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道禅的思想核心
作者:彭富春
来源:《江汉论坛》2018年第05期
摘要:儒道禅是中国古典思想的主干,道是它们共同的思想核心。儒家主要言说社会之道,道家主要言说自然之道,禅宗主要言说心灵之道。三者共同构成了与中国人特有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天地人结构相对应的精神世界的整体。在天地人的现实生存结构中,人的欲望、技术、大道之间表现为一种由大道所规定的单边游戏。在大道的规定下,在中国现实的天地人世界整体中,既没有极端的生命欲望的冲动,也没有极端的技术手段的创新。由此导致了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停滞。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必须克服中国传统智慧的危机,通过赋予天人关系、人我关系、心物关系以新的时代内容,从古老的儒道禅思想中导引一种新的中国智慧的诞生。
关键词:中国智慧;儒;道;禅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5-0056-06 一、中国智慧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思想有极其悠久和丰富的历史。在这样一个历史的语境中,什么是中国思想的主干?对此有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是儒家,也有人说是道家,还有人说是儒道互补。事实上,中国思想既非无限的多,也非只是有限的一;既不是独尊儒术,也不是唯崇道家,甚至也不是儒道互补,而是儒道禅三家构成了中国思想的主干和核心。
但儒道禅自身的思想结构也是极其庞杂的。按照一般对于思想的区分,思想可分为道与术两个方面。道是大道、道理、道说,是关于存在的真理,是关于人在世界中存在的规定的知识。术是方法、手段和技术,是从属大道并为实现大道而服务的。据此,儒道禅自身也可以分为道与术两个维度。如儒家之道包括了仁义礼智信,而术主要为六艺,它包括了礼、乐、射、御、书、数。道家主要论说道与德,但道教则发展了术,如吐纳、导引、符箓、丹道等。禅宗和佛教的戒定慧三学也包括了道与术。其慧学是道,是一种特别的般若智慧;其定学是术,是一种关于禅定的技术。
但我们讨论儒道禅的时候,主要不是关注其术的学说,而是关注其道的学说,也就是关注它们是如何言说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的。大致来说,儒家主要是社会之道,是关于人在家国之中如何生存的学说;道家主要是自然之道,是关于人在天地之间如何生存的学说;禅宗是主要是心灵之道,是关于人如何从心出发在天地家国中生存的学说。千百年来,正是儒道禅的思想给中国人建立了世界,让人在此世界中思考、言说和存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作为一种独特的智慧形态,儒道禅既非哲学,也非宗教。中国思想不是哲学,这在于它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理性的科学,亦即关于一种说明根据的思想的系统表达。同样,中国思想也不是宗教,它没有一个作为最终存在根据的上帝或者诸神成为信仰。但它兼具哲学与宗教的某种特性。中国思想具有哲学性,这是因为它虽然没有一个外在的知识系统,但具有内在的知识结构;中国思想具有宗教性,这是因为它虽然没有一个最高的神,但具有一个最高的天。 儒道禅思想的核心集中在孔子的《论语》、老子的《道德经》和慧能的《坛经》,这三本经书构成了儒道禅的思想的开端。《论语》是儒家的开端,《道德经》是道家的开端,《坛经》是禅宗的开端。 二、孔子《论语》:仁爱
作为中国思想主干之一的儒家经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他的继承者包括了孟子和荀子,他们一起构成了原始儒家。孔子的核心思想是关于仁爱的学说。比较而言,孟子主张性善论,建立了内圣的心性论;荀子则主张性恶论,倡导了外王的礼乐论。汉代儒学的代表为董仲舒,他将儒学与阴阳家相结合。宋明儒学一方面吸收了道家的学说,另一方面也接纳了佛教的理论,为儒学的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种本体论的根据。20世纪的新儒学实际上是新宋明儒学,它们力图返本开新,主要是开出民主与科学。 儒家的核心文本是孔子的《论语》。
《论语》是语录体,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它虽然都是只言片语,但其中心却不离大道。孔子的道既包括了天道,也包括了人道。天道是天命,也就是天的无言的命令和规定。人道就是礼乐传统,也就是关于社会的法律、道德和信仰的规范。作为一个人,就是要去学道、知道、行道,并成为一个有道的人。
