从二。止也。《止部》曰:“止为足。”

,《春秋传》曰:“反正为乏。”《左傳·宣十五年》文。此说字形而義在其中矣,

不正则爲匮,二字相郷背也。《禮》受矢者曰正,拒矢者曰,以其禦矢谓之,以獲者所容身谓之容。房法切,古音在七部。

文二重二

是部 是

,直也。《直部》曰:“正見也。”從日,正。十目燭隱則曰直,以日為正則曰

是。從日、正,會意,天下之物莫正於日也。《左傳》曰:“正直為正,正曲為直。”《五經文字》“是”入《曰部》,則唐本“從曰”也,恐非。承旨切(旨當作紙),十六部。凡

是之屬皆從是。,籀文是從古文正。按:此知籀、篆皆從日。

,是也。古文《尙書》曰“時五者來僃”,今文《尙書》作“五是來僃”,李賢

于《李雲荀爽傳》皆引《史記》“五是來僃”可證,凡《史記》多用今文《尙書》也。荀爽對策曰:“五韙咸僃。”韙與是義同,六書之轉注也。李雲上書曰:“五氏來僃。”氏與是音同在十六部,六書之叚借也。從是,韋聲。於鬼切,十五部。《春秋傳》曰:“犯五

不韙。”《左傳·隱十一年》文。愇,籀文韙,從心。《玉篇》云“愇,怨恨也”,

《廣韵》引《字書》“愇,恨也”,皆不云同韙。

,是少也。《易·辭》:“故君子之道鮮矣。”鄭本作“尟”,云“少也”。又:

尟不及矣,本亦作鮮。又:《釋詁》:“鮮,善也。”本或作尠,尠者,尟之俗。是少,逗。俱存也。“是少”二字,各本訛作“尟”字,此釋上文“是少”之意,是,此也;俱存而獨少此。故曰“是少”。從是,少。於其形得其義也。賈侍中說。此字說得諸侍中也。

穌典切,十四部。

文三重二

辵部 辵

,乍行乍止也。《公食大夫禮》注曰:“不拾級而下曰辵。”鄭意不拾級而上曰

栗階,亦曰歷階,不拾級下曰辵階也。《廣雅》:“辵,奔也。”从彳,止。彳者乍行,止

者乍止。丑略切,古音葢在二部,讀如超。凡辵之屬皆从辵。讀若《春秋傳》曰“辵階而走”。“讀若”二字衍,《春秋傳》者,《公羊·宣二年》文。今《公羊》作“(足+箸)”。何休曰:“(足+箸)猶超遽不暇以次。”

,步處也。《莊子》云:“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也。”从辵,亦聲。迹本作

“”,朿聲,故音在十六部。小篆改爲亦聲,則當入五部,而非本部之形聲矣。李陽冰云:“李丞相持朿作亦,謂此字也。”資昔切,古音在十六部。蹟聲也。《小雅》:“念彼不蹟。”毛傳:“不蹟,不循道也。”

,或从足、責。責亦朿,籀文迹,从朿。《釋獸》

“鹿其跡速”,《釋文》本又作“”,素卜反,引《字林》“鹿跡也”。按:速,正之誤。周時古本云“其𩡦”,之名本不嫌專繫鹿也。《廣雅》;“躔、䟱、解、亢,跡也。”即《爾雅》“麋跡躔”、“鹿跡”、“麕跡解”、“兔跡迒”也。曹憲“䟱,音匹迹反”,《集韵》云“迹或作䟱”,然則《字林》從鹿速聲、素卜反之字,紕繆實甚,或以竄入《爾雅》,又以羼入《鹿部》、麛二字之閒,其誤可不辨自明矣。

,無違也。《舛部》曰:“舝,車軸耑鍵也。”㒳相背从舛,从舝而曰無違,猶祀

從巳而曰祭無巳也。从辵,舝聲,讀若害。胡葢切,十五部。《廣韵》音會。

,先道也。道今之導字。“䢦”經典假“率”字爲之,《周禮·燕射》:“帥射夫以弓

矢舞。”故書“帥”爲“率”。鄭司農云:“率當爲帥。”大鄭以漢人帥領字通用“帥”,與周時用“率”不同故也,此所謂古今字。毛《詩》“率時農夫”,韓《詩》作“帥時”;許引《周禮》“率都建旗”,鄭《周禮》作“帥都”;《聘禮注》曰“古文帥皆爲率”,皆是也。又:《釋詁》、毛傳皆云“率,循也”,此引伸之義。有先導之者,乃有循而行者。亦謂之䢦也。从

辵,率聲。疏密切,十三部。

,遠行也。《釋言》、毛傳曰:“邁,行也。”从辵,萬聲。莫話切,十五部。萬

聲在十四部,合音也。,邁或从蠆。按:《虫部》字,上不从萬。而《部》、《厂

部》皆从萬从虫,未聞其詳。

,視行也。“也”各本作“皃”,今依《篇》、《韵》訂。視行者,有所省視之行也。

天子適諸矦曰巡狩,巡所守也。“視行”一作“延行”,延巡雙聲。从辵,川聲。詳遵切,

十三部。

,恭謹行也。从辵,㲃聲,讀若九。居又切,三部。

,步行也。《賁初九》“舍車而徒”,引伸爲徒搏、徒涉、徒歌、徒擊。从辵,

土聲。同都切,五部。隷變作徒。

,行邎徑也。《玉篇》:“邎,疾行也。”按:此當作“行徑也”,或作“行由徑也”。

从辵,䌛聲。以周切,三部。

,正行也。《釋言》、毛傳皆曰:“征,行也。”許分別之:征爲正行,邁爲遠行。

,或从彳。

从辵,正聲。形聲包會意。諸盈切,十一部。《廴部》又有延字,行也。征

引伸爲征伐,《孟子》曰:“征之爲言正也。”

隨䢌

得云“

,從也。行可委曲從迹,謂之委隨。从辵,隋聲。旬爲切,古音在十七部。 ,行皃。从辵,巿聲。按:各本篆文作(

聲”,云“蒲撥切”矣。

+

),非也。从卽禮切之?,則不

,普活切,隷變作市。《廣韵》:“䢌,北末切,急走也。”

“䟛,蒲撥切。行皃。”,上同。此三字實一字,二音實一音也,許書言剌癶,癶與䢌音義同。自下文?譌爲䢌。因改此䢌爲

,而以蒲撥、北末分隷之,其誤久矣。十五部。

,往也。迋、往曡韵。从辵,王聲。于放切,十部。《春秋傳》曰:“子無我

迋。”《左傳·昭卄一年》文。《鄭風》:“無信人之言,人實迋女。”毛曰:“迋,誑也。”《傳》

意謂迋爲誑之叚借,左氏此迋正同。迋本訓往,而經傳叚借爲誑,故偁之以明依聲託事。如

,本人姓,而無有作借爲好字;狟本訓犬行,而“尙狟狟”借爲“桓桓”;本訓火不

明,而“布重席”借爲蔤字,皆其理也。

,往也。《釋詁》、《方言》同。《方言》曰:“逝,秦晉語也。”从辵,折聲,讀

若誓。時制切,十五部。各本篆文不从艸,非也。

,往也。《釋詁》、《方言》皆曰:“徂,往也。”按《鄭風》“匪我思且”箋云“猶非

我思存也”,此謂且卽徂之叚借。《釋詁》又云“徂,存也”,是也。从辵,且聲。全徒切,五部。䢐,齊語。《方言》文。徂

,䢐或从彳。

,籀文从虘。

,循也。述、循曡韵。述或叚借術爲之,如《詩》“報我不述”,本作“術”是也。

古文多叚借遹爲之,如《書》“祗遹乃文攷”,《詩》“遹駿有聲”、“遹追來孝”,《釋言》、毛

傳皆曰“遹,述也”,是也。孫炎曰:“遹,古述字。”葢古文多以遹爲述,故孫云爾。謂今人用述,古人用遹也,凡言古今字者視此。从辵,朮聲。食聿切,十五部。䢤

,籀文

從秫。朮者,秫之省。

遵適

,循也。遵、循曡韵,見《釋詁》。从辵。尊聲。將倫切,十三部。 ,之也。《釋詁》:“適、之,往也。”《方言》:“逝、徂、適,往也。適,

宋、魯語也。”按:此不曰往而曰之,許意葢以之與往稍別。逝、徂、往,自發動言之;適,自所到言之,故變卦曰之卦。女子嫁曰適人。从辵,啻聲。施隻切,十六部。適,

宋、魯語。

,度也。引伸爲“有過”之過。《釋言》“郵,過也”,謂郵亭是人所過,愆郵

是人之過,皆是。分別平、去聲者,俗說也。从辵,咼聲。古禾切,十七部。

,習也。此與《手部》“摜”音、義同。从辵,貫聲。工患切,十四部。亦假

貫,或假串,《左傳》曰:“貫瀆鬼神。”《釋詁》:“貫,習也。”毛《詩》曰:“串夷載路。”

,媟䢱也。《女部》作“媟嬻”,《黑部》作黷,今經典作瀆。从辵,

聲。徒谷切,三部。

進造

,登也。从辵,閵省聲。卽刃切,十三部。

,就也。造、就曡韵。《廣雅》:“造,詣也。”从辵,告聲。七到切,古音在三

部。譚長說:造,上士也。《王制》:“升於司徒者不征於鄉,升於學者不征於司徒曰:造士。”注:“造,成也。能習禮則爲成士。”按:依鄭則與就同義。艁

,古文造,从舟。

《釋水》:“天子造舟。”毛傳同。陸氏云:“《廣雅》作艁。”按:艁者,謂並舟成梁,後引伸爲凡成就之言。

,進也。進,有所超越而進也。从辵,俞聲。羊朱切,四部。《周書》

曰:“無敢昏逾。”《顧命》文,昏从民者誤。

,䢔也。《廣韵》:“䢔、遝,行相及也。”《文賦》:“紛葳蕤以馺遝。”《方

言》:“迨、遝,及也。東齊曰迨,關之東西曰遝,或曰及。”《公羊傳》:“祖之所逮聞也。”漢石經作“遝聞”。从辵,眔聲。《目部》云:“眔,目相及也。”是遝亦會意。徒合切,八部。按:褱、字皆眔聲,是合韵之理也。

䢔迮

,遝也。䢔、遝曡韵。从辵,合聲。侯閤切,七部。

,迮迮,起也。此與《人部》作音、義同。《公羊傳》:“今若是迮而與季子國。”

何云:“迮,起也,倉卒意。”按:《孟子》:“乍見孺子將入於井。”乍者,倉卒意,卽迮之叚借也,引伸訓爲迫迮,卽今之窄字也。从辵,乍聲。阻革切,古音在五部,子各切。

,䢒逪也。䢒,各本作“迹”,依《廣韵》、《玉篇》正。《小雅》:“獻醻交錯。”

毛曰:“東西爲交,邪行爲錯。”《儀禮》:“交錯以辯,旅酬行禮,一䢒一逪也。”从

辵,昔聲。倉各切,五部。

,往來數也。數,所角、桑谷二切。《釋詁》曰:“遄,疾也;速也。”《崧高》、

《蒸民》傳同。从辵,耑聲。市緣切,十四部。《易》曰:“巳事遄往。”“巳”依《韵會》。虞翻曰“祀舊作巳”,是也。今本鉉作“㠯”,鍇作以。

,疾也。見《釋詁》。从辵,束聲。桑谷切,三部。遬,籒文从欶。二

傳作速,《公羊》作遬,如“衞侯遫”、“仲孫遫”是也。《呂覽·辨志》注:“遬,疾也。”《玉藻》:“見所尊者齊遬。”假遬爲肅也。

,古文从欶从言。籀古皆欶聲。

迅适逆

,疾也。見《釋詁》。迅、疾曡韵。从辵,卂聲。息進切,十二部。 ,疾也。从辵,聲,讀與括同。古活切,十五部。

,迎也。逆、迎雙聲,二字通用。如《禹貢》“逆河”,今文《尙書》作“迎河”

是也,今人假以爲順屰之屰,逆行而屰廢矣。从辵,屰聲。宜戟切,古音在五部。關東

曰逆,關西曰迎。《方言》:“逢、逆,迎也。自關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關而東曰逆。”

