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画的美学意境探微
2024-04-08
来源:我们爱旅游
2009年5月 中州学刊 May,2009 第3期(总第171期)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o.3 【文艺研究】 文人画的美学意境探微 张宽武 (郑州大学美术系,河南郑州450001) 摘 要:文人画是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是在中国绘画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它以文人 特有的精神情趣体现着中国画的美学境界,对后世影响深远。文人画的美学意境是在儒、道、玄、禅多重思想合流 的共同作用下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物我相融、清静空远、荒寒洒落、重“神”用“韵”的美学特征。这些对于当代绘画 的发展和境界提升都有着重要启示。 关键词:文人画;美学意境;成因;特征 中图分类号:J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o9)O3—0243—O3 矣。… 到了元代,文人画进入兴盛时期。由于元代统治者 一、文人画的发展历程 重武轻文,许多文人只能通过绘画来抒发自己高尚的情操, 文人画是古代社会中文人、士大夫的绘画,有别于宫廷 表示对黑暗腐败势力的不满,这使得更多的文人从事绘画创 专职画家的院体画和民间以画为职业的画工画。它的产生 作。尤其是此时形成的“诗、书、画、印”浑然一体的中国文人 与发展是与封建文人的思想、生活习性、感悟、趣味以及当时 画,标志着文人画正在不断完善。明代是古代文人画走向成 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在艺术上,文人画勇于创新,敢于突 熟的时期。明代中后期的董其昌更是明确提出了文人画的 破陈规,注重师法自然,强调笔墨情趣及诗文书法的结合,具 概念和相关理论: 有独特的哲学性与抒情性,使后人观其画而想见其为人,在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人品与画品的统一。 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价值观中,文人不一定会画画,但画 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 家却大多是文人,文人画以文人特有的精神情趣呈现出中国 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远接衣钵。若马、夏及李 画独有的美学境界和绘画精髓。文人画是在中国绘画的历 唐、刘松年,又是大李将军之派,非吾曹当学也。(2) 史长河中不断发展与演变而来的。文人画的形成大致可以 由此可以看出,董其昌是极其推崇文人画的。 追溯至汉魏时期。这一时期姚最提出的“不学为人,自娱而 总之,文人画产生于唐代,发展于北宋,成熟于元代,极 已”的文人画论调成为后世文人绘画的宗旨。唐代诗人王维 盛于明清,不仅成为后世中国画的主流,而且对当今的中国 提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理论主张及其所讲求的画 画发展也产生着重要影响。 法、画理更是将文人画与一般人的绘画区别开来,他也成为 后世文人画家学习的典范。苏轼十分重视文人画的神韵和 二、文人画美学意境的特征 意气,他在《跋宋汉杰画》中曾指出:“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 “意境”是中国古代传统美学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不仅是 取其意气所到……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宋代邓椿曾 衡量艺术创作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而且在艺术品评中广泛 说:“画者,文之极也,故古今之人,颇多著意……‘其为人也 运用。反映在绘画上,意境就是指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以及 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 客观事物的艺术再现和主观精神的统一,达到情景交融、虚 收稿日期:2o08一l1~10 作者简介:张宽武,男,郑州大学美术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243 中州学刊2009年第3期 实相生等艺术境界,呈现出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的和谐 统一。 4.重“神”用“韵”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神”与“形”的关系一直是哲人们 用力探究的命题。由于生命短暂以及“形”的易逝,使得人们 重视以神存形。宋代袁文就曾说:“作画形易而神难。形者 其形体也,神者其神采也。凡人之形体,学画者往往皆能,至 于神采,自非胸中过人,有不能为者。”④尤其在魏晋时期,在 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和儒学式微的大环境下,重“神”成为当时 概括说来,文人画的美学意境主要有以下四种特征: 1.物我相融 文人画深受道、禅思想的影响,要求审美主体在面对客 体时要“心境两忘”。由于文人画的“无我之境”没有语词作 为表达文意的媒介,文人画家们对美好理想的憧憬和自我情 感的寄托都通过含蓄的意象描绘以及蕴涵其中的画之境界 社会的一种审美风尚,在绘画领域也产生了许多论“神”的绘 来表现。王维、苏轼和米芾等人虽在绘画技法上注重写意, 画理论,顾恺之的“传神”论和宗炳的“畅神”说就是其中的 但都追求笔墨形式本身的感人力量,强调主观感受在笔墨上 代表。“传神”论和“畅神”说都强调“神”的重要性。顾恺之 的流露,以此达到“心源”与“造化”的和谐统一,达到一种天 认为,人物画的“传神”在于注重眼睛的传神,而不应过多关 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审美境界。