孔子所讲的道具体化为仁爱之道。仁者,爱也,因此仁爱并列。去爱就是去给予、去奉献,甚至去牺牲。仁爱在孔子那里主要包括了三个层面:第一、爱亲人。亲人是具有血缘关系的人,是天生的且具有等级关系的人。爱亲人主要是爱父母,爱兄长。这就是孝悌。其中尤其以孝道为根本。作为子女对于父母的爱,孝可以理解为对于自己生命本源的感谢与回馈。因此,孝道一向被理解为天经地义的。第二、爱他人。这主要是爱君臣,爱朋友。他们是在父母兄弟之外的人,并不具有血缘关系。君臣是在王朝政权中形成的权力的上下等级关系;朋友则是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他们虽然不是亲人,但类似亲人。君臣如父子,朋友如兄弟。第三、爱天地万物。这主要是天地间的一切存在者,如山水、植物和动物等。孔子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其中包括了人对于天地山水的爱。
一个具有仁爱之德的人就是君子。不过,孔子指出,君子有三达德:仁、智、勇。這也就是说,君子在有仁爱之德的同时,还有智慧和勇敢。孔子说,仁者无忧,智者无惑,勇者无惧。这是对于君子三达德的阐释。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论语》是一本君子之书,它就是教人如何成为一个君子。 三、老子《道德经》:自然
与儒家一样,道家也是中国思想的主干之一。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其后继者有列子、庄子等,他们形成了原始道家。如果说老子更多言说道自身的秘密的话,那么列子则主要主张绝对的虚无,而庄子则重点描述人体悟大道的经验。魏晋玄学是一种新道家思想,它一方面发展了道家的虚无与自然,另一方面吸收了儒家社会与政治理论。此后虽然道家自身并无独立的发展,但道教却以宗教的形态弘扬了道家的一些理论。20世纪道家虽然在国内缺少创新,但在国外却获得了回响。老庄的道引发了西方思想家布伯和海德格尔等人的思索。 道家的核心文本是老子的《道德经》。
《道德经》是诗歌体。它主要言说了道与德。道自身建立根据和本源,而德则是道自身的实现。《道德经》基本上阐明了道与人的关系。一方面,道生天地,由此生万物,生人类;另一方面,人法大道,也就是根据大道去思考、去言说、去生存。
老子所讲的道在根本上是自然之道。自然并非指自然界整体,而是指存在的本性。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其中所说的道法自然并非是指道法它自身之外的作为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指道法自身的本性。在这样的意义上,人法自身的本性,地法自身的本性,天法自身的本性。这就是说,天地人都各自法自身的本性,亦即法道,法自身的自然。 一个得道之人就是圣人。圣人虽然也是人,但他不是一个一般的人,而是一个特别的人。他是处于道与民众之间的人。一方面,圣人自身听道、观道、体道、言道、行道;另一方面,他将此道传播给天下民众,让他们行走在大道上。
《道德经》是一本圣人之书,它就是教人如何成为圣人。 四、慧能《坛经》:心性
与儒家和道家不同,禅宗在唐代才成为中国思想的主干之一。六祖慧能是禅宗真正的祖师,他创立了明心见性的法门。此后的五家七宗不过是这一法门的具体化和多样化。明清以来,禅宗虽然存在,但并不兴盛。到了现代,禅宗遇到了新的生机。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要讓佛教从鬼神回到人间,解决人生问题。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国外,禅宗也得到了弘扬。铃木大拙将唐宋的禅宗传播到欧美,而海德格尔则在禅宗那里似乎遇到了一种与西方思想根本不同的东方思想的知音。
禅宗的核心文本是慧能的《坛经》。
《坛经》是语录体,是慧能所讲的佛法和接引弟子言行的记录。慧能思想的主题同样是道,也就是关于成佛的正道。一般的佛法三学包括了戒学、定学和慧学,大乘的六度则扩展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慧能的禅宗继承了佛法的正道,但他所讲的禅并非禅定,而是慧学或者是般若。般若作为一种独特的智慧,其根本是缘起性空和性空缘起。空并非一无所有,而是指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和寂静涅槃(三法印)。这是一种独特的道,既不同于儒家的仁爱之道,也不同于道家的自然之道。