迎䢒

部。

,逢也。夆,啎也;逢,遇也。其理一也。从辵,卬聲。疑卿切,古音在十部。 ,會也。東西正相値爲䢒,今人假交脛之交爲䢒會字。从辵,交聲。古肴切,二

遇遭遘

,逢也。从辵,禺聲。牛具切,古音在四部。

,遇也。見《釋詁》。从辵,曹聲。作曹切,古音三部。一曰邐行。俗云“週

遭”是也。

,遇也。見《釋詁》。《〈易·姤卦〉釋文》曰:“薛云古文作遘,鄭同。按:

《襍卦》傳:‘遘,遇也。’柔遇,剛也,可以證全經皆當作遘矣。”遘、遇曡韵。从辵,

冓聲。古切,四部。

逢遌迪遞通

,遇也。見《釋詁》。从辵,夆聲。符容切,九部。按:夆,啎也;啎,逆也。

此形聲包會意,各本改爲“峯省聲”,誤,《說文》本無峯。

,相遇驚也。《釋詁》“遇,遻也”,“遻,見也。”从辵、屰,屰亦聲。五

各切,五部。

,道也。見《釋詁》。按:道兼道路、引導二訓。《方言》:“由、迪,正也。”

迪、道曡韵。从辵,由聲。徒歷切,古音在三部。

,更易也。《招䰟》:“二八侍宿,射遞代些。”王云:“遞,更也。”遞、易

曡韵。从辵,虒聲。特計切,十六部。

,達也。通、達雙聲,達古音同闥。《禹貢》“達于河”,今文《尙書》作“通

于河”。按:達之訓行不相遇也,通正相反,經傳中通、達同訓者,正亂亦訓治、徂亦訓存之理。从辵,甬聲。他紅切,九部。

,迻也。从辵、止。各本有聲字,非也。止在一部,徙在十六部。从辵、止會意

,徙或从彳。彳者,行也。

者,乍行乍止而竟止,則移其所矣。斯氏切。

古文徙。未詳其形聲會意,《韵會》云:“《說文》古作。”《集韵》作“”、“”,

然則此字不出《說文》也,《集韵》字體亦不同。

部。

,遷徙也。今人假禾相倚移之移爲遷迻字。从辵,多聲。弋支切,古音在十七

遷運遁

,登也。从辵,䙴聲。七然切,十四部。,古文遷,從手西。形聲。

,迻徙也。《釋詁》:“遷、運,徙也。”从辵,軍聲。王問切,十三部。 ,遷也。此字古音同循,遷延之意。凡逡遁字如此,今之逡巡也。《儀禮》鄭注:

“用逡遁十有一。”一曰逃也。此別一義,以遁同遯,葢淺人所增。从辵,盾聲。徒困

切,十三部。

,遁也。从辵,孫聲。穌困切,十三部。按:六經有孫無遜,《大雅》“孫謀”、

《聘禮》“孫而說”、《學記》“不陵節而施之謂孫”、《論語》“孫以出之”,皆愻之叚

借也。《春秋》“夫人孫于齊”、“公孫于齊”、《詩》“公孫碩膚”、《尙書·序》“將孫于位”,皆逡遁遷延之意。故《穀梁》云“孫之爲言猶孫也”,《公羊》云“孫猶孫也”,何休云“孫猶遁也”,鄭箋云“孫之言孫遁也”,《釋言》云“孫,遁也”,《釋名》曰“孫,遜也”。遜遁在後生也。古就孫義引伸,卑下如兒孫,非別有遜字也。《至部》字下云:“從至,至而復孫。孫,遁也”,此亦有孫無遜之證。今《尙書》、《左氏經傳》、《爾雅·釋言》淺人改爲遜,許書“遜、遁也”,葢後人據今本《爾雅》增之,非本有也。

,還也。返、還曡韵。从辵、反,反覆也。覆復同。反亦聲。扶版切,十四部。

《商書》曰:“祖伊返。”《西伯戡黎》文,各本作“祖甲”,今依《集韵》訂。

《春秋傳》返從彳。謂《左氏傳》也。《漢書》曰:“左氏多古字古言。”許氏亦云:

“左

明述《春秋傳》以古文。”今左氏無字者,轉寫改易盡矣。

還選

,復也。《釋言》:“還、復,返也。”今人還繞字用環,古經傳衹用還字。从

辵,睘聲。戶關切,十四部。

,遣也。選、遣曡韵。《左傳》:“秦后子有寵於桓,如二君於景。其母曰:‘弗

去。’懼選,鍼適晉,其車千乘。”按:此選字正訓遣,后子懼遣故適晉,實非出奔也。

从辵、巺;句。巺,逗。遣之,巺爲風,故云遣之。巺亦聲。思沇切,十四部。一曰擇也。此別一義。《邶風》:“不可選也。”毛曰:“物有其容,不可數也。”《小雅》:

“選徒嚻嚻。”毛云:“維數車徒者爲有聲也,數與擇義通。選與算音同。”《周禮》注曰:“‘算車徒’謂數擇之也。”

送遣

部。

,遣也。从辵,㑞省。,送也。是會意。蘇弄切,九部。

,籀文不省。

,縱也。《糸部》曰:“縱,緩也。一曰舎也。”从辵。聲。去衍切,十四

邐逮

,行邐邐也。邐邐,縈紆皃。从辵,麗聲。力紙切,十六部。

,唐逮,逗。及也。唐逮雙聲,葢古語也。《釋言》曰:“遏、遾,逮也。”《方

言》曰:“東齊曰蝎,北燕曰噬,逮通語也。”从辵,隶聲。《隶部》曰:“隶,及也。”

此形聲包會意。徒耐切,古音在十五部。

,徐行也。今人謂稽延爲遲,平聲;謂待之爲遲,去聲。从辵,犀聲。直尼切,

十五部。《詩》曰:“行道遲遲。”《邶風》文,毛曰:“遲遲,舒行皃。”

遲或从。按:此字疑後人因《楊雄傳》而增也。《甘泉賦》曰:“靈遟兮。”說者皆

云上音棲下音遲,卽遲字也。然《文選》作迉迡,與《漢書》異。《玉篇》、《汗》亦作“迡”,《集韵》引《尙書》迡任,又未必眞壁中古文也。遟

,籒文遲从屖。

兼會意形聲也。《五經文字》曰:“今从籒文。”謂唐人經典用遟不用遲也。

,徐也。或假黎爲之,《史記·衞霍傳》“遲明”,遲,待也,一作黎。傅毅賦:

“黎收而拜。”李注:“言舞將罷,徐收斂容態而拜。”引《倉頡篇》:“邌,徐也。”又或假犂爲之,《史記·尉佗列傳》“犂旦,城中皆降伏”,犂旦卽黎明。《漢書》“犂旦”爲“遲旦”,《晉世家》:“重耳妻笑曰:‘犂二十五年,吾冢上柏大矣。’”益可見犂之爲遲也。从辵,黎聲。郎奚切,十五部。

五部。

,去也。《夏小正》:“九月遰鴻鴈。”遰,往也。从辵,帶聲。特計切,十

,行皃。从辵。聲。烏懸切,十二部。

,不行也。“不”上有“馬”者誤。从辵,聲,按:,馬小皃;从馬,垂

聲,讀若箠,則不得讀若住。倘云會意,則又無取馬小也。疑此字當在十六十七部,下文

“讀若住”三字當在“从辵豆聲”之下,豆、主同部。讀若住。按:“住”當作“侸”,《人部》曰:“侸,立也。”《立部》曰:“立,住也。”住卽侸之俗也。中句切,四部。

,止也。逗。从辵,豆聲。田切,四部。

,曲行也。、曲雙聲。《乚部》曰:“曲隱蔽。”孟康注《子虛賦》曰:“文

理茀鬱曲。”《軍法》有“逗畱”、有“橈”。《光武紀》:“不拘以逗畱法。”如淳曰:“軍法行而逗畱畏偄者,要斬。此謂止而不進者。”《史,漢韓安國傳》:“廷尉當恢橈,當斬。”服虔曰:“音企。”應劭曰:“,曲行避敵也;橈,顧望也。”軍法語也,此謂有意回遠遲誤者。《淮南書》云“兩軍相當,屈橈者要斬”是也。《漢書》一本作“逗橈”,蘇林“逗,音豆”,小顏、小司馬從之,而改服,應之注作逗,不可通矣。通作枳。明堂位注:“枳、椇謂曲橈之。”《莊子》:“吾行郤曲。”郤曲卽曲,異部叚借也。从辵。只聲。綺戟切,《字林》丘亦反,服子愼音企,十六部。

逶迆遹

,逶迆,逗,曡韵。衺去皃。从辵,委聲。於爲切,十六、十七部。 ,衺行也。从辵,也聲。移尒切,十六、十七部。《夏書》曰:“東迆北會

于匯。”《禹貢》。

,回辟也。依《韵會》作辟。《小雅》:“謀猶回遹。”毛曰:“回邪,遹辟也。”

按:辟、僻,古今字,《大雅》兩言“回遹”,箋皆云:“回邪”。韓《詩》遹作穴、或作泬、或作鴥,皆叚借字也。遹,古多假爲述字,《釋言》云“遹,述也”,言叚借也。《釋詁》云“遹遵率循”,《釋訓》云“不遹,不蹟也”,皆謂遹卽述字也,言轉注也。不遹者,今《邶風》之“報我不述”也。从辵,矞聲。余律切,十五部。

避違遴逡䢑

,回也。上文“回辟”之回訓衺,之叚借字也。此回依本義訓轉,俗作迥是也,

然其義實相近。从辵,辟聲。毗義切,十六部。經傳多假辟爲避。

,離也。《邶風》:“中心有違。”毛曰:“違,離也。”从辵,韋聲。羽非

切,十五部。

,行難也。《漢書》:“遴柬布章。”遴謂難行封也,引伸爲遴選,選人必重

難也。从辵,粦聲。良刃切,十二部。《易》曰:“以往遴。”見《口部》“吝”下。

,復也。《彳部》曰:“復,往來也。”《方言》:“躔、逡,循也。”日運爲

躔,月運爲逡。从辵,夋聲。七倫切,十三部。

,怒不進也,一曰驇也。惟鍇本有此四字,而驇从鳥則誤。《馬部》曰:“驇,

),驇不行也。”从辵,氐聲。都禮切,十五部。

馬重皃。”《部》曰:“樊(

,行不相遇也。此與《水部》滑、泰字音、義皆同,讀如撻,今俗說不相遇尙有

此言,乃古言也;讀徒葛切,訓通達者,今言也。从辵,羍聲。十五部。《詩》曰:“挑兮兮。”《鄭風》文。挑當同《又部》作。,滑也。达

,或从大。亦形聲也。

或曰迭。下脫“字”字。“或曰”,此迭字之異體也。《鳥部》“隼,一曰鷻字”;《䖵

部》“,一曰螟字”;《彳部》“,一曰此與馺同”,是其例也。

,行謹逯逯也。張衡賦“趢趗”謂局小皃,義與此同。《廣雅》:“逯逯,衆也。”

《女部》:“娽,隨從也。”《蕭相國世家》、《平原君列傳》作“錄錄”,義皆相近。

从辵,彔聲。盧谷切,三部。

,迵,此複舉字之未刪者。迭也。迭當作达,《玉篇》云“迵,通達也”是也。

《水部》“洞,疾流也”,《馬部》“駧,馳馬洞去也”,義皆相同。《倉公傳》曰:“臣意診其脈曰迵風。”裴曰:“迵音洞,言洞徹入四肢。”从辵,同聲。徒弄切,九部。

迭迷

,更迭也。或假佚字、迭字、臷字爲之。从辵,失聲。徒結切,十二部。一曰

达。下脫“字”字,“一曰”此达字之異體也,葢达、迭二字互相爲用。

,惑也。見《釋言》惑,宋本作或。《心部》曰:“惑,亂也。”从辵,米聲。

莫兮切,十五部。

,負車也。負車,各本作“貟連”,今正。連卽古文輦也,《周禮·鄉師》“輂

輦”,故書“輦”作“連”,大鄭讀爲輦,“巾車”、“連車”,本亦作“輦車”,《管子·海王》“服連軺輂”;《立政》“㓝餘戮民,不敢服絻,不敢畜連”。負車者,人輓車而行,車在後如負也。字从辵、車會意,猶輦从㚘、車會意也。人與車相屬不絕,故引伸爲連屬字。《耳部》曰:“聯,連也。”《大宰》注曰:“古書連作聯。”然則聯、連爲古今字;連、輦爲古今字。假連爲聯,乃專用輦爲連。大鄭當云連今之輦字,而云讀爲輦者,以今字易古字,令學者易曉也。許不於《車部》曰“連,古文輦”而入之《辵部》者,小篆連與輦殊用。故云“聯,連也”者,今義也;云“連,負車也”者,古義也。从辵、車。會意。依《韵會》訂。力延切,古力展切,十四部。

