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黄土的湿陷性及其地基处理问题

2024-07-25 来源:我们爱旅游
2010年第7期 西部探矿工程 37 浅谈黄土的湿陷性及其地基处理问题 张绪芬 (甘肃省地勘局第四地勘院,甘肃酒泉735000) 摘要:通过对黄土地层工程地质特征和物理力学性质进行深入分析,从黄土的湿陷性、黄土湿陷的 起始压力、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等方面对湿陷性黄土进行综合评价,论述了通过改善地基土的结构 及性质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的三种方法(物理方法、化学方法、水理方法),并着重指出:在工业 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如果对湿陷性黄土地层处理不当,将会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对 地面建筑物造成较大危害。因此,研究掌握黄土的特性和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 基进行处理,消除黄土湿陷性隐患,确保地面建筑物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是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必须解 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词:黄土;特征;性质;湿陷性;地基处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TU4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lO04—5716(201O)07一OO37—04 黄土地层在我国北方广泛存在,主要分布于黄河流 沉陷一湿陷,导致地基不均匀下沉进而使地面建筑物开 域、松辽平原、河西走廊及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面 裂、倾斜或倒塌。 积635280km。。就甘肃中西部而言,因黄土结构松散, 2物理力学性质 压缩性大,湿陷性强,故多具有强烈的自重湿陷性。在 2.1黄土的粒度成分 工业与民用建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如果对湿陷性 根据工程地质勘查资料,甘肃各地黄土基本上由小 黄土地层处理不当,将会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对地 于0.25mm的颗粒组成,其中以粉土颗粒为主(O.05~ 面建筑物造成较大危害。因此,研究掌握黄土的特性和 0.005mm)。经室内筛分实验,各时期的黄土粒度含量 规律,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 级配如表1所示。 理,消除黄土湿陷性隐患,确保地面建筑物结构的安全 2.2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和稳定,是工程地质勘查工作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下 根据我院在甘肃半干旱黄土区渗透性试验成果,中 面仅就甘肃中西部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地质特征、物 西部地区渗透系数K=0.003 ̄0.345m/d,东部地区渗 理力学性质及其地基处理方法做一粗浅探讨。 透系数K=0.O2~1.53m/d。由于黄土地层垂直裂隙 1工程地质特征 发育,根据野外试验数据,地表水垂直渗透速度为 甘肃中西部地区湿陷性黄土的一般特征是以不含 0.O94m/d,大概是水平渗透速度的50倍,其它物理性 大于0.25mm颗粒的均质粉粒为主(约占6O ~ 质指标如表2所示。 70 );具多孔性并有肉眼能看到的孔隙,孔隙度一般为 由于黄土的堆积环境、地质和气候条件均有差异, 4O ~5O ;有柱状节理,其垂直节理在天然条件下能 致使各地区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差别显著。