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解读
吕坤;秦妍
【期刊名称】《安全》 【年(卷),期】2013(000)006 【总页数】3页(P58-60) 【作 者】吕坤;秦妍
【作者单位】北京市政路桥管理养护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 文
1 标准制订背景
地下有限空间因其长期处于封闭或部分封闭状态,自然通风不良,容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含氧量不足,导致缺氧窒息、中毒、燃爆等危害。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环境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夏季的高温、高湿等不良气候条件会在不同程度上加剧地下有限空间环境的恶化,给作业人员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威胁。 2007年至今,北京市发生了多起地下有限空间中毒、窒息事故,较大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随着北京市经济快速蓬勃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包括电力、热力、燃气、给排水、环境卫生、通信、广播电视在内的各类型城市运行基础设施地下有限空间数量、作业频次和从业人数急剧增加,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工作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关注。
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是作业环境分级的基础和采取正确安全防护措施有力依据,是监护人员正确实施现场监护的必要条件。地下有限空间内通风是最基本的工程手段,采取正确的通风措施可以大大改善地下有限空间内环境,从而降低作业风险。目前,现有的相关标准对于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通风方面可执行的标准较为缺失。因此,亟需制定具有符合北京实际,适用于电力、热力、燃气、给排水、环境卫生、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有限空间常规作业,解决气体检测和通风关键共性技术的地方性标准,以进一步加强对地下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监管,规范从事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及相关管理活动的单位行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全面扭转地下有限空间安全生产形势,为保证首都安全发展提供良好的生产作业环境。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是一个系列标准,《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第1部分:通则》(DB 11/852.1-2012)着重解决了有限空间作业分级问题和通用作业要求。本标准为系列标准的第2部分,是在第1部分基础上对于气体检测与通风方面的进一步的细化、明确和补充,重点解决如何操作能够实现第一部分的要求的问题。
经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北京市地方标准DB 11/852.2-2013《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第2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将于2013年5月1日起实施。 2 标准内容
《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第2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规定了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和通风作业具体的安全技术要求,主要适用于电力、热力、燃气、给排水、环境卫生、通信、广播电视等设施涉及的地下有限空间常规作业及其管理。其他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可参照本部分执行。
本标准技术内容共包括五个部分,分别为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气体检测、通风。 2.1 术语与定义
本标准按照检测目的定义了评估检测、准入检测、监护检测和个体检测。评估检测目的是对地下有限空间环境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估,确定采取的安全防护措施;准入检测目的是确认作业人员在已有安全防护措施下是否可以进入;监护检测目的是使监护人员随时掌握地下有限空间气体环境,采取措施实施有效监护;个体检测目的是使进入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人员及时发现气体环境变化,及时采取紧急避险措施。由于目的不同,上述气体检测,检测点的确定、气体检测方法、要求、侧重点有所不同,应按照本标准中相应规定进行操作。 2.2 气体检测
本标准从气体检测作业中的一般要求、气体检测内容、气体检测预报值和报警值的设定、气体检测报警仪的选用、检测点的确定、气体检测方法、检测记录等7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 2.2.1 一般要求
随着北京市经济快速发展,部分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泵站等场所,在设计建设之初就考虑到地下有限空间的危害并设置了固定式的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因此,在作业过程中气体检测报警系统应全程运行,保证检测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弥补便携式气体检测仪检测点设置造成的局限性。
