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_精神萎靡状态_古代验案从脉解析举隅

2020-02-28 来源:我们爱旅游
·78·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1月第22卷第1期JETCM.Jan.2013,Vol.22,No.1

·医籍研析·

“精神萎靡状态”古代验案从脉解析举隅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1-0078-02

(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

中图分类号:R241.1

【摘要】精神萎靡是一种形神并变,而以神变为主的机体状态,它常出现在诸多的病证中。中医脉诊能够对机体状态进行综合评判,通过解析病证形成的整体过程,揭示其潜在的真正病因病机,确立其治疗的靶点。【关键词】

精神萎靡

医案

脉诊

中医学历来注重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素问·移精变气论》指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强调了神的存在和消失标志着人体的昌盛和死亡。精神

萎靡状态又称“精神困倦”、“昼少精神”、“少神”、“神气不足”、“精神不倚”、“怠惰”等,是一种轻度失神的表现,主要表现为种精神不振,困倦恍惚,能力不足,嗜卧少力,肢体倦怠等。精神萎靡是一种形神并变,而以神变为主的机体状态,它常出现在诸多的病证中,中医学的脉诊能够对机体的形神状态进行综合、客观、真实地评判,笔者以此解析几则古代病案,以飨同道。

肾主腰膝,乃用桂、附之剂,延两月,觉四肢痿软,腰膝寒冷,遂恣服热药,了无疑惧。诊伏于下,及重按之,振指有力,此阳盛格阴,乃火热过极,反见胜己之化。以黄柏三钱,胆草二钱,芩、连、栀子各一钱五分,加生姜七片为之向导,乘热顿饮,移时便觉腰间畅快,三剂而痛若失。(《续名医类案》)

按:此患者脉象具有“伏”、“振指有力”的特征。脉“伏”为脉来伏隐,重按推筋着骨始得。《医宗金鉴》曰“沉伏郁闭”。表征阳热内郁,不得发越,阳极似阴,故脉伏;脉“振指有力”为阳盛格阴的真正脉象特征,火热郁闭,盘踞壅塞,用力下压则血管内部的压力极大,此为阳证见阴的真实状况反映。综合脉象特征表明本案乃真热假寒证,也称为“热甚厥亦深”。《诊宗三昧》“形证似寒,按之鼓击于指下者,乃阳盛拒阴而生病,非寒也”;《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郁结而不精,神失其养,则精神倦怠;筋脉失养,气血运行不利,则腰膝无力和疼痛。治疗当以清热泻火,解毒凉血为法。

1

衄血案

杨乘六治施鸣玉,衄血如注,三日半不止,凡止衄

方法,并无一应,气息欲绝。脉之,虚大而缓,面色萎黄,舌嫩黄而胖,知其四肢疲软,浑身倦怠,懒于言语,动辄嗜卧者,匪朝伊夕也。询之果然。而衄起之故,缘自钟溪归家,一路逆风,操舟尽力,不及达岸即衄,至今第四日矣。曰:病人中气大亏,本不足以摄血,复因劳力太甚,重伤胃络。胃络,阳络也,阳络伤则血出上窍,胃脉络鼻,所以血出鼻孔也。乃用补中益气汤加炒黑干姜,一剂而衄止。去干姜,加白芍、五味子,数剂而从前诸症渐除。(《续名医类案》)

按:此患者脉象具有“虚”、“大”和“缓”3个特征。脉“虚”为气血不足之象。气不足以推行血脉,血不足以充于脉,则脉来无力,按之空虚。脉“大”表征着虚损,气不内守,收持不能而外散,则空、大无力之象,如《脉诀新编》曰“内伤劳役,豁大不禁”。脉“缓”为努力劳作,劳则气耗,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导致血流速度缓慢,机体整体或局部器官新陈代谢降低,如《素问·举痛论》谓“劳则气耗”。以上的脉象特征构成了本案劳则气耗、伤耗阳气的病机的表征。由于患者素体中气不足,加之劳力努责,使气机外散不能摄血而出血不止;气血不足以养神而萎靡不振。治疗当以补中益气,升阳养神为主。