慧能的禅宗之道实质上是一种心灵之道。其核心是即心即佛,亦即佛就是心,心就是佛。慧能所宣扬的般若智慧可简单地表述为:心色如一,空有不二。何谓心色如一?这是说,心灵和存在是同一的。用佛经的话来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何谓空有不二?这是说,无论是心灵还是存在,它们既是空的,也是有的。正如佛经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一个觉悟的人就是成佛之人。佛并不是释迦摩尼一人,也不是各种佛菩萨的偶像,而是一个觉悟的人。慧能认为,菩提自性,本来清静。只要人的心觉悟了诸法实相,也就是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人就成佛了。慧能的心灵之道重在明心见性,也就是觉悟本心和本性。其关键是人完成由迷误到觉悟的心念的转变。这一转变就在一念之间。慧能将之称为无念法门。它包括了三无,亦即无念、无相和无住。无念是无邪念,而有正念;无相是不执著于一相;无住是不停滞于一行。
《坛经》是一本成佛之书,它就是教人如何顿悟成佛。 五、儒道禅整体
如上所述,儒家主要言说了社会的智慧,道家主要言说了天地的智慧,禅宗主要言说了心灵的智慧。这三家构成了中国历史上精神世界的整体。为何不多不少?为何不可或多或少?因为中国历史上精神世界的结构显示了其相应的现实世界的结构。
中国人有其独特的世界的整体,它就是一般所说的天地人结构。人生活天地之间,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没有谁创造天地,也没有什么构成天地的开端。天地自身如此,自然而然。它们已经存在了,而且就是如此存在。一般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其实天包围了地,地中立于天。天地虽然一体,但还是有所分别。大地有山川、植物、动物,还有人;天空有日月星辰,还有阳光雨露。天地不仅提供了一个空间,而且其自身的运转形成了时间:日夜的变化,四季的轮回。
人虽然生活在天地之间,但其最直接的世界却并非天地,而是自己所建立的社会。人活着意味着人生在世,也就是生存于人自身的世界。首先,人生活在家里。人作为子女都是父母生的,当然人也会作为父母生出自身的子女。如此循环,无穷无尽。在家里,就有父子、夫妻和昆弟的人伦关系。其次,人生活在国里。国是由无数的家庭构成的整体。每家虽然都是独立的,但只有在国之中才能长存下去。在国之中,人与人形成了新的关系。这就是君臣和朋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不仅生活在天地之间,家国之中,而且生活在心灵世界里。天地没有心灵,只有人类才有心灵。因此,在天地人的世界之外,并不存在一个孤独的心灵,仿佛上帝或者神灵一样。心灵作为人的特性,它思考存在,并诉诸语言,照亮人与天地。一方面,人知道了自己是谁;另一方面,人知道了世界是什么。心灵开辟了一条天地人之间的通道,让人与天地相遇。但心灵不仅反映、显示存在,而且指引、创造存在。心灵绝不只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人的心灵能够去构造天地人。在这样的意义上,心灵在与天地人关联的同时又有自身不同于天地人的独立的本性。这一本性正是心灵的奥妙。
根据上述简要分析,中国的天地人结构实际上可区分为三个维度。首先是天地。这是由天地之间的矿物、植物和动物(包括人)所构成的自然整体。其次是社会。这是家与国所形成的国家,是人出生、结婚生育、劳作休息和死亡的地方。最后是心灵。这是人的最伟大的特性。它既相关于天地人的存在,也有自身超离天地人的独特本性。
儒家、道家和禅宗的思想就刚好对应于天地人整体中的三个维度。其中,道家主要对应于天地,儒家主要对应于社会,禅宗主要对应于心灵。这是儒道禅之所以是中国历史上精神世界的三大主干的根本原因。它符合了一般建筑术的原理。一个建筑结构是由其必须的要素构成的。此要素不多不少,而不是或多或少。因此,中国思想的整体不可能由儒道禅之中的任何一家来代替。如果唯有儒家的话,那么就只有社会,而缺失了天地与心灵;如果唯有道家的话,那么就只有天地,而缺失了社会与心灵;如果唯有禅宗的话,那么就只有心灵,而缺失了天地与社会。中国历史的精神世界既不可能缺少儒道禅中的任何一个维度,也不可能在儒道禅之外增加任意一个维度。这在于天地、社会和心灵构成了一个封闭整体,不可能嵌入任何一个与这个整体不相吻合的部分。例如,这样一个天地人的整体就不同于一个天地人神的整体。天地人的整体没有上帝和诸神的存在,也不可能引入上帝和诸神的到来。数百年来,基督教在中国一直在传道,但是,圣灵始终没有降临到中国历史的精神世界。 六、欲望、技术、大道的游戏
人生活在世界中。但人是如何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其具体的存在活动。 一般而言,人生而有欲。欲望是人最本能性、最直接性的活动。它是人的生命的原始冲动。饮食男女,人之大欲。饮食作为食欲,是满足个人生存的需要;男女作为性欲,是满足种族绵延的需要。在这种基本的生命欲望的基础上,人还发展了其他各种物质的和心理的欲望,如财产、名誉和权力的欲望等。
