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
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 张 勇 邓仕敏
课件是一种多媒体教学辅助软件,越来越被教师喜欢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但是,在长期帮助教师设计课件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教师在设计课件和使用课件时存在以下一些现象:认为课件一定要有动画;使用动画时,根本不知道动画用在哪儿,用来干什么;运用课件的方法有待于改进。也就是说,大部分教师不知道课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方法和整合技巧。
那么,什么是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呢?在谈及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应清楚多媒体课件的涵义。多媒体课件是集声音、视频、图片、动画为一体的教学辅助软件,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南国农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中这样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李克东、谢幼如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中是这样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以称为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既然是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那我们可以结合上面两位专家的观点来定义多媒体课件与课程整合的涵义:多媒体课件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将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运用于各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素养,促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深究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的涵义,其离不开两个词──有效和有为,也就是说,多
媒体课件运用于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效果和有作为。否则,我们设计出来的课件,我们使用的课件就起不到教学辅助作用。
案例一 在一次全市的优质课比赛中,有位老师的课题是小学语文《南辕北辙》。课件的封面、色彩、动画等都设计得很漂亮。其中有一个环节是朗读课文、认真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
但是,课堂出现了授课教师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少有学生能说出对课文的体会。原来,学生根本就没有用心去读书。
学生为什么没有用心去读书呢?课后我问一部分同学。他们说,只顾看动画了,没有用心体会课文的含义。
这节课我一直在场,我清楚记得,这位老师让学生读课文时没有让学生打开书来读,而是把课文制作在课件里,让学生看着课件读。课件上的课文文字清楚,但是这一页面的下面设置了一个马拉车在奔跑的动画。
这个动画是多余的、无用的。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读书,从读中感悟课文内容及含义。但是,所有的本意全因这个不相干的动画而付诸东流。
案例二 有一位老师教学小学语文《曼谷的小象》,他找我帮他制作课件,这个课件就只是一个内容──小象的动画。此动画内容为:一辆车陷在泥坑里,几个人推不动;小象从远处走来,要能听到小象项上带着的铃铛发出的声音;小象走近后要围着陷在泥坑里的车转三圈;小象用鼻子把车拉出来;小象向河边奔去;小象吸好水后跑来;小象用鼻子喷水把车洗干净。这个动画实际上是一个小小的动画片。
我问这位老师制作这么个小动画片有什么作用,他说放给学生看。当然我没去听这位老师授课,也不知道这位老师的授课效果。如果像这位老师所说这个动画片只放给学生看,那就没有这个必要。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通过课文所记叙的事,感受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以及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分析课文过后,应该是让学生多读。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而读的形式多种多样,集体读、个人读、小组读、动画带读。制作的这段动画片,其作用也只能是带读课文。而带读课文也只能放在几种读的形式的后面。否则学生只看动画,根本就没用心去读。放在后面,学生在前几种读的形式中已对课文有所悟,此时动画带读,动画能渲染气氛,帮助学生突破读书中的情感障碍。
从上面两个案例来看,我们许多老师对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方法、技巧,是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关于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许多书籍都作仔细的论述。这里我不作理论上的论述,只谈谈我在长期的课件设计中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体会。我认为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这就要求课件要能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能展示板书内容,节约授课时间;要能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要能化抽象为直观,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要能化微观为宏观,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观念。因此,要很好地处理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设计的课件不一定都要有动画
动画应该是帮助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障碍、给学生创造视觉上的立体感观效应,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该用动画时一定要用,可用可不用时,坚决不用。
教学范例1:《圆锥体的体积》。(小学数学)
此课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推导圆锥体体积公式,让学生明白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原理。
教学方式一:制作圆锥体体积公式推导动画。
教学方式二:用等底等高的圆锥容器和圆柱容器,用圆锥容器盛满水倒进圆柱容器里进行实验。
教学时,大部分老师都是采取学生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然后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或沙)倒进圆柱体容器里。通过实验,让学生明白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三倍。采取这种方法,学生动起来了,而且通过实验明白了圆锥体体积公式的原理。这比用动画来让学生理解圆锥体体积公式的教学方式好得多,因此,制作圆锥体体积公式推导的动画不必费力去花功夫。
教学范例2:《丰碑》(小学语文)
此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课文,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苦生活,理解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向革命先辈学习的感情。
教学方式一:用读的形式来突破这一重点。