,斂聚也。《勹部》曰:“勼,聚也。”音、義略同。从辵,求聲。巨鳩切,

三部。《虞書》曰:《虞書》當本是《唐書》,轉寫改之耳,凡許偁《堯典》曰《唐書》,說詳《禾部》。“旁逑孱功。”今《堯典》之“方鳩功”也,《人部》下作“旁救功”。凡《儀禮》古文作旁,今文作方;凡《尙書》古文作方,今文作旁,然則此所偁者,今文《尙書》也。今《堯典》逑作鳩,說者亦云鳩聚。又曰怨匹曰逑。“又曰”與“一曰”同,別一義也。《桓二年·左傳》曰:“嘉耦曰妃,怨耦曰仇,古之命也。”謂古者命名之法如是,逑、仇古多通用。《關雎》“君子好逑”,亦作仇,《兔罝》云“好仇”。毛傳:“逑,匹也。”《釋詁》:“仇,匹也。”孫炎曰“相求之匹”,則孫本《釋詁》亦作逑可知。逑爲怨匹而《詩》多以爲美䛐者,取匹不取怨也。渾言則不別,《爾雅》“仇、妃,匹也”是也;析言則別,《左氏》“嘉耦”、“怨耦”異名是也。許所據《左氏》、《爾雅》作逑,《大玄》、《方言》之㐜卽逑字。

,也。《攵部》曰:“,毀也。”䢙與敗音義同。从辵,貝聲。薄邁切,十

五部。《周書》曰:“我興受其䢙。”《微子》文,云《周書》者,葢許所據不系於《商書》也。亦見《口部》咈下。

,逃也。《緇衣》引《大甲》曰:“天作孽可違也,自作孽不可以

。”本,

又作逭,鄭注:“逭,逃也。”亦見《釋言》。从辵,官聲。胡玩切,十四部。

逭或从雚从兆。从兆者,从逃省也;从雚者,雚聲也。

部。

,逃也。鄭注《周易》曰:“遯者,逃去之名。”从辵,豚聲。徒困切,十三

,亡也。《亡部》曰:“亡,逃也。”《訟九二》曰:“歸而逋。”从辵,甫聲。

博孤切,五部。

,籀文逋從捕。亦形聲。

遺遂

,亡也。《廣韵》:“失也,贈也,加也。”按:皆遺亡引伸之義也。从辵 ,

貴聲。以追切,十五部。

,亡也。《廣韵》:“達也,進也,成也,安也,止也,往也,從志也。”按:

皆引伸之義也。从辵,㒸聲。徐醉切,十五部。

逃追逐逎

,亡也。亡、逃互訓。从辵,兆聲。徒刀切,二部。

,逐也。《詩》、《禮》假爲治金玉之鎚。从辵。聲。陟隹切,十五部。 ,追也。从辵,豖省聲。按:鉉本作“从豚省”,鍇本,《韵會》作“豕省”。

二字正“豖省聲”三字之誤也。直六切,三部。

,迫也。《大雅》:“似先公酋矣。”《正義》:酋作遒。按:酋者遒之叚借字,

《釋詁》、毛傳皆曰:“酋,終也。”終與迫義相成,逎與揫義略同也。从辵,酉聲。字秋切,三部。遒

,逎或从酋。

,附也。許附爲附婁字,坿爲坿益字,疑附近當作坿也。《經典釋文》:“遠近

上聲,近之去聲。”古無此分別。从辵,斤聲。渠遴切,古音十三部。《廣韵》其謹、巨靳切。

,古文近。

邋迫

,拹也。《手部》曰:“拹,摺也。”《公羊傳》曰:“拹榦而殺之。”邋拹

曡韵。从辵,巤聲。良涉切,八部。

,近也。《釋言》曰:“逼,迫也。”逼本又作偪,許無逼偪字,葢衹用畐。从

辵,白聲。博陌切,古音在五部。

,近也。《釋言》:“馹,傳也。”郭云:“本或作。”按:此假為馹也。

聲。按:《至

《聲類》云:“亦馹字。”則附會《爾雅》,或本而合為一字。從辵,部》:“臸,到也。”重至與並至一也。人質量切,十二部。

,近也。見《釋詁》、《小雅》毛傳。从辵,爾聲。兒氏切,三百篇在十五部,

,古文邇。以尒形聲。

漢人在十六部。

,微止也。《釋詁》:“遏,止也。”按:微者細密之意。从辵,曷聲,讀若

桑蟲之蝎。之字衍。烏割切,十五部。桑蟲蝎見《虫部》,蜀也,亦名蝤蠐。

遮䢭

部。

,遏也。从辵,庶聲。止車切,古音在五部。《易》:“用錫馬蕃庶。”鄭讀

爲藩遮。

,遮䢭也。此當是“䢭遮也”之倒,刪複字之僅存者。从辵,羨聲。于線切,十四

,迾也,晉趙曰迣。《鮑宣傳》“部落鳴,男女遮迣”,此其義也。《禮·樂

志》“體容與,迣萬里”,孟康迣音逝,此叚借也。从辵,世聲,讀若寘。按:許有窴

無寘,寘者窴之誤,凡“寘彼周行”,“寘諸河之干”皆當作窴。眞聲而入十五部者,合音也。迣,征例切,十五部。

,遮也。《周禮》假厲爲之,“山虞、澤虞、卝人,迹人厲禁”,大鄭云“遮列

守之”是也;《禮記》假列爲之,《玉藻》“山澤列而不賦”,鄭云“列之言遮列也”是也;《漢書》假迣爲之,《禮樂志》、《鮑宣傳》,晉灼云“迣,古迾字”是也。《西京賦》“迾卒淸”,李引《禮記》注“迾,遮也”,此可證《玉藻》注本作列之言迾遮也,今本誤。

从辵,列聲。良薛切,十五部。

部。

,進也。干求字當作迁,干犯字當作奸。从辵,干聲,讀若干。古寒切,十四

,過也。本義,此爲經過之過。心部愆、㥶、諐爲有過之過,然其義相引伸也。

故《漢書·劉輔傳》云:“元首無失道之。”从辵,侃聲。去虔切,十四部。

四部。

,連遱也。連、遱雙聲。《集韵》:“連遱謂不絕皃。”从辵,婁聲。洛侯切,

,前頓也。从辵。枼聲。各本篆作

,汲古改本作,解說作巿聲,皆非也,

今依《玉篇》正。《廣韵八·三十怗》先頰切,云“、䢡,走也。”賈侍中說:一讀若

拾。一疑衍,鍇本作一曰。又若郅。《手部》揲字,易音有時設、息列、思頰三反不同。

此讀若拾,則在七部;讀若郅,則在十二部,猶㐁、音皆岐也;《玉篇》黠黠、竹季二切,則十五部。

,牙,逗。令不得行也。牙各本作互,今依《玉篇》正。、牙今音曡韵,

古音雙聲。行,篇韵皆作進。从辵,枷聲。古牙切,古音在十七部。

,踰也。《足部》曰:“踰,也。”踰與逾義小別。从辵,戉聲。王伐切,

十五部。《易》曰:“襍而不。”《辭》傳文。

,通也。《方言》曰:“逞,快也,自山而東或曰逞,江淮陳楚之閒曰逞。”又

曰:“逞,疾也,楚曰逞。”又曰:“逞,解也。”从辵,呈聲。丑郢切,十一部。楚謂疾行爲逞。本《方言》。《春秋傳》曰:“何所不逞欲。”《左傳·昭十四年》文。

遼遠逖

,遠也。《小雅》:“山川悠遠,維其勞矣。”箋云:“其道里長遠,邦域又勞

勞廣闊。”勞者,遼之叚借也。从辵,尞聲。洛蕭切,二部。

,遼也。从辵,袁聲。雲阮切,十四部。

,古文遠。

,遠也。《釋詁》:“逷,遠也。”按:《集韵》云“《說文》引《詩》‘舍爾

介逖’,王伯厚《〈詩〉攷》因之,攷《大雅》作‘介狄’,毛訓遠也。”葢謂狄同逖,言叚借也。“用逷蠻方”,云“逷,遠也”,則言轉注也,《集韵》所據不足信。从辵,狄

聲。他歷切,十六部。逷,古文逖。《大雅》“用逷蠻方”,《牧誓》“逷矣西土

之人”,郭樸注《爾雅》、顏之推《觀我生賦》、李善《文選》注引《書》皆作“逷”,衞包始改爲“逖”也。《左傳》古字後人多妄改,如《襄十四年》“豈敢離逷”,用古文;《僖卄八年》“糾逖王慝”,則用小篆,豈非改之不畫一乎。易、狄同部。

迥逴

,遠也。見《釋詁》,《大雅》“泂酌彼行潦”,毛曰:“泂,遠也”,謂泂爲

迥之叚借也。从辵,冋聲。戶穎切,十一部。

,遠也。《哀時命》曰:“處逴逴而日遠。”《九章》曰:“道逴遠而日忘。”

从辵,卓聲。敕角切,古音在二部。一曰蹇也。此別一義,蹇,也。《莊子》:“夔

謂蚿曰,吾以一足踸踔而行。”謂腳長短也,踔卽逴字,今《莊子》作“趻卓”,讀若“掉苕”之掉。掉苕未聞,或曰:苕者,末也,禽獸之趠於木杪曰掉茗。葢漢時語。

迂邍

,避也。迂曲回避,其義一也。从辵,于聲。憶俱切,五部。

,自進極也。、進曡韵。《埤倉》云:“,至也。”从辵。聲。子僊切,

古音在十二部,《廣韵》則前切。

,高平曰邍。此依《韵會》,各本作“高平之野”,非也。《大司徒》“山林川

澤丘陵,墳衍邍隰。”鄭云:“下平曰衍,高平曰原,下溼曰隰。”《釋地》:“廣平曰原,高平曰陸。”此及鄭注皆以高平釋原者,謂大野廣平偁原,高而廣平亦偁原,下文所謂可食者曰原也。凡陸陵阿皆高地,其可種穀給食之處皆曰原,是之謂高平曰原也。《序官》“邍師”注云“邍,地之廣平者”,與《大司徒》注不同者,單言原則爲廣平,墳衍原隰並言則衍爲廣平、原爲高平也。邍字後人以水泉本之原代之,惟見《周禮》。人所登。从辵、备、彔。闕。此八字疑有脫誤。當作“从辵、从略省、从彔,人所登也”,故从辵十四字。今本淺人所亂耳。人所登,蒙高解从辵之意也;略者,土地可經略也;彔者,土地如刻木彔彔然,《西都賦》“溝塍刻鏤”是也。葢从三字會意。愚袁切,十四部。

,所行道也。毛傳每云“行,道也”,道者人所行,故亦謂之行。道之引伸爲道

理。亦爲引道。从辵、首。首者,行所達也。首亦聲。徒晧切,古音在三部。一達謂之道。《釋宮》文。《行部》偁“四達謂之衢”,《九部》偁“九達謂之馗”。按:許三偁當是一例,當作“一達謂之道,从辵、首;道人所行也,故从辵”,此猶上文“邍,人所登,故从辵”也,自邍以下字皆不系於人,故發其例如此,許書多經淺人改竄,遂不可讀矣。

