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沧海
【文学常识】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qio)(今安徽省毫(bó)县)人。汉献帝时官至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称帝,追尊他为魏武帝。曹操是汉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重要作家。在文学上的主要成就是诗和散文。他的诗继承汉代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优良传统,有的写时事,有的写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风格悲凉慷慨。散文写得质朴简约,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受传统的束缚,豪迈雄健,体现了“建安风骨”的基本特征。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在文学上也各有成就,文学史家习惯称他们为“曹氏父子”或“三曹”。
【中心思想】
《观沧海》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也是一首抒情诗,它通过写观沧海所见的壮丽景色,抒发自己意气昂扬的豪迈感情。 【原诗】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耸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原诗 注释 解词 【东】方位名词,向东、朝东。【临】到,这里是登上的意思。【观】看,这里是远眺、眺望的意思。 水何【澹澹】(dàn),山岛【竦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澹澹】(水波)荡漾。【竦峙】【东】【临】碣(jié)石,以【观】东进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沧海。 海的奇景。
峙】(sǒngzhì)。 列,高耸挺立。 高高的挺立。竦,高起。峙,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 【且】副词,将近。【面】面对。 【萧瑟】秋风声。【洪】大。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于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灿烂,若出其里。 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赏析】
【星汉】银河。 【幸】庆幸。【至】极点。 诗的起笔交代登临之地碣石山,点明登山的目的是观沧海,平稳而自然的引出以下对观海所见景物的描绘。
描绘大海景物,诗人先从大处落笔,着力渲染大海苍茫、山岛耸立的雄浑气势,展现出海的金景,这完全符合人们登临览胜的习惯。接着由全貌写到局部,把视线由远处拉到近处,俯察脚下,虽然时届初秋,碣石山依然树木丛生,百草繁茂,色彩、刚柔、动静和大海形成映衬。“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也是眼前实景,但比前面所写“水何澹澹”更进了一步,是诗人在审视之后的所见所感,当他第一眼看到大海时,完全被它的雄浑壮阔所吸引,只感到海水是那样的浩渺无际。等到伫立一久,才似乎回过神来,原来风在吹着,海浪在激荡汹涌着,感到它蕴藏着摇撼宇宙的伟力。这样写就在平直中现出层次变化来。从结构上看,既把对海水的正面实写推向高潮,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虚写。
后四句,诗人驰骋想象,描绘了另一幅海景:绕天运行的太阳和月亮,好像是从大海的胸怀中升起的;夜空中横亘苍穹的银河也好像从大海发源,大海吞吐宇宙、包容万物,真是宏伟无比,博大无比。诗人这里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描绘出大海的“精神世界”,使读者通过这虚拟的壮丽景色感受到海的博大、奇伟,同时也感受到作为一个伟大
政治家的诗人胸怀的博大和奇伟。所以,这样的写景实际是在抒情,是以景语作情语。 【练习与检测】(共25分)
1.这首《观沧海》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作者 ,是 时期著名的 家, 家、 诗人。他的诗以 见称。(6分) 2. 按要求原诗句中的语句。(11分,每句1分))
(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 。
, 。 , 。 (3 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 。
, 。 3.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4分) A.日、月的运行,都是从大海里升起又降落;银河灿烂,也好像是发源于沧海之中。 B.日、月朗照大海,星星闪烁,辉映于海面。
C.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好像都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了一样。 D.太阳月亮不停运转、银河灿烂,它们有的没入海底,有的投映到海面。 4.下面对这首诗理解最切合诗意的一项是( )(4分) A.诗人先写山岛风光,再描绘海面景色,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B.诗人立足于山岛,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抒写自己的情怀。 C.诗人先实写,再虚写,最后抒情。
D.先全景式地展现大海景象,再描绘岛上风光,最后在描绘大海波涛汹涌的基础上,借拟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抒发自己壮阔的情怀。 【练习与检测参考答案】
1.曹操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 慷慨悲壮 2.(1)以观沧海
(2)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C 4.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