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试卷(附标准答案)

2021-09-10 来源:我们爱旅游


中国人民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

考试范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院/系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评卷人 得分 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

1.经济全球化 2.资本原始积累 3.劳动的二重性 4.资本积累 评卷人 得分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社会历史与自然界有何不同?

3.简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产生及其危害。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民主? 评卷人 得分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

1.垄断利润就是平均利润。 2.马克思主义是为全人类服务的。 3.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评卷人 得分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述历史发展动力理论。

2.略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评卷人 得分 五、资料分析题(共1题,每题16分,共16分)

1.早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中国人民大学2020-2021学年第1学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考试试卷(A卷)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共4题,每题4分,共16分)

1.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际上就开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这意味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已经萌芽。到20世纪80年代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则大大加快了。其表现形式是多样性的,主要表现在: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和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2.资本原始积累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使社会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产者转化为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②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又一个重要方式。

3.劳动的二重性是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实体。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3)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②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4.资本积累是指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家把从雇佣劳动那里剥削来的剩余价值一部分用于个人消费,另一本部分转化为资本,用于购买扩大生产规模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二、简答题(共4题,每题6分,共24分)

1.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就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的原因主要包括: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①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

②从客观方面说,会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2)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所以,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克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不是企图去发现所谓的“永恒真理”、“终极真理”。

2.社会历史与自然界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与社会都具有客观物质性,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规律是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3)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这就使认识社会规律比认识自然规律困难得多。社会矛盾的成熟程度以及人们认识的局限性和阶级的局限性也影响着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人们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往往要经过反复实践、反复探索,才能达到正确认识。

3.(1)通货膨胀 ①通货膨胀的产生

通货膨胀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的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②通货膨胀的危害

通货膨胀必将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影响。如果社会的通货膨胀率是稳定的,人们可以完全预期,那么通货膨胀率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很小。在通货膨胀率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会影响社会收入分配及经济活动。具体表现: a.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债务人而不利于债权人

在通常情况下,借贷的债务契约都是根据签约时的通货膨胀率来确定名义利息率,所以当发生了未预期的通货膨胀之后,债务契约无法更改,从而就使实际利息率下降,债务人受益,而债权人受损。其结果是对贷款,特别是长期贷款带来不利的影响,使债权人不愿意发放贷款。贷款的减少会影响投资,最后使投资减少。 b.在雇主与工人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雇主而不利于工人

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工资增长率不能迅速地根据通货膨胀率来调整,从而即使在名义工资不变或略有增长的情况下,使实际工资下降。实际工资下降会使利润增加。利润的增加有利于刺激投资,这正是一些经济学家主张以温和的通货膨胀来刺激经济发展的理由。

c.在政府与公众之间,通货膨胀将有利于政府而不利于公众

由于在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之下,名义工资总会有所增加,随着名义工资的提高,达到纳税起征点的人增加了,有许多人进入了更高的纳税等级,这样就使得政府的税收增加。但公众纳税数额增加,实际收入却减少了。 (2)通货紧缩 ①通货紧缩的产生

a.通货紧缩是指货币供应量少于流通领域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而引起的货币升值,从而引起的商品和劳务的货币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跌现象;

b.通货紧缩,包括物价水平、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增长率三者同时持续下降;它是当市场上的货币减少,购买能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所造成的;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与经济衰退。 ②通货紧缩的危害

a.加速经济衰退,表现在三方面:

第一,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得企业产品价格下跌,企业利润减少甚至亏损,这将严重打击生产者的积极性,使生产者减少生产甚至停产,结果社会的经济增长受到抑制; 第二,物价的持续、普遍下跌使实际利率升高,这将有利于债权人而损害债务人的利益。而社会上的债务人大多是生产者和投资者,债务负担的加重无疑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投资活动,从而对经济增长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物价下跌引起的企业利润减少和生产积极性降低,将使失业率上升,实际就业率低于充分就业率,实际经济增长低于自然增长。 b.导致社会财富缩水

第一,通货紧缩发生时,全社会总物价水平下降,企业的产品价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业的利润随之减少;

第二,企业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相应降低;

第三,产品价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单个企业的产品难以卖出,企业为了维持生产周转不得不增加负债,负债率的提高进一步使企业资产的价格下降;

第四,企业资产价格的下降意味着企业净值的下降和财富的减少,通货紧缩的条件下,供给的相对过剩必然会使众多劳动者失业,此时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将使工人的工资降低,个人财富减少;

第五,工资不降低,失业人数的增多也使社会居民总体的收入减少,导致社会个体的财富缩水。

c.分配负面效应显现

第一,社会财富在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的分配是在居民和企业之间的分配。

第二,企业在通货紧缩的情况下,由于产品价格的降低,使企业利润减少,而实际利率升高,使作为债务人的企业的收入又进一步向债权人转移,这又加重了企业的困难。 第三,为维持生计,企业只有选择筹集更多的债务来进行周转,这样企业的债务总量势必增加,其债务负担更加沉重,由此企业在财富再分配的过程中将处于更加恶劣的位置。如此循环往复,这种财富的分配效应不断得到加强。 d.可能引发银行危机