,古文道从首寸。从寸者如九軌、七軌、五軌。

,傳也。《釋言》:“馹、遽,傳也。”孫炎曰:“傳車,驛馬也。”《左傳僖

卅三年》“使遽告於鄭”,“遽興姜戎”;《昭二年》“乘遽而至,傳中戀反”。一曰窘也。窘迫也。从辵,豦聲。其倨切,五部。

部。

,獸迹也。《釋獸》:“兔迹迒。”按:《序》曰:“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蹏迒

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是凡獸迹皆偁迒,不專謂兔也。从辵,亢聲。胡郞切,十

,迒或從足、更。亦形聲,更、亢同在十部。

,至也。从辵,弔聲。都歷切,古音在二部。《小雅》、《盤庚》皆作“弔”。

《釋詁》、毛傳皆云:”弔,至也。”至者,弔中引伸之義,加辵乃後人爲之。許葢本無此字,如本有之,則不當與邍、道、遽、迒爲伍。

,行垂崖也。《釋詁》曰:“邊,垂也。”《土部》曰:“垂,遠邊也。”《厂

部》曰:“厓,山邊也。”《屵部》曰:“崖,高邊也。”行於垂崖曰邊,因而垂崖謂之邊,然則邊不當廁於此。从辵,聲。布賢切,十二部。

文一百一十八 重三十 張次立注:“小徐本曰:‘重二十七,補遺蟡僯二字,重二

十九。’”

彳部 彳

从彳。

,小步也。象人脛三屬相連也。三屬者,上爲股,中爲脛,下爲足也。單舉脛

者,舉中以該上下也,脛動而股與足隨之。丑亦切。李斯作?,筆迹小變也。凡彳之屬皆

,也。,當作“登”。《辵部》曰:“遷,登也。”此當同之。德訓登者,

《公羊傳》:“公曷爲遠而觀魚,登來之也。”何曰:“登讀言得。”得來之者,齊人語,齊人名求得爲得來。作登來者,其言大而急,由口授也。唐人詩“千水千山得得來”,得卽德也。登、德雙聲,一部與六部合韵又冣近,今俗謂用力徙前曰德,古語也。从彳,聲。

多則切,一部。

,步道也。《周禮》:“夫閒有遂,遂上有徑。”鄭曰:“徑容牛馬,畛容大車。”

涂容乘車一軌,道容二軌,路容三軌,此云步道,謂人及牛馬可步行而不容車也。从彳,

巠聲。居正切,十一部。按:《辵部》“道”、《足部》“路”皆廁部末,此廁部首,不同者,錯見之意。

,往來也。《辵部》曰“返,還也”,“還,復也”,皆訓往而仍來,今人分別

入聲、去聲,古無是分別也。从彳,聲。房六切,三部。

,復也。此字引伸爲狃忕之義,故《玉篇》云:“習也,忕也,或與狃同。”按:

狃行而廢矣,《左傳》有愎字,愎者,狃忕之意,卽復字之變也,復之引伸之義亦爲狃忕。

从彳。柔聲。人九切,三部。按:《廣韵》“女久切,習也”,从《廣韵》是。

徎往

,徑行也。《廣韵》“丈井切,雨後徑也”,《玉篇》“力整、丈井二切,徑也”。

从彳,呈聲。丑郢切,十一部。按:依今本《說文》音義則徎與逞同。

,之也。从彳,聲。于兩切,十部。

,古文从辵。按:左辵右,

古文也,漢云:“,《尚書》往字。”《甘泉賦》曰:“𩡦 離宮,般以相燭。”

部。

,行皃。此與《足部》躣音義同,《走部》又有。从彳,瞿聲。其俱切,五

彼徼循

,往有所加也。彼、加曡韵。从彳,皮聲。補委切,古音在十七部。 ,循也。《百官表》曰:“中尉掌徼循京師。”如淳曰:“所謂游徼循禁僃盜賊

也。”按:引伸爲徼求,爲邊徼,今人分平去,古無是也。从彳,敫聲。古堯切,二部。

,行也。各本作“行順也”,淺人妄增耳,依《〈大誓〉正義》、《衆經音義》

所引訂。行,今音讀下孟反,如《月令》“循行國邑”、“出行田原”、“循行縣鄙”、《周

禮》注“行夜”皆是也。《釋詁》:“遹、遵、率,循也。”引伸爲撫循、爲循循有序。

从彳,盾聲。詳遵切,十二部。

七部。

,急行也。急、彶曡韵。凡用汲汲字,乃彶彶之叚借也。从彳,及聲。居立切,

,行皃。《吳都賦》:“譶澩㺒。” 當从彳。《廣韵》:“,衆行皃。”

从彳,歰聲。穌合切,七部。一曰此與馺同。一說卽馺字也。馺,馬行相及也。

,隱行也。訓眇,微从彳,訓隱行,叚借通用微而不行。《邶風》:“微我

無酒。”又假微爲非。从彳,聲。無非切,十五部。《春秋傳》曰:“白公其徒微

之。”《左傳·哀十六年》文。杜曰“微,匿也”,與《釋詁》“匿,微也”互訓,皆言

隱,不言行,之叚借字也,此偁傳說叚借。

,徥徥,行皃也。《方言》:“徥用行也。”郭曰:“徥皆行皃,度揩反。”《集

韵》曰:“徍徥,行皃。於佳、度皆二切。”从彳,是聲。是支切,十六部。《爾雅》曰:

“徥,則也。”今本《釋言》作“是,則也。” 葢古《爾雅》假徥爲是也,此偁《爾雅》說叚借。

,安行也。从彳,余聲。似魚切,五部。

,行平易也。《廣雅》:“𩡦行也。”按:凡平訓皆當作,今則夷行

廢矣。从彳,夷聲。以脂切,十五部。

,使也。疑“使”上當有“𩡦”二字,《周頌》:“莫予荓蜂。”“蜂”本又作“夆”,

毛曰:“荓夆,曳也。”《釋訓》作“甹夆,曳也”。𩡦,葢甹夆之正字。曳者,使之也。《大雅》傳曰:“荓,使也。”从彳,䛣聲。按:此疑誤,《言部》無䛣,當作“从彳,从言,甹聲”。普丁切,十一部。《玉篇》云:“俗作俜。”

,使也。疑當作“𩡦也”三字。从彳,夆聲,容切,九部。讀若。各

本作“螽”,誤,者,蠭之省。

㣤徬

,迹也。《豳風》:“籩豆有踐。”箋云:“踐,行列皃。”按:踐同㣤,故云“行

列皃”。从彳,戔聲。慈衍切,十四部。

,附行也。《牛人》“共兵車之牛,與其牽徬”注曰:“牽徬,在轅外輓牛也。”

人御之,居其前曰牽;居其旁曰徬。按:傍,附也,从人;徬,附行也,从彳,此音同義微別也。从彳,旁聲。蒲浪切,十部。

,待也。《孟子》引《書》“徯我后”,趙曰:“徯,待也。”从彳,奚聲。胡計切,

十六部。按:《〈書〉〈孟〉音義》、《廣韵》、《玉篇》、《集韵》、《說文篆韵》諩皆上聲,疑胡計誤。蹊

,徯或从足。《左傳》:“牽牛以蹊人之田。”《孟子》:“山徑之蹊。”《月令》:

“塞徯徑。”凡始行之以待後行之徑曰蹊,引伸之義也,今人畫爲二字,音則徯上蹊平,誤

矣。

,竢也。《立部》曰:“竢待也。”从彳,寺聲。徒在切,一部。今人易其語

曰:等。

,行㣙㣙也。㣙㣙,葢與《小弁》“踧踧”同,行平易也,皆徒厤切。《玉篇》云:

“㣙,除又切,與宙同,古往今來無極之名。”从彳,由聲。古音在三部。

徧徦

,帀也。《帀部》曰:”帀,也。”《勹部》曰“,帀徧也。”从彳,扁聲。

比薦切,十二部。《禮》、《禮記》多假辯字爲之。

,至也。《方言》曰:“徦𢧳也。邠、唐、冀、兖之閒曰徦;或曰。”按:

,古格字。徦,今本《方言》作假,非也,《集韵·四十禡》可證。毛《詩·三頌》假字或訓大也,或訓至也,訓至則爲徦之假借。《尙書》古文作格,今文作假,如“假于上下”是也,亦徦之假借。从彳,叚聲。古雅切,五部,郭樸音駕。

,卻也。从彳、日、夊。彳,行也,行而日日遲曳。是退也;夊,行遲曳夊夊

,或从内。

,古文从辵。

也。他內切,十五部。一曰行遲。四字疑後增。今字多用古文,不用小篆。

,遲也。从彳、幺、夊。幺夊者,後也。各本奪二字,今補。幺者,小也,小

,古文後从辵。

而行遲,後可知矣。故从幺、夊,會意。胡口切,四部。

,久也。“久”疑當作夊。从彳,犀聲,讀若遲。杜兮切,十五部。按:《廣

韵》“,杜奚切,久待也”,無徲字;《玉篇》、《集韵》有徲無,未知孰是。《廣雅》:“徲徲,往來也,丈尸反。”

很㣫得

,不聽從也。一曰行難也。从彳,聲。胡懇切,十三部。一曰盭也。盭,

弼戾也。《韵會》無此四字。

部。

,相迹也。後迹與前迹相繼也,玄應合踵、㣫爲一字。从彳,重聲。之隴切,九

,行有所㝵也。㝵,各本作“得”,誤,今正。《見部》曰:“䙷,取也。”行而有

,古

所取,是曰得也。《左傳》曰:“凡獲器用曰得。”从彳,䙷聲。多則切,一部。㝵

文省彳。按:此字已見於《見部》,與得並爲小篆,義亦少異。

,舉脛有渡也。《釋宫》曰:“石杠謂之徛。”郭曰:“聚石水中,以爲步渡彴

也。音居義反。”从彳,奇聲。去奇切,古音在十七部。

,行示也。《大司馬》:“斬牲以左右徇陳曰:‘不用命者斬之!’”《小子》:

“凡師田,斬牲以左右徇陳。”陸德明引《古今字詁》曰:“徇,巡也。”按:如《項羽傳》

“徇廣陵”、“徇下縣”,李奇曰:“徇,略也。”如淳曰:“徇音撫循之循。”此古用循巡字,漢用徇字之證,此《古今字詁》之義也。从彳,勻聲。古勻、旬同用,故亦作徇。詞閏切,十二部。《司馬法》:“斬以。”許引《司馬法》者凡八。

,均布也。均、律雙聲,均古音同匀也。《易》曰:“師出以律。”《尙書》:

“正日,同律度量衡。”《爾雅》:“坎律銓也。”律者所以笵天下之不一而歸於一,故曰均布也。从彳,聿聲。呂戌切,十五部。

,使馬也。《周禮·六藝》:“四曰五馭。”《大宰》注曰:“凡言馭者,所以

之內之於善。”此引伸之義也。从彳、缷。按:缷亦聲,牛據切,五部。馭,古文御,

从又、馬。惟見《周禮》。

,步止也。《魏都賦》曰:“澤馬亍阜。”《赭白馬賦》曰:“秀騏齊亍。”从

反彳,讀若畜。丑玉切,三部。

文三十七 重七

廴部 廴廷

,長行也。《玉篇》曰:“今作引。”是引弓字行而廴廢也。从彳引之。引長之也。

余忍切,十二部。凡廴之屬皆从廴。

,朝中也。朝中者,中於朝也。古外朝、治朝、燕朝,皆不屋,在廷,故雨霑服失

容則廢。从廴,壬聲。特丁切,十一部。《甘祿字書》:“佩觿音定。”《廣韵》同。

,行也。此與《辵部》征字音義同,漢武帝年號和字如此作,今《漢書》多誤

爲以然切之延,又或改爲从辵之,亦非也。从廴,正聲。諸盈切,十一部。

文四

,立朝律也。今謂凡豎立爲建,許云“立朝律也”,此必古義,今未攷出。从聿,

律省也。从廴。廷省也,居萬切,十四部。

㢟部 㢟

,安步㢟㢟也。从廴、止。引而復止,是安步也。丑連切,十四部。《魏志》:“鍾

會兄子毅及峻辿下獄。”裴曰:“辿,勑連反。”按:卽㢟字也,止之隷變作山。凡㢟之屬皆

从㢟。

,長行也。本義訓長行,引伸則專訓長。《方言》曰:“延,長也,凡施於年者謂

之延。”又曰:“延,徧也。”从㢟,厂聲。《厂部》曰:“象抴引之形。”余制切,虒、延、曳皆以爲聲,今篆體各異,非也。厂、延、虒、曳,古音在十六部,故《大雅》“施於條枚”,《呂氏春秋》、《韓詩外傳》、《新序》皆作“延于條枚”。延音讀如移也,今音以然切,則十四部。

