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简单符号的由来〔除号〕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 二、教学建议:
在教学到“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除法也有自己的运算符号÷〞时,就可以介绍除号的由来。
三、价值界定:
从小学就开始使用的“+、-、×、÷〞四种运算符号,简称四则。小学生、还有一些学前幼儿也已懂得它们的意义以及用法,在高等数学里也当然少不了它们。
使用虽一般,多不了解其由来。“+、-、×、÷〞等数学符号都是经过长期开展而形成的,它们的来历实在经过了一段十分曲折的开展道路。代了17世纪,才得到广泛使用。
四、案例改编: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课件逐一出示13页情境图,你能把这12个竹笋平均分给这4只可爱的熊猫吗?看看每只熊猫可以得到几个竹笋。
〔二〕动手操作,稳固平均分,明确含义 1、动手操作,激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
2、直观展示,形成表象,教师:谁情愿上台分给大家看?〔用磁铁演示〕
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
学生上台演示分的过程
〔三〕标准表象,建立概念,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师归纳小结: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的同样多,就是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3个。可以用除法做。
1、学习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①除号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叫除号〔板书:÷〕,先写横,横要写平,然后上下各一点,两个圆点对齐。
②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把要分的东西的总数12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4写在除号的后面,除号表示平均分,每份分得3个,3写在等号的后面。〔教师边讲解边板书〕
③整道算式读作“12除以4等于3〞〔板书,全班齐读一遍〕。 2、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除法的初步认识〞
3、说除法算式的含义,体会算式中的数与平均分的对应关系 〔四〕渗透数学文化,深化除法的含义
1、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2、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
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
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你了解“÷〞表示什么意思吗?
3、教师“÷〞表示平均分的意思。 〔五〕稳固练习,深化理解除法的含义 五、参考资料
数学除了记数以外,还需要一套数学符号来表示数和数、数和形之间的关系。
加号曾经有好几种,现在通用“+〞号。“+〞号是由拉丁文〞et〞〔〞和〞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十六世纪,意大利科学家塔塔里亚用意大利文“più〞〔加的意思〕的第—个字母表示加,草为“μ〞最后都变成了“+〞号。“-〞号是从拉丁文“minus〞〔“减〞的意思〕演变来的,简写m,再省略掉字母,就成了“-〞了。
1489年德国数学家魏德曼在他的著作中首先使用了加减号“+〞,“-〞,这两个符号,但正式为大家公认是从1514年荷兰数学家荷伊克开始。
还有一种说法是,卖酒的商人用“-〞表示酒桶里的酒卖了多少。以后,当把新酒灌入大桶的时候,就在“-〞上加一竖,意思是把原线条勾销,这样就成了个“+〞号。
乘号曾经用过十几种,现在通用两种。一个是“×〞,最早是英国数学家奥屈特1631年提出的;另一个乘号是“· 〞,最早是英国数学家赫锐奥特首创的。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为:“×〞号象拉丁字母“X〞,表示反对,而赞成用“· 〞号。他自己还提出用“п〞表示相乘。可是这个符号现在应用到集合论中去了。
教学素材
教学素材
到了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确定,英国数学家欧德莱认为,乘法是一种特别的加法,于是他就把加号斜着写,以表示相乘,这样“×〞就产生了。
除号“÷〞,最初这个符号是作为减号在欧洲大陆流行,直到1631年英国数学家奥屈特用“:〞表示除或比。也有人用分数线表示比,后来有人把二者结合起来就变成了“÷〞。
1659年,瑞士人拉恩首创除号“÷〞。他用一条横线把两个圆点分开,表示平均分。这样“÷〞就产生了。后来瑞士数学家拉哈在他所著的(代数学)里,正式把“÷〞作为除号。
每学习一门新数学课,或进入一个新的数学分支,我们都会遇到新的符号。
教学素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