与通货膨胀相反,通货紧缩有利于债权人而有损于债务人。通货紧缩使货币越来越昂贵。这实际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债务负担,使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从而导致银行形成大量不良资产,甚至使银行倒闭,金融体系崩溃。

4.(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

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

①从国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首先表明了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阶级性质,即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享有最高的民主权利,并对少数剥削者实行专政。

②从政体上说,社会主义民主表明,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民主共和国的形式,即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组成政府,管理国家。劳动人民真正享有管理国家的最高权力。 (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归根结底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的,并为其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的手段。但是,社会主义民主作为一种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同时也是人民革命长期奋斗和追求的目的。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最高类型的民主,具有资本主义民主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和不断发展着的。要实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目标,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

总之,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要在不断实践和探索,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稳步推进。而只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才能真正巩固无产阶级专政,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8分,共24分) 1.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1)垄断利润

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在社会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的形成,关键在于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限制了利润平均化的趋势,这样一来,垄断资本家有可能长期地获得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垄断利润。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 (2)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是指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要求按照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是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3)两者的联系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了决定作用,从而阻碍了资本在各个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利润率平均化的趋势也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垄断企业凭借它们对某些产品生产和销售的控制,通过规定垄断价格,加强对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及对非垄断的中小企业利润的侵占,比较长期地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即垄断利润。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国家作为社会生产中的总资本家首先是为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相结合,进一步加强了对内剥削和对外掠夺,使垄断利润有了更多的保证。

2.该说法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马克思主义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自形成,发展以来,就不具有全民性,它带有浓烈地无产阶级性质,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服务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的思想武器。与此相对的有剥削阶级的任何组成部分,不包括于马克思主义服务对象内。而无产阶级及马克思主义者运用这种理论的目标是解放全人类。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无产阶级用于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思想武器。

3.该观点错误。具体分析如下: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能把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相提并论。宣扬“共同创造历史”论,本质上是鼓吹英雄史观。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根本原理。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而其生产活动的主体是劳动群众。与此同时,人民群众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改进生产关系。

(3)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创造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而英雄人物则起到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杰出的英雄人物虽然在历史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不能说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这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作用是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基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从属于并受制于人民群众的作用。

②杰出人物的力量来源于人民群众。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杰出人物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有任何作用。

③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方向和程度、功过是非,都取决于是否符合历史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④无论英雄人物作用有多大,都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而且杰出人物的失误,还要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来纠正。

因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来自社会内在的矛盾性,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及其决定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推动社会的发展变化。 (1)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贯穿社会发展过程始终,规定社会发展过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趋势,并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根本的推动作用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由此可见,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通过阶级斗争表现出来。

①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尖锐化时,即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维护旧的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必然同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形成尖锐的对抗。这时,只

有通过先进阶级反对反动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建立新的社会形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

②阶级斗争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它的作用是历史的、变化的。 (4)革命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阶级斗争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导致革命。“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是“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强大推动力”。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①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旧的上层建筑又极力维护旧的经济基础时,必须通过社会革命这一手段来摧毁或扫除历史前进的障碍。

②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

③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

(5)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作用的结果,不仅表现为通过革命实现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而且表现为通过改革实现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即实现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

2.(1)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为主体、以在全世界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理想目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价值取向、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新价值观。 ②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显著特点有:

a.高度的科学性。它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

b.彻底的革命性。它是为了彻底改造旧社会,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 c.强烈的人民性。它是全心全意为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

d.广泛的包容性。它在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①用马克思主义真理观和价值观指导党的作风建设。

a.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无论在实践还是在认识中,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都是人类进步的历史活动的两大内在原则、两大精神支柱。 b.加强党性修养是弘扬党的优良作风的内在要求。 ②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指导当代青年实现人生价值。

a.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生价值是价值的特殊形态,人之所以具有价值就在于人能够以自己的劳动或其他行为,满足自身、他人和社会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

b.人的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第一,人的价值主要在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是由人的本质、人和社会的关系决定的。我们只有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才能促进自身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第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是人的价值不可缺少的内容。个人的需要得到一定的满足,才能促进人的体力和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在社会的劳动和创造中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 。

五、资料分析题(共1题,每题16分,共16分)

1.“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是指马克思主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理论品质,它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7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尤为重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彻底的科学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与理论的与时俱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正是科学性的必然要求。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

遵循人类认识发展的规律,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违背了这个原则,认识就会脱离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丧失真理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他们的理论是一成不变的,而总是要求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丰富发展他们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理论诞生后,马克思、恩格斯一直都是着眼实际,着眼历史条件的变化,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创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告诉我们,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根据实践的变化,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不断超越前人和自己的认识过程。所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实践没有止境,认识和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也是一个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的过程。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当今世界和我们所处的时代,同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多深刻的变化。

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看,我们都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从理论上和实践上作出回答并加以解决,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要谱写新的理论篇章;既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总之,要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是与时俱进品质应有的内涵和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