人的欲望意味着自身的欠缺。这就是说,欲望不能在欲望者自身满足,否则只是一种虚幻的安慰。它只能指向欲望者自身之外的欲望物,并在欲望物中实现。这个欲望物或者是某个男人、女人,或者是某个产品。而这个实现的过程就是使用工具和手段的过程,亦即广义的技术活动。人通过技术改造一个物和人,使之成为自己的可欲之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但是,如果只是任凭欲望和技术无限制地活动的话,那么人的世界就会产生冲突、战争,乃至死亡和毁灭。因此,这就呼唤大道亦即智慧的到场。所谓智慧作为人的存在的规定,就是确立哪些是必然存在的,哪些是必然不存在的。这也就是区分真理与谬误、是与非、生命与死亡等。智慧给人的欲望划分边界,指明哪些欲望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欲望是不可以实现的;智慧同時给人的技术划分边界,指明哪些技术是可以使用的,哪些技术是不可以使用的。但人的欲望和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智慧的发展。一种旧的智慧死亡必有一种新的智慧诞生,如此交互发展,循环不已。这就是生活世界中的欲望、技术与大道的游戏。
中国人生活在天地人的世界整体之中,也从事着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但是,中国人对于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有着独特的规定。
孔子反对贪欲,但主张合理的欲望,并支持社会使用技术满足人的基本欲望,促使人口繁衍,人民富裕。孔子继承了上古的礼乐之道,并把它改造成自身的仁爱之道,且具体化为忠孝之道。
老子也反对贪欲,过多的欲望会损害人的身心,因此他倡导寡欲。他也反对技术,技术所制造的产品只会刺激人的欲望,因此人们应该见素抱朴。他所宣扬的大道不是人为之道,而是自然之道。道自然而然,显现于天地。圣人领悟此道并引导人民行走于此道。
慧能当然也反对贪欲,他沿袭了佛教的戒律,如戒贪嗔痴三毒。慧能所关心的不是物质生产的技术,而是人心灵觉悟的技术。它不是传统的禅定方法,而是一种创新性的无念法门。慧能所阐明的是心灵之道。人的本性本心就是佛,只要人能在一念之间由迷转悟、明心见性,就能顿悟成佛。
在欲望上,孔子、老子和慧能虽然都一致反对贪欲,但对于欲望限制的程度有所不同。孔子肯定人的基本欲望,老子主张减少人的基本欲望,而慧能则严守佛教关于欲望的独特戒律。 在技术上,孔子、老子和慧能基本不同。孔子肯定技术,老子反对技术,而慧能所说的技术不是关于物的技术,而是关于心的技术。
在大道上,孔子、老子和慧能各行其道。孔子是社会之道,老子是天地之道,慧能是心灵之道。正是因为如此,孔子是从家国出发,走向天地和心灵;老子是从天地出发,走向家国和心灵;慧能是从心灵出发,走向家国和天地。由于各自的重心不同,也使孔子、老子和慧能的智慧的表现形态不同。孔子是为仁的智慧,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老子是虚无的智慧,倡导通过否定人而达到天。慧能是空性的智慧,力图以无念来体悟心性自身。
在孔子、老子和慧能的思想中,欲望、技术和大道也形成一种游戏活动。但在这一活动中,大道始终是规定者,欲望和技术是被规定者。这个游戏可以说是以大道为主的单边游戏,而非欲望、技术和大道三者共同主导的三边游戏。 七、中国智慧的边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儒道禅的智慧有自身的边界。边界是一条特别的线,它不仅是事物最外在的线,而且是其最大可能的线。这条线既是事物的起点,也是事物的终点。正是边界确定了一个事物作为这一个事物,而不是另外一个事物。我们力图确定中国智慧的边界,指出它说出了什么,同时它没有说出什么。
中国智慧的边界在根本上是由天地人的世界整体所确定的。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家国。家是父母、子女、兄弟,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命共同体。在中国历史上,它不仅是生活共同体,而且是生产共同体。在家中,由血缘关系自然性地确定了人伦辈分。这就使人与人的关系形成了一个上下等级序列。他们不是平等的,而是差异的。在这样一种关系中,父权是最高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子要从父,弟要从兄。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孝悌。孝悌作为为仁之本,一个根本的特性就是顺从和服从。