文二

行部 行

,人之步趨也。步,行也,趨,走也,二者一徐一疾,皆謂之行,統言之也。《爾

雅》“室中謂之時,堂上謂之行,堂下謂之步,門外謂之趨,中庭謂之走,大路謂之奔”,析言之也,引伸爲巡行、行列、行事、德行。从彳、亍。彳,小步也;亍,步止也。戶庚切,

古音在十部。凡行之屬皆从行。

術街衢

,邑中道也。邑,國也,引伸爲技術。从行,朮聲。食聿切,十五部。 ,四通道也。《風俗通》曰:“街,攜也,離也。四出之路,攜離而別也。“按:

此以曡韵爲訓。从行,圭聲。古膎切,十六部。

,四達謂之衢。《釋宮》文。《釋名》曰:“四達曰衢。齊魯閒謂四齒杷爲欋,

欋杷地則有四處,此道似之也。”按:《中山經》:“宣山桑枝四衢,少室山木曰帝休,枝五衢。”《天問》:“靡萍九衢。”《淮南書》:“木大則根欋。”皆謂䢒逪岐。从行,

瞿聲。其俱切,五部。

,通道也。衝、通曡韵,引伸之義爲當也,向也,突也。从行,童聲。昌容切,

九部。今作衝。《春秋傳》曰:“及以擊之。”《左傳·昭元年》文。各本“以”下有“戈”字,李燾本無。按:上云“子南執戈逐之”,則云“以擊之”,不再出戈是也。今傳作“擊之以戈”,亦是淺人所改。

,通街也。衕、通曡韵,今京師衚衕字如此作。从行,同聲。徒弄切,九部。 ,迹也。此與《彳部》㣤音義同。从行,戔聲。才綫切,十四部。

,衙衙,依《廣韵·九魚》補二字。行皃。《九辯》“導飛廉之衙衙”王注:“風

伯次且而埽塵也。”按:衙衙是行列之意,後人因以所治爲衙。从行,吾聲。魚舉切,又音牙,五部。

,行喜皃。《小雅》毛傳曰:“衎,樂也。”从行,干聲。空旱切,十四部。

,行且賣也。《周禮》:“飾行儥慝。”大鄭云:“儥,賣也;慝,惡也。謂行

且賣姦僞惡物者。”後鄭云:“謂使人行賣惡物於市,巧飾之令欺誑買者。”从行、言。黃絢切,十四部。言亦聲也。衒

,或从玄。依或字諧聲,則在十二部。

,將也。“也”今本作“衞也”,誤。將,如鳥將雛之將,古不分平去也。

,導也,循也,今之率字,率行而廢矣。率者,捕鳥畢也。將帥字古衹作將,帥行

而又廢矣。帥者,佩巾也。與《辵部》䢦音義同。从行,率聲。所律切,十五部。

,宿衞也。《宮正》:“夕擊柝而比之。”注:“暮行夜以比直宿者。宮伯,掌王

宮之士庶子凡在版者。”大鄭云:“庶子,宿衞之官。”後鄭云:“衞王宮者必居四角四中,於徼便也,漢有衞尉掌宮門衞屯兵。”从韋、帀、行。韋者,圍之省;圍,守也;帀,

也。韋亦聲,于歲切,十五部。行,逗。列也。依《韵會》訂,此釋从行之意。行者,

列也,今音讀如杭,别於步趨之行。衞从三字,會意。

文十二 重一

齒部 齒

,口齗骨也。鄭注《周禮》曰:“人生齒而體僃,男八月,女七月而生齒。”象口

字也。止聲。昌里切,一部。凡齒之屬皆从齒。

齒之形,?者,象齒;餘

从小徐也,大徐本誤。古文齒字。古文獨體象形,不加聲旁。

,齒本肉也。各本無“肉”,玄應兩引作“齒肉也”。《篇》、《韵》皆作“齒

根肉也”,今補。齗爲肉,故上文齒爲齗骨,此骨出肉外,故肉爲骨本。《魯世家》:“甚矣,魯道之衰也,洙泗之閒齗齗如也。”《地理志》云:“魯濱洙泗,其民涉渡,幼者扶老者而代其任。”俗旣薄,長老不自安,與幼者相讓,故曰“魯道衰,洙泗之閒齗齗如也”,按:彼此爭辤,露其齒本,故曰齗齗。徐廣五艱反。又按《曲禮》:“不至矧。”鄭云:“齒本曰矧,大則見。”矧正齗之近部叚借字也。从齒,斤聲。魚斤切,十三部。

,毀齒也。男八月生齒,八歲而齔;女七月生齒,七歲而齔。从齒、匕。

各本篆作齔,云从齒、从七,初忍、初覲二音,殆傅會七聲爲之。今按:其字从齒、。,變也。今音呼切,古音如貨。《本命》曰:“陰以陽化,。陽以陰變,故男以八月生齒,八歲而毀;女七月生齒,七歲而毀。”毀與化義同音近,玄應書卷五:“齔舊音差貴切。”

卷十一:“舊音羌貴切。”然則古讀如未韵之,葢本从匕,匕亦聲,轉入寘至韵也,自誤从七旁。玄應云“初忍切”,孫愐云“初堇切”,《廣韵》乃“初覲切”,《集韵》乃“初問、恥問二切”,其形,唐宋人又譌齓从乚,絕不可通矣。今當依舊音差貴切,古音葢在十七部。

,齒相値也。今《左傳》作幘,譌字也,古無幘,則述傳時無此字也。杜云:“齒

上下相値也。”按:謂上下齒整齊相對,《詩》所云“如瓠屖”。从齒,責聲。士革切,十六部。一曰齧也。别一義。《春秋傳》曰:“皙䶦。”《定九年》文。按:皙謂人色白,與䶦二事。

,齒相齘也。“齘”各本誤“齗”,李本不誤。《廣韵》:“𩡦,齒不正。上

士佳、下五佳切。”《玉篇》曰:“亦作。”一曰開口見齒之皃。《管子》曰:“東郭有狗啀啀,旦莫欲齧我椵。”啀啀,露齒之皃。从齒,此聲,各本作“柴省聲”,淺人改也。讀若柴。仕街切,十六部。

,齒相切也。謂上下齒緊相摩切也,相切則有聲,故《三倉》云:“齘,鳴齒也。”

“函人爲甲,衣之,欲其無齘也”大鄭云:“齘謂如齒齘,不齘則隨人身便利。”《方言》:“齘,怒也。”郭曰:“言噤齘也。”噤亦作“䫴”,《篇》、《韵》皆云:“䫴齘,切齒怒”。从齒,介聲。胡介切,十五部。

齞齺

,張口見齒也。依《文選》注訂。《登徒子好色賦》:“齞脣歷齒。”从齒,

只聲。研繭切,古音在十六部。

,齒差也。“差”當作“齹”。从齒,兼聲。五緘切,七部。《廣韵》語廉切。 ,齒拹也。“拹”今本作“搚”。《手部》曰:“拹一曰拉也。”齒拉者,謂齒

折也。一曰馬口中橜也。《司馬相如傳》:“猶時有銜橜之變。”張揖曰:“銜,馬勒

銜也;橜,騑馬口長銜也。”司馬貞曰:“周遷《輿服志》云:‘鉤逆上者爲橜。’橜在銜中,以鐵爲之,大如雞子。”《鹽鐵論》云“無銜橜而禦悍馬”是也。从齒,芻聲。側鳩切,四部。《廣雅》、《廣韵》及《管子》注士角切。一曰齰也。《廣雅》“齺齧也”本此。按:《管子》:“車轂騎,連伍而行。”《荀卿子》:“齺然上下相信,而天下莫之敢當。”二書於齰義差近,齧則齒近物。《廣韵》曰:“齺,齒相近皃。”

齱齵

正之。

,齱齵,逗。曡韵。齒不正也。《廣韵》“齱”下曰:“齱齵,齒偏。”“齵”

下曰:“齱齵。”从齒,取聲。側鳩切,四部。

,齱齵也。从齒,禺聲。五婁切,四部。按:二字各本譌亂,今依《廣韵》

,䶥齬,逗。曡韵。齒不相値也。《廣韵》曰:“齟齬,不相當也,或作鉏鋙。

上牀呂切。下魚巨切。”按:《金部》䥏下云:“鉏䥏也,䥏或作鋙。”《周禮》注作“鉏牙”,《左傳》西鉏吾以鉏吾爲名,牙、吾古音皆在九魚。古,齟字有單用者,《東方朔傳》曰:“齟者,齒不正也。”許書各本䶥訓“齬齒也”,齬訓“齒不相値也”,二篆自當類廁,各本離之甚遠。又,䶥側加切,齬魚舉切,全失古語曡韵之理。葢由䶥之字變爲齟,齬之字變爲齖,因以䶥齖並入麻韵,而與齬畫分異處耳,今从齱齵之例正之,不爲專輒也。从齒,

虘聲。大徐側加切。按:古音在五部,當依《廣韵》牀呂切,篆韵諩鉏阻反。

,䶥齬也。从齒,吾聲。魚舉切,五部。

,齒差跌皃。差者,不値也;跌者踢也。齒差跌,謂參差踼跌不平正也。从齒,

佐聲。鉉曰:“佐當是,傳寫之誤,《說文》無佐字。”昨何切,十七部。《春秋傳》:鄭有子。見《左傳·昭十六年》,今《傳》作“齹”,實一字也。《釋文》曰:“齹,

《字林》才可、士知二反。《說文》作,云齒差跌也,在河、千多二反。”是《字林》始有齹。各本《說文》乃以齹篆先,而別爲音義,誤甚,今刪之。古人名字相應,或以相反爲相應,齹者不齊,故爲嬰齊之字也。

,缺齒也,一曰曲齒。缺齒者,也;曲齒者,上云齒差跌,今俗云齒䶕也。按:

《淮南道·應訓》:“若士齤然而。”謂露其齒病而也。从齒,聲,讀又若權。按:云“又”者,謂讀若書卷,齤讀同。又讀若權也。大徐刪“又”,非。巨貟切,十四部。

齳齾

,無齒也。《韓詩外傳》:“以爲姣好邪,則大公年七十二,齳然而齒墮矣。”

从齒,軍聲。魚吻切,十三部。

,缺齒也。引伸凡缺皆曰。《左傳》曰:“兩軍之士皆未慭也。”杜曰:“憖,

缺也。”《釋文》:“憖,魚覲反;又,魚轄反。”按:憖得有“魚轄反”者,正因本或作

,陸氏失於不分別言之耳。《正義》曰:“憖者,缺之皃。”今人猶謂缺爲憖,所據本必

作,故如此云,下文葢有“一本作憖”之語,亦爲淺人刪之矣。从齒,獻聲。五轄切,十五部。獻聲在十四部,合音也。

䶙齯

,齗腫也。从齒,巨聲。巨主切,五部。《廣韵》其呂切。

,老人齒。《魯頌》:“黃髮兒齒。”《釋詁》曰:“黃髮齯齒,壽也。”《釋

名》曰:“九十或曰齯齒,大齒落盡,更生細者,如小兒齒也。”按:毛《詩》作“兒”,古文;他書作“齯”,今文也。从齒,兒聲。此形聲包會意。五雞切,十六部。

,齧也。《史》、《漢》《田儋傳》:“齮齕用事者墳墓。”如淳曰:“齮齕,

猶齚齧也;齕,齩也。”按:凡從奇之字多訓偏,如掎訓偏引,齮訓側齧。索隱注《高紀》云:“許愼以爲側齧。”从齒,奇聲。魚綺切,古音在十七部。

,齚齒也。謂齚物而外露之齒也,故從齒出。从齒,出聲。仕乙切,十五部。 ,齧也。《漢書·灌夫傳》:“齰舌自殺。”《鄧通傳》:“使大子齰癰。”从

,齰或从乍。乍聲亦五部也。

齒,昔聲。側革切,古音在五部。齚

䶢齦

,齧也。从齒,咸聲。工咸切,《廣韵》苦洽切,古音在七部。

,齧也。此與《豕部》豤音義同,疑古衹作豤,齦者後出分別之字也,今人又用

爲齗字矣。从齒,聲。康很切,十三部。

,齒見皃。廣韵曰:“𩡦,齒不正。”从齒,干聲。五版切,十四部。 ,,此複舉字之未刪者。齚也。从齒,卒聲。昨切,十五部。

,齒分骨聲。从齒,聲,《篇》、《韵》皆作“䶛”。讀若剌。盧達切,

十五部。

,齧骨也。俗以鳥鳴之咬爲齩齧。从齒,交聲。五巧切,二部。

,齒差也。此與訓齒差異,謂齒相摩切也,齒與齒相切,必參差上下之。差即

今磋磨字也,引伸之義摩物曰,《衛風》“如切如瑳,如琢如摩。”《釋器》曰:“骨謂之切,象謂之瑳,玉謂之琢,石謂之摩。”切亦作,瑳亦作磋,摩亦作磨。差者正字,瑳、磋皆加偏旁字也。從齒,屑聲,讀若切。千結切,十二部。