近年 保持垂直边坡;碳酸钙含量约在10 ~30 之间,部分 来我院在湿陷性黄土分布地区,发现有新近堆积黄土存 地段含有大量钙质结核,无层理,一般厚度在40 ̄300m 在,为Q的最新堆积物,年代新且固结作用差,具有较 范围内;天然状态下含水量少,干燥时非常坚固,遇水易 严重的湿陷性。 剥落和遭到侵蚀,其重要的工程地质特征是浸水时急剧 3湿陷性黄土的评价 *收稿日期:2010-02-05 作者简介:张绪芬(1966一),女(汉族),重庆人,现从事水文地质勘查与工程地质勘查技术与管理工作。 38 3.1黄土湿陷性的确定 西部探矿工程 ——2010年第7期 土样在规定压力作用下压缩稳定后的高 黄土的湿陷性可用室内浸水侧压缩试验来判定,在 度; 实验室内普通固结仪上把保持天然湿度和结构的黄土 土样,在无侧向膨胀条件下逐步加压至规定的压力(普 通建筑物2kg/cm2、高层建筑物3kg/cm2),土样压缩稳 定后进行浸水,使含水量接近饱和,土样就迅速下沉,再 hte——土样在规定压力作用下浸水达到湿陷稳 定后的高度。 当 ≥O.015时则认为该黄土为湿陷性黄土。 当 <0.015时则认为该黄土为非湿陷性黄土。 次达到稳定后,得到土样的高度h ,由此计算土的湿陷 系数: 一对于湿陷性黄土,国家现行规范将实测或计算自重 湿陷量>7cm的湿陷性黄土确定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将 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7cm的湿陷性黄土确定为非 自重湿陷性黄土。 ( P--htp)/ho 式中:h。——土样的原始高度; 表1黄土粒度含量级配表 表2黄土物理性质指标 在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区测定湿陷起始压力具有 如下实际意义: (1)地面建筑物荷载不大时,可使设计压力小于土 的湿陷起始压力,此时可不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2)在黄土地基的某一深度,土所承受的附加压力 P及土自重压力P 之和小于或等于湿陷起始压力P 时,亦可不按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利用这一性质,可 把建筑基础加深,或仅把上部P+P > 的土层加以 处理; (3)给排水管道、输水渠道等水工建筑物的设计,亦 可利用黄土的湿陷起始压力值综合考虑和优化基础设 计方案。 湿陷起始压力的大小,随土层的密度、粘质胶质含 3.2黄土湿陷的起始压力 量、天然湿度以及埋深的增大而增大,并随土层所含可 溶盐的性质和数量而变化。 湿陷性黄土在某一压力作用下开始出现湿陷时,此 压力称为湿陷起始压力。作用在湿陷性黄土上的压力, 不超过湿陷起始压力值时,不发生湿陷现象。湿陷起始 压力不是常量,对同一地区而言,湿陷起始压力一般随 深度而逐渐增大。 测定湿陷起始压力比较可靠的方法是野外荷载试 验,但由于其试验工作量大因而在实际工作中使用较 少。我们经过试验研究,一般采用在浸水饱和黄土地基 上做一个荷载试验的方法来确定湿陷起始压力的大小。 2010年第7期 西部探矿工程 39 其步骤为:在荷载坑内先浸水,使土层达到饱和状态,然 后逐级加载,绘制P—S曲线,其转折点或湿陷量为 3cm所对应的压力即为湿陷起始压力。 3.3湿陷性黄土地基承载力 此种方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渗透系数为0.1~ 2.0m/d的湿陷性黄土地基。其施工工序系将掺有 2.5 NaC1的水玻璃(NazO・nSiOz)溶液用高压注浆 泵压人黄土层中,使其与土中的CaSO4和MgSO4发生 化学反应,形成硅酸凝胶 ̄nSiOz・(m一1)H:O],粘附 于土粒周围和毛细孔壁上,使黄土的松散结构变为密实 不同堆积时代的黄土承载力相差十分悬殊,根据野 外实际测定值,Q3的马兰黄土和 的次生黄土的强 度比例界限达1.5~2.5kg/cmz,而 的新近堆积黄土 的整体结构,强度增大,透水性减小。硅酸凝胶的胶凝 的强度比例界限只有0.75kg/cm 左右。