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对民族文化或传统文化与地方文化进行反思、审视与批判的小说,其目的主要在于发掘民族文化传统的活用资源,重铸民魂或民族精神,同时在全球化语境下参预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对话。所谓寻根,就是寻求民族文化之根。代表作家有贾平凹、韩少功、阿城等。其特点是:一超越政治视角,走向文化视角。二是追寻民族文化之根,参预与世界文学的对话
反思文学通过艺术概括,深刻的揭示出极左思潮和现代迷信给党和人民带来的巨大损失和严重后果,从不同方面总结了党的哟优良传统和受到破坏的历史教训,其实人们思考产生历史悲剧的社会原因,以防悲剧重演的这类文学被称为反思文学。反思文学具有较为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揭露和批判极左路线,反对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悲剧,呈现和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遭际,刻画人物悲剧性格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色。
先锋文学又被称作“实验小说”或“新潮小说”。通常是指在中国文坛20世纪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欣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其作品倾向主要表现在小说中,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学迥异的特征。代表作家有马原,莫言,残雪等。
三突出原则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在由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后来由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革命历史小说以近代以来的革命历史为线索,用艺术形式再现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性与正确性,普及和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
学者散文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私密化写作
人道主义论争
两结合
1958年3月,毛泽东提出“两结合”(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应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对立统一”;第三次文代会认为“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学“最好的创作方法”,“不只适用于文艺创作,也适用于文艺批
评。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创作方法之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与苏联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造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天安门诗歌运动: 1976年4月5日前后,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爆发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群众性诗歌运动。这是当代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文学自身。1976年1月8日,深受人民爱戴的周恩来总理逝世。山岳低头万民同悲,人们以各种方式进行悼念,但却遭到了\"四人帮\"的无理阻挠和压制。他们还借\"丧\"发难,攻击周总理,诬陷当时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邓小平。这些行径激起了人民更大的怒火,悼念活动非但没有停止,且在全国各地更加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4月5日前后,在天安门广场形成了悼念的高潮。人们云集这里,将诗词贴在纪念碑上,挂在松柏枝叶间,并在人群中朗诵。还有人当场谱曲,带领群众歌唱。这种令人感奋的场面无疑向世人声明:唯有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侮! 政治抒情诗:“诗人”以“阶级”(或“人民”)的代言者的身份出现,来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社会思潮 的评说和情感反应。这种评述和反应,一般来说不可能出现多种视角和声音,因为其精神上的“资源”,来自当时对现实历史所作的统一叙述。在诗体形态上,表现为强烈的情感宣泄和政论式的观念叙说的结合,即“实际上是抽象的思想,抽象的概念。
朦胧诗: 朦胧诗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
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2 分)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1 分)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2 分)
伤痕文学 1978年到1980年间新时期文学上第一个创作潮流,内容上多为揭示十年动乱带来的灾难(是对十年文革文学的大胆反叛,同时又有政治文化批判的指向,强烈的反左思想和感伤情感,为新时期问题小说恢复现实主义创作,直面现实人生有血与泪的控诉,充满悲剧色彩,打破了当代“悲剧禁区”的格局,触及了悲剧美学在艺术上比较粗糙,没有精雕细刻 代表: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萧平《三月雪》。
伤痕文学意义在于对文革的整体否定,但作为刚刚摆脱文革僵死的创作模式的文学先声,伤痕文学也就十分明显的局限,那就是作品内涵不深,表现技法也比较幼稚。
反思文学:七八十年代之交开始出现的对建国三十年来社会发展中迂回曲折的远因前源进行了冷静思索,重新审视了的创作潮流,这些作品表现的生活内容为从文革上朔至60年代或者更远,将伤痕小说情感宣泄转移为冷静的理性思考,将单一的政治批判转变为对社会、历史、文化的全面反省,对文革的性质、产生的历史根源及责任作出深刻的反省和思考,它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作家多为当年打成了右派,有饱经沧桑的人生命运和与共和国一起受难的历史,作品跨度与人物形象有深刻的内涵。代表作品有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 谌容 《人到中年》 贾平凹《腊月·正月》高晓声 《陈奂生上城》《李顺大造屋》 张承志《黑骏马》
文化寻根:80年代中期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它指在文学创作中作家们越来越多的把现实的社会变革同我们民族的历史、民族的命运、民族的精神、民族的文化传统联系起来,用现代意识对传统文化进行观照,它们或者对民族劣根性予以犀利的批判,或者对民族优秀传统与以弘扬,其目的在于重新挖掘民族文化生命内核,改造民族精神,以寻求建设现代文化思想支撑点,实现民族文化的重建,是对民族灵魂的发现和重铸,并且它打破了以社会角度关注人的格局,从人与人传统、文化、自然等关系中探求人,向文学本身回归,淡化意识性话语,是一种文学的转换,多将现实环境虚拟化,人物性格精神化,艺术细节特征化,代表贾平凹《商州初录》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
寻根文学:寻根文学,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的特点:1 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学,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
先锋小说:先锋文学是指在中国文坛 20 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创作流派,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中,也被称为新潮小说或实验小说。( 2 分)先锋文学无论在题材范围、思想主题、形式技巧和创作理念上都借鉴和模仿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表现出与传统文学迥然不同的特征。( 1 分)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主要有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残雪的《山上的小屋》、格非的《迷舟》等。( 2 分)
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是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股新的文学创作倾向。这些小说的创作方法仍然是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2 分)新写实小说在对现实生活的理解与认识上,把日常生活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在对真实的理解上,追求一种色的体验真实,在对人物处理上,主要体现的是小人物的生存境况,在叙述态度与叙述方式,采取民间的叙事立场,中立化的叙述方式。( 2 分)代表作家作品有池莉的《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刘震云的《单位》等。( 1 分)
1、“三突出”
“三突出”是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2、“三红一创”
《红日》(吴强)、《红岩》(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
3、干预文学
干预生活,体现独立思考,冲破写作禁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