宋代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 注于人的“四体妍蚩”。“传神”论侧重于指实现“神”的方法 中主张画家要以审美的眼光、虚静的心胸去对自然山水进行 和技巧,主要是“传”审美客体(即画所表现的事物)之“神”; 直接的审美观照,去发现自然中富有诗意的情景,其画作呈 而“畅神”则侧重于指画具有“神”之后所达到的效果,主要 现出审美主客体融为一体、充满诗意的意境。 是“畅”审美主体之“神”。“传神”就是要突出对所表现事物 2.清静空远 的个性特征的精妙刻画;而“畅神”则是指通过审美主体的澄 老子主张人要保持精神安静恬淡,排除杂念,只有在虚 怀观道,对自然山水和画道进行仔细观察和熟谙之后所产生 静的状态下,人才能观照万事万物的变化,探明万事万物的 的审美愉悦。“传神”和“畅神”本质上都指的是审美主体或 根源。庄子反复强调“心斋”和“坐忘”的重要性,人要保持 审美客体所达到的一种情感状态或精神境界。可以说,绘画 审美心灵的澄明与清静,学会“静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 中重“神”的审美意识对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和美学意境的生 化。受此影响的文人画家们都提倡用简练的形式来表现意 成都产生了积极影响,有“神”无疑是文人画美学意境的一个 味无穷的道。他们不仅在现实生活中找寻此道,而且在人和 重要特征。 自然的关系中探讨此道,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在有限的 “韵”在中国古代也是一个生命力极其顽强的范畴,以此 时空中表现了无限的道,使文人画充满了“远”的艺术意蕴。 为核心而构成的美学范畴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美学界都 3.荒寒洒落 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气韵”、“体韵”、“声韵”、“情韵”、“神 …荒寒’、‘洒落’是心襟超脱的中国画家所认为最高的 韵”等。“韵”不仅可以指人的高雅情调、恢宏气度,而且还 境界(元代大画家多为山林隐逸,画境最富于荒寒之趣),其 可以指人格。由于“韵”对于表现绘画的境界具有重要意义, 体悟自然生命之深透,可称空前绝后,有如希腊人之启示人 因而画家们十分注重在画中用“韵”来达境。黄庭坚就曾说: 体的神境。”@“荒寒”、“洒落”的境界并不是每一个画家都 “凡书画当先观韵……论人物要是韵胜,为尤难得。蓄书者 能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唯有“心襟超脱”的画家方能深谙此 能以韵观之,当得仿佛。”(5)但如果把“神”和“韵”相互比较, 道,达此神境。许多文人画家都极力呈现深山幽境、寒雪冷 我们会发现二者有相通之处,“韵”是在“神”的基础上发展 雨、寒江独钓、冷竹寒梅、荒原旷野等意象中所产生的独特意 而来的。事实上,在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之后,受“传神”论 境。在清代画家王昱看来,画的最高境界就是由“荒寒”和 的影响和启发,齐梁时期的谢赫就把“传神”中的“神”以“气 “化境”组成,而且“气味荒寒”在前,其后运笔而达到一种浑 韵”而代之,对“传神”进行了有继承的富有创新性的阐释。 化无迹之境。如朱耷的《枯柳孤鸟图》,在枯藤细枝的柳树根 “传神”主要是“传”眼睛之“神”;而“气韵”则是“传”人的整 部,一只翠鸟单脚独立,这立刻给人以冷瑟枯寂之意境。这 体之“神”,如眼睛、四肢、面容、服饰等的神韵气度。文入画 种“寒”、“冷”不单单是一种画面上的冷,更是画家心中的 注重“气”的宇宙本原性与力量,但更重视在“气”中用“韵“, “冷”。尽管人生短暂、现实黑暗、人生充满无奈与苍凉,但这 以实现画的厚重、生动与鲜活。文人画的关键就在于突出画 种“冷”并不是一种真冷,而是含蕴着一种对有限生命顽强追 之“韵”,无韵则无灵气、无味道;有韵则有一派生机和灵动之 求的热度。既然世俗生活中不能给文人画家以慰藉,他们就 气。总起来说,重“神”与用“韵”是实现文人画美学意境的 通过“荒”、“寒”来表现自己的洒脱与旷达,他们在荒寒画境 重要方法,由此产生的“神”与“韵”是文人画美学意境的重 中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家园。他们并没有绝望,他们不但要在 要特征,二者皆是以人为出发点的。 画中继续自己对社会的批判,而且还要在画中展现自己独立 于天地的精神境界和乐观精神。文人画家们超越了冷雪、冰 三、文人画美学意境的成因 痕、枯木、寒山等的画面意义,去体味画背后所蕴涵的宠辱不 文人画的美学意境是在儒、道、玄、禅多重思想合流的共 惊、宁静致远和勃勃生机,使自己的精神得到深层次的升华。 同作用下而逐渐形成的。正如宗白华所说: 244 文人画的美学意境探微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 倡导的“言不尽意”、“得意忘象”、“越名教而任自然”等,都 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 在后世文人的画中有所体现,以“自娱”、“风骨”、“畅神”、 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 “玄远”、“清旷”为主的精神内涵更是为后来文人画重意蕴 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 与神似的表现境界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玄学的影响下,这一 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 时期不但产生了如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等一大批优秀的 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画家,而且大量的绘画理论著作相继问世,如宗炳的《画山水 1.儒家思想的影响 序》、谢赫的《画品》、姚最的《续画品》等。尤其是谢赫提出 儒家思想对历代文人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儒家主张 的“六法”成为后世衡量绘画水准高低的重要标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积极 4.