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2018-2019学年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七年级(下)期末历史试
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60.0分)
1. “夺政权,建隋朝。天南陈,归统一。行改革,促繁荣。”这段三字经是对下列哪一人
物功绩的概括?( )
A. 杨坚 B. 杨广 C. 李渊 D. 李世民
2. 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提到:“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
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有关科举制度的信息是( )
A. 目的是加强皇权 C. 采用择优录取的方法
B. 采取分科考试的形式 D. 考生可自由报考
3. “贞观之治“为唐朝的强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的叙
述不正确的是( )
A. 重视纳谏 B. 吸取隋亡教训 C. 轻徭薄赋 D. 结束割据混战
4. 如图路线图反映的史实应该是( )
A. 隋炀帝三征辽东 B. 文成公主入藏 C. 玄奘西行 D. 黄巢起义
《无家别》这首诗中写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篙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5. 杜甫在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这揭示了“安史之乱”( )
A. 爆发的主要原因 B. 演变的基本过程 C. 体现的根本性质 D. 产生的重大影响 6.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
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①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②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③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④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见图),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 7. 某位同学在学习11世纪初期的北宋史时画了一幅漫画
第1页,共15页
A. 规定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疆界 C. 维护了西北地区的和平发展局面
B. 形成宋、辽、西夏三足鼎立局面 D. 客观上促进了宋辽双方经济交流
后建立了金这一政权,曾灭亡北宋。“这一民族”指的是( ) 8. 这一民族曾受辽的控制,
A. 契丹 B. 女真 C. 党项 D. 蒙古
9. 据记载,宋代一个海商一次贩运的货物常达十万斤以上,价值高达数十万贯。中国商人
和商船取代波斯成为中外贸易的主导力量。材料反映了宋代( )
A. 海外贸易发达 B. 手工业兴旺 C. 农业繁荣 D. 文化昌盛
10. 元代在下图中的位置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1. 据《元史•百官志三》记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
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由此判断,宣政院所辖之地是( )
A. 东北 B. 台湾 C. 蒙古 D. 西藏
12. 樊楼(又名丰乐楼等)是北宋都城开封最为知名的酒楼,北宋时许多京城文人、市民都
喜欢到这座酒楼饮酒作乐,享受时光。对此酒楼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 ) ①旁边是商业区--市,定时开市和闭市 ②说书艺人在酒楼里说着《三国演义》 ③开封市民喜欢到樊楼喝酒看戏至深夜 ④北宋京城文人在樊楼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第2页,共15页
明太祖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明太祖拿出一幅画,13. 一天早晨,
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下列哪一举措有关( )
A. 设立锦衣卫 B. 设布政使司 C. 创立内阁 D. 设立东厂
14. 《郑和下西洋》是中央电视台出品的大型历史电视剧(见图)。下
列情节可能出现在该剧中的是( )
A. 明太祖是大航海的决策者和组织者 B. 海外番国随郑和船队到达中国
C. 郑和给某国国王展示名画《避暑山庄图》 D. 郑和船队最远抵达地中海沿岸
15. 李时珍由于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古代医药学书籍存有不少的疑问和缺漏,历经27
个寒暑,三易其稿,最后编纂完成总结性巨著( )
A. 《资治通鉴》 B. 《本草纲目》 C. 《天工开物》 D. 《伤寒杂病论》
16. 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
多万人,这得益于( )
A. “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 C. 起义军的英勇作战
B. 严明军纪的规定 D. 明朝政治日益腐败
17. 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
①册封班禅;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 ③统台湾;
④两次雅克萨之战,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 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
第3页,共15页
A.
B.
C.
D.
18. 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是在哪一时期?( ) A. 顺治末年
B. 康熙时期
C. 雍正时期
D. 乾隆末年
19. 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该书中指出:“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
态……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实行了( )
A. 闭关锁国 B. 休养生息 C. 轻徭薄赋 D. 自由贸易
20. 有关京剧说法正确的是( ) A. 京剧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戏曲 C. 最著名的剧目是《窦娥冤》
B. 博采众长又具有北京地方特色 D. 京剧正式形成于明朝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0分)
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摘自虞集《道园学古录》
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
第4页,共15页
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摘自人教版《历史》必修1
(1) 材料一中图A反映的政治制度的名称是什么?与图A相比,图B所示中央机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 材料二中的“治内”指中书省主要直接管理哪些区域?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今天中国的省,从建制到名称上与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什么关系? (3) 根据材料三,归纳军机处的主要特点。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
22. 在古代,中日之间曾有过友好的交流但也有过冲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在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中日关系。我们主张双方应在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推进中日战略互惠关系。
(1) 材料一图A中日本遣唐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图B中的“高僧”是谁?他东渡日本后为中日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第5页,共15页
(2) 材料二图C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什么时候?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评价图D中所描述的历史事件。
(3)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应该如何促进中日关系健康发展?
