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抢抓机遇 对接融汇 努力建设全省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板块

2020-10-21 来源:我们爱旅游
·县域经济·

抢抓机遇对接融汇

努力建设全省蓝色经济区的重要板块

中共乳山市委书记 傅广照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省委、省政府适应新的竞争态势和发展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半岛地区提速求质、上档升级的重大历史机遇。乳山地处山东半岛黄金南海岸,拥有全国百分之一、山东省十五分之一的海岸线和较为丰富的海洋资源,在打造蓝色经济区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按照省和威海市打造蓝色经济区的部署,乳山市确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海洋经济为特色,以培育海洋优势产业为主线,坚持海陆统筹、集约用海、环保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推动乳山由海洋资源大市向海洋经济强市转变,由滨海观光旅游城市向滨海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转变,由沿海开放城市向沿海外向型经济示范城市转变,由港口城市向港口经济大市转变,努力建设全省蓝色经济的先行板块、滨海旅游的重要节点和生态宜居的示范区域。力争到2012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33%,以海洋产业为重点的蓝色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以上。重点建设好五大优势产业功能区。

(一)海产品养殖加工区。依托丰富的海洋资源和产业优势,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推动海产品养殖由粗放养殖向名优产品、海珍品养殖转变,发挥“乳山牡蛎”地理商标等品牌优势,扩大养殖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建设养殖示范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压缩近海捕捞规模,大力发展远洋捕捞,拓展发展空间。不断提升海产品加工能力,以经济开发区海产品加工园和徐家食品工业园为依托,发挥同仁食品、春江源食品、环宇水产、乳东牡蛎等企业的龙头作用,壮大以冷冻调理食品、休闲食品、罐头食品为主导的海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加快与新加坡合作步伐,共同推进安全食品加工区建设,大力开发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海洋食品、海洋保健品和海洋生物药品,把海洋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力争到2012年,海参养殖面积达到3万亩,牡蛎养殖面积达到5万亩,出口海产品100%达到进口国标准要求,内销海产品100%达到无公害标准,形成每年50万吨的海产品加工能力。

(二)临港产业区。加快建设总投资5亿元的乳山口港扩建一期工程,力争2012年以前完成2个2万吨级泊位散货码头建设,形成年吞吐量180万吨的能力,争取获批港口一类开放口岸,打通乳山通往世界的“黄金水道”。以港口为依托,按照功能区划科学、产业体系完善的要求,在经济开发区重点规划建设“四园一区”,即:特色船舶配套企业加工园,以市造船公司为龙头,加快引进特色船舶修造企业,带动配套企业聚集发展;机械汽车配件加工园,以双连公司、龙嘉汽配为龙头,延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现代物流园,以久业仓储为龙头,积极向上争取设立保税仓库和保

税区,形成大物流发展格局;食品加工园,重点发展海产品加工业;生活配套区,配套建设生活小区和商贸服务设施。

(三)滨海旅游度假区。发挥滩、岛、泉、山、海、湾等滨海资源优势,以银滩旅游度假区为龙头,加快推进大乳山滨海旅游度假区、岠嵎山风景区、多福山风景区、潮汐湖水上运动基地、天润温泉等景区开发建设,整合优势资源,强化宣传促销,不断扩大“母爱圣地、幸福乳山”城市名片和“寿比南山在海南、福如东海在乳山”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努力建设面向国内和中北亚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精细化整合旅游资源,精心打造以大乳山、岠嵎山、多福山为重点的观光休闲度假、保健养生之旅,以潮汐湖水上运动基地、东方如意国际城、福如东海文化园为重点的休闲运动之旅,以综合开发小青岛、南黄岛、宫家岛等海岛游为重点的海上游乐之旅,以冯德英文学馆、山东“三花”影视基地为重点的红色文化之旅,以大陶家“渔家乐”、威茗茶园采茶、崖子及午极金牛谷生态园采摘为重点的民俗体验之旅,尽快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更好地适应旅游市场多元化需求。力争到2012年全市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争创国家“5A”级景区1处,新增“4A”级景区1处。

(四)绿色能源产业聚集区。以风电、太阳能发电、潮汐发电、核电为重点,以建设山东绿色能源基地和山东光电产业基地为目标,抓好华能风电、华润风电、大唐风电、国电风电等项目实施,争取2012年全市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0万千瓦。依托在建的台湾璨圆光电、蓝红光电等项目,大力培育LED、太阳能电池模组、内存模块与快闪记忆体等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推进武汉光谷激光和科技孵化器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其中,总投资1.5亿美元的璨圆光电项目,采取边租、边建、边生产的方式,先期租用改造5000平方米孵育中心,预计9月份进行试生产,投资8千多万美元的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明年7月份投入生产,公司计划在乳山设立半导体照明产业开发检测中心,拉长产业链,培育有研发优势、配套能力、公共测试服务、带动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发展的产业集群。同时,抢抓国家能源结构调整的战略机遇,积极做好乳山红石顶核电项目协调沟通工作,择机启动项目建设;论证发展潮汐发电项目,加大招商开发力度,争取尽早取得实质性突破。