,齧堅聲。“齧”,各本作“齒”,今依《玉篇》訂。《石部》曰:“硈,石堅

也。”皆於吉聲知之。从齒,吉聲。赫鎋切,十五部。按:自齮至齩九文幷十文,皆謂齧也,宜移廁文之上。

䶣齝齕

,牙也。牙猶差齒也,亦引伸爲摩器之名,《刀部》曰:“剴,一曰摩也。”

皆於豈聲知之。从齒,豈聲。五來切,古音在十五部。

,吐而噍也。噍卽嚼字也,見《口部》。《釋獸》郭注曰:“食之已久,復出嚼

之。”从齒,台聲。丑之切,一部。《爾雅》曰:“牛曰齝。”《釋獸》文。

,齧也。如淳注《漢書》曰:“齕,齩也。”《曲禮》:“庶人齕之。”从齒,

气聲。戶骨切,十五部。

,齒見皃。从齒,聯聲。力延切,十四部。

,噬也。《口部》曰:“噬,啗也。”《釋名》曰:“鳥曰啄,獸曰齧。齧,

也,所臨則秃也。”从齒,㓞聲。五結切,十五部。

齭齨

,齒傷酢也。酢者今之醋字,酸澀也。从齒,所聲,讀若楚。創舉切,五部。

亦作齼,凡言痛憷、儊澀意皆同。

,老人齒如臼也。如臼者,齒坳。从齒、臼,臼亦聲。其久切,三部。一曰

馬八歲也。馬八歲曰,齒亦如臼,俗名之齨,亦作“”。

齛齸

,羊粻也。《釋獸》曰:“羊曰齛。”郭曰:“齛音漏泄。”按:唐人諱世作齥。

粻,《米部》無此字,《食部》引“歭乃餱粻”。从齒,世聲。私列切,十五部。

,鹿麋粻。《釋獸》曰:“麋鹿曰齸。”《釋文》云:“字或作嗌。”按:嗌,

咽也。咽,喉也。郭云“䶗食之所在因名之”,是也。然則齛與齝同,言其自喉出復嚼,故字从齒;嗌、嗉、嗛則皆自其藏食之處言之,字衹从口。嗌或作齸者,葢亦謂出嚼之也。

从齒,益聲。伊昔切,十六部。

,齧堅也。《玉篇》:“齧堅皃。”《廣韵》:“齧聲。”各本“齧”作“齒”,

恐誤。从齒,至聲。陟栗切,十二部。

,齧骨聲。《曲禮》曰:“毋齧骨。”鄭云:“爲有聲響不敬。”从齒、骨,骨

亦聲。戶八切,十五部。

,噍聲。《廣韵》曰:“骨端。”从齒,聲。古活切,十五部。

,噍堅也。《口部》:“㗘、㗱,噍皃。”《廣韵》曰:“同㗘。”从齒,尃

聲。補莫切,五部。按:此葢㗘之或字,後人竄入者也。

文四十四 今刪齹字則四十三 重二

牙部 牙

,壯齒也。壯,各本譌作“牡”,今本《篇》、《韵》皆譌,惟石刻《九經字㨾》不

誤,而馬氏版本妄改之。《士部》曰:“壯,大也。”壯齒者,齒之大者也,統言之皆偁齒,

偁牙;析言之則前當脣者偁齒,後在輔車者偁牙,牙較大於齒,非有牝牡也。《釋名》:“牙,樝牙也,隨形言之也。輔車或曰牙車,牙所載也。”《詩》“誰謂雀無角,誰謂鼠無牙”,謂雀本無角,鼠本無牙,而穿屋穿牆似有角、牙者然。鼠齒不大,故謂無牙也。東方朔說“騶牙”曰:“其齒前後若一,齊等無牙。”此爲齒小牙大之明證。象上下相錯之形。五加切,古音在五部。凡牙之屬皆从牙。

,古文牙。從齒而象其形也。

,古文齒。

,虎牙也。虎一本作“武”,避唐諱耳。今俗謂門齒外出爲虎牙,古語也。《大招》

云:“靨輔奇牙,宜嫣只。”《淮南》云:“奇牙出,䩉摇。”高注:“將,故好齒出也。”按:奇牙所謂也,《可部》曰:“奇,異也。一曰不耦而露其齒獨好,故曰奇牙。”从牙、

奇,奇亦聲。去奇切,古音在十七部。

,齒蠧也。《釋名》曰:“,朽也。”蟲齧之缺朽也,《史記》:“齊中大夫病齲齒。”

《淮南》:“斲木愈齲。”司馬彪《五行志》:“桓帝元嘉中。京都婦女作齲齒。”从牙,禹

聲。邱禹切,五部。齲文三重二

,或从齒。

足部 足

,人之足也,在體下。从口、止。依《玉篇》訂。口猶人也,舉口以包足已

上者也。齒,上止下口;次之以足,上口下止;次之以疋,似足者也;次之以品,从三口。今各本从囗,非也。卽玉切,三部。凡足之屬皆从足。

蹏跟

,足也。俗作蹄。从足,虒聲。杜兮切,十六部。

,足歱也。歱各本作“踵”,誤。《止部》曰:“歱,跟也。”《釋名》曰:“足後曰

,跟或从止。

跟。”一體任之,象本根也。从足,聲。古痕切,十三部。

,足踝也。《釋名》曰:“踝,确也。居足兩旁磽确然也。”按:踝者,人足左右骨

隆然圜者也。在外者謂之外踝,在內謂之內踝。《丮部》曰:“,擊踝也。”从足,果聲。胡瓦切,十七部。

,足下也。今所謂腳掌也。《史記》曰:“跖,勁弩。”按:弩以足蹋張之,故曰

跖。跖或借蹠爲之,又作“”。《賈誼傳》曰:“病非徒瘇也,又苦盭。” ,跖字之異者也。足跖,反戾不可行。从足,石聲。之石切,古音在五部。

,一足也。《管子》:“俈堯之時,一踦腓,一踦屨,而當死。”謂一足剕,一足屨

當死罪也,引伸之凡物單曰踦。《方言》:“倚、踦,奇也。自關而西凡全物而體不具謂之倚,梁楚之閒謂之踦,雍梁之西郊凡嘼支體不具者謂之踦。”《公羊傳》:“匹馬隻輪無反者。”何曰:“匹馬,一馬也;隻,踦也。”又“相與踦閭而語。”何云:“閉一扇,開一扇,一人在內,一人在外。”《戰國策》:“必有踦重者矣。”踦重,偏重也。若《衣部》曰:“襱,絝踦也。”毛傳曰:“蟰蛸,長踦也。”則皆謂足,不必一足。从足,奇聲。去奇切,古音在十七部。

,拜也。《手部》曰:“,首至手也。”按:跪與拜二事,不當一之,疑當云“所

以拜也”,後人不達此書“所以”字,往往刪之。《釋名》:“跪,危也。兩膝隱地,體危隉也。”

从足,危聲。去委切,十六部。

,長跽也。長跽各本作“長跪”,今正。按:係於拜曰跪,不係於拜曰跽。《范睢

傳》四言“秦王跽”,而後乃云“秦王再拜”是也。長跽乃古語,長俗作“䠆”,人安坐則形弛,敬則小跪聳體若加長焉,故曰長跽。《方言》:“東齊、海岱、北燕之郊跪謂之䠆。”郭曰:“今東郡人亦呼長跽爲䠆。”《釋名》:“跽,忌也,見所敬忌不敢自安也。”徐廣注《滑稽傳》“鞠”曰:“

,其紀反。與跽同,謂小跪也。”《廣雅》:“䠆,跪拜也。”此統言之;許跪、跽析言之。

从足,忌聲。渠几切,古音在一部,徐廣音是也。

踧躣踖

,行平易也。《小雅》毛傳曰:“踧踧,平易也。”从足,叔聲。子六切,三部。

《詩》曰:“踧踧周道。”《小弁》。

,行皃。《九辯》:“右蒼龍之躣躣。”从足,瞿聲。其俱切,五部。

,長脛行也。《小雅》:“執爨踖踖。”毛曰:“踖踖,言爨竈有容也。”从足,昔

聲。資昔切,古音在五部。一曰踧踖。見《論語·郷黨》。馬融曰:“恭敬皃也。”《廣韵·一

屋》曰:“踧踖,行而謹敬。”按:《左傳》“石碏”,漢石經《公羊》作“石踖”。从“石”,誤字也。

,疏行皃。《唐風》:“獨行踽踽。”毛曰:“踽踽,無所親也。”按:許合經傳云爾,

疏,通也,引伸爲親疏,《孟子》“行何爲踽踽涼涼”義同。从足,禹聲。區主切,五部。《詩》曰:“獨行踽踽。”

,行皃。《聘禮》:“衆介北面蹌焉。”鄭云:“容皃舒揚。”《曲禮》:“天子穆穆,諸

侯皇皇,大夫濟濟,士蹌蹌。”鄭曰:“皆行容止之皃也。”按:許爲行皃,蹌訓動也。然則《禮》言行容者皆爲正字,蹌爲叚借字。《廣雅》:“蹡蹡,走也。”从足,將聲。七羊切,十部。《詩》曰:“管磬𩡦。”《周頌》文,今《詩》作“磬筦將將”,毛曰:“將將,集也。”

,踐處也。此與“疃”同義。《田部》曰:“疃,禽獸所踐處也。”王逸《九思》“鹿

蹊兮䠪䠪”,亦作。按:衹云“踐處”,別於疃字,專屬禽獸。从足,省聲。不云聲者,,古文絕也。徒管切,十四部。

䟔踰䟠蹻

,趣越皃。趣,疾也。小徐作“趨”,與赴音義略同。从足,卜聲。芳遇切,

古音在三部。

,越也。越,度也。踰與逾音義略同。从足,俞聲。羊朱切,四部。 ,輕也。《廣韵》:“,輕也。”字从女。从足,戉聲。王伐切,十五部。 ,舉足小高也。蹻、高曡韵,各本作“行高”,晉灼注《漢書·高帝妃》作“小

高”。玄應引文穎曰:“蹻猶翹也。”又引《三蒼解詁》云:“蹻,舉足也,丘消切。”按:今俗語猶然。从足,喬聲。丘消切。大徐居勺切,非也。二部。《詩》曰:“小子蹻蹻。”《大雅》文。毛曰:“蹻蹻,驕皃。”此引伸之義。

,疾也,長也。二義相反而相成。《易》:“其欲逐逐。”云:“速也。”子夏傳作

“攸攸”,荀作“悠悠”,劉作“跾”,云“遠也”。按:《方言》“透,驚也,式竹切。”《吳都賦》“驚透沸亂”,透卽跾字,音義正同,今人以爲透漏字,他切。从足,攸聲。式竹切,三部。