23. 中华文明渊源流长,成就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文学成就】
材料一:唐诗是流传千古的中华文化瑰宝,是唐代文化最为光辉的成就。……明清时期文化的主要成就突出表现于小说,出现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通俗文学著作。
(1) 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举出唐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位诗人和明清时期代表我国古典小说最高成就的一部作品。 【科技成就】
材料二: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 --摘自李约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2) 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列举两例宋元时期让当时“西方望尘莫及”的重大科技成就,并从文化政策方面分析明清以后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主要原因。 【工程成就】 材料三:
(3) 材料三中图A所示运河的开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根据图B,概括明清北京城布局的特点。
第6页,共15页
答案和解析
1.【答案】A
【解析】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朝灭掉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故“夺政权,建隋朝。天南陈,归统一。行改革,促繁荣”与杨坚有关。 故选:A。
本题考查的是隋朝统一的知识点。589年隋朝统一全国。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杨坚建立隋朝与隋朝的统一。
2.【答案】A
【解析】邓嗣禹在《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中提到:“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从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到的有关科举制度的信息是目的是加强皇权。材料中未提及科举制度的目的。 故选:A。
本题考查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以进士、明经两科最重要。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3.【答案】D
【解析】唐太宗李世民626年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李世民统治期间,注意吸收隋亡教训,勤政爱民;他鼓励臣下直言,并能从谏如流;唐太宗选贤用能,知人善任,唯才是举;注意减少百姓服劳役的天数,并规定可以用缴纳实物的办法代替服役,使百姓能有更多的时间发展生产,经济出现繁荣景象;沿袭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对国家机构进行改革和整顿;实行了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同为一家”;派唐朝高僧玄奘西行天竺,促进了中外经济和文化交流等.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所以ABC选项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D选项不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了贞观之治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7页,共15页
从而得出结论.
本题考查贞观之治的形成.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结合所学即可解答.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长安(起点)-甘肃-鄯善-赤岭-玉树-逻些(终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图。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今拉萨)。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朝求亲。641年,唐太宗在位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重点是文成公主入藏相关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了唐朝的民族关系,重点是文成公主入藏相关知识,注意基础知识的识记与理解。
5.【答案】D
【解析】“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杜甫的《无家别》描述的是安史之乱给人民造成的灾难。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故选:D。
本题考查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安史之乱的影响。
6.【答案】D
【解析】从题目中的“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可知,这体现了宋朝的重文轻武政策。这项政策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有利于士人受到尊重,但不利于军队作战能力的增强,③④正确;排除①②。 故选D。
本题以“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切入点,考查宋朝的统治政策。
第8页,共15页
注意对材料的解读,识记宋朝的统治政策。
7.【答案】D
【解析】观察漫画内容可知,这反映的是澶渊之盟。宋真宗时(1004年),辽大举进攻北宋,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第二年辽宋议和,辽朝退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客观上促进了宋辽双方经济交流。 故选:D。
本题以一幅漫画为切入点,考查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注意对漫画的解读,识记澶渊之盟的相关知识。
8.【答案】B
【解析】女真族是生活在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一度受辽的控制,1115年,女真族首领,阿骨打建立金,1127年,金灭北宋。 故选:B。
本题以这一民族曾受辽的控制,后建立了金这一政权,曾灭亡北宋为切入点,考查金的建立。 本题以金的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9.【答案】A
【解析】根据关键词“宋代”“海商”“中外贸易”,可以看出反映,题干反映的是宋代的海外贸易,宋代海外贸易非常发达。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宋代的海外贸易。
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注意准确识记宋代海外贸易的有关内容。
10.【答案】C
【解析】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368年,元朝灭亡。因此③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以年代尺为切入点,考查元朝的建立与灭亡。
第9页,共15页
本题以元朝的建立与灭亡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11.【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吐蕃人很早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是现在藏族人的祖先,由“因唐制吐蕃来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可知,宣政院所辖之地是西藏。 故选D。
12.【答案】B
【解析】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南方的商业尤为发达。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开封和杭州。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超过宋朝时期的开封。临安人口多达百万,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各种小贩,货郎走街串巷叫卖,更增添了城市的热闹气氛。市场上来自全国各地以至国外的商品,琳琅满目。国内外的客商来往不绝,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三国演义》出现在明朝时期去,③④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酒楼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宋代的社会生活的相关史实。
13.【答案】A
【解析】一天早晨,明太祖问官员宋讷,昨天晚上为什么发怒。宋讷很惊讶。明太祖拿出一幅画,正是宋讷昨晚生气表情的画像。一时间宋讷毛骨悚然,慌忙解释是因下属打坏了茶具。明太祖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与设立锦衣卫有关。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为了加强君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对百姓官吏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东厂和锦衣卫合称为“厂卫”,成为明朝专制皇权的可靠支柱。 故选:A。
本题以题干材料信息为依托,考查明朝君权加强的措施。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4.【答案】B
第10页,共15页
1405-1433年,【解析】为了宣扬明朝的国威和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七次下西洋。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今天的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斯里兰卡、印度、伊朗、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等国家,郑和的船队都曾访问过。所到之处,郑和及随行人员都要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船队回国时,一些国家还派出使者随行,如第6次远航返回时,就有16个国家和地区的使团共1200余人随船队来到中国。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避暑山庄图》是清代画家冷枚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选项ACD的情节不可能出现在《郑和下西洋》中,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理解与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相关史实。