本标准建议地下有限空间管理单位在经常作业、重点区域的地下有限空间设置远程气体检测设施,并建立地下有限空间环境条件档案,根据气体检测情况采取通风等措施,在保证设施安全运行同时为进入地下有限空间的作业审批、安全措施制定提供依据。 2.2.2 检测内容
地下有限空间内有害气体种类与地下有限空间的用途、类型、周边环境有很大关系,且现有的气体检测仪只能检测有限的气体。因此本标准要求,作业前,作业人员要通过调查、分析,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种类进行初步判定,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
气体检测。同时规定必须检测的四种常见的对人身安全影响较大的气体。 2.2.3 预警值和报警值的设定
本标准要求气体检测仪应设置两级警报响应,即对地下有限空间内氧气设定缺氧报警和富氧报警,对可燃气体和有毒有害气体设定预警和报警。预警值和报警值的设定与本标准第1部分有限空间环境分级一一对应,预警值就是三级作业环境和二级作业环境的分界点,报警值就是二级作业环境和一级作业环境的分界点,这样当出现预警警报和报警警报时,可以使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及时确定地下有限空间环境的危害级别,以便采取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2.2.4 气体检测报警仪要求
气体检测报警仪应使用符合GB 12358-2006要求的直读式仪器。直读式仪器是能够瞬间检测空气中有毒有害气体并显示其浓度的分析仪器。使用直读式仪器能够实时掌握有限空间内气体环境变化,最大限度保证采取安全措施的及时性,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 2.2.5 检测点的确定
评估监测、准入检测和监护监测都是在地下有限空间外通过泵吸式检测仪来确定有限空间内部气体含量。其中评估监测、准入检测要全面评估有限空间内气体环境,同时要保证作业人员进入过程的安全。由于有毒有害气体因其物化性质所积聚的部位不尽相同,因此采取不少于3个检测点的均布检测,可以全面获取地下有限空间内气体环境的数据。监护检测点设置在作业者的呼吸带高度内,这样能够尽量接近作业者呼吸气体的实际情况。如果检测点设置在通风机送风口处,其检测的是风机送入的洁净空气,将使监护人员无法准确掌握地下有限空间的气体环境的变化。 2.2.6 检测方法和检测记录
对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首先要保证检测人员自身的安全,其次要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全面性。检测记录要做到可追溯性,便于发生事故后的分析。监护者应将
评估检测数据、准入检测数据和分级结果,告知作业者并履行签字手续。只有作业者自身知道地下有限空间气体环境的实际,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体检测意识,正确采取安全防护和应急处置措施。 2.3 通风
本标准从一般要求、自然通风、机械通风等3方面提出了安全技术要求,规范了相关作业行为。其中自然通风可以有效降低地下空间甲烷等密度较低的可燃性的气体的含量,从而减小机械通风操作初始阶段可能带来的燃爆风险,是采取机械通风作业的前提。机械通风的作业区横断面平均风速和换气次数的要求,提供了一个衡量地下有限空间洁净空气送入量的标准,可以此选择风机和通风组织方式。 2.4 强制条款说明
鉴于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与通风作业中气体检测的内容、气体检测仪预警值和报警值的确定、气体检测方法、自然通风和连续机械通风等环节属于保证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的关键环节,本标准将相关条款设置为强制性条款,要求标准使用单位严格施行。 3 标准使用注意事项
3.1 气体检测中的评估检测和准入检测
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中的评估检测是作业初始检测,而准入检测是面向作业全过程。在同一地点,同一作业中,当作业人员脱离有些空间后再次进入地下有限空间前,都必须进行准入检测,以确定作业人员在已有安全防护条件下能否进入作业,这是作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3.2 气体检测中的监护检测和个体检测
地下有限空间气体检测中的监护检测和个体检测都是对气体环境进行实时检测,但不能相互替代。监护检测是在地下有限空间外部由监护人员实现,地下有限空间的深浅和作业地点的远近直接造成检测数据的延迟,和信息沟通的滞后,不利于作业
人员第一时间应对气体环境变化。同样个体检测发生预警或报警后,作业人员在采取自救措施的同时,需要监护人员尽快采取措施配合脱离危险区域。因此,监护检测和个体检测在保证作业人员安全方面同样重要。同时,个体检测还弥补了监护检测中检测点设置的局限性。 3.3 进行连续机械通风的要求
机械通风是地下有限空间最常用和有效的工程措施。评估检测达到报警值即初始环境为1级环境;准入检测、监护检测或个体检测达到预警值即作业为2级环境;地下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作业、防水作业、防腐作业、明火作业、内燃机作业及热熔焊接作业等,作业本身存在耗氧或过程中易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情况下均具有极高的作业风险。为此,均须采取连续通风措施,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4 结束语
DB 11/852.2-2013《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技术规范 第2部分:气体检测与通风》充分结合北京市城市发展现状和有限空间作业实际,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及可操作性。标准所提出的安全要求,对加强地下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规范作业行为、预防事故发生、保障城市安全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