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马原复习资料

2024-02-09 来源:我们爱旅游


大学马原复习资料

考点1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⑴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⑵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的内容为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注: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2、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⑴区别

①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⑵联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

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3、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考点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⑴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

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⑵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考点3 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原因(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⑴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⑵它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 ⑶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考点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命题可能趋向―非选择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意识决定物质。

考点5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⑴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认为金、木、水、火、土、气等是世界的本原。 ②进步性: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③局限性:第一,只是一种猜测,没有科学依据。 第二,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

①基本观点: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 ②进步性: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的直观性、猜测性,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③局限性:第一,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子)。第二,机械性(把一切运动归结为机械运动)。第三,形而上学性(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第四,唯心史观 (不彻底性、半截子唯物主义)(用唯心主义观点观察和解释社会历史现象)。

⑶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 进步性:①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②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③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④是现时代的思想智慧;⑤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⑥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考点6 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及其特点(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

⑴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惟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⑵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考点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马哲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往哲学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结晶,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 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A.马哲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坚持科学的实践观点,就在于它源于实践,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B.马哲之所以是革命的,就在于它以实践为目的,指导人类追求解放,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个统一的基础――科学的实践观。

考点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命题可能趋向―非选择题)

△不断发展着的马哲也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⑴毛泽东思想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践证明了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②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③精髓:实事求是。 ⑵邓小平理论

①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又一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在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③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⑶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②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③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④地位: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⑷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内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①第一要义:发展; ②核心:以人为本;

③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④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考点9 哲学的物质概念(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⑴辩证唯物主义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物质的具体形态。

⑵物质世界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世界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考点10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⑴【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实际)。 考点11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⑴运动的概念: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⑶【原理内容】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⑷【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

考点12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⑴静止的概念: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注:事物的静止状态并不是绝对的静止,不是根本不动,而是事物在

一定条件下暂时处于一种不显著的变动状态,是静中有动。

⑵【原理内容】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考点13 规律的概念(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

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非外加 非现象 非偶然

考点14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意义(命题可能趋向―非选择题) ⑴【原理内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⑵【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但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考点15 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及其内容与形式(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⑴意识的起源: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⑵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⑶意识的内容与形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无论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实践。 考点16 意识能动性的特点及表现(命题可能趋向―选择题、非选择题) ⑴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即人们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人们在实施行动之前要预先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②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自觉选择性(即只有当人们的实践活动需要时,人们才会去主动地反映它)。

③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具有主动创造性(即人的意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既

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又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既能追溯过去,又能推测未来)。 ⑵人的意识在改造客观世界时能动作用的体现:

①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即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的环节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即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②人的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即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⑶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符合客观。

【原理内容】人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考点17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命题可能趋向―非选择题) ⑴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因:①理论依据:物质决定意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②实践依据:它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