教学方式二:制作动画,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用动画烘托、感染,从而突破重点。
课文第8自然段是对军需处长神态的描写,要使学生领会从军需处长那种坦然自若的神态中所表现出的坚韧刚强,把生命的希望留给战士,把死亡留给自己,面对困难和死亡处之泰然的忘我精神,这就要重锤敲打,引导学生认真品读,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只稍加点拨或适时地导读,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感悟文章的中心
思想。“军需处长牺牲时浑身落满了雪,右手的手指还夹着半截纸卷的旱烟。”他为什么会牺牲?他是被冻死的。而作为一个管理军需物品的军需处长,他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战士们饱受寒冷之苦。他的这种精神,是什么精神?是舍己为人的精神。“将军怔怔地伫立了……。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地举起右手,向这位与云牛山化为一体的牺牲者敬了一个庄严的军礼”。有一位教师在教学此课时,让学生读,通过读,让学生被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所感染。在读到将军缓缓举起右手这一小段时,这位教师播放了将军缓缓举起右手敬礼的动画,配上沉重的音乐,加上老师精彩的带读,把学生本来就产生的共鸣推到极佳的高潮。
这段动画在这里,起到烘托气氛、激起共鸣的作用,因此,此课的教学课件设计这段动画很有必要。
二、设计的课件要能在知识点的点拨上起作用
每一堂课都有一个或几个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感悟出来是教师在备课时都要去深思的问题,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活动中知识点的点拨能起到良好效果。
教学范例1:一根长6米的绳子,平均分成六段,要剪几刀?
大部分老师都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思考、讨论,或者是让学生亲自模拟实验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由于课堂时间紧,学生又没有带相关的学习用具(事实上即使老师已安排学生带上学习用具,肯定有一部分学生没带),而学生们的结论又不一致,这就引起学生的争论,争论双方思维上都有不同的差异。此时,老师如果出示剪绳子的动画,用事实来给出答案,学生的思维差异便迎韧而解,课件这时起到了点拨学生思维的作用。
教学范例2:想象作文──编写动物童话(小学语文,全国第一届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参评作品。作者系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袁野。)
此堂课的训练目标是引导学生把观察、想象与阅读体验相结合,创编有趣的童话故事,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根据此教学目标,这节课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是观察,那么观察什么呢?为此,袁老师精心剪辑了几个精彩的动物动画。设计这几个精彩的动物动画的意图是: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动画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动物童话王国,在听童话故事时体会童话故事的特点。事实证明,袁老师在授这节课时,动物动画把学生带到了动物童话王国,开启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去充分想象,这样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编写动物童话时,思维肯定开阔、丰富。
三、设计的课件要能创设情境
学习情境是学生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能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学已成功了一半。创设情境时,课件能提供音乐、图片、动画、视频剪辑,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立体式包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提高教学效率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应考虑如何发挥课件的优势,把学生带到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去。
教学范例1:自己去吧(小学一年级语文,获全国优质课评比二等奖,作者系贵州省六盘水市实验小学教师张蜀南。)
小鸡小鸭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小动物。一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组织教学能力,合理创设情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有趣的学习环境;这是一篇内
容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语言富有童趣。故事内容能激励学生自强自立,学生读后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张蜀南老师在教学此课时,先处理生字。在检测学生对生字的认识情况时,课件这样设计:小鸭叫一声,从它的口里吐出生字,然后让学生认读。这种设计,创设了一个吸引学生的情境,让学生觉得有趣。
在教学[小鸭说:“妈妈,你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这一段时,学生已学习了一段时间,思维和兴趣开始不在学习上了。而这一段是这一课的重点,怎么办呢?张蜀南老师设计了一小段动画:鸭妈妈与小鸭一起散步,它们来到小溪边,小鸭欢跳的向鸭妈妈说些什么。小鸭说什么呢?张老师问学生。这段动画创设了一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把原本已疲劳的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内容之中。同时,张老师的提问,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学生争先恐后的表述小鸭想说的话。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受到熏陶、感染,掌握新知,实现了教学目的。
教学范例2:瓜娃娃打电话(小学语文第二册,授课老师:钟山区黄办中心校王凤)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生字,能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童话语言的优美。
3.能读懂课文,体会瓜娃娃爱妈妈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
“读懂课文,体会瓜娃娃爱妈妈的美好情感”,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谈何容易?王老师在处理这一环节时,做得比较好。他设计了一个瓜娃娃打电话的动画,此动画没有声音,没有语言。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王老师播放此动画,然后问:你们看一看,瓜娃娃还会对根妈妈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的起来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样处理,让学生在读的时候已受一定的情感熏陶的基础上,进一步感受瓜娃娃爱妈妈的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
四、设计的课件要能创设学生所需学习条件
学生获取知识时,必须有一定的探索条件。我们给学生创造的探索条件应是直观生动的,能对学生获取知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我们提供给学生的学习条件应音与形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抽象与直观结合,整体与局部结合。
教学范例1:你认为下面两条线段哪条最长?(小学数学)
师:你认为哪条线段要长一些?