15.【答案】B
【解析】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行医的同时,到各地进行实地考察、搜集民间药方,广泛采集标本,并亲自试验药物性能,经过长期的不懈努力,他写出一部具有总结性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这部内容丰富,考订详细,附有大量插图。后来陆续被译成多国文字,成为世界医药学重要文献,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本草纲目》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解析】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选项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李自成出身于陕西米脂县的一个农民家庭,童年给地主放羊,长大后当过兵。陕西爆发农民起义后,他投奔起义军。由于他英勇善战,被称为“闯将”。后来他成为起义队伍的领袖,人称“李闯王”。
第11页,共15页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李自成起义的相关史实。
17.【答案】B
【解析】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①册封班禅在西南方向;②平定噶尔丹叛乱在西北;③统台湾在东南;④两次雅克萨之战在东北,这些措施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考查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的措施。
18.【答案】D
【解析】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明朝以来的经济衰败和连年战乱,造成人口锐减。清朝前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经济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安定,人口的数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长。到康熙时,全国人口总数已达1.5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故选:D。
本题考查了清朝乾隆年间的中国人口,注意题目强调的数字是3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19.【答案】A
【解析】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可知,此应为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 故选:A。
本题以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首次出版为切入点,主要考查闭关锁国政策。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闭关锁国政策的相关史实。
20.【答案】B
第12页,共15页
【解析】明清时期,戏剧表演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活动。北京是戏曲荟萃之地。在19世纪中期,以徽剧、汉调为基础,融合吸收其他剧种的曲调和表演方法,形成京剧。京剧博采众长又具有北京地方特色京剧的角色。行当有明确的划分,早期分为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行,又将唱、念、做、打相结合,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京剧被称为中国的“国粹”之一,被誉为“国剧”。选项B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京剧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京剧的相关史实。
21.【答案】【小题1】(1)材料一中图A反映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与图A相比,图B所
示中央机构发生的变化是废除了丞相,提升六部的职权。
(2)材料二中的“治内”指中书省主要直接管理山东、山西和河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3)根据材料三“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办公场所只是几间值班用的平房。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钦定,他们每日接受皇帝的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各种诏令由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可知,军机处的主要特点是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4)综合上述材料可知,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削弱。 故答案为:
(1)三省六部制;废除了丞相,提升六部的职权。 (2)山东、山西和河北;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
(3)机构简单,办事效率高,保密性强。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步削弱。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元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强化君权的措施,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第13页,共15页
解题关键是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22.【答案】【小题1】(1)根据材料一图中的船可知日本遣唐使来华主要通过渡海的途径到达
中国;他们到中国的目的是学习中国文化;唐朝时,日本政府派遣大批遣唐使来到中国,他们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带回日本,646年,日本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图B中的“高僧”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高僧鉴真为弘扬佛法,六次东渡,终达日本。到达日本后,鉴真除讲授佛经,还把唐朝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杰出贡献。
(2)材料二图C中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是在元末明初。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盗勾结一些中国的奸商经常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沿海居民称他们为倭寇。倭寇到处抢劫财物,屠杀人民,掠夺奴役人口,危害极大。面对倭寇的侵扰,明政府任命年轻将领戚继光到浙东抗倭,戚继光训练的军队,纪律严明,作战勇敢,多次挫败倭寇的进攻,声名大振,号称“戚家军”。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观点正确即可。如: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等。 故答案为:
(1)目的: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鉴真;传播唐朝文化。
(2)时期:元末明初;评价:1561年,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迅速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戚继光又奉旨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抗倭,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戚继光是伟大的民族英雄。
(3)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日本正确面对历史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增进政治互信,扩大各领域的务实合作等。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以中日关系为主线,通过四幅图片和一则文字材料切入考查唐朝的中外交往、戚继光抗倭、日本侵华等史实及当今中日关系。
本题以中日关系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
第14页,共15页
23.【答案】【小题1】(1)唐朝是我国诗歌的繁荣、辉煌时期,这一时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明清时期代表我国古典小说高峰,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是《红楼梦》。
(2)15世纪,欧洲才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约四百年;指南针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3)隋炀帝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从605年开始,用六年时间开凿了大运河。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据图B可知北京城的布局特点:北京城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城外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严整,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故答案为:
(1)李白、杜甫、白居易;《红楼梦》。
(2)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广泛运用。
(3)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成为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北京城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城外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布局均衡严整,形成了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 【小题2】 【小题3】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的科技文化。我国古代经济繁荣,在科技文化上领先世界。 掌握我国古代科技文化成就。
第15页,共1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