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绘画之形神论

2023-06-23 来源:我们爱旅游
第一章 形神论的形成和发展

(一)形神之辩与绘画理论

一.时期:先秦——魏晋南北朝

二.庄子:

1.“自然之道”,与人的主观精神有关

2.与物的关系,重视抽象的“道”,轻视具体的物

3.重神不重形,要求作者保持自由的创作精神

4.畸人德美,表现同情残疾人,体现人道主义情怀

三.刘安《淮南子》

1.以道家“自然天道观”为中心,综合道、法、阴阳等各家思想

2.形神上,提出“君形”说,神为主位,形为从属

四.西汉后期围绕当时流行的谶纬和迷信思想展开,对文艺的影响不大

五.魏晋,玄学发展,辩论进入新阶段

1.与流行的佛学有关

2.突出在品评人物方面(《世说新语》重评“风神”,直接推动形神论的发展)

六.绘画理论

1)顾恺之(东晋)

1.“以形传神”,以肖像作为传神的依据

2.形——绘画(基础),神——表现(重点),形神结合,才有艺术魅力

3.“实对”,要求在现实中观察或了解对象

4.“迁想妙得”,要求不为对象的表面印象所拘束,以主观去选择客观对象,达到主客统一,情景交融

5.继承唯物主义形神观,强调形体与精神不分离,形——神(根本),神——形(表现)

2)谢赫(南齐)

1.《古画品录》,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或经营置位、传移模写或传模移写

2.“气韵”类似提法:“神韵”“神气”“清韵”“生气”(传神)

3.“六品”,重视神似

4.传形:“形妙”“形色”“精谨”“精微细谨”

5.形神要求来衡量作品,神为主体

七.书法理论:《论书》王僧虔

1.神彩、骨力放在首位

2.强调神彩与形质,骨力与媚趣的结合

(二)绘画和诗文的形神理论的发展状况

一.绘画领域:

1)唐朝时期(开元、天宝):

1.山水画的盛行有关

2.要求画的一切都要传神

2)宋朝时期(特指北宋):

1.文人画的兴起与“重神轻形”

2.与浪漫主义的艺术方法有关

3.强调表现作者的品格或理想

二.诗文领域:

1)唐朝时期

1.《诗格》(王昌龄)“三境”

2.《文镜秘府论》“形似体”,“形”和“似”分开

3.杜甫,强调创作要传形,也要传神(必要条件:学识、才力修养)

4.司空图,形象所显示出来的形象之外的一种神韵,强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2)宋朝时期

1.苏轼,“诗画本一律”,主张绘画运用到诗文创作中

2.严羽,“入神”为最高标准

三.扩展原因:

1.艺术家和理论家都倾向于把各种艺术作为一个总体来思考和研究,发展共同的本质

特征

2.文人不仅善于写诗,也善于绘画或书法,在创作实践中,深入体会到艺术种类都有共同的审美要求或艺术语言

3.诗画在创作中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现象也很多

4.诗人和文学家把绘画形神论移用于文学创作或评论

(三)形神论在艺术中的广泛运用

一.时期:明清时期

二.画论运用:都把形神论看作是绘画创作的主要范畴之一

1.《芥舟学画编》(沈宗骞)

2.论述形神论的一般美学特征,结合绘画的艺术特点,探讨了传神论与绘画构思以及绘画技法的关系

三.戏剧、小说理论,把形神论看作是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

1.汤显祖,反对戏剧语言,欣赏米家山水人物画,重神

2.《闲情偶寄》(李渔),提出“重机趣”,戏剧创作表现出形象的“精神”和“风致”,要求传神,作品才有生气

3.传神成了评价小说人物创造的重要美学标准。

4.小说理论家通过作品中的典型例子,揭示了形神论与人物塑造的联系,创造的传神,主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征

5.成功的人物形象,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

6.传神的重要手段: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外形、动作、细节)与概括化的综合表现

7.人物性格的“同而不同”,是辩证地统一,同种有异,异中寓同,二者水乳交融,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个整体,都是一个世界

四.诗文,形神论沿着两条路线发展:

1)以“以形写神”的路线,强调在写形的基础上传神

1.王世贞,反对形似而无生气,也反对神彩而无格调

2.《神韵论》(翁方纲),提倡“以学为诗”,论述诗传神论,艺术创作中,提出“身入题中”“置身题上”

2)以“象外传神”的路线,强调虚处传神,追求“味外味”的神韵——《神韵说》(王士祯)

1.强调诗境含蓄蕴藉,笔墨精炼,反对直说、太露

2.强调描写客观事物时要突出风韵、神态,反对外观细致的刻划

3.强调创作以丰富的情感和活跃的灵感为前提

五.走向:

1.随着各种艺术样式的发展,形神论由一个艺术种类逐渐地扩大并运用到整个艺术领域,从而成为整个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的普遍范畴