3

头晕案

张飞畴治一妇,胸满身热,六脉弦数无力,形色倦

怠,渴不甚饮。云自游虎邱,晕船吐后,汗出发热头痛,服发散四剂,胸膈愈膨,闻谷气则呕眩,热不退。医禁粥食已半月,日惟饮清茶三四瓯,今周身骨肉痛楚,转侧眩晕呕哕。曰:当风汗呕,外感有之,已经发散矣,吐则饮食已去,消克则更伤脾,脾虚故胀甚,脾绝谷气则呕,土受木克则晕,宜勿药,惟与米粥,继进粥食,使脾土有主,更议可也。守其言,竟不药而愈。(《续名医类案》)按:此患者脉象具有六脉“弦”、“数”和“无力”的特征。脉“弦”主肝胆病,表征者患者因邪伤肝气,疏泄功能失常,脉气不和;脉“数”表征着邪热鼓动,血行加速,《活人书》曰“气血热则脉数,数者腑也,数则为热,数为虚为热”。此热为虚热,乃阴损及阳之证。《临证指南医案》曾有“失血后咳逆不已,缠绵一载,诊六脉数虚。此由阴损及阳也”。脉“无力”为脉势的无力怠缓,血管壁

2

腰痛案

陈三农治一士,精神倦怠,腰膝异痛不可忍。或谓

中国中医急症2013年1月第22卷第1期JETCM.Jan.2013,Vol.22,No.1

·79·

的松软,张力降低,表征着气血的不足。由上述脉象特征可知,本病源于肝郁犯脾,脾虚气血不足以养神,故形色倦怠,渴不甚饮,加之使用行散药和禁饮食,故加重了脾虚气滞。本案肝郁脾虚在先,是导致疾病的潜在病因,而外感只是诱因,在其作用之后,维持精神萎靡状的真正病因是脾虚正气的不足,故治疗只以进食以养脾土而病情得愈。

4

精神萎靡案

唐(右)湿痰素盛,每至春升之际,往往神情迷倦。

平时精神不振,耳鸣如蝉,脉象细弦,虽有湿痰,而营分更虚,风阳上逆,所以舌心剥脱也。拟养营而不涉柔腻。白归身(二钱酒炒),黑豆衣(三钱),土炒奎白芍(一钱五分),海蛤壳(五钱),制首乌(四钱),奎党参(三钱),潼白蒺藜(各二钱盐水炒),云茯苓(三钱),竹沥半夏(一钱五分)。二诊:补气以助健运,则湿痰不化而自化。养营以助滋涵,则肝阳不息而自息。前方已见和平,仍守前意。奎党参(三钱),白归身(一钱五分),白茯苓(三

钱),海蛤粉(四钱),炒于术(二钱),竹沥半夏(一钱五分),广橘红(一钱),制首乌(四钱),潼沙苑(盐水炒三钱),六君子丸(三钱)。(《张聿青医案》)

按:此患者平素脉象“细”、“弦”的特征。脉“细”表征着营阴亏虚,脉道不充,另外脉搏的粗细除与桡动脉本身宽度有关外,还与桡动脉整体周向运动的幅度有关。患者平素有痰湿,痰湿困阻脉道,脉动应指的周向范围也受到受限;脉“弦”表征着肝风内动,《脉诀启悟注释》曰“弦为肝风,亦主气郁”。由上述脉诊分析表征着本案病机为阴亏痰阻,风阳上逆。痰湿痹阻清窍,故平素精神萎靡伴耳鸣。治疗当以养阴平肝为先,健脾化痰为后。

综上所述,精神萎靡状态形成的病因病机复杂,病证多变,运用中医的脉诊进行综合评定,能够清晰的解析病证形成的整体过程,揭示其潜在的真正病因病机,确立其治疗的靶点,由此可见,以中医脉诊做为疾病辨识手段,具有重要的作用。

(收稿日期2012-08-0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