禅宗的影响 地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尽管“知其不可”也要努力“为之”, 在魏晋玄学和佛学的合流下,禅风的盛行和禅宗思想的 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但社会现实的险恶、皇权政治的黑 发展给我国古代的艺术理论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禅宗认为 暗使得文人“欲有所作为而又不能”,于是他们就以书画来寄 佛即是我,我即是佛,佛我一体,追求主客体的统一,这正好 托自己的志向和情感,在“游于艺”中自由翱翔,借以实现自 与“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艺术创作境界相一致,为艺术 己的理想和抱负。同时,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还特别强 意境的形成提供了契机。由于禅宗的基本思维方式是空观、 调对人的生命的终极关怀,倡导人在面对困难和研习学问时 中观和静观,画家可以直接运用禅理去总结和概括绘画创作 要表现出人的生命乐观精神。这种乐观精神使得后世的文 实践经验,使得许多画作都有一种超旷空灵、含蓄寂静的境 人画家十分重视画家的人格。陈师曾在谈到文人画的要素 界。禅可入画,画也可体现出禅境,禅宗的发展与绘画的发 构成时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 展相得益彰。不论是王维的诗、画,还是苏轼、董其昌的画, 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④宋明时期的理学与心学 都深深镌刻着禅宗的烙印。当儒家的“修身”不但不能“齐 对于文人画美学意境的形成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家、治国、平天下”反而会招致人格卑贱乃至杀身之祸时;当 此时儒家所讲的心性之学十分关注人与客观事物、环境的关 道家的“逍遥”无处可“游”、无处可隐居时,禅成为他们超脱 系,重视自己的领悟与良知,把主体的认知与客体结合起来, 现实痛苦、仕途坎坷的一剂良药,世间诸多的不平、不洁、羞 强调主体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主观性,去提高自身的主 耻和失落都可以从禅宗的空灵之境中得到慰藉,从而把文人 体修养,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画注重写意、言志、内敛的特征与境界发挥得淋漓尽致。 2.道家思想的影响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文人画家在画作中所表现出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儒家学说为积极入世之学,而道 的美学意境是在儒、道、玄、禅多重思想的共同作用下而生成 家则为消极出世之学。但实际上,老子和庄子所讲的“无为” 的。对此,我们要做历史的、辩证的分析,还原到古代文人画 并非是无所作为,而是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和淳朴,反对外 家所处的时代情境中去理解其人其画,切不可以把当今画坛 物对人的奴役。无论是对宇宙本原的探究,还是对人生境界 流行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古代文人画家。 的理解,道家均以不同于儒家的思维去关注自然宇宙和社会 总之,从文入画所产生的美学意境中,我们可以看出,文 人生,升华了世俗意义上的人生,而成为历代文人追求心灵 人画家十分重视自身的人格独立、反叛精神和个性张扬,注 宁静、逃避人世喧嚣的诗意的栖居之地。例如,老子提出的 重艺术家的生命体验与情感体验,努力追求师法造化和天人 “道”、“气”、“虚”、“味”、“妙”、“虚静”以及庄子所讲的“逍 合一的艺术至境,始终重视把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 遥游”、“心斋”、“坐忘”、“象罔”等美学范畴都对后代画论产 起。这些对于当代绘画都有着重要启示,需要每一位有着社 生了巨大影响。此外,道家多倾心于自然、田园、山水泉林, 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画家深入学习和研究,以提高自身的艺t 喜爱自然的无欲无争和山水花鸟的自由自在、可亲可爱。这 术修养和境界,在继承中推陈出新,走出一条真正具有民族 是道家对待自然的态度,也是对待艺术和人生的态度。这种 特色和自己创作风格的绘画创作之路。 尚虚无、重形象、善想象的艺术观念深刻影响了艺术发展的 内在理路,是文人抛弃人间名利、世俗涤除杂物进而欣赏自 注释 然、与山川融为一体的心灵慰藉,是文人从事绘画创作的灵 ①④杨大年:《中国历代画论采英>,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l9、 感源泉,也是产生文人画物我相融、清静空远等美学意境的 88页。②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 重要哲学基础。 418页。③⑥宗白华:《艺境》,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4、9页。 3.玄学的影响 ⑤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307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期,但同时又是一 ⑦陈师曾:《中国绘画史》,徐书城点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个文学艺术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在儒、道思想的合流与 年,第187页。 并行影响下,魏晋玄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思想。魏晋玄学 责任编辑:一鸣 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