2.随着艺术实践的不断发展,对形神论的美学特征的认识日益丰富和精细,从而使这对美学范畴的内蕴更加具有完整的系统,反过来又对文艺创作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章 形神论的美学特征

(一)形神论“形神兼备”特征

一.形神兼备的实质:形和神二者矛盾的统一,体现着丰富而生动的艺术辩证思想

(一)艺术的表现对象,任何客观事物都存在形和神的统一

1)与宗教迷信无关

2)主张艺术在审美地把握现实生活过程中,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模仿自然的表面现象上,而要突出表现对象的个性和韵味,创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3)类型:

1.指有意识的人,这是人物画创作的主要表现对象

2.指有生命的动物和花树等植物,古人把这类物象的神称为“生意”,指的是生机勃勃的形态特点和动人的意趣

3.指无生命的山石、流水等物,它们的神,往往是指季节变化所带来的特征和令人神往的境界,古代理论家称为“势”,指的是山水统乎气,而形状变化各异,各有特点,呈现出活动之趣

4.艺术表现山水,能传达出它们的“势”,就可以达到传神的境界

(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形象,形和神的统一包括客观物象与作者主观审美情趣的统一

1)绘画史上,形神论的一般美学特征,文人画固然以强调突出个性来传神,有着特殊意义;

一般绘画,也是重视画家的主观情趣与客观物象相联系的

2)诗歌创作中,作家的主观审美情趣和表现对象的特点相统一,也是传神的重要条件

3)审美要求是建立在对艺术与生活的辩证认识之上的,既强调形神统一来源于现实生活,也要求艺术反映生活过程中发挥作家的主观能动作用

二.具体创作过程,古代根据艺术家对形神统一所采取的方式不同,分为两派:

(一)以形写神:

1)强调艺术创作要从现实关系出发,在形似的基础上求神似

2)开先河之人:顾恺之

3)主张:写形来表现神,重写形,神在形内

4)代表人物:

1.刘道醇《圣朝名画评》,以形似为本说,形似是绘画审美价值的基础

2.刘因《田景延写真诗序》,提出神是“形似之极”说,指描写生活现象达到高度逼真的程度

3.邹一桂,侧重于具体的创作过程,重视对物象的观察或经营

5)倾向:现实主义

(二)以神写形:

1)只要获得神似,形似也就自然在其中

2)开先河之人:张彦远

3)主张:通过写神来达到写形,不重形,神余象外

4)代表人物:

1.蔡京、米芾《宣和画谱》开写意画之先河

2.倪瓒“逸品”为最高审美标准

3.唐志契《绘事微言》强调“山水之性情”

5)倾向:浪漫主义

(二)形神论“形真而圆”特征

一.“形真而圆”的含义:

针对艺术形似美的美学规定,艺术描写客观物象的形,要做到真实而自然

二.“形真”:

1)含义:是从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来看,艺术既要反映生活的真实,又不可拘泥于生活的表面现象

2)理论家

1.石涛:主张“不似似之”,绘画不能单纯地追求形似,而应当要求更高的“似”(“神似”)达到形神统一,说明绘画“存形”,不能机械的模拟物象来代替创造

2.齐白石: “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3)“变形”审美观:特指客观物象反映到艺术中所出现的形象的改变,正常的自然形态在艺术反映中所引起的变化及其美学意义

1.广义:艺术反映生活的一种普遍现象

2.狭义:物象的自然形态及其几何图形在艺术中产生的改变

3.产生:是对审美主体——创作者主观感受的一种强化,是对人的主体性的一种特殊的肯定,也是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特有的方式,强调要符合“理”的要求

4.与夸张相联系:变形通过夸张来实现的

三.“形圆”

1)含义:以绘画来说,有完美的意思

2)一般提法:针对笔墨刻板而言,圆则活脱,圆则完美,圆则传神

3)主要表现:诗歌语言上,是审美标准之一,要求描绘客观物象时必须做到语言流畅自然,形象塑造得圆活生动

(三)形神论“神和而全”特征

一.美学范围:艺术神似美的特定要求

二.“神和”的含义:神似要和形似求得和谐统一

三.“神全”的含义:神似表现得很饱满,很充分

四.见解:

1)“看得熟,自然传神”

1.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作者只有深入到生活中,对表现对象有深刻的理解和处身于境的体验,烂熟于胸,才有可能写出传神之作

2.“熟”,从创作过程来说,就是要求到达物我两忘,心手相应的境界,是形象思维的极致

3.有才能的艺术家,有着敏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从而创作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2)“凡人意思,各有所在”

1.特指神的表现,各人有不同的特点

2.能传神的作品,形象的特点十分鲜明,个性突出

3.人物的神貌,往往于运动中自然表现出来,要善于抓住人物一瞬间最典型的神态

3)“意存笔先,象应神全”

1.艺术传神,与创作的立意有联系

2.要求作者于创作过程中必须有完整的意象

3.要求作者善于扑捉物象的生意和神态

4.要求作者善于抒写个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