蹌踊躋

,動也。从足,倉聲。七羊切,十部。

,跳也。與《走部》別。从足,甬聲。余隴切,九部。

,登也。从足,齊聲。祖雞切,十五部。《商書》曰:按:《口部》引“咈其

耇長”,《辵部》引“我興受其䢙”皆系之《周書》,此作《商書》,恐此爲是。“予顚躋。”《微子》篇文。今《尙書》作“隮”,注家云:“顚隕,隮墜。”按:、降同謂之躋,猶治

亂同謂之亂。俗作“隮”,《顧命》“由賓階隮”,毛詩“朝隮于西”、“南山朝隮”。《周禮》九曰“隮”皆訓;《左傳》“知隮於溝壑矣”,則訓降。

躍跧蹴蹋躡跨

,迅也。迅,疾也。从足,翟聲。以灼切,二部。

,蹴也。蹴,躡也。从足,全聲。莊緣切,十四部。一曰卑也,絭也。絭當

爲拳曲之拳。《魯靈光殿賦》“狡兔跧伏於柎側”注當引“卑也,絭也”,李善引“蹴也”,非。

,躡也。玄應云:“《說文》:‘蹴,蹋也。’以足逆蹋之曰蹴。”从足,就聲。七

宿切,三部。

,踐也。从足,聲。徒盍切,八部。俗作踏。

,蹈也。《史記》“張良、陳平躡漢王足”是也,《耤田賦》注引《說文》“躡,追

也”,不同。从足,聶聲。尼輒切,八部。

,渡也。謂大其兩股閒以有所越也,因之兩股閒謂之跨下,《史記淮陰矦傳》作“胯

下”。《夊部》曰:“,跨步也。”苦瓦切。从足,夸聲。苦化切,按古音在五部。音轉入於十七部耳。《五經文字》云:“《說文》作,經典相承,隷省作跨。”此實不然,夸聲在五部,聲在十七部,絕無字。至《肉部》云“《說文》(月+),隷省作胯”,則更誤。《說文》有字,無(月+)、胯字,胯卽之俗,《廣韵》曰:“兩股閒也。”玉裁又按:蹴、蹋、躡、踄、蹈、躔、踐七字一氣銜接,不當中絕以跨字。疑許書本無跨字,《夊部》之釋曰“跨步也”,跨步當爲夸步,夸步者,大步也。大張其兩股曰。必云夸步不云大步者,、夸雙聲也。後人改作跨,《玉篇》云“與跨同”,其明證也。又專言兩股閒則作胯,字之訓則改之曰跨步,皆出後人增竄,此所以張參本與今本參差乖異而皆不必是歟?

踄蹈

三部。

,蹈也。从足,步聲。旁各切,又音步,五部。

,踐也。《釋名》:“蹈,道也,以足踐之如道。”从足,舀聲。徒到切,古音在

躔踐

,踐也。《方言》:“躔,歷行也,日運爲躔。”从足,廛聲。直連切,十四部。 ,履也。履之箸地曰履;履,足所依也。从足,戔聲。慈衍切,十四部。

踵踔

,追也。與《止部》“歱”別。从足,重聲。之隴切,九部。一曰往來皃 ,踶也。許意踔與蹈義同。从足,卓聲。知敎切,二部。《廣韵》:“丑敎切,蝯

跳也。”《漢書·上林賦》“趠希閒”,《史記》作“踔希閒”,是也。又《莊子》“一足踸踔而

行”,謂腳長短也,敕甚、敕角切。

,踶也。《玄應》曰:“䠠,《三蒼》音帝。”郭訓古文奇字,以爲古文逝字。《漢書》

韋昭音徒計切。按:蹛卽䠠字,《漢書》“䠠惲”作䠠,“蹛林”作蹛。从足,帶聲。當葢切,十五部。

,踶也。《集韵》作“䠥”,云“反足踶也”,匹蔑切。《莊子》:“蹩躠爲仁。”亦作

“弊薛”。从足,敝聲。蒲結切,十五部。一曰也。

踶躛

,躛也。李軌曰:“踶,蹋也。”《通俗文》曰:“小蹋謂之踶。”从足,是聲。特

計切,十六部。

,衞也。按:此必有脫誤,當云“躛踶也”,《牛部》下云“牛踶也”,然則躛、

義略同。从足,衞聲。于歲切,十五部。

,䠟足也。案此三字一句。䠟卽蹀字也,叚借作啑作喋。《文帝紀》:“新喋血京師。”

服虔曰:“喋音蹀屣履之蹀。”如淳曰:“殺人流血滂沱爲喋血。”司馬貞引《廣雅》“喋,履也。”然則喋血者,䠟血也,謂流血滿地汚足下也。从足,執聲。徒叶切,七部。

䟗蹢

,尌也。與歭、偫雙聲,義略同。从足,氏聲。承旨切,按:旨當作紙。十六部。 ,蹢躅,各本奪此二字,《文選》注四引皆有。逗足也。逗各本作“住”,今正。

逗者,止足也,《說文》無住字。《人部》有侸,侸者,立也;立者,侸也,是爲轉注。侸非

躅之義,《易》曰:“羸豕孚躅,三年問,鳴號焉,蹢躅焉。”蹢躅之雙聲曡韵曰踟躕、

曰跢跦、曰歭䠧、曰箸,俗用躊躇。从足,啻聲。俗本作“適省聲”,非是。直隻切,十六部。或曰蹢躅。按:四字衍文。賈侍中說:足垢也。賈謂足垢爲蹢躅。

躅踤

,蹢躅也。蹢、躅雙聲。从足,蜀聲。直錄切,三部。

,觸也。《長楊賦》:“帥軍踤阹。”《〈漢書〉音義》曰:“踤,聚也。”師古曰:“踤,

足蹴也。”从足,卒聲。昨切,十五部。一曰駭也,一曰倉踤。今人多用“蒼猝”,古書多用“倉卒”。

,僵也。僵,僨也。《方言》:“跌,蹷也。”《左傳》:“是謂蹷其本。”从足,厥

聲。居月切,十五部。一曰跳也,《孟子》:“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讀亦若橜。亦者,謂讀若厥矣又讀若橜也。橜,瞿月切。

,蹷或从闕。

跳䟴䠧蹠

,蹷也。《方言》:“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曰跳。”从足,兆聲。徒遼切,二部。一

曰躍也。躍,迅也。

,動也。與《口部》唇、《雨部》震、《手部》振音、義略同。从足,辰聲。側鄰

切,十二部。

,歭䠧,逗。不前也。歭見《止部》,云“䠧也”。今按:當云“歭䠧也”,淺人刪

一字耳。从足,屠聲。直魚切,五部。

,跳也。《方言》:“、䠛、,跳也。”从足,弗聲。勿切,十五部。 ,楚人謂跳躍曰蹠。見《方言》。从足,庶聲。之石切,古音在五部。 ,趿也。按:趿當作“跳”。《方言》:“,跳也。自關而西秦晉之閒曰跳,或曰

。”从足,荅聲。他合切,七部。

䠛趿

,跳也。《方言》:“䠛,跳也,陳鄭之閒曰䠛。”从足,䍃聲。余招切,二部。 ,進足有所擷取也。《爾雅》、毛傳皆云:“執袵曰袺,扱衽曰襭。”《衣部》云:

“以衣衽扱物謂之襭,襭或作擷。”从足,及聲。穌合切,七部。《爾雅》曰:“趿謂之

擷。”按:所據《爾雅》扱作趿,無衽字,與今本異,亦與《衣部》說異,葢《衣部》用毛傳,此據《爾雅》也。

䟺躓

,步行獵跋也。獵今之躐字,踐也。毛傳曰:“跋,躐也,老狼進則躐其胡。”獵

跋猶踐踏也。从足,貝聲。博葢切,十五部。

,跲也。《釋言》、毛傳皆曰:“疐,跲也。”疐者躓之叚借字。从足,質聲。陟

利切,古音在十二部。《詩》正義、引竹二反。《詩》曰:“載躓其尾。”《豳風》:“載疐其

尾。”許所據作躓。

跲跇

,躓也。《中庸》:“言前定,則不跲。”从足,合聲。居怯切,七部。

,述也。述當作,字之誤也。《樂書》:“騁容與兮跇萬里。”裴引如淳曰:“跇謂

超逾也。”《吳都賦》說田獵曰:“跇踰竹柏,㺦猭杞柟。”从足,世聲。丑例切,十五部。鄒誕生云:“跇一作世。”

蹎跋

,跋也。經傳多叚借顚字爲之,如《左傳》“子都自下射之顚”是也。《貢禹傳》:

“誠恐一旦蹎仆氣竭。”从足,眞聲。都年切,十二部。《〈豳風〉正義》引丁千反。

,蹎也。依《〈豳風〉正義》訂。跋,經傳多叚借沛字爲之,《大雅》、《論語》“顚

沛”皆卽“蹎跋”也。毛傳:“顚,仆也;沛,拔也,拔同跋。”《豳風》“狼跋”亦或作拔。馬融《論語》注曰:“顚沛,僵仆也。”按:《豳風》“狼跋其胡謂也。”則仆矣,引伸爲近人題跋字,題者標其前,跋者系其後也。《邶風》傳:“艸行曰跋。”別一義。从足,犮

聲。北末切,《廣韵》蒲撥切,十五部。

,小步也。毛傳:“蹐,絫足也。”按:絫、蹐曡韵,絫足者,小步之至也。从足,

聲。資昔切,十六部。《詩》曰:“不敢不蹐。”《小雅》。《走部》引作“”。

跌踼

,踼也。从足,失聲。徒結切,十二部。一曰越也。別一義。

,跌也。今本作“跌踼也”,恐是誤倒。《吳都賦》:“䰟褫氣懾而自踼䟮者。”劉曰:

“踼䟮,頓伏也。”李引《聲類》:“踼,跌也。”《〈漢書〉音義》:“䟮,崩也。”从足,昜聲。徒郞切,十部。一曰槍也。別一義。《木部》曰:“槍,歫也。”《止部》曰:“歫,槍也。”按:踼與音義同。,歫也。

,居也。《尸部》曰“居,蹲也”,是爲轉注。各本作“踞也”,以俗改正;又增一

踞篆於蹲後,今正而刪之。《左傳》:“蹲甲而射之。”蹲,居也,引伸爲居積之義。从足,尊聲。徂尊切,十三部。《山海經》作踆。

躩踣

,居也。从足,荂聲。苦化切。按:此恐又跨字之異體。

,足躩如也。《論語》苞氏曰:“躩,盤辟皃也。”从足,矍聲。丘縛切,五部。 ,僵也。僵,卻偃也。从足,咅聲。蒲北切。按:古音在四部,《爾雅》、《釋

文》音赴,或孚豆、蒲矦二反是也。然則踣與仆音義皆同,孫炎曰:“前覆曰仆。”《〈左傳〉正義》曰:“前覆謂之踣。”對文則偃與仆,散文則通也。《走部》䞳同。《春秋傳》曰:“晉

人踣之。”《左傳·襄十四年》文。

,也。尣部曰:“,蹇也。”是爲轉注。,曲脛也。《易》曰:“蹇,難也。”

行難謂之蹇,言難亦謂之蹇。俗作謇,非。从足,寒省聲。九輦切,十四部。按:各本

作“跛”,又於蹇篆之上出跛篆,云“行不正也,從足,皮聲。一曰足排之,讀若彼”,此

後人不知跛卽之隷變而增之耳,今刪。《曲禮》:“立毋跛。”鄭云:“跛,偏任也。”此謂形

體偏任一邊如者然,凡經傳多作跛。

,足不正也。《南都賦》說舞曰“䠥蹁躚”,卽《上林賦》之“便跚蹩㞕”也。

从足,扁聲。部田切,十二部。一曰拖後足馬,拖俗字,當作拕。讀若苹。此十一部

十二部合韵。或曰徧。讀如徧也。

䟸踒跣

,脛肉也。从足,聲。一曰曲脛也,《廣韵》作“左脛曲”。讀若逵。渠追

切,古音在三部。按:一曰曲脛也,橫梗不貫,凡似此者疑皆後人所妄增。

,足跌也。跌當爲“胅”,字之誤也。《肉部》曰:“胅,骨差也。踒者,骨委屈

失其常,故曰胅,亦曰差跌。从足,委聲。烏過切,十七部。

,足親地也。親、跣曡韵。古者坐必脫屨,燕坐必褫韤,皆謂之跣。如“趙盾侍

君燕,跣以下”,此褫韤之跣也;如“晉悼公跣而出”,此不暇屨之跣也。《喪大記》“主人徒跣”,亦謂褫韤。从足,先聲。穌典切,十二部。

,天寒足跔也。《周書·大子晉解》:“師曠東,躅其足,曰:‘善哉!善哉!’大

子曰:‘大師,何舉足驟?’師曠曰:‘天寒足跔,是以數也。’”此許所本,《〈莊子〉音義》亦引《周書》“天寒足跔”,今本《周書》作“足躅”,誤也。跔者,句曲不伸之意。从足,句聲。其俱切,四部。