国不仅是无数小家的集合,而且自身表现为一个大家。在国家中,最主要的关系就是君王和臣民的关系。君臣关系虽然并非血缘关系,而是一种政治权力的等级关系,但它实际上如同父子关系。君王如父,臣民如子。在这样一种关系中,王权是最高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臣民要服从君王。正如儿子对父亲要孝一样,臣民对于君王要忠。忠诚也是孔子所说的仁的一个德性。忠同时意味着顺从和服从。
在这样一个家国结构中,每一个人都是被父子和君臣关系所牢固确定的。除了少数人,大多数人都是充当儿子和臣民的角色。为此,人不可能自己规定自己,而只能被父亲和君王所规定。一个非独立的人不能自己支配自己的思想、言说和行为,就不能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天地。人来到世界同时也是来到天地。天地是人必须生存的地方,人不可能生活在天地之外,而只能生活在天地之内。天地不仅是人生存的世界,而且也是道的直接显现。道虽然是世界的本源,但自身遮蔽。道只有通过天地显明自身,由此使自身从不可见的变成可见的。因此,道让天地成为了人的直接规定。
老子思想要求人合于天地,去掉人之有为,达到天地之无为。凡是人之有为的,是必须不思考、不言说和不存在的;凡是天地之无为的,是必须思考、言说和存在的。这彻底消除了人之有为的途径,唯一呈现的是天地之无为的大道。
事实上,人虽然存在于天地之间,但人与天不同。 一方面,人与天地具有同一性;另一方面,人与天地具有差异性。如果只知道他们之间的同一性而不知道其差异性的话,那么人们就会陷入蔽于天而不知人的迷误之中。显而易见,人不能等同于矿物、植物,甚至也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动物。人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者,他有独特的心灵、语言和生存。人虽然也能从天地之间获得启示,但他并不能如同其他的天下万物一样去存在。人除了遵循天地之道外,还要开辟自身所属的独特的道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慧能思想的核心是心性。他所说的心性是自心自性,是人本来就有的心和性。如果人能明心见性的话,那么他就能顿悟成佛。因此,心性是规定性的。虽然慧能主张心色如一,但实际上他重心不重物;同样,虽然慧能主张空有不二,但实际上他重空不重有。
更重要的是,慧能没有将心色如一和空有不二置于人生活的现实世界之中。一方面,心性远离天地和家国,成为了一颗孤独的心灵;另一方面,心灵只是观照自身,缺少创造和改变现实的强大力量。当禅宗只是心灵禅的时候,它就仿佛一种精神致幻剂,只能逃避世界,自我麻醉和安慰。
中国的天地人世界整体的边界也确定了欲望、技术和大道游戏的边界。 中国的大道的主干是儒家、道家和禅宗的大道。
孔子的道虽然分为天道(天命)和人道(礼乐),但主要的是人道。他的创造性在于将礼乐传统赋予仁爱的意义。因此,孔子之道的核心是仁爱之道。但仁爱之道是在家国之中实现的,并具体化为孝与忠。虽然孔子思想从理论上出发也设定了从道不从父,从道不从君,但在事实上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在于父和君就是道的替身。孔子的社会之道限制了个人的生存。 老子的道虽然是虚无的,但也是存在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人而言,自然的大道显现为作为天地的大道。因此,大道的自然实际上转化为天地。人遵自然而行便成为了遵天地而行。但天地阻碍了人自身的生成。
慧能的道是心灵之道。他只是建立心灵自身的王国,而没有开辟人通往现实世界的通道。 中国大道自身的边界也设定了欲望的边界。对于孔子而言,欲望要符合家国之礼;对于老子而言,欲望不能冲破天地之道;对于慧能而言,欲望要服从心性的戒律。这使人们不可能源于生命自身的本性而产生强烈的欲望冲动。
中国大道自身的边界也设定了技术的边界。技术是人对于事物的改造和创造。孔子重心在于家国,他考虑的是如何为仁,而不是如何造物;老子的基础在于天地,人只能顺应天地,而不是违背天地;慧能的核心是心性,他只有关于心灵净化的法门,而没有关于改造万物的技术,这使世界不可能产生技术革命性的突破。
由此看来,在中国现实的天地人世界整体中,既没有极端的生命欲望的冲动,也没有极端的技术手段的创新。这就使欲望和技术无法冲破大道的限制,促进大道的生成与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大道缺少时代的中断而形成划时代的话语。这使中国一直处于前现代,而不能进入现代。
八、新的中国的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儒道禅作为中国传统的智慧绵延了千百年之久,但在近代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机。天道衰亡,孔子死了,老子和慧能也隐身而去。
