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名称
2020-05-23
来源:我们爱旅游
历史・解题行家 的关联点,再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与课本知识 进行迁移,通过归纳、推断形成历史结论。如 我们可以把材料一的内容概括为“民国时期报 纸数量多,发行量大;以宣传民主思想为主要 内容;读报的人群延伸到社会底层的群众。” 通过对材料的综合分析,可见辛亥革命对人们 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课文关于 辛亥革命在思想观念上的影响有明确的结 论,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如果与课文内容联系起来对材料进行阐释,就 可以得出辛亥革命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作 用的结论。 4.仔细审读设问的要求。因为设问的实 质是为解读材料确定方向,同学们在阅读材料 时能够依据设问来确定和提取材料所提供的 有效信息。所以明确设问要求,根据设问考查 的方向重新仔细读材料,是尽快获取材料信息 的捷径。如第(1)题根据材料得出结论,在解 读材料时就不能仅仅是对材料内容的简单概 括,也不能仅仅是提取材料的局部信息,必须 通过对材料的宏观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 正确的认识,得出历史结论,这就说明如果对 设问的要求解读不明确就会使解题不z~, 10 位。所以,正确解读设问,明确设问要求才能有 目的地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对比,从而概括出 结论。 5.运用唯物史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材料 解析题所引用的材料,多是原始史料,难免受 到封建史学家和资产阶级史学家落后的史学 观点的影响。我们在解读材料时必须去伪存 真,按照马克思主义正确的立场和观点进行辨 析。首先,要用辩证的观念去运用材料信息评 价历史。如我们在综合材料的基础上,既要看 到辛亥革命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又要看到辛亥革命传播民主思想的范围 十分有限。其次,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看待 材料信息从而看到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最 后,利用材料信息评价历史时还要将其放在特 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认识。所以,我们只有用 科学的历史观来对待材料,才能形成对历史事 件和人物的正确认识。 历史小贴士 宙 圃舀固圊 瓣 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 行,故又称秋闱。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 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 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 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 叫解元。 了一千三百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 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 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 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 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I1q‘‘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 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 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 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 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 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 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 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 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 一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 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 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 定甲第。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 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 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 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 三甲统称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