生:竖着的线段要长一些?
师:你凭什么判断竖着的线段要长一些呢?
生:看上去就是要长一些嘛。(部分学生发笑)
师:判断哪一条线段长,不能只靠看,要能采取一定的办法来证明。请你们仔细想一想,能采取什么办法?
生:用直尺量。
原本让学生通过量的办法,来证实他们的观点。可没有想到,学生量了过后,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竖着的线段长。究其原因,原来这些学生在量的时候产生了差异,量得不准。教师对这两条线段的长短又没有作出定论,学生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老师,希望老师给出答案。
此时,如果我们能把竖着的线段通过旋转、平移,让它慢慢的与横线接近、重合,这就给学生的思维定论提供了一个条件,学生从动画中得出了答案,原来两条线段一样长。观察静态的、抽象的线段时,学生的思维肯定会发生差异。而当线段通过旋转、平移这一过程,两条线段重合,这一系列的动态行为,给出了学生正确答案。
教学范例2:你能计算出下面图形的周长吗?(小学数学)
此题主要是检测学生对周长概念的掌握情况和对长方形周长的灵活运用情况。我在教学此范例时,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思维障碍有:1.用长方形公式来计算此图形的周长,此图形不是长方形;2.用逐边相加的办法计算此图形的周长,有一些边的长度又不知道。
怎样突破这些思维障碍呢?看看我的教学过程。
师:仔细想一想,同桌之间可以互相讨论,看谁能计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学生讨论,大约5分钟时间。讨论期间,老师巡视,听听学生的想法。)
生甲:12+6+6+12+3+3=42(厘米)。(老师把这个结果板书在黑板上)
师:请你说一说你的思路。(生甲叙说不清楚)
实际情况与我预料的一样,最多是个别学生能说出答案,但说不清做题思路,大部分学生根本就没有解题思路。但是我还是充分让学生起来说自己思路和算式,并请他们把算子板书在黑板上。答案很多,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呢?学生们都非常疑惑,这个时候我把上图作上标记,把各条线段命名,如下图。
师:刚才同学们大部分都采取把各边加起来计算的思路,可是线段1、4、5无法知道长度,对吧?
师:现在我把线段1变动一下。(动画演示)
然后把线段1变成虚线往上移,如下图。
师:现在线段1、4、5的长度我们还是不知道,但是线段1、4、5连接起来的这一条大线段的长度你知道吗?
生:哦。
师:现在你们再做一做,确定黑板上哪一道算式才是正确的算式好吗?
结果,学生们的疑惑解开了,大部分学生能解决此题。在此课教学中,课件提供学生学习的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真知。
其实,处理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并不难,只紧紧把握住教育理论设计好教案,把握好教育、教学、教材改革方向,深刻认识堂教学,掌握好现代教育技术,注重多媒体课件的有效和有为,设计和使用的多媒体课件确实能为教育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那就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课程的整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