,瘃足也。《疒部》曰:“瘃,中寒腫覈也。”據《趙充國傳》“手足皆有皸瘃之患”,

此字從足,故訓爲瘃足。从足,囷聲。囷聲,鍇本作“困聲”,非。古音由斂而侈,囷聲字多轉入䰟韵,苦本切,十三部。

,雞距也。《左傳》“季氏介其雞,郈氏爲之金距。”服曰:“以金沓距也。”按:鳥

距如人與獸之叉,此距與止部之歫異義,他家多以距爲歫。从足,巨聲。求許切,五部。亦作“”、作“”。

,舞履也。鄭注《周禮》曰:“鞮屨,四夷舞者屝也。”《史記·貨殖傳》:“躡利

屣。”徐廣曰:“舞屣也。躡一作跕,跕,吐協反。”《地理志》:“跕躧。”臣瓚曰:“躡跟爲跕。”

按:舞不納履,故凡不著跟,曳之而行曰躧履,如《雋不疑傳》、《長門賦》皆是也。《西京賦》說舞曰:“振朱屣於盤樽。”薛曰:“朱屣,赤絲履也。”从足,麗聲。所綺切,十六部。

,或从革。

,足所履也。从足,叚聲。乎加切,凡叚聲古在五部。按:䠍,疑之誤,《篇》、

《韵》有踹字,丁貫切,今俗謂語用力踏地曰踹,音同也,許書碫字譌碬,、䪗錯出,是其比矣。

䠊跀

,跀也。字亦作剕。从足,非聲。扶味切,十五部。

,足也。此與《刀部》“刖”異義。刖,絕也,經傳多以刖爲跀。《周禮·司㓝》

注云:“周改臏作刖。”按:唐虞夏㓝用髕,去其厀頭骨也;周用跀,足也。凡於周言臏者,舉本名也。《莊子》:“魯有兀者叔山無趾,踵見仲尼。”崔譔云:“無趾故踵行。”然則跀㓝卽漢之斬趾,無足指,故以足跟行也。無足指不能行,故別爲刖足者之屨以助其行,左氏云“踊貴屨賤”是也。髕則足廢不能行,跀則用踊尙可行,故跀輕於髕也。跀一名䠊

,䠊一作剕。鄭駁《異義》云:“皋陶改臏爲剕,呂㓝有剕;周改剕爲刖。”此恐誤,與《司㓝》注不合。从足,月聲。魚厥切,十五部。

,跀或从兀。亦形聲《莊子·養生主》

注曰:“介,偏刖之名。”崔本作“兀”,又作“”,云“足也”。《德充符》:“申徒嘉,兀者也。”李云:“刖足曰兀。”

趽趹

,曲脛馬也。《廣雅》曰:“趽䟸也。” 䟸見上,,俱達切。从足,方聲,

讀與彭同。薄庚切,古音在十部。

,馬行皃。《戰國策》、《史記》云:“秦馬之良,探前趹後,蹄閒三㝷。”《西都賦》:

“要趹追蹤。”《廣雅》:“趹,奔也。”从足,夬聲。各本作“決省聲”,淺人改也。古穴切,

十五部。

,獸足企也。《釋獸》:“騉蹏,趼,善陞甗。”又“騉駼,枝蹏趼,善陞甗。”趼

者,謂其足企;企,舉歱也,故善登高。趼,本或作硏,硏,滑石也。舍人、李巡、孫炎、郭樸、顏師古皆以“蹄下平正如硏”釋之。从足,幵聲。五甸切,十四部。

路蹸跂

,道也。《釋宮》“一達謂之道路”,此統言也;《周禮》“澮上有道,川上有路”,

此析言也。《爾雅》、毛傳“路,大也”,此引伸之義也。从足,各聲。洛故切,五部。

,轢也。《車部》曰:“轢,車所踐也。”从足,㷠聲。良忍切,十二部。 ,足多指也。从足,支聲。巨支切,十六部。按:《足部》當終於路,蹸字跂

字不當廁此。《莊子》“駢拇枝指”,字只作枝,跂葢俗體。

文八十五按:去踞、跛二字,則八十三。重四

疋部 疋

,足也。上象腓腸,《肉部》曰:“腨,腓腸也。”下从止。止,下基也。《弟

子職》曰:《弟子職》,《管子》書篇名,《漢·藝文志》以列於《孝經》十一家,是其單行

久矣。“問疋何止。”謂問尊長之臥,足當在何方也。《內則》曰:“將衽,長者奉席,請何止。”止一作趾,足也。古文㠯爲《詩·大雅》字,雅各本作“疋”,誤,此謂古文叚借疋爲雅字,古音同在五部也。亦㠯爲足字,此則以形相似而叚借,變例也。或曰胥字,此亦謂同音叚借,如府史胥徒之胥徑作疋可也。一曰疋,記也。“記”下云“疋也”,是爲轉注,後代改疋爲疏耳。疋、疏古今字,此與足也別一義。凡疋之屬皆从疋。所菹切,五部。

,門戸靑疏䆫也。靑字依《篇》,《韵》補。於門戸刻鏤爲䆫牖之形,而以靑飾之

也。《部》曰:“疏,通也。”薛注《西京賦》曰:“疏,刻穿之也。”《招䰟》:“網戸朱綴,刻方連些。”古詩曰:“交疏結綺䆫。”从疋,從疋者,綺文相連如足迹相㣫也。疋亦聲,囱

象形,《囱部》曰:“在牆曰牖,在屋曰囱。”則囱、疋爲會意矣,而云象形者,正謂門戸

刻文如囱牖也。讀若疏。所菹切,五部。

,通也。此與《部》疏音、義皆同,《玉篇》引《月令》:“其器以達。”今《月

令》作“疏”。諸書枎疏字,《太玄》作“枎”。《太玄》又有“首”,轉寫譌作“”。

从爻、疋,爻者,刻文相交也。疋亦聲。所菹切,五部。

文三

品部 品喦

,衆庶也。从三、口。人三爲眾,故從三口,會意。丕飮切,七部。凡品之屬

皆从品。

,多言也。此與《言部》讘,音、義皆同。从品相連。會意。《春秋傳》曰:

“次于喦北。”《僖元年·左傳》文。今《左》作“聶”,聶北,郉地,杜氏說。讀與聶同。

音同也。尼輒切,七部。

文三

,鳥羣鳴也。此與雧同意,俗作噪,《方言》假喿爲鍬臿字。从品在木上。穌

到切,二部。

龠部 龠

,樂之竹管。此與《竹部》籥異義,今經傳多用籥字,非也。三孔。孔同空。

按:《周禮·笙師》、《禮記·少儀》明堂位鄭注、《爾雅》郭注、應氏《風俗通》皆云“三孔”,惟毛傳云“六孔”,《廣雅》云“七孔”。㠯和衆聲也。和衆聲,謂奏樂時也,萬舞時衹用龠以節舞,無他聲。从品、侖。惟以和衆聲,故從品。侖,理也。《亼部》曰:“侖,思也。”按:思猶䚡,䚡理一也。《大雅》:“於論鍾。”毛傳曰:“論,思也。”鄭曰:“論之言倫也。”毛鄭意一也。從侖,謂得其倫理也。以灼切,二部。凡龠之屬皆从龠。

,䶴音律管壎之樂也。八字一句。音律者,如“王者行師,大師吹律合音”是也。

竽、笙、籥、簫、篪、篴、管皆竹屬,獨言管者,舉一以該六也。土屬則惟壎可吹,《小師》言:“𩡦矇言播,笙師言龡者,各因其文也,以人氣作音曰吹。”从龠,炊聲。昌垂切,古音在十七部。

,管樂也。管猶筩也,故龠、䶵、簫皆曰管樂。鄭司農注《周禮》云“篪七空”,《廣

雅》云“八孔”,賈公彥引《禮圖》云“九孔”,其言多轉寫錯亂,疑不能明也。《世本》云:“暴辛公作塤,蘇成公作篪。”譙周云:“二人善塤善篪,記者因以爲作,謬矣。”按:許於壎、䶵下皆不引《世本》,於鐘、磬、笙、簧、琴、瑟則引之,其匡謬不在允南之前乎。从

龠,虒聲。直离切,十六部。篪,䶵或从竹。《樂記》又作“竾”。

,調也。《言部》曰:“調,龢也。”此與《口部》“和”音同義別,經傳多假和爲

龢。从龠,禾聲,讀與咊同。禾各本作“和”,今正,此言其音同而已。戸戈切,十七部。

,樂龢也。龤訓龢,龢訓調,調訓龢,三字爲轉注。龤、龢作諧、和者皆古今字

變,許說其未變之義。今本“龤”下“調”下作“和也”,則與“龢”下“調也”不爲轉注。龤與《言部》“諧”音同義異,各書多用諧爲龤。从龠,皆聲。戸皆切,十五部。《虞書》曰:《虞書》當作《唐書》。“八音克龤。”《堯典》文。

文五重一

冊部 冊

,符命也,諸侯進受於王者也。者字依《韵會》補,《尙書》“王命周公後作

《逸誥》”、《左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內史叔興父策命晉矦爲矦伯”,“王使劉定公賜齊侯命及三王世家策文”皆是也,後人多假策爲之。象其札一長一短,謂五直有長短。中有

二編謂二橫。之形。蔡邕《獨》曰:“策,也。其制:長者一尺,短者半之,其次一

長一短,兩編下附。札,牒也。”亦曰:“,編,次也。次者,竹長短相閒排比之,以繩橫聯之,上下各一道。一容字無多,故必比次編之,乃容多字。”《聘禮記》云“百名

以上書於策”是也。一可容書於,每一行而已,不及百名書於方,則合若干行書之。百名以上書於策,方卽牘也。牘,書版也。、,竹爲之;牘,木爲之。一不容則絫

爲之,國史書葢如是。鄭注《禮》云“策,也”,此渾言之,不分別耳。字五直,

象一長一短,象其意而已,且之若干未可肊定也。蔡氏云“長者一尺。短者半之”,此漢法如是。鄭引《鉤命決》云:“《易》、《詩》、《書》、《禮》、《樂》、《春秋》策皆長二尺四寸;孝經謙半之,一尺二寸;《論語》策八寸,尺二寸者三分居二,又謙焉。此古制也,見於《聘禮》、《〈左傳·序〉正義》者乖異不同,今訂之如是,未知然否。”鄭注《尙書》云:“三十字一之文。”服注《左氏》云:“古文篆書一八字。”《漢志》劉向以中古文挍今文《尙書》,古文有二十五字者,有二十二字者。是之長短不同而字數不同也。楚革切。十六部。凡之屬皆从。

,古文,或从竹。

,諸侯嗣國也。引伸爲凡繼嗣之偁,从、口,小徐曰“必於廟,史讀其,

故从口。”按:當是从囗,音圍。囗者,國象也。故曰“諸侯嗣國”,司聲。祥吏切。一部。

,古文嗣从子。

,署也。署者,部署有所网屬也。从戸、。戸者,署門戸之文也。署門

戸者,秦書八體,六曰署書。蕭子良云:“署書,漢高六年蕭何所定,以題蒼龍,白虎二闕。”方沔切,古音在十二部。

文三重二

三十部文六百九十三三,小徐作“二”。重八十七宋本“七”作八,小徐作“重七十九”。凡八千四百九十八字此第二篇都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