(五)海湾科技开发新区。以台湾城和海湾新区为依托,一体化、高起点规划建设科技开发新区,做到商住开发与商务服务同步推进,科技孵化与成果转化同步实施,现代服务业与服务外包同步发展,以先期高端商住设施开发带动后续科技研发项目落户,以高端人才安居带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新

45

2009年第21期

兴产业发展,努力建设承载乳山未来发展的高档商务区、高科技人才居住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

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影响全局,关系长远,必须抓住关键,强化保障,营造环境。一是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力争到2012年,威海市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5个,其中省级以上10个。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投入机制和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加大研发投入,依托威海机械工程高级技工学校加大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工人培训力度,争取到2012年市级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8%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以上;引进硕士以上人才60人,其中博士10人以上,每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660人。二是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按照城区、经济开发区和银滩旅游度假区“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进一步调整完善经济开发区、银滩旅游度假区、海湾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推进投资1.6亿元的汽车新站和1个220千伏、2个110千伏、8个35千伏变电站建设,尽快完成投资3.9亿元的疏港路、台湾路和滨海旅游路等重点工程,争取开工建设烟海高速、202省道和309国道改造工程,协调搞好文莱高速前期工作,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三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用足用好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积极推进财税配套改革,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海洋资源利用以及基础产业等方面发展。设立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向自主创新、技术改造、高端产业、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检测

体系等方面倾斜。进一步修订完善海岸带控制性规划,打破

镇级区划界限,对全市185公里海岸线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定位和功能划分,促进沿海资源科学有效利用。四是扩大有效资金投入。坚持招商引资与激活民资并举,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开展产业招商、专业招商、区域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光伏发电、海产品加工、船舶修造等大项目,借助外力加速蓝色经济发展;大力扶持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发展,支持民营企业与外合作、扩规上档,着力培育一批成长性好的涉海民营企业,推动海洋产业优化升级。五是抓好生态保护建设。以创建国家生态市为抓手,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污染治理,坚决杜绝高污染、高排放项目上马,搞好对具有特色的海岸自然、人文景观保护和管理,大力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加快市区第二污水处理厂改造步伐,下半年开工建设银滩污水处理厂,搞好城南河、炉上河改造三期工程,利用3年时间完成“两河”改造任务,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现有工业园区、企业的生态化改造和生态园区建设,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开发利用。力争到2012年,90%以上的近岸海域水质达到国家一、二类标准,近岸海域水质功能区达标率达到100%。六是健全组织领导机制。成立了蓝色经济区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推进办事机构,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研究细化推进措施和工作目标,确保蓝色经济区建设扎实、有力、快速推进。将蓝色经济区建设纳入镇、部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分解目标,细化责任,强化督导,推动各项工作快落实、早见效。

(上接第47页)一是大气魄拉开城市框架。高点起步、适度超前搞好城乡各类规划修编,聘请清华、同济等规划设计单位,实施了32项规划编制,使城市建设有纲可循,城市管理经营有据可依。东部实施泗河景观带、李杜文化广场和塌陷地生态治理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高标准生态新城;中部以兴隆寺开发为重点,深入挖掘佛教文化,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商贸文化区;西部以新城城乡组团开发为龙头,建设一批文教卫生、商务服务等设施项目,打造现代行政商务区。二是大力度实施城市改造建设。着眼于提升城市功能形象、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大力实施城市片区拆迁改造,去年以来共完成拆迁面积140多万平方米。在去年投资12.5亿元实施35项城乡基础建设工程的基础上,今年又实施了总投资15亿元的36项重点工程和新城城乡路网工程,计划三年再投资40亿元实施7大类109项重点工程,全面提升城市基础服务功能。三是大手笔规划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采取村企联建、合村并点、城中村改造、中心村辐射四种模式,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将全市三分之二的村庄整合为50个左右的新型农村社区。市财政计划三年内投入3亿元用于扶持补助新型社区建设。今年集中推进13个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建设50栋多层楼房,建成10个高标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四、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全面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一是努力促进就业。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和“4050”人员的就业创业工作,实施困难群体

就业援助,建立失业调控制度,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工作力度,设立了600万元就业免费技能培训资金,每年列支200万元用于新型农民培训,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3.5%以内。二是优先发展教育。从2006年起,每年列支2500万元实行了全免费义务教育,2008年免除了高中阶段学生学费。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教育现代化装备和百校质量工程,投资2.3亿元的新一中和1.5亿元的职教中心正在加紧建设,明年可投入使用,办学条件现代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三是改善医疗条件。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8个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和300个村卫生室规范化改造,城乡卫生医疗机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先后三次提高政府补贴标准和报销比例,实现了城乡医疗保险全覆盖。四是抓好社会养老。为75岁以上无养老金收入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0元,为建国前农村老党员每人每月发放生活补贴300元,今年又列支专项资金为城区困难独居老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了农村敬老院改造,全市8个敬老院全部达到省一级院水平。五是强化社会救助。先后四次提高低保救助标准,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市镇村三级慈善网络,近年来累计资助8000名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特困群众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多渠道筹措资金1100多万元救助困难学生1万多人次,今年又列支200万元实施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全市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2009年第21期

4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