因此,湿陷性 黄土地基承载力不能仅靠简单的推理和经验,应根据现 场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4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应根据地基土的特征和工程 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除采用桩基础外,为 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投人,在实际施工中我们一般 建议建设单位采用改善地基土的结构及性质的方法对 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处理。该类方法分为物理方法、化 学方法和水理方法三种,其基本作用均是变地基土的松 散结构为密实结构、变湿陷性为非湿陷性。 4.1土垫层及灰土垫层强夯置换法(物理方法) 此种方法适用于具有一定压缩性的非湿陷性黄土 地基、厚度小于3m的弱湿陷性黄土地基及湿陷起始压 力较大的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用其做为建筑物地基 的防渗、防水垫层或与其它地基处理方法配合使用。 土垫层是在基础平面上将原土翻夯一定厚度或换 垫它种性质较好的土,灰土垫层是换垫一定厚度的石灰 和粘土的混合体,其灰土比一般为3:7或2:8。土垫 层及灰土垫层的厚度应视地基土的性质和建筑物的类 别按规范要求予以确定,一般情况下土垫层的厚度在 2m左右,灰层垫层的厚度在lm以内。夯实质量要求 为:土垫层干容重达到1.60g/cm。以上,灰土垫层干容 重达到1.58g/cm3以上。实际施工中应注意土灰过 筛、均匀洒水并充分拌合,以达最优含水量,施工方法采 用打夯机或人工夯实。重锤夯实包括两个内容,其一是 进行表层夯实,其有效夯实厚度为1.O~1.5m;其二是 分层回填夯实,实际施工中应视土垫层和灰层垫层厚度 配合使用。 实践证明,厚度2m左右的土垫层或厚度小于lm 的灰土垫层对提高地基允许承载力其作用极为有限,厚 度大于lm的灰土垫层可提高原地基土承载力的2O 左右。由于灰土垫层承载力相对较高,且防渗、抗冻性 好,故在水利工程建筑物地基处理中应用较广。 4.2单液硅化法(化学方法) 作用一般在形成24h后开始,15d后其强度大增,30d 后胶凝作用基本完成,因此硅化施工一个月内应注意不 要对地基土渗水或扰动。 经施工现场实际开挖和强度实验,单液硅化法加固 半径一般可达0.5~1.0m,加固深度可达30m。在垂直 方法上加固段长度与注浆管喷射孔段相同,两个加固段 的间距一般不大于加固半径的0.75倍才能保证其处理 效果。湿陷性黄土地基经硅化后抗压强度可达到6~ 8kgf/cmz,即使地基土长期在水中浸泡,仍能保持其强 度。加固后的地基土实际上已成为不透水、不湿陷、不 膨胀、不崩解的人工石。因单液硅化法处理湿陷性黄土 地基的特点是深度大、强度高、耐浸泡但抗冻性能较差, 因而适宜水利工程建筑物的地基处理以及加固处理现 有建筑物的地基湿陷事故(如开裂、偏斜等)。 4.3预浸水法(水理方法) 预浸水法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在甘肃中西部地区 应用较广,实践证明采用预浸水法将大厚度自重湿陷性 黄土的湿陷性消除在工程开工建设之前是切实可行的。 预浸水法操作简单,处理费用低、范围广、深度大,同时 对地下洞穴、墓坑等特殊地质情况可以做到及时发现和 处理,但其缺点是施工期长、耗水量大、浸水后原土地基 承载力有所降低等,故在厚度较小的自重湿陷性黄土地 层不宜采用。 就甘肃中西部地区而言,我们在实际施工中用预浸 水法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时,其主要技术参数的确 定及采取的技术措施为: (1)浸水基坑大小的确定:自重湿陷是湿陷性土体 浸水后因结构改变而产生的自身沉陷,产生自重湿陷的 条件除了饱水土体的自重压力大于土的湿陷起始压力 外,浸湿土体自重尚须大于周边土层的阻力(垂向抗剪 强度)。当浸水面积过小浸湿土体的自重不能克服其周 边阻力时,则不能产生湿陷或湿陷不完全,因此浸水基 坑必须具有足够尺寸进而达到足够重量才能产生完全 湿陷。实践中我们一般按最小边长或直径等于该湿陷 性黄土厚度的1~1.5倍确定浸水基坑的大小,均可产 40 西部探矿工程 2010年第7期 生完全湿陷。 浸水基坑的最小边长亦可按下式计算: a=4r/7 式中:n——浸水基坑最小边长或直径,m; 地基土垂向饱和抗剪强度,r:P・tan + C,P—Yh; 卜地基土饱和时容重,t/m3; ^——湿陷性土层厚度,m; 地基土饱和时内摩擦角,(。); 地基土饱和时凝聚力,t/m2。 (2)浸泡及待干时间的确定:在连续供水条件下预 浸水所需的浸泡时问取决于地基土的湿陷敏感性及工 程地质条件,地基土的渗透性越大,湿陷完成的越快,浸 泡时间越短。