为了克服中国传统智慧的危机,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之外,也就是学习遥远的西方。西方包括了两种:一种是近现代的民主与科学思想,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民主思想意在反对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君权和父权等,强调人给自己做主,实现个人自由。科学的思想旨在克服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蒙昧和迷信,主张认识人与世界的真理,遵循事物的规律。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一切都要从现实生活出发。同时,哲学家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变世界。这些思想引导中国历史由前现代转向了现代。
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传统儒道禅的智慧能有何作为?显然,全盘否定或者全盘肯定中國传统智慧都是一种极端的做法,并不符合传统智慧的真实状况。这在于中国传统智慧既有活着的部分,也有死去的部分。因此,思想真正的任务是去分辨这两个部分,而且让活着的活着,让死去的死去。
在这样的要求中,时代呼唤的就不是旧的中国的智慧,而是新的中国的智慧。它既要回到传统,也要走出传统。中国传统智慧对于我们当代最大的启示为:在那个天地人的世界里,人如何思考了自己的存在之道。
新的中国智慧最关键的是植根于当下的现实。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也是一个高新技术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流行。新的中国智慧必须为克服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案。
当然,新的中国智慧还要和西方对话。西方历史是一个包括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现代和后现代的整体。所谓中西思想的对话就是越过中西思想的边界,让中国思想与西方思想相遇、撞击、争论,由此产生新的话语。这使新的中国智慧既具有中国特性,也具有世界意义。 一种新的中国智慧将是古老的儒道禅思想在当今时代的新生。
首先,就天人关系而言,它主张天人共生。这既不同于天人合一,人与天处于一种无差别的同一状态;也不同于天人相分,人与天成为对立面。它既不赞同天胜人,也不支持人胜天。天与人将是共生。天自身生成,人也自身生成。同时,天与人相互生成。天的生成促成人的生成,人的生成也促成天的生成。这种天人共生生生不息。
其次,就人我关系而言,它主张人我共在。人与我现在不是生活在家国,而是在国家;不是臣民,而是公民。一个公民就是一个自由的个体,他有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个体都是唯一的,是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的。为此,我与人形成了自由的关系。我不是人的主人,人不是我的奴隶,反之亦然。我与人是世界共同体中的伴侣。我的存在给予他人的存在,他人的存在也给予我的存在。如此这般,人我共同推动了世界的存在与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再次,就心物关系而言,它主张心物一体。心是人心,物既包括了身内之物,是人自身的身体,也包括了身外之物,如自然、社会和精神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活动既不是没有心灵的绝对的物质活动,也不是没有物质的绝对的心灵活动,而是心灵与物质两者的交互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一方面心灵自身不仅得到了生长,而且推动了物质的创造;另一方面,物质不仅被赋予了生命,而且促进了心灵的升华。在心物一体中,人成为了世界的人,世界成为了人的世界。
新的中国智慧作为新的大道将参与到新的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之中。它将指引人的欲望的实现,让人生命之树常青;它将指引人的技术的使用,让万物变得更加完美。同时,新的大道也接受欲望和技术的推动,不断改变自身,生而又生,新而又新。
作者简介:彭富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责任编辑 胡 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