甘肃中西部地区一般自重湿陷性黄土多 具较强的渗透性,经验表明其主要湿陷量(即占总湿陷 量的7O ~8O )是在浸水开始后的3od内产生的,其 余湿陷量将在浸水后期缓慢完成。因此对于湿陷性土 层厚度小于10m的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地基,建议浸 泡时间达到30d即可开始进行下道工序。对于水利工 程地基,因其基础土层长期受水浸泡,所以除了考虑主 要湿陷量和湿陷性土层厚度,还应考虑其湿陷系数、自 重湿陷总量及地基土的工程地质结构。例如由我院承 担勘查工作的河西走廊地区某水利工程项目,强自重湿 陷性黄土平均厚度9.6m,其下部为弱隔水层和透水层, 预浸水浸泡30d后,其主要湿陷量为49 ̄56cm。考虑 到其工程地质结构特点,又延长浸泡时间1倍即60d, 湿陷量增加14 ̄21cm,达到70cm,其后湿陷量异常缓 慢。因而对于一般水工建筑物地基,为了消除自重湿陷 性黄土的危害性,浸泡时间以不少于60d为宜。在工期 较紧情况下为了加快浸水速度,可在土体上部5m厚度 范围内设置梅花状砾砂透水蕊孔或采用控制水平渗透 等方法,实际施工中效果较好。 供水浸泡停止后,应清除基坑积水,待干一定时间 方可进行下步施工。一般浸泡结束地基土含水量达到 3O 以上后,由于自由水下渗及地表蒸发作用,土层上 部含水量迅速降低。以兰州地区为例,待干35 ̄40d后 含水量为22 ~27 ,待干160~180d后含水量为 16 ~24%,达到或接近地基土的最优含水量,此后因 含水量接近最大分子吸水量而减少的十分缓慢,因此建 议待干时间以浸泡停止后半年为宜。 (3)消除二次湿陷及外荷湿陷的措施:实践证明,预 浸水处理后的地基土上部5m以内土层,仍具有二次湿 陷及外荷湿陷性。将该厚度土层待干到接近天然含水 量后,当再次浸水或在外荷作用下,仍具有一定的湿陷 性,在2kgf/c 压力作用下相对湿陷系数大于0.02, 其原因在于浸水自重湿陷时上部土体不受压或受压轻 微所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对于工业与民用建筑而 言,建议采用设置土垫层、灰土垫层或土桩挤密等方法, 提高上部地基承载力,或将荷重传递到5m以下土层, 不使上部土层做为持力层;对于水利工程建筑而言,因 地基开挖深度较大,故可以在基坑开挖时,设计基础平 面±0.000以上预留5m土层厚度做为浸水压重,待干 结束后即行清除,因样可使这一问题得到解决。 (4)预浸水后的地基强度:实验数据表明,湿陷性黄 土地基浸水后5m以下土层的干容重一般可提高 0.1g/cm ̄左右,孔隙比减小0.12以上,在2kgf/cm2压 力作用下相对湿陷系数多在0.01以下,基本消除了黄 土的湿陷性,可以按非湿陷性地基处理。由于湿陷性黄 土地基5m以下土层浸水后含水量相对增高,使地基土 的结构变弱,压缩性升高,变形模量减小,强度降低,但 随土层深度增加各项技术参数有大幅度提高。甘肃中 西部地区自重湿陷性黄土层预浸水后,土体自地面以下 5~7m的变形模量一般为6O~80kgf/cm2,承载力为 1.2~1.6kgf/cm。;8 ̄10m时变形模量可增大至12O~ 140kgf/cm2,承载力可提高至1.8~2.2kgf/cm2。压缩 性虽有升高,但压缩过程极为迅速,一般不会发生突陷 现象,这就可使地基土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基本完成压缩 沉降。 总之,在实际勘查施工中,如果湿陷性黄土地基浸 水后5m以下土层消除了黄土的湿陷性,可以按非湿陷 性地基处理。当建筑基础压应力较大、浸水后地基强度 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采取其它有效措施,对地基土 上部持力层进行加固处理。 参考文献1 [1]GBJ25--90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1991. [2]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中国黄土 分布图[M].北京:地图出版社,1965. [31张栋材.油罐地基不均匀沉降及纠偏加固处理方法[J].水 文地质工程地质,2001(5). [4]陈开圣,彭小平.关中地区黄土的湿陷特性研究[J].